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人文】家乡的廊桥-醉美周宁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4-07 147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人文】家乡的廊桥-醉美周宁


陈贵忠 / 文
我的家乡在周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山区县,一座山清水秀的避暑夏都变蝇人,一方有廊桥的梦幻之地。
小时候,肆意奔跑在七步傅厝底廊桥上,曾为踩踏桥板发出的咚咚声感到自豪,趴在桥板上透过缝隙看那潺潺河水,感觉无比奇妙。上学时,跟同学徒步野炊,走在咸村川中何姑桥上,整齐的步伐带动桥梁共振,引发胆小的同学阵阵尖叫,倒是十分有趣,幸好留下一张与古桥的黑白照,也留下了一份记忆。工作后,得知这司空见惯的廊桥是遗世文物,发觉记忆中的廊桥已然消失,这才开始追寻廊桥魅影。
不久前在《环球人文地理》杂志上读到张莫桑先生的文章《古廊桥之都》,相较庆元与周宁,虽然一个隐逸浙南,一个偏安闽东,却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廊桥特色如出一辙。请与我走进周宁山川,踏上廊桥,领略它们的前世今生。
周宁重现汴水虹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桥是绑扎组合式虹桥,曾经让汴河漕运畅通无阻,随着历史变迁,虹桥逐渐湮没在烽尘之中,后世普遍认为虹桥技艺已经失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组专家到闽浙山区考察,才发现这遗世珍品。
闽浙的木拱廊桥由数百根直木穿插、编织、别压、咬合而成,无钉、无铆、无桥墩,完全靠杆件严丝合缝构建,这在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

▲泗桥竹岭桥 摄|陈贵忠
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部,县域海拔从1500多米下降至不足百米,山高水长自然成为周宁显著的地理特征。北宋以来,位于周宁芹溪的宝丰银矿盛产白银,极大地拉动局域经济及交通发展,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白银古道上的浦源大桥头始建德成桥。至清代鸦片战争后,福州马尾港对外开放,福建茶叶出口供不应求,带动八闽茶业兴旺,周宁出现了十八茶行。致富商人掀起修路建桥热潮,当时所建的大多是廊桥。
周宁是廊桥之乡,曾有廊桥数十座,至今尚存14座。有雕镂精致、壁画艳丽的泗桥赤岩石拱虹桥;有朴素简约、落落大方的浦源源头平梁桥;有造型美观、设计独特的礼门黄旗岭木伸臂梁虾蛄桥。其中木拱廊桥因造型精美、技术含量高,被誉为廊桥中的珍品,在中国,木拱廊桥有百余座,其中10座在周宁。
顺着纯池镇蜿蜒的湫溪而下,可见三座廊桥:桃园南城桥、桃坑七星桥、禾溪三仙桥。

▲禾溪三仙桥 摄|周许端
三仙桥原名澄明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1917年加宽修建。因桥内奉祀杨、柳、倪三位仙姑,故名“三仙桥”,又因桥正中廊屋与两端太子亭成工字形布局,并各饰瓴顶,俗称“三顶桥”。桥系木拱廊屋桥,大桥两端建门亭。全桥采用石台木拱结构,单孔净跨19米,宽5.6米。廊屋全长23米,7间36柱。廊屋藻井于1920年彩绘隋、唐及五代历史故事。桥下鲤鱼成群嬉戏,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彩鳞翻飞,憨态可掬。桥内总有善男信女烧香念经,更多老人习惯在桥凳上度过一天闲适的时光。
周宁郑仕康先生撰《采桑子》:“谁描画卷桃源里,曲径长堤,草木芳菲,几处人家映翠微。定澜桥下清流碧,鲤跃涟漪,倩影轻移,树上娇莺自在啼。”三仙桥上下游美景跃然纸上,犹如《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令人神往。1990年,此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与闽浙22座廊桥一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桥庙合一 暗藏风水之术
自古以来,建桥是保风水的大事,周宁廊桥依此大多建在水口上纸船寄母亲。藏风聚气是风水术的基本原则,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水口最聚气的观点,来水口乃天门,出水口为地门,水口讲究“紧如葫芦喉”。调理锁住风水的建筑有塔、亭、阁、坊等,而桥梁是首选,拱桥如弓,平桥如剑,还有斩妖伏魔的用意。在来水口建桥,可以指引财气进入村中,在出水口(水尾)建桥,能形成关锁,阻止村内的财气、福气外流。因此,建桥事关家庭福祸、村庄兴衰,需格外慎重。
桥梁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又志于公益的长者组织筹建,需延请勘舆先生选定桥址方位,择日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动工时设供祭祀鲁班师傅,竣工时祭祀河神,然后由村中家庭兴旺的男性长者和造桥贡献大的人依次踏桥。

▲八蒲登龙桥 摄|郑国平
登龙桥位于七步镇八蒲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水毁,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村民黄宠募资重建,历代重修。桥系木拱廊屋桥,桥二端为方石砌成的台阶,主拱骨架采用多边形结构,单孔木拱净跨23.5米,离水高9米,桥长38米,宽4.8米。桥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15开间,用柱66根,高4.5米,桥壁开扇形窗口,桥面铺设青砖。此桥扼水口要冲,能藏风聚气戏子席慕容,自然被视为凡间与神界的相连之处,所以,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真武大帝、观世音及当境土主,过往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常年不断。
清东洋行县掌教余纶光所撰《八蒲登龙桥志》中有这样的描写:“桥之下流,有龙潜焉,两邑比乡,旱祷辄应,故名桥曰登龙,志神异也。”登龙桥为礼门秀坑村造桥师所建,自古是连接周宁与咸村、宁德的交通要津。1990年被列为周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张昌智 摄|郑勇
院林桥也是桥庙合一的重要代表,该桥位于纯池村水尾,推测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2年院林桥旁建般若寺),1919年重建,桥长21米,宽5米,净跨14米,廊屋为穿斗式三檐歇山顶。院林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科举晋级考试的考场,成绩好的学子可以到福宁府(福州)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因此,此桥又称福桥,当地人始终相信,是院林桥给读书人带来好运,于是,每逢上京(府)赶考,考生都会虔诚来到桥上,祈求高中。现在院林桥已成危桥,但桥上蕴藏的文物元素依然是一道风景。
桥亭合一 风景美如画
闽浙古道上通常五里一亭,其间的廊桥有屋,是桥是亭,为村民避暑纳凉、为过往行人歇息避雨提供了方便,桥与亭的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也有人利用交通便利,在桥上煮义茶义粥,或卖些土特产,顺便打扫看护桥梁。

▲后垅廊桥 摄|郑勇
每一座廊桥都是出自黄土地的艺术品,有廊桥的地方一定有风景。鸳鸯溪汹涌澎湃地流淌在周宁的西南边界,造就了“闽东的西双版纳”后垅大峡谷,峡谷中原有两座木拱廊桥,叉溪桥因修建水库而毁,现存的梅渡桥位于礼门乡后垅村,始建年代不详卢燕娥,清康熙年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建,1921年为阻止屏南反动帮会洗劫礼门,村民烧毁大桥,1964年得以重建。该桥长36米,宽4米,拱跨30米(全国拱跨最大的寿宁鸾峰桥为37.6米),离水面19米,廊屋高4米,为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54柱13间。该桥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飞架峭壁,高悬溪谷,与山水奇妙融合,成为峡谷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后垅廊桥 摄|周建斌
走上廊桥,桥身随着步伐上下微微振动,妙不可言。廊桥对岸是陡峭的古驿道,道口存留石砌的寨门,吴春怡这应该是村民对付土匪强盗的第一道防线。坐在桥上歇息,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无比惬意。透过宝瓶形、扇面形、梅花形、蕉叶形桥窗向外眺望,一幅幅绝妙的山水长卷铺展在眼前:湛蓝的天空下,高低起伏的山峦色彩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碧水流经沙洲处绿树环抱,四十多座黑瓦黄墙的老房子飘落在青山绿水间,格外宁静古朴,宛若世外桃源一般。

▲后垅廊桥 摄|李洪元
尽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拜师八戒,但历史上的后垅村曾有“小香港”的美誉。村口一株古榕树,树龄近千年,树径超过一米,当属周宁县的榕树王。其树根与旁边的石拱桥如筋骨缠绕,浑然一体,不知是石包树还是树抱石。离桥数米是古渡口遗址,从清朝初期开始,这个渡口成为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是政和、屏南、周宁连接宁德、福州的中转站,繁荣一时。随着时光流逝,往日繁华不在,古道也湮没在茫茫荒草中,但渡口边的屋宇和水口的廊桥,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的故事。
周宁纯池前溪村、桃坑村,浦源源头村、玛坑长峰村都有廊桥,这些长在村庄边的廊桥算是有福的,桥面上每过一个人,如同为桥梁诵一遍经,转一轮经筒,桥梁自然就积攒一份功德,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遗落在偏远古道上的泗桥竹岭、礼门楼下、礼门黄旗岭的古廊桥,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然而王筱翠,每座桥都有辉煌前世和过往今生,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值得珍惜,值得保护。
来源:周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