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临朐记忆】嵩山水库建设和灌区开发纪实-大美临朐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7-09 12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临朐记忆】嵩山水库建设和灌区开发纪实-大美临朐
嵩山水库位于临朐县西南部青石山区,座落在嵩山主峰西侧,弥河支流石河上游。水库上游控制流域范围,包括沂源县三岔乡全部、悦庄乡北部及临朐县嵩山乡南部,共151平方公里。水库大坝全长873米(主、副坝),坝基高程250米,坝顶高程292. 5米,主坝顶宽7米;坝身结构为粘土宽心墙砂壳堆石坝。总库容55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l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870万立方米,死库容530万立方米。它是临朐县第二大蓄水工程。东西两条干渠长约55.16公里,支、斗渠358条。总长251.7公里。设计控制灌溉面积8.5万亩。解决了1.5万人的吃水困难。

苦难的过去幸福的今天
石河是条害河,夏季大汛洪水暴虐;冬春干旱需水季节,却因明流集中沿断层下渗而干枯无水。其下游南、北两岸是临朐县最严重的青石山缺水地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因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遇大的干旱便酿成重灾。据西峪古碑记载:“明万历43年(1615),连年大旱,五谷不生,树木枯死,蝗蝻遍野,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子女贩销于外省,残朽者骨肉相食,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烟鲜少”。据近期调查,建水库前20年,在这一地区就有12年出现了因干旱造成大面积减产。其中,1955年、1963年、1968年、1969年4次出现大面积绝产。许多村庄历史上人畜吃水也非常困难。建国前,石峪曾有过“水市”,茹家庄千户之村到七华里远的尹士取水,朱家坡村祖祖辈辈靠喝湾水度日。为了吃水劳苦奔波、苦不堪言。

由于该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峰谷悬殊,汛期降雨占全年的80%以上,加之流域内山势陡峻,河道源短流急,河身三回九盘,宣泄不畅,致使石河洪水频繁,突发性大,洪峰突出,于中下游横冲直闯,经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历史记载:“清雍正8年(1730)夏,狂风大雨,昼夜三日,天下洪水四海无边,天塌地陷,树木房屋皆倒,庄田俱空。”据二十世纪以来的资料记载,该河于1908年、1928年、1937年、1947年、1955年、1963年、1966年,先后发生过七次特大洪水,每次都给沿河村庄带来惨重的损失。1908年8月19日洪水,石河多处翻河改道,十几个村庄遭洪水袭击,大片粮田被冲淤成一片沙滩,有的全家被卷入激流。1966年7月15日,石河洪水暴发,冲淤土地8620亩,其中被冲沙压成河滩的就达1260亩,给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困难。

建库前,石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群众密谍,可说是受尽了干旱、洪涝之苦。但苦尽甜来,嵩山水库建成,特别是灌区开发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根除了洪涝灾害。水库下游的20个村庄,3万多亩粮田,免除了洪涝灾害的威胁。据1974、1978、1985、1990等四个丰水年降水情况估算,共减少损失价值达1315万元之多;其次是改变了生产条件,旱田变成了水浇地。自1971年灌区开发后,每年灌溉农田3—5万亩,最多年灌溉面积达到6万亩,增产效益十分显著。20年来共增产粮食15332.6万公斤。灌区群众丰衣足食,人人喜笑颜开,真是清水冲开了富裕门,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来。另外,水库还发展了水产养殖,渔业年收入已达20万元;利用水库发电,累计已达52.3万度,收入51500元。

科学透坝址顶着风浪上
1958年,中共临朐县委、临朐县人委在安排修建冶源水库的同时,于石河上游的青石崖村西南河段,安排兴修青石崖水库,尝试腰斩石河,蓄水兴利。1958年5月,调集3000人上阵进行清基回填。但当时由于缺乏调查研究,对青石山区的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对青石山区的治水规律摸不透,水库清基回填后严重漏水,因此没有获得成功。从失败中得出的教训是:在纯石灰岩抽区难以兴建蓄水工程。但是,县委和县人委的领导者们并没有被失败和困难所吓倒,而是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反复研究,认为要根治石河水害,解决青石山区的缺水问题,在多为石灰岩地质的石河建造水库是惟一的出路,而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水库位置,成为建库蓄水的关键。因此,一连几年的时间,县委、县人委责成水利部门安排得力人员,加紧了对石河流域的地质调查。县长谭延福亲自参加,采取领导、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组成了水库地质调查组,踏遍了整个石河流域,实地勘查、综合分析大量的地质资料。发现在水成岩的地方有火成岩,在溶洞较多的石灰岩中夹有不透水的泥质页岩。认识到在石灰岩地区建设蓄水工程,必须把握三点:一是库址选择必须适当;二是清基必须彻底;三是必须有严格的防渗措施。通过勘查也发现在石河流经嵩山脚河段,主河槽正处在嵩山山体延伸的火成岩之上,如能解决好对岸局部石灰岩地段的渗漏问题,可以考虑在这里修建一座中型蓄水工程。于是,在1966年初,县委、县人委作出决定,并向山东省水利厅提报了兴建嵩山水库的计划。5月,省水利厅派地质勘查队到现场进行地质勘探,钻透深达17米的河卵石复盖层,查明主河槽地质为不透水的火成岩及中下寒武纪页岩;主河槽左岸为粉质土类层状及透明体状钙质半胶结卵石层覆盖的中寒武纪状灰岩原层含矽质灰岩,尚有渗漏之虞。接着省、市水利专家和县水利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防渗对策,制订了彻底清基,实行断层裂隙封堵和修建防漏斜墙的施工方案章丽厚。经论证可行后,选择岩性最好的地段,确定了大坝轴线。

1966年6月,省水利厅批准临朐县修建嵩山水库计划。确定主体工程由山东工学院和临朐县水利局联合设计;县委、县人委组建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1966年7月,山东工学院水利技术人员与临朐县水利技术骨干刘加玉、李芳远等组织工程设计组,突击进行设计。紧张工作一个半月,于1966年9月下旬完成了水库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上报省水利厅得到批准。

1966住l0月,“中共嵩山工地委员会”、“嵩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组建完毕。县委副书记崔佃臣任工地党委书记兼指挥部政治委员,县人委副县长张金声任工程指挥部指挥,县水利局副局长张冠顺任副指挥。并设立了工程、财务、后勤、办公室等科室;接着,从城关、杨善、冶源、龙岗、五井、辛寨、杨家河、尧山、白塔、营子等10处公社,调集2.5万名民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工团,于1966年10月集结到工地。

1966年l1月,“文化大革命”的风波己波及到临朐,政治形势已不稳定。水库工程干还是不干,好多人拿不定主意。当时的中共临朐县委书记徐贞吉坚定的表示:“干!一定要干到底!”11月9日,嵩山水库工地党委、指挥部在工地举行了万人开工典礼,开始了第一期工程——大坝清基。罗宏明针对灰岩防渗,采取了浩大的扩大清基方案。坝基开口达52米,设计挖深17米。虽是中型水库,但清基工程比一般大型还大。政治形势虽然严峻,但工地领导者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排除各种干扰,精心组织施工。工程指挥部指挥张金声带领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靠在工地、干在工地、指挥在工地,他亲自下基槽捞沙挖泥。在寒冷的冬天,经常是坚持到深夜,衣服被水浸结冰成硫璃,回到驻地喝上点热水、吃几个山楂充饥。就这样日夜苦战,到1966年12月份,大坝基槽清到了设计深度,但没有达到不透水层,工程遇到了是否修改设计,继续清基的问题。适在这时,“造反派”夺权风刮到了工地,无政府主义开始抬头。在这一关键时刻,工地党委、指挥部领导成员和以刘加玉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顶着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技术权威”以及“罢官”、“审查”的压力,坚决主张重新勘探,修改设计,扩大开挖面,加深清基。经过辩论,正义战胜邪恶,开始了继续清基。经过日夜奋战,一直清到18.5米,达到了可靠不透水层。在非常情况下,杜绝了工程的一大隐患。到l2月底南斗六圣拳,艰苦的大坝清基任务,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胜利完成,工程顺利地进入了回填筑坝。

进入1967年后,“文化大革命”在我县形成高潮。工地党委、指挥部的领导成员被诬为“走资派”,有的被“罢官”,有的被审查批斗;基层组织也被搅乱,沸腾的工地骤然萧条。工程时干时停,进展迟缓,整个水库建设大有前功尽弃的危险。一直拖到l968年底,局势略有稳定,指挥部的班子经过调整,恢复了领导。全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支持水库工程建设,筑坝民工很快增加到2万多人,工程建设再度形成高潮。1969年春末夏初,大坝进入合拢阶段,汛期临近,石河水如潮涌,且无处导引,任务极为艰巨。在此关键时刻,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下令昌邑、诸城、胶南、昌乐、高密等五县从海河工地撤回的1.7万名民工赶赴增援。5月中旬,陆续开赴嵩山水库工地。工地上的民工迅速增加到4万多人。为了抢时间、争主动,实行了昼夜上班作业。日上土3万多立方米。终于在1969年6月6日,大坝合拢成功。奔腾不羁的石河,从这天起被人们降服。这一天是值得石河流域,特别是下游沿河村庄永远纪念的日子。

在整个的筑坝过程中,工程指挥部领导和全体技术人员对灰岩防渗这根“弦”始终未敢放松。在无政府主义严重泛滥的情况下,他们先是顶住了“造反派”以多快好省为借口,企图省掉大坝与嵩山山体结合槽的错误打算,后又顶住了放弃防渗斜墙的计划。大家以百倍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顶邪气、斗歪风,坚决主持严格执行设计。由于有科学的选址方案和严格的清基防渗措施,保证了枢纽工程的质量。于1970年1月25日宣告嵩山水库枢纽工程竣工。以后,西岸的灰岩地段由于处理得当,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渗漏。终于成功地开发了我省在有灰岩地质条件下,建成大的蓄水工程的先例。受到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以及省水利局(当时称局)的赞扬,并责成水库工程指挥部将整个的建库过程、典型事例,制成了版面到济南、禹城等地进行了巡回展览,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整个主体工程完成开挖、砌筑土石320.7万立方米,用工日249.8万个,投资492.1万元。

在水库主体工程建成以后,相继进行了溢洪闸续建,副坝前粘土铺盖防渗;大坝沉陷加高;主坝后砌石坝翻修;防浪墙续建;副坝裹头药室倒流堤、大坝心墙加高;大坝测压管修复等保安全工程。完成工程量15.3万立方米,用工日59.4万个。

艰苦奋斗开发灌区
为了使库成渠通,尽快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库筑坝的同时,工程指挥部就开始了灌区开发的准备工作。先是由指挥部主要负责人孙德俊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漫山越涧步行40多里,对东西干渠初步进行了勘查。两条干渠都必须环高山陡岭深涧进行布置,工程浩大而艰巨,令人望而生畏。但指挥部领导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横下一条心,勇往直前,决心加快灌区开发,造福人民。为了解放思想、鼓舞斗志,中共临朐县革委核心小组成员刘健同志与工程指挥部指挥孙德俊同志,带领刘加玉等工程技术人员赴河南红旗渠进行参观学习。红旗渠的雄伟艰巨,使前往参观的同志耳目一新,思想大为解放。有的同志说:“我们这点配套工程与红旗渠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接着,工地指挥部对灌区配套,进行了反复研究,决定先建西灌区,后建东灌区;采取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干支渠结合修建;边建边放水边发挥效益的决策。总的分四期工程安排,用四年的时间完成。

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工程设计,刘加玉、尹兴叶等工程技术人员,风餐露宿,艰苦奋战一个月,完成了西干渠的实地勘查。提出了修建西干渠的两个对比方案:一个是劳动密集型的明渠环绕方案,施工难度小一点,但工程量大,工期长;一个是技术密集型的穿山跨涧方案,比明渠环绕工程量少30%,造价低,所需工期也短。经过反复论证郑多彬冥婚,为了节省造价,缩短工期,工地指挥部断然决定,迎难而上,按后一个方案进行设计,并得到了省水利厅的批准。

1969年11月初,临朐县革委在原嵩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嵩山水库灌区配套工程指挥部”,公布中共临朐县革委核心小组成员刘健任政委、原农工部部长孙德俊任指挥。民工从冶源、嵩山两灌区的城关、冶源、杨善、辛寨、七贤、营子、龙岗、五井等8个公社调集2万名,于1969年11月14日铺开了西灌区配套第一期工程。这期工程,建设上游段干渠7公里,配套支、分渠17.5公里,内有渡槽5座,隧洞5条,其他建筑物39座。工段虽不算长,但槽洞密集,渠道大部分布置在陡峭山腰,是西干渠难度最大的一段。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指挥部安排了槽、洞、渠三线作战的办法。一是选拨优秀技术人员,配套民技工队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主攻渡槽设计安装;二是选拨精壮民工,组建直属隧洞连,铁锤加钢钎展开隧洞攻坚战;三是其余万余民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工团,分段到村,全面展开了劈山砌渠。

渡槽工程技术性最强,5座渡槽差不多同时铺开,除命名为“愚公渡槽”,采取传统的砌石拱外,其他4座均选择了比较先进的排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制薄壳槽身结构。为了更多地积累经验,又分别采取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薄壳、预应力钢筋网薄壳两种形式。第一次参加新型渡槽实践的人员,白天指导施工,晚上研究方案,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当时搞钢筋薄壳渡槽,料物、工具都比较困难聂宁。但人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没有铁丝,工地上办起了拔丝厂,没有织网机,人们就仿照土织布机,自力更生造出了织铁丝网机。最难的是制造预应力钢筋5吨拉力计,买吧,价高、资金困难,货源也不现成,惟一的办法就是自己用“小拉力计”改制。工人们连续改制了22次,终于成功。17条20米长的铁丝绳,以5吨的涨力牢牢地固定在涨拉台上。使两种形式的渡槽预制,均预期获得成功。在整个渡槽施工中,涌现了不少的英雄模范人物。突出的代表是老石工薛秀成,他在建国后大部分时间转战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当时他已年过半百,带领民技工砌筑一号槽墩基础。忽然深达10米的墩坑塌方,他为救护战友而光荣牺牲。临朐县革委、工地指挥部不失时机地在工地和全县组织发动了向薛秀成学习的活动。《大众日报》为此于1970年9月8日发表了题为《一锤一钻为革命——记薛秀成的英雄事迹》的长篇通讯。工程指挥部将其为之献身的渡槽命名为“英雄渡槽”。工地上掀起了学习薛秀成的热潮。薛秀成的儿子薛良柱在生父牺牲后,背起父亲的工具包奔赴工地接了他父亲的班;老石工史书斋在薛秀成英雄事迹的鼓舞下,勇敢地接受了垒砌洞口的任务,并把他两个年逾花甲的哥哥叫到了工地上,组成了一支新“愚公队”。薛秀成生前的老师傅贺兴若年己74岁,也主动报名参加了打石组。并向青年传授打石技术,热心培养接班人。工地上的女民工学英雄也积极地争做贡献,在渡槽建设中出了个“铁姑娘队”。两干渠渡槽及100多座建筑物需用石子3000多立方,在没有碎石机的情况下,龙岗公社十字路村到工地的20名青车妇女主动承担了砸石子的任务,他们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没有碎石机,我们用锤砸。”开始冯思羽,每人每天只能砸百十斤,以后逐渐增加到200斤、300斤,最后创造了400斤的砸石子纪录,他们豪迈地说:“今朝妇女志更坚,铁锤砸出石子山。”她们砸出的石子,满足了渡槽、建筑物砌筑的需要。


渡槽吊装是工地上的一大难题,也是水利施工的一个重大考验。吊装渡槽不用说干,就是见也没见过。但是困难难不倒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人们。工地指挥部在民工中选择了热心水利、身体强壮、能吃苦耐劳的40名青年小伙子组成了一支“土吊装队”,从外地请来了几名老师作指导。自己动手用槽钢焊接了高20米的两个吊装支架,仿制了牵引绞磨、吊装滑轮,到外地购买了粗37毫米、长1000米、重5000公斤的钢丝绳。边干边学,经过多次试验,基本掌握了吊装技术。在吊装渡槽过程中,队员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日夜拼搏,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和泥。最使人难忘的是70年6月13日他们们冒雨吊装“星火渡槽”14个日日夜夜。在那阴雨连绵的14天里,他们几乎没穿过干衣服,没吃顿定时饭。架设渡槽的第一天就碰上了大雨。实在讲,雨天吊装在吊装规程上是“禁例”,但是,不抢在大汛到来之前吊装好,渡槽部件和工程都要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以至造成前功尽弃。队员们表示:“要与老天争高低,就是下刀子也要干!”他们冒雨支好吊装架,挂好钢丝绳,安上土绞磨,吊上滑轮,投入了紧张的战斗。雨天路滑,有的队员多次跌倒,腿跌的出了血,爬起来照样干;有的鞋子被泥拔掉,就干脆赤脚干,夜里举灯继续干。经过14天的昼夜奋战,终于将每节33吨的7节渡槽全部吊到了20米高的排架上。吊装完成的当天,山东省水利厅、地区水利局以及临朐县革委的领导同志亲赴现场慰问,赞扬“吊装队的同志们为工地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榜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年仅18岁队员陈百章,他除了和队友们一起完成其他任务外,还专门承担了吊装滑轮加油的任务。这是一项非常危险,难度特别大的工种。吊装滑轮高悬半空,离地面40多米高,上去的路就是4条钢丝绳。但他不畏艰险,手把钢柱,脚盘钢梁爬上吊装架的顶端,然后再顺钢丝绳爬100米才到钢丝绳的中间滑轮处加油,保证滑轮能正常运转。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几次。群众称赞说“小陈上的不是40米高的吊装架,是攀登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高峰”。在干中,队员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连续作战。到1970年9月,完成了5座渡槽的安装(其中一座石拱渡槽)。原来预计卡脖子的工程,反而提前完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7座总长1050米的渡槽吊装任务。比请外地专业队施工节省3万多元。

开凿隧洞也是本期工程的攻坚项目。5条隧洞穿山总长1132米,开凿工程量12.9万立方米。安排8个隧洞连,1200名民工进行开挖。当时施工条件很差,困难重重。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全体民工群策群力,想了许多土办法:没有风钻,铁锤钢钎代之;没有渣车,小推车代之;没有照明设备,以电石灯、玻璃镜子反光代之;没有排烟设备,挥动衣服驱之。在用土办法的同时,技术人员也千方百计地想些“洋”办法。工地机建组的同志将县里报废十几年一台压风机运到了工地,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自己进行修理。花了120元买了些零件,将一台价值3万元的压风机复活起来。打山洞才用上了风钻,省工省力,加快了凿洞速度。

5条隧洞分两期开挖,上下游并进,实行三班作业,连续施工。民工们在洞口写下:“今日愚公把山开,青石当作豆腐裁,喝令智叟靠边说,临朐山河我安排!”的豪迈诗句,激励斗志。在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突击进行施工。尤其是打眼放炮,危险性特别大。民兵副排长王兴华,人们称他为“英雄炮手”,在爆破中打头阵,安全让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排哑炮、驱浓烟总是跑在前,越干越大胆。一次因导火线太短,点上炮未跑出洞口就爆炸了。巨大的气浪把他抛出洞外,碎石穿进他的大腿,跌晕在地。大家将他送进医院,开刀取出石块,第二天刚能下床,就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群众称他是“铁铸的身子、钢打的胆”。他说:“干革命就得有个豁上的劲头!”他与大家共同总结摸索出了“选点准、布点匀、打眼深、砸土实”的爆破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节约炸药一半以上。

在整个的凿洞施工中,技术人员日夜靠在工地,边干边总结经验,反复进行测量,严密进行技术控制。到9月份,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5条隧洞的开挖。做到了安全生产,上下游对接无误,成为临朐县隧洞开挖史上的成功开端。与绕山相比南海中学分校,节约工日4万多个,减少移民20多户。

在进行渡槽和隧洞攻关的同时,1万多名民工展开了劈山砌渠的艰苦奋战。长达7000米的干渠,除渡槽、隧洞外,其余全部需要劈山凿崖砌筑。陡峭处人不能站立,只好以绳索系腰,利用铁锤钢钎打眼放炮,开出砌渠平台,所用的石、沙、灰料大部分靠背扛上山。工地上模范人物、典型事例一批批涌现出来。“钢铁五姊妹”,是无数模范典型人物的突出代表。他们是龙岗公社龙岗村的卞瑞成、张继臻、赵树兰、卞爱华、张明英。这五个姑娘是开山劈石打炮眼的尖兵。打炮眼不光是活重,技术性也很强。她们硬是争着干;不会就学,夜间她们把钢钎插在工棚外边的石缝里趁着月色练习打锤;白天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工友们请教,还趁饭前饭后,别人休息时再练上一场。实践出真知,不长时间她们就掌握了扔、打炮眼的规律:“志坚、手活、勤转钎,打、扶一定配好点”,成了一支打炮眼“突击队”。工地指挥部授予她们“钢铁五姊妹战斗队”的光荣称号。

197l年1月,西干渠一期工程宣告竣工,并同时开闸放水,滔滔的库水奔腾而出,顺利地通过了渡槽,穿过了隧洞,流进了有史以来未经一次灌溉的农田。这次浇地5000亩,当季粮食每亩增产110公斤友锅卤虾。灌区群众无不为自此摆脱旱魔的蹂躏而欢欣鼓舞。

1970年冬,西干渠二期工程全线铺开。有了一期工程的经验,指挥部大胆拉长战线。开工干渠20公里,支渠47.5公里。其中,建渡槽5座,大小建筑物80个,工程量是一期工程量的两倍。为确保预期完成,在全县增调了劳力,上阵民工最多时达到3万人。1971年春,除渠尾个别段落外,西干渠全线竣工。当时春旱严重,指挥部下令两干渠放水浇地,控制范围内的两万亩小麦普浇两遍水。小麦单产比不浇水的地块每亩增产160公斤,一季增产小麦480万公斤。

继西干渠基本建成之后,1971年秋,东干渠工程勘查设计也预期完成。11月1日,东灌区第一期工程开始,参战的有五井、嵩山、杨善、冶源、七贤、营子、城关等7处公社的2万名民工。分段驻扎在垛庄、青石崖、马庄、阳城、黄崖头、福山坡一线,铺开了从渠首到平安峪20公里干渠的修建。其中,包括9条隧洞,7座渡槽。全县最长的隧洞(幸福洞长674米)、最高的渡槽(劲松渡槽高29米)均在其中。槽、洞工程量超过了整个西干渠。工程难度也比西干渠大得多。渠道工程盘绕深山陡岭,工程险要板蓝花,又加交通不便,施工难度更升一级。尽管如此,工程指挥部领导和全体技术人员以及广大民工因有了西干渠的施工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付各类工程已是得心应手;同时,施工设备也有了改进,隧洞开始用上了机械排风,电灯照明,风钻打炮眼;渡槽吊装设备,经过不断地改装、组合,更趋科学合理。因此,工程自始至终进展顺利,有条不紊。1972年夏季开始,上下游重点槽洞工程接连报捷。这时,指挥部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每有一处重点工程报捷,文艺宣传队便去进行慰问演出,及时表扬宣传工地上出现的新人新事,模范典型人物,鼓舞了广大干部、民工的干劲,加快了工程进度。1973年3月25日,674米长的幸福洞(位于平安峪西山)宣布凿通,工程全面进入了扫尾阶段。到4月底,一期工程历时两个冬春宣告竣工。1973年5月1日,县革委、工程指挥部在平安峪举行隆重的竣工庆功大会及通水典礼。这一天,沿途村庄如过盛大节日,世代饱受缺水之苦的农民群众扶老携幼,有的远道十数里到干渠看水。水到之处,锣鼓鞭炮齐鸣,场面颇为感人。东干渠的二期工程,从平安峪到宫家坡一段,干渠全长10.2公里,内有隧洞一条,渡槽三座,工程量已经不大。于1973年冬季施工。杨善、营子、七贤等公社上阵劳力1万人,突击施工一个冬春,到l974年3月全面完成。至此,嵩山水库东、西灌区的全面配套工程宣告结束。由受益单位自行施工的斗、农渠田间工程不计在内,总共完成土石方111万立方米,用工日257.6万个,投资345.8万元。

在嵩山水库以及东、西灌区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当时建设经费十分紧缺,在省、地、县革委的大力支持下,指挥部采取了从各方面打紧的办法,集中一切财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参加施工的干部每天两角的补助费全部免掉;聘请的临干待遇与民工待遇相同;工地上办起了炸药厂1处,小石灰窑场110处,造土炸药3.5万公斤,烧石灰1万多吨。同时,还采用了土坯代替木制模板等措施,使整个工程比原设计节约木材500多立方,节约水泥6000吨,炸药20多吨,资金68万元之多。灌区工程总造价中78%是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解决的。

在嵩山水库特别是东、西灌区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省、地、县领导的关怀。当时省革委的主要领导杨得志、苏毅然、白如冰,还有水利部副部长李柏宁等都亲赴水库灌区配套工地视察。对临朐人民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予以赞扬,誉为“山东红旗渠”,并为宣传嵩山水库定了四项:一是《大众日报》头版发表了“条件靠人创、群众是英雄”为题的长篇通讯;二是录制了片名为《红心铁手绣山河》的纪录片;三是出版一本书名为《嵩山脚下大寨花》;四是进京展出嵩山水库及灌区沙盘模型。同时,安排工地指挥孙德俊出席了全国水利会议,在华东组作了发言,受到了好评。特别是白如冰到工地视察时,看到工地资金十分困难,为了鼓励工地艰苦奋斗、勤俭办水利的精神,当即从省凑给30万元,解决了急需。

嵩山水库的建成和灌区的开发,是临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根除水患的又一丰功伟绩。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来之不易的,水是人们用血汗换来的。我们要永远珍惜,爱护这一宝贵的财富。我们后人要继续管好工程,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为实现全县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注:此文在成稿过程中,孙德俊、陈百章、尹兴业等同志提供了大量的翔实的资料,特致谢意。
来源:临朐史志
投稿邮箱:903208686@qq.com
附:五井镇的美丽村庄(五井镇的19个村庄)
蒋峪镇的美丽乡村(含蒋峪镇的17个村庄)
九山镇的这几个村庄谁去过(含九山镇的17个村庄)
东城街道的这25个村庄你去过吗?
辛寨镇的美丽村庄
冶源镇的34个村庄(我们走过村庄(本期包含冶源镇的34个村庄))
沂山风景区的美丽村庄(含沂山的8个村庄)
寺头镇的那些美丽村庄(含49个村庄)
柳山镇的美丽村庄
嵩山的美丽村庄
走进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区
(乡镇及村庄采风,我们在继续,欢迎大家投稿,宣传大美临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