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中马文化碰撞】用马来西亚眼来看中国!解读马来西亚的中国文化!-马来西亚房产投资指南

全部文章 admin 2018-10-01 16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中马文化碰撞】用马来西亚眼来看中国!解读马来西亚的中国文化!-马来西亚房产投资指南
马来西亚最大的特点是多元,拥有悠久的中华传统和浓浓的人情味。譬如在槟城,“前一分钟你在广东,现在你在福建,下一分钟你又跑去了印度,接着你又来到了英国”,多元族群、多元宗教交汇融合,产生了南洋的“Rojak文化”。
对于许多人而言,马来西亚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也许是因为,她虽是当年“新马泰”初出国门的第一站,却大多跟团而行,难免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她虽是电影、书本、长辈口中被提及无数次的“南洋”,却常常“君问归期未有期”,最终只予人“椰风挑动银浪”的无尽想象港媳嫁到。
然而,哼着《南海姑娘》,行走在马来西亚街头,虽是初次到访,却并不觉得陌生——因为槟城,符合你对“南洋”的所有想象。

在马来西亚槟城,九行全球秘境搜查官看到了中马两种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蜿蜒的小巷里孩子们嬉笑而过,斑驳的墙面上留下的不仅是壁画;传统的骑楼里卖着福建吃不到的“福建面”,会讲闽南话的印度人在街头高唱《单身情歌》;会馆、教堂、印度庙、清真寺对街而立,中药铺、印刷厂、照相馆里传来邓丽君的歌声……时空文化交错于此,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开放与包容,让人瞬间恍然如梦。
“喏,当年孙中山就是在这里演讲的。”一句热情的介绍,让人瞬间感觉历史就在眼前。是的化州南山寺,康有为、孙中山、辜鸿铭、郁达夫、徐悲鸿、凌叔华等等,这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们都曾在此处生活或者逗留,他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光,随着九行全球秘境搜查官的脚步,一幕幕重现。

乡愁,是读懂马来西亚的一把钥匙
想象中的南洋,是湿润的南方,欲望的渊薮,张爱玲笔下“牵丝攀藤,乌金里面绽出橘绿”的艳异美学,一个个故事在雾气氤氲中缓缓展开。
而乡愁,则是一把钥匙,通往解读马来西亚的大门。
马来西亚人的乡愁是多维立体的。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至今对祖籍地念念不忘,大多都想来中国看一看,不少人早已踏上了“寻根之旅”;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留学四方,身处海外,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恰恰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西亚。而待他们回到马来西亚,美好的留学记忆又常常令他们“且认他乡作故乡”。

在此过程中,“乡愁”二字早已脱离了原本单一的语境小刀会序曲,而是拓宽成了语言的乡愁、文化的乡愁、文学的乡愁、建筑的乡愁、舌尖的乡愁……
乡愁是关乎母语的。为了能用母语读出自己的名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自19世纪初至今佩夫人止咳露,虽历尽坎坷,但在各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保存完好,从未中断,是马来西亚全体华人的骄傲。
乡愁是关乎传承的。为了“让汉字成为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一个重要沟通桥梁”,吴恒灿领导的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已主办了七年马来西亚“年度汉字”,让人重温汉字的魅力、提高对华文教育关注的同时,也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了一个反映社情民意的发声渠道。

乡愁是关乎文化的。为了重现“那种茶香飘溢、充满人文情怀的环境,满足了我们一种朦胧的文化乡愁”,马来西亚人林福南回国创办了紫藤茶坊,为马来西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马来西亚本土文化艺术的发展。
乡愁是关乎古迹的。为了保护家乡的文化古迹和民间文化,在台湾练就一身“动笔能画,动手能修”真功夫的陈耀威,回乡踏上了修复古迹之路,为槟城申遗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身体力行地把老槟城“修活”。
乡愁是关乎美食的。为了拼凑想象中的家乡味,“早期华人会在炒粿条中添加菜脯、鱼露、血蚶等象征潮州文化符号的食材或调料,进而固化成为当地的美食特色”。大马斜杠青年林家豪对九行全球秘境搜查官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南渡大马的变迁,让人听得直咽口水。

乡愁是关乎历史的,为了挽救没有被书本记载的太平历史与逐渐被遗忘的民俗文化,李永球二十多年来独自一人穿梭在太平的田野小巷,搜寻历史风俗与建筑人物,撰写文章,出版著作,成为“从1945年到现在,太平发生什么事都知道”的“太平吉祥物”。
而乡愁,更是关乎书写的。为了心目中的“老槟城”,拉曼大学中文系主任、报刊专栏作者杜忠全勤于田野访谈、笔录口述历史、翻查档案资料、着手搜集方言童谣等本土民间文学遗产,用乡愁记录书写槟城民工网。


从回归的地方再出发
乡愁这玩意,定是要离开故土,才会起效。而在“车马邮都慢申崇一线,寄一张槟城报纸到台北要一个月”的时代,放大时空、距离的同时,更是放大了乡愁的情绪。

槟城有的不只是壁画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槟城约等于壁画怒海威龙。但凡来过槟城的火鸟双搜,都要和当地的各种壁画合个影,马小翠甚至“寻找散落在槟城街头巷尾的壁画”已经成为近年来游览槟城的一种新兴旅行方式,否则就如“不登长城非好汉”般——比没吃到炒粿条还遗憾。
提起之前引起热议的言论——“来槟城看壁画的都是无知的游客”,著名文史建筑研究工作者陈耀威略为无奈地表示:“槟城这个现象,真的很好笑嘛。那么多游客,到槟城都是来看壁画,不是来看文化的。他们只是为了来跟风打卡,拍个照,有时排队拍照的,甚至还会遮掉那个壁画。这是一种‘羊群效应’,完全就是无知的,但是用‘无知’这个词可能会有点犀利。”

槟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前一分钟你在广东,现在你在福建,下一分钟你又跑去了印度,接着你又来到了英国”,站在十字路口,陈耀威用手在空中比划出一条“正确游览槟城世遗区”的完美路线普庵咒。
正如道长对“槟城岁末廿四小时影像记录”有个有趣而精准的定义——“一群槟城人把自己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博物馆化的计划”,在陈耀威的镜头和文字下,槟城有的不仅是壁画,更是街头巷尾洋溢着的浓郁生活气息;槟城每天上演的不仅是华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翻转飞饼的印度人、虔诚祷告的马来人……这座城市,不仅有多元的建筑风格,还有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多元宗教交融而产生的“Rojak”。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在马来西亚,最美的风景就是暖暖的人情味。在这片一年只有两季的热情土地上,还发扬着中华传统,坚守着华文教育,庆祝着传统节日,保留着淳朴风情。他们努力守护的,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漠视至几近消失的东西。在马来西亚华人身上,我们读懂了中国。
↓↓↓↓↓↓对大马感兴趣的伙伴可长按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