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丰县发现】三百年的历史云烟——丰县高家祠-丰县国学馆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7-18 157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丰县发现】三百年的历史云烟——丰县高家祠-丰县国学馆
三百年的历史云烟——
丰县高家祠堂

刘邦故里江苏丰县县城西南七华里,高氏家祠以保存完好的面貌耸立于人们面前。解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个书香世守、耕读传家的大家族的历史过往如云如烟,历历在目。
这是一座始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院落,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虽屡毁屡修,但民国六年重修的整体风貌,依然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清代乡间家祠的文化魅力和建造工匠的技巧智慧。
《朱子家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两堂于正寝之东,”“设置四龛以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礼记·曲札》也载:“君子将营宫室,家庙为光,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可见宗祠、家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政府才公开允许民间立祠,自明中叶后,祠堂成为家族重要的礼仪场所。每个家族往往举全族之力来修建自己的宗祠,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规模最宏阔、装饰最华丽的建筑,是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
今天,祠堂的宗法意义已不复存在,仅仅是宗族外迁人员寻根的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作为传统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传承。家祠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罕见,而在徐州地区,像高氏家祠这样完整保存清代民居风貌的,可谓凤毛麟角。
●民国重修,基本保持原貌
孙楼街道办事处单高楼村,位于丰县县城西南七里。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高敬军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坐落于村子中央的高氏家祠。绕过了几家普通的民房,我们大老远就望见了祠堂的山门,山门不大,但青砖黛瓦、檐角飞耸、脊兽灵动,让构筑谨细的山门颇显气势。门前两侧各竖一根据说是明代的拴马桩,桩首均刻成石猴,仰天而望,有“王侯”吉喻。而桩上刻有一幅昭示后人的对联,虽模糊,但仍能辨认:寿域常新念祖宗功德孝思常供俎豆,吉阡依旧赖子孝孙贤书香永继衣冠。

掌管祠堂钥匙的高公才老人为我们打开了大门。他边走边给我们介绍:家祠第一次修建是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高楼村高氏的六世祖高第携同族创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嘉庆五年补修,同治七年重修,民国六年翻修,2000年,又修建了祠堂院墙。
高公才老先生年近九旬,但说起家祠的历史时,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这让我们佩服起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和充沛的精气神。
越过山门,前行20米,一石香炉紧偎石供桌摆在神道中央,拾三级砖阶而上,便是享堂大门。享堂三间,中规中矩。
清代对家祠的修建有着严格的限制,家族里有官居三品以上者方可建立五间享堂、五级台阶;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建三间享堂、三级台阶;七品以下者,仅能允许建一间享堂。家祠的肇修者高第曾经做过直隶教谕,是六品衔,所以家祠只能造三间享堂。
享堂青砖黛瓦,飞檐翘壁,宽约十米,进深约五米,高约四米,前檐下有一米宽走廊,木质廊柱已开始腐朽。门额悬木制匾,上刻“丰乡三瑞”四个大字。
“享堂正殿中央原来有六扇南屏风门和东西各两扇屏风门,开启门时要用双手同时推,也就是所谓的‘双寿临门’。”高老先生给我们讲解得绘声绘色,“东西四扇门文革中毁掉了,六扇南屏风也只剩下五扇了。”老先生情绪略显黯淡。

屏风门框上面还有巨幅木刻作品。两边是八仙过海,中间是春夏秋冬,下面是花鸟,无论人物花鸟,都刻得十分精巧。据老人讲,这些东西很珍贵了。屏风门内,靠享堂北墙摆一木制神龛,龛内供奉着高氏先祖的神主。整体看上去,享堂粗犷中不失细腻,彰显出一种四平八稳的姿态。
高家祠堂院子不大,神道两侧长满了野草,草丛中有序的竖立着明清两代的碑铭13通,据介绍,这些碑铭原来都散落在田野里,为了妥善保护,高氏族人在千禧之年修建祠堂院墙时集中到祠堂院内。其中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墓志铭,对研究当时丰县的民俗提供了很好的佐证。这些碑铭透过历史的烟云,向后人讲述着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及荣辱兴衰。
●两江总督为丰乡三寿星题匾
高公才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这支高氏的堂号是“三瑞”堂,享堂门额木匾是清代两江总督高晋所书,当年书写“丰乡三瑞”的黄绫至今还保存着。
听老人一讲,我们激动不已。高晋,字明德,满族人,这位乾隆三十年的两江总督,后来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乾隆皇帝还让他兼任着总督,可见他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位置,权势之炙,亦可见一斑。
我们如愿目睹了手书“丰乡三瑞”四字墨宝的黄绫,书法端庄大方,古气逼人。黄绫长约一米半,宽约50厘米,斑渍随处可见。黄绫已经变得很脆,让人不忍触摸。

根据光绪版《高氏族谱》记载,乾隆二十二年,命高晋督办徐州黄河两岸堤工,在督办黄河河工事务时,高晋过丰县,在县府官舍听说县城西南乡有高氏一门三寿,不仅为同胞兄弟,而且都是县庠生,高大公笃勋115岁(笔者按,虚岁,下同。)二公笃周110岁,三公笃伦105岁,这在黄水泛滥的穷乡僻壤,是一件令人称羡的事情。高晋让县官召来并亲自接见。他见三位老人鹤发童颜、谈吐高雅,声如洪钟,学品兼优,赞叹之余,即书“丰乡三瑞”相赠。
乾隆壬子年(1792),高氏族人荣其事,刻匾于祠堂正殿内。据说高晋在两江总督任职期间,前后数次路经丰县并专门接见三位老人,并“情同一脉”,这是高氏后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家族往事。
此后不久,高晋的一位同僚好友,体仁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张英也与丰县高氏结了缘,又为丰县高氏赐匾曰:三芝日永。
高氏族谱里保存着当年张英撰写的匾跋:“高公晋,余之执友也。公自两江赴京,促膝话旧。谓余曰:丰邑西偏有敝姓年逾期颐,一门寿考,余铭心不忘。次年春,奉命赴清江查勘公务,停骖夏镇,专差请见。旋即来临,中规中矩,容貌异常,出言有章,余欵席亲陪,话衷竟野,神犹少壮。高公前云若佛,诚不诬矣。忆康衢之叟、绛县之老人。史书所载,虽云上寿,亦一门一寿足矣。无如高氏之一门三寿者,惟兹同胞寿考,从古罕有,而独毓于本朝,洵国家之瑞也。因赐匾三芝日永,余与高公同奏建坊以彰其休嘉焉。”
高氏族谱记载的两位朝廷重臣为高氏题匾奏建坊的故事,也给我们讲述了高氏“三瑞堂”号的由来。但考《清史稿》,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其时尚未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张英卒于康熙四十七年。而张英次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在乾隆二十年亦卒,跋文中有“公(高晋)自两江赴京”之句,考高晋任两江总督是在乾隆三十年,于乾隆三十三年署理湖广总督。故而,这三年之间,已经双双作古的张英父子是无法与在世的高晋“促膝话旧”的。又考乾隆三十二年体仁阁大学士为汉军镶黄旗人杨廷璋,其时杨又兼任刑部尚书,次年升任直隶总督,且杨与高关系密切,高氏谱中张英是否为杨廷璋之误?尚待进一步考证。
高氏祠堂悬挂的木匾与黄绫书体一致广饶教研网,款署年月为乾隆壬申年,即乾隆十七年。而书写者落款为“东轩书赠九时老人高笃伦”,东轩,却是高晋二叔父高斌的号。款印为两方白文章,一名“燮理阴阳”,一为“宫保大学士章”。因此,可知黄绫书法应是高斌书写而非高晋。

高斌,字右文猎魔战记,号东轩,官拜相国并主两淮河政,他的女儿就是乾隆爱妃惠贤皇贵妃,他的长兄就是高晋的父亲曾任凉州总兵的高述明。高斌高晋叔侄二人两代均掌漕运总河官,又都曾经任职两江总督且都曾为宫保大学士衔。黄绫上显示书写者为高斌,而光绪版《高氏族谱》中记载为高晋。由于年代已远,高晋、东轩(高斌)叔侄或者都与丰县高氏有联系?或者是高氏后人家谱记载时失考?成为一个令人待解的谜。
高氏祠堂内原有一部分清代留下的家谱木制印版,被高家后人转移到家中像宝贝一样收藏着,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些弥足珍贵的雕版,雕版用上好的梨木刻成,有些至今仍可以用宣纸清晰印出文字来。

明末,高氏五世祖高思陈(字敬斋)创修高氏谱。雍正五年三月初二日,家谱毁于家庭火灾,荡然无存。雍正六年春,高氏第八世族人高韦与其从弟高恭(字元夫)续修,雍正七年成册。七十多年后付菡,也就是嘉庆六年,高氏十二世族贤高棐与高瑞同复续修,当年春开始,至农历十月谱竣。
而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耗时最长的一次,主修人高慎五,字敬典,自号柘村,增贡生,援例候选训导。当他主修族谱时,高慎五的曾祖父已经从老家高楼迁居到城南二十里的地方,余华东也就是今天的宋楼镇高窑村。
保存至今的清代《高氏族谱》,虽然是光绪四年(1878)五月镌竣,但实际修撰工作开始于同治庚午年(1870),前后经历了八年光阴,高氏称为四修族谱。

此谱一函四卷,卷首书签为隶书《古丰高氏族谱》,下端分别印有小红字:元、亨、利、贞。刻工较精,“元字卷”扉页横书题额“光绪戊寅重镌”,竖书三行,上款为“仲夏月告竣”,版心题“高氏族谱”,下款为“三瑞堂藏版”柏吉尔。该卷内容为谱序、传记、墓表、排行字辈、族约祠规、修谱者名讳、缮写镌刻者籍贯姓名等。后三卷为谱系,一体欧式,五世分宗。“贞字卷”末还注有守林人姓名以及养身地亩数,综合而言,这部家谱是丰县现存不多的体例较为完备的古谱之一。

而《高氏族谱》令人值得称道的,当为雍正重臣、邑人李卫为高氏撰写的谱序。请李卫为高氏撰写序文的,是雍正七年修谱的主修人之一高元夫。
根据李卫序文的记载,雍正三年李卫在家乡丰县城南的故村内把自己设立的私塾变为义学,并慕名延请从江都教职致仕归里的学博高元夫作为学师。雍正七年六月,因高元夫之请,李卫为高氏撰写了《高氏族谱序》。但光绪版高氏族谱刻为“雍正九年”,雍正九年可谓是李卫政治生涯极为忙碌的一年,故而,“九年”或为“七年”误刻。
这篇序文是用小篆体写刻,文末有小字注“内有真稿”,且该谱缮写人员姓名籍贯很详细,有清河候补县赵勋、彭城恩贡胡梦奎、彭城拔贡曹维恭、廪生邱松月以及丰县刘凯、刘渭川。
从现存李卫奏折文字分析,李卫小楷书法一般,而高氏家谱首卷皆是主修人高慎五资请故交书法优等者缮写,故而该文的篆体书法并非李卫亲书。但此文对于研究李卫生平交游颇有价值。
●高氏族人与往来地方名流
据《高氏族谱》明嘉靖壬子年(1552)所撰写的《高四公墓志铭》,可知此支高氏始迁祖名锦,字绣轩,配丁氏。永乐二十年迁丰,肇基于西城西南七里沼村。二世祖名玘,配许氏。玘四子,长子高山字静之,号西郊,入邑庠;三子高宣,弘治间邑岁贡,任湖广黔阳县丞。四子高恕字容之,好丰隐,乡饮延宾。高氏自此兴盛繁衍于古丰,古沼村也因为高氏的兴起而慢慢易名为高楼村。
高氏一族,自始祖高锦明代永乐二十年迁到丰县,诗礼传家,绳绳继继,明清两代监贡多人,庠生七十余人,也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了。
高氏载入县志的人物有:
高宣,明弘治朝岁贡,湖广黔阳县丞,高氏族谱仅记其名李永志,失载其职官。
高第,字少成,明万历间恩贡生,以芜湖县训导升平度州学正,后升至顺庆府教授;
高恭,字元夫,号柳岑,清康熙五十四年岁贡生,任江都教谕。他曾经捐俸为丰县县学兴建考棚,被当时丰县士林称誉。
而县志未载的还有曾任河南南阳府经历的高韦字北辰、直隶总督县人李卫“保举孝廉方正即补知县”的高维屏、增贡生候选训导高慎五。
特别是高慎五,从家谱所保存的文献中,也可以发现他与当时徐州周边的不少名士很有交谊。如萧县翰林编修段广瀛、单其焯、曾任萧县教谕后考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的胡家琨(荔生)、沛县岁贡生张士举、彭城张瑞卿、邱松月、濮阳王凤池等等。而其中单其焯更为其知己之交,萧县志载单其焯:“读书淹贯博通,不为无用之学,于古今治乱之故,民生利病之源,靡不深究,言之凿凿,惟不喜为时文,而根柢渊深,言时文者莫之及。晚年经学益专,胸次浩然,一切世故不足撄其心黄江南。议论持正簋怎么读,不肯谐俗,俗人亦以怪目之。”以此,也可以管窥高慎五为人处世之一斑。在高窑村其后裔家中,至今还保存他的画像,虽有残缺,但也是徐州保留至今不多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高慎五的五叔父高琮,字瑞祥,从九品,配陈氏。陈氏二十二岁守节,抚育孤子成立。时任江苏提督学院刘墉赐匾曰:“苦守冰霜”。陈氏,是这个家族载入县志的唯一女性。
这里有必要提及刘墉,他字崇如,号石庵,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任江苏学政,这位驰名海内的大学士的明代先祖,就出自丰县,是丰县城北大营刘氏从军“勤王”而落籍到山东诸城逄哥庄后形成的丰县刘氏后裔支系。
今天,高氏已繁衍到二十二世,家族兴旺,人才辈出,已经成为汉高故里丰县望族之一。
欲了解丰县古今,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丰县国学馆。

投稿信箱:fxxyj1971@163.com
联系电话:13775909899
丰县国学馆,诚挚欢迎您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