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旅游】一个千年古村的时光留影和蝶变新生-旅游规划招标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26 14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旅游】一个千年古村的时光留影和蝶变新生-旅游规划招标

导言中原之地,黄河以南,邙山以北,掩映着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唤甘泉,因村北半坡有一眼清泉而得名。那里夯土筑房、匣钵垒院、桐花掩映、岭田悠然;那里拥有千余年的烧陶历史,现存大大小小的窑址多达百处;那里的民居依山而建,人们傍岭而居,村庄与山体浑然天成,展现着传统村落中最朴素的“天人合一”之美。1
听闻甘泉村史——千年烧窑的乡土记忆
从洛阳驱车向西北1小时,我们便来到了这片世外“陶”源。甘泉村是一个典型的匠人村落,人们因瓷土到访于此、因手艺聚集于此,历史上甘泉村最多时有40多个姓氏,可见其有别于“择良田而居”的传统农业村落。据记载,甘泉村形成于唐末,最早到甘泉村的丁姓人家在此开窑创业,把瓷业作为发展重点,并围绕瓷业与丁家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丁家沟,主要烧制粗瓷,包括瓷碗、瓷盆、瓷罐乃至耐火砖等生活用品。甘泉村因瓷土资源丰富,并地处豫晋古商道,积累了历代匠人商贾在此深耕,制瓷业不断发展壮大,于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的黑瓷又盛行一时,故历史上甘泉所在的岭被称为“碗窑岭”。

历代村民的聚集和商贸的繁荣也孵化了甘泉村的乡土信仰,历史上甘泉村拥有众多殿庙祠堂,包括窑神庙、圪塔庙、立祖庙、三神庙、土地庙、千佛庙、牛王庙、五龙洞等,并延续下来3个庙会,上庙、下庙、牛王庙,其中上庙供奉“窑神”,下庙供奉“土神”等农业神,牛王庙供奉“牛王”。
百余口古窑址、作坊铺,错层叠建的传统民居、古庙宇,以及与古商道一起保存下来的车马院,一同述说着甘泉村悠长而动人的匠人故事与商贾记忆。
2
初见甘泉印象——匣钵墙的视觉震撼之美
步入村口,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其他地方不同,甘泉村的房屋墙体上镶嵌着一排排环状的棕红色砖,远远望去质朴可爱。村支书邱书记告诉我们,这种墙叫做“笼盔墙”,是由烧窑用的匣钵建成,“笼盔”即是匣钵的别名。笼盔墙遍及全村,是甘泉村传统民居风貌的最大特点。
↑→笼盔墙现状照片
烧制瓷器时,匣钵罩在陶瓷外面,起到保护作用,产品烧制出来后,匣钵的使命就完成了。后因其防潮防腐蚀,匣钵便成为甘泉村特有的建筑材料。匣钵砌筑的墙体有七八十厘米厚,使得房屋内冬暖夏凉,能将废物再利用得如此精巧得当,真叫人不得不叹服甘泉村民的聪明才智。3
解析烧窑技艺——环环相扣的匠人深耕
行走在古村中,一座座宛如中世纪城堡的古窑址映入眼帘。作为甘泉古村标志性的古老元素,古窑址遍布全村,见证了甘泉村手工业曾经的辉煌,也成为古村落游览的重要景观。因其状如馒头,被当地人称为“馒头窑”。古窑址多与作坊、民居连在一起,以便生产和生活的有效、快捷贯通。260亩甘泉古村范围内现存古窑遗址105座、老式民居936间,古道老巷四通八达,当年“碗窑岭”的熙攘繁盛依稀可见。

古窑址现状照片
古民居现状照片

邱书记及导游讲解古窑址平面布局图

现状古窑址空间布局图1古窑空间结构及年出货量
甘泉村105座古窑址因大小不同工藤遥,单次所烧制的瓷器数亦不同魔塔50层。以烧造瓷碗为例,装窑时,先将碗装进匣钵内,然后将匣钵一层层像柱子一样往上摞,并根据窑的大小摞到不同高度。匣钵按规格有大、中、小之分,可装碗8到20余个不等,以装一个匣钵算一轴,最大的窑场一次最多能装烧约1800轴,出瓷碗4万个左右。目前,南大窑(历史上是中号窑)是甘泉村现存较大、较为完好的古窑址,其烧窑区顶部呈圆锥形隆起,底部直径约3米,高约7.9米,最多可一次装烧800轴,出碗1.5万个左右;烧窑区旁边的作坊区约2.7米高蓬莱欧乐堡,主要用于制坯及存放烧制完的成品。
据新安县志记载,这里曾烧制细瓷和粗瓷两种瓷器,其制作方法的差别主要在于细瓷上釉前要先用碱性瓷土液敷于坯表,以免脱皮,釉后再施以彩绘或纯白。细瓷所烧制的碗碟、杯盘、茶壶茶碗等实用器均需施彩,施彩材料据记载“有曰歇白(用铅1斤狼和鹿的故事,石4两配成),曰歇红(用铁3两,白马牙石4两,铅1斤配成),曰歇绿(用铅1斤,白石6两,铜1.5两配成),曰歇蓝(用铅1斤,瓷青1两,白石4两配成),曰歇黄(用白石4两,王俪桥铅1斤配成),曰歇黑(以铜矿作底,上釉即成)。”至于纹饰,则均采用手工绘制,但不追求精细。在成本方面,粗瓷每窑月出货量约2600轴,年出货量6000轴,平均约产货15万件;细瓷每窑月出1500轴,年约产货3000轴左右,平均每年约产货1万件左右。至于工人工资,以所成坯的卖价与窑主四六抽劈,也就是计件工资,工人分得总收入的四成。

南大窑现状空间布局图2甘泉村烧窑步骤
从邱书记那里我们了解到,甘泉村的传统烧窑至少有30多道工序,简化之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
1、首先要从矿区采取瓷石,将其风化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其杂质,在沉淀后制成砖状泥块,并用水调和,去掉渣质,然后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同时使泥中水分均匀,这一过程称为练泥。
2、在练泥完成后,要进行拉坯、印坯和利坯。在拉坯方面,从最早的捏制、泥条盘筑、以及泥片贴筑等手工制法,到快轮制陶法,再到机器拉坯法,效率逐渐提高。

泥条盘筑法
快轮制陶法
机器拉坯法
机器拉坯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大致模样,将其晾至半干后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进行脱模。然后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人工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样坯体即制作完成。
3、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干,15个为一架。然后对晾晒好的坯体进行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其中普通圆器采用蘸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4、在施好釉的坯进窑烧造前,还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窑神仪式。将窑屋打扫干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窑神”,窑墙两侧插旗,窑门前放一供桌,摆祭器供品,中间空出一块踩地戏的场子。窑工齐聚窑场,点燃红烛和长香,虔诚默祷叩拜,燃放鞭炮。
5、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正式烧窑。烧窑工艺方面,最早是单个瓷器烧制,后为提升产量而开始利用匣钵,多个陶瓷摞在一起装入匣钵,陶瓷间增加垫饼(防止出现粘结)进行烧制。

用匣钵烧制的工艺示意图

垫饼

用匣钵烧制(不用垫饼)的工艺示意图
在烧造动力方面,早期用木材、煤炭作燃料,温度在1300度左右,烧5、6天可成粗瓷;现在多采用电力、液化煤气、天然气,烧制一昼夜即可成。

现代烧窑设备
至今田馥甄出柜,仍能从甘泉村出土的唐代白釉盏、宋代白釉黑花碗、元代酱釉碗以及元末明初酱釉“乐”字高台灯等瓷器中一窥新安甘泉窑高超的烧造工艺。甘泉古窑村被誉为“新安窑千年制瓷史的活化石”,是新安窑千年陶瓷史的集大成者。2007年,甘泉宋代瓷窑遗址因其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
见证新安窑变——古窑新生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我国古代民窑的一大产地,甘泉村窑业的烧造历史是新安窑发展的一处缩影。“新安窑”一词最早出自冯先铭所著《我国陶瓷史》,它为豫西新安县境内古陶瓷窑遗址之泛称。宋代闻名于世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前三个皆在河南境内,这些窑口的先进技术和传统工艺自然会传播各地。而新安地近北宋的西京洛阳,瓷器的生产、销售、外运便利,易于吸取邻近各窑的先进工艺技术,因此,新安窑生产的瓷器品种、烧造工艺、装饰特点及艺术风格,与邻近各窑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据陈景顺编著的《河南古瓷名窑标本》可知,新安窑创于晚唐,在北宋时期已发展到了具有27万平方米的大型制瓷场地,其窑址除城关窑在老城,其它皆位于县北山下以北冶为中心的畛河两岸的台地上。这里出土的标本品种丰富且工艺水平较高,其中磁州窑、耀州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窑址和各窑系的传世器物,体现了当年陶瓷业的辉煌。明清以后,新安陶瓷生产日渐萧条,宋元细瓷生产技术失传,曾经风靡了几个世纪的新安古窑逐渐衰落。
而今,在“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的背景下,新安人意识到传统工艺文化产业振兴与传承的重大意义,在创新陶瓷技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1黑金碗——陶艺传承人的古法破解
蒋铁锤是目前新安县为数不多的陶艺匠人,家里世代制陶,见证了甘泉村手工制陶业从兴盛走向衰落,如今也担起了复兴新安窑的使命风雨哈弗路。经过40余年在陶瓷方面的积淀,以及对《中国陶瓷史》中器型器色的反复研究,蒋铁锤从美学与力学角度出发,寻求瓷碗足底传热破解之法,历时3年,经上百次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黑金碗”。黑金釉碗是以当地特有的土石为原料,经过揉泥、拉坯、修型、素烧、上釉、烧制等10多道工序,经1300度的高温烧造,天然原矿釉自然结晶,成色黑金。
2洛阳紫砂——洛阳陶瓷业的新发现
洛阳紫砂,自古有之,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为陶艺世家的张逸人和从事硅酸盐研究的叶云声,花费数十年走遍新安县的山山水水,查阅无数资料典籍,经过无数次的取样、化验、作试片,终于在家乡找到紫砂矿石。从石磨精碾、细箩过筛、炼制成泥、土窑陈腐,到全手工制壶,每一步都师从古法,慎密严谨。两人先后在传承本地传统制砂工艺的基础上,烧出了“土生土长”的“洛阳紫砂”,为“宋代已有紫砂器”这一论断提供有力依据。新安紫砂在2014年受到业界认可,目前新安县有4家做紫砂陶的企业,其中包括张逸人的洛阳逸人紫砂有限公司、叶云生的河南洛阳紫砂研发有限公司等,新安紫砂已逐渐在全国打开市场,并正在与宜兴紫砂形成产业合作。
紫砂壶手工做坯
洛阳新安紫砂壶3河洛澄泥砚——推陈出新,窑变黄河水土
澄泥砚系陶质,源于前汉,盛于唐宋,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突变活尸。新安是澄泥砚原产地之一,制砚历史悠久,据考证与汉代名将杨仆当年筑造汉函谷关在同一时期。如今,以游敏为代表的陶艺人所制河洛澄泥砚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弘扬河洛古文化为主题、维系民族情感为砚魂,吸取不同历史时期制砚的不同风格和工艺、推陈出新,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不仅窑变出古澄泥砚珍贵的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等名贵色彩,且首创出罕见的“云水纹理”,艺术成就多次见诸于各媒体杂志,被海内外众多艺术家及博物馆所收藏。

1997年—家宴·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特制

2008年—龙璧·中国梦4志成新安窑——陶艺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
出生于新安县的王志成曾是一位厨师,出于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酒器的痴迷,王志成爱上瓷器。他跑遍新安的老窑遗址马加爵遗书,捡回瓷片上万件,并走访民间艺人,请教陶瓷专家,分析、试验、再分析,终在2014年冬,研制出新安窑钧瓷的传统工艺,并做出第一批产品。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王志成贷款20余万元,建起窑炉,创办志成新安窑体验馆,吸纳新安民间陶瓷老艺人,不断研究、试验,只为新安窑能以古老又崭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王志成研制出5大类、30多个陶瓷品种,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开发了以洛阳牡丹为文化元素的艺术品,实现了“新安窑”由实用到艺术的新跨越。
为了新安窑发扬光大,王志成走进中小学,给校领导讲新安窑历史,讲振兴新安窑的意义,并主动打开志成新安窑体验馆的大门,吸引学生来工作室内DIY陶艺产品,也将材料免费带到学校用于陶瓷兴趣班。2017年,志成新安窑体验馆接待近7000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在志成新安窑体验馆DIY的作品
蒋铁锤、张逸人、叶云声、游敏、王志成等人用创新与智慧,把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古陶活了起来文艺时代,为古陶瓷文化在新安的传承和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安窑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作为新安窑重要遗产地的甘泉村,其多元的产业价值正在被放大和挖掘倪尔萍。5
结语
返程路上,回首俯瞰山脚下那个寂寥的古村,泡桐、老屋、古瓷窑,连同那远观变成一团团红褐色丘陵的匣钵墙,成了新安留在我们心中最深、最美的回忆。甘泉村因烧窑而兴,因商道贸易而繁华,因乡俗市井而富有人情味儿。浓缩了千年陶瓷记忆的甘泉村,在时代的淡忘中幸存成一座全景式的中国陶瓷博物馆。
在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甘泉村也在静静期待着一场新的“窑变”。2018年,洛阳旅游发展集团联合北京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正式启动甘泉古窑村文化旅游项目。未来,甘泉村将秉承“轻建设、强创意、重运营”的开发思路,打造出一个甘泉村·生活美学乡村。坚持遗产活化理念,包装甘泉文化IP,通过艺术和设计力量导入,复兴并升级“甘泉窑”文化品牌,构建全新古窑村遗产体验游线,提升甘泉乡村特产风物的品牌价值,打造精致、时尚的乡村休闲度假服务体系,孵化培育乡村文旅培训、休闲农业等产业,吸引艺术匠人构建甘泉乡创产业体系,推动区域乡村振兴,使甘泉村成为品牌知名、产品领先、理念创新、模式先进、并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文旅乡村,助力洛阳提升国际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形象。
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留言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