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丰县乡音】你听说过但没听过的娱乐形式——丰县花鼓-淮海文化网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6-29 15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丰县乡音】你听说过但没听过的娱乐形式——丰县花鼓-淮海文化网

(现存的丰县花鼓艺人)
丰县花鼓
丰县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叮响花鼓”、“花鼓小锣”、“砸干梆”等,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的广大地区猛虎营。
《花鼓歌谣》称:“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顶彩球,男挎腰鼓;又唱又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
丰县花鼓自清代初期传入县内,至今已近400年,其中师徒相传有史可查的历史亦有200年。(丰县花鼓双人当)
丰县花鼓的表演形式,可分为曲艺、舞蹈、戏曲三个艺术部类:在一人挎鼓自打自唱或一人挎鼓唱男角、另一人唱旦角,演唱内容以叙述为主时,可视为曲艺;在以对舞、群舞、跌打翻滚的舞蹈、武功表演为主,有舞无歌(或少歌)、只有锣鼓伴奏时,可视为民间舞蹈;而在表现人物、故事张绿水,以歌唱表演为主,并以人物演绎故事时,它又成为了戏曲。(丰县花鼓所使用的乐器)
丰县花鼓演唱形式多样,演员可多可少,道具简单,去留方便。一人(单人档)唱时,腰挎花鼓,自打自唱;二人(双人档)唱时,一人腰挎花鼓(俗称鼓架子)唱男角魔宫传奇,一人头戴绣球、下束长裙、上穿小褂、脚下绑木垫子唱旦角。二人在空场上走动演戏,不用铜器,仅以木梆击打节奏,故名“干砸梆”。演出中男逗女,女逗男,说唱相间,配以身段动作,情趣盎然。花鼓班形成后,一般6—9人,有“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之说。
丰县花鼓在发展中吸收山东丁香花鼓、东路花鼓及丰县梆子、坠子等戏曲的曲调钱吉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唱腔时而轻快,清风细雨;时而典雅质朴,高亢激昂;有时却悲声呜咽,凄凉婉转,表现力十分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在民间素有“花鼓迷、花鼓迷,没有花鼓敲肚皮”之说。
丰县花鼓分为“张门”和“马门”两个门派语希范,在演唱中张门花鼓的鼓点密集、紧骤,马门花鼓的鼓点则较舒缓;张门花鼓演员只扎红、白绣球,而马门花鼓演员还扎其他色彩的绣球巨型短面熊。
花鼓戏没有弦乐,以打击乐器大腰鼓、梆子、大锣、小锣、铙钹等伴奏,主要以打“三翻”为主,包括“单点子”、“双点子”、“硬三锣”、“嘟噜苏”、“加七”、“加三”、“凤凰三点头”等。花鼓与梆子配合,指挥演出节奏,花鼓艺人称之“鼓随舞,舞随鼓,男女踩着鼓点舞。”(丰县花鼓的基本动作)
丰县花鼓基本动作有跺莲步、扑蝴蝶、拾棉花、端筐子、踢带子、背包袱、双腿扑虎、鲤鱼挺脊等。特技有玉龙盘柱、天女落凡、乌龙卷风、仙人指路等。
丰县花鼓的韵律与渔鼓、坠子等曲艺基本相同,有工升、天仙、彷徨、徘徊等十三道大韵。
韵调有[平调]、[寒调]、[羊子调]、[娃娃调]、[货郎调]、[苦调]、[哭门子]等邪能球茎。
板式主要有念板、垛子板等,韵调和板式的选择因演唱方式、故事情节而定酷影儿。
另有“说科”,即不上韵唱,全是白说。句式一般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也有“三字口”、“四字垛”,句式可长可短,较为灵活。各种板式的唱腔、唱段多为先出腔而后吐字,表现出缠绵、轻柔的艺术特征。
演出曲目有《秦雪梅吊孝》、《张大郎休妻》、《小三门》、《回龙传》、《王小赶脚》、《状元打更》、《赶黑驴》等百余部。(丰县花鼓单人档)
丰县花鼓的传承方式为师传徒受,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为两脉四代,曾涌现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艺人,如张胖子(艺名)、杜守德、张兆修、徐平、王希海、徐仕标、王书云、邹玉振、石振山、高世法、金玉良、王敬修、傅绍胜、王大牙(艺名)、于世明、金汝标、胡敬明、张继川、张大兰、王丕福、张小兰、陈正菊、李桂荣、潘德胜等。
早期丰县花鼓因多有淫秽唱词及男女挑逗动作,故有“导淫伤化”之嫌,就有了“只能在村外演出(观众多为男性),不能入大雅之堂”的乡约民俗。
但丰县花鼓仍以丰富的题材,广泛的内容,优美的曲调为群众喜闻乐见水猿大圣。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花鼓艺人为了生活,争取更多的观众,便去掉淫秽唱词及挑逗动作,进入村庄集镇演出,丰县花鼓进入鼎盛期,县内有五十多个花鼓戏班郭守正,演员300多人,尤以孙楼街道的李路口班、高楼班、八里井班、张梨园班,赵庄镇的宋楼班,王沟镇的赵集班享有盛名。
建国后,丰县花鼓的演出范围扩大至苏鲁豫皖接壤的广大地区,1958年秋成立丰县花鼓队并招收一批新学员,曾参加徐州市文艺汇演。
目前,丰县花鼓已无班、社存在,董翠婷花鼓演出趋于消亡。
2010年,丰县花鼓入选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金汝标被命名为丰县花鼓县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