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丽江头条】一位植物学家与新主天然植物园的四十年情结-丽江热线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2-18 17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丽江头条】一位植物学家与新主天然植物园的四十年情结-丽江热线

【红包奖不停】提供线索发“现金红包”,点击领取。


导读
去年的今天,丽江热线发布了一篇《你千万別扯蛋!》的文章,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杨杰宏博士标题有吸睛之嫌,但里面内容绝对精彩,不读斯文,枉为丽江人。
@国际环保组织 箫今丽江学者楊樹高有文:丽江纳西族有著名的“蛋生说”:气生风、风生云、云生甘露、甘露育蛋、蛋生万物。蛋卵化出自然、也卵化出人类,是自然和人类的母体! 汉语中有一个词叫“扯蛋”……民间还有这样一句经典:“扯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扯自己的蛋就可以了”!
@耕田书音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在近500年来的地球上,存在关联。例如,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全球化浪潮,破坏了中华的风水,造成了环境恶化、物种锐减、西化泛滥、文化趋同、人心冷漠的现状。因此,以弘扬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华学论坛,以弘扬中华良俗为主题的民俗学堂高邮龙吸水,向杨老师致敬!
@西湖博物馆馆长耕田书音的观点值得商榷。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方式是地域的隔绝,否则就是外来生物入侵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所以国家和地区之间都有生物检疫。丽江的生物多样性有其地域的优势。文化的功能除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识别,还有另外一个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在交流中变化和提升。我们说一种文化现象的消失其实一定会以另外一个面目出现,文化的交流功能决定它有趋同性,比如画画,现在用传统水墨来表现西画的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了。文化在趋同的过程中都会留下地域传统文化的种子。
今天又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杨树高老师再著新作,呼吁广大网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生命的色彩不再黯淡!
原标题: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位植物学家与新主天然植物园的四十年情结
作者:杨树高
山上一颗大树,默默生长了数千年,人们把它称之为“神树”;山脚一个村落,人们在这里居住了近千年,村中产生了世人公认的一代“东巴王”及“东巴大师”,并在这里形成近代东巴文化发展的最高潮,从而它又是名副其实的“东巴之乡”。从清朝末年至今,这里留下了很多中外植物学家的足迹:李霖灿先生在丽江四年,在这里足足生活了八个月,这段时光不仅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而且也为他后来丰硕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西族第一位女诗人、女作家赵银棠40年代也曾经在这里驻足留连,在其著作中留下对它的真情赞美;民国时期的丽江县教育局长来此巡视,在村中的巨石上留下了“文化基层”四个大字……

一个植物学家无意间走进了这片土地,他把四十年的情感、心血和智慧倾注于此。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四十年魂牵梦绕于这里,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

初到新主村,结缘植物园
1964年:云深不知处,误入此山中。风华正茂的他萌发了一个理想:要在这里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喜影网。
1964年,受吴征镒先生派遣,周弦到滇西北一带进行植物考察,在维西与丽江交界处的立地坪,车子发生故障,在地图上找到了离此最近的一个村庄——新主,便以步代车弃车而行,穿过茫茫森林,向新主方向挺进,途中经过现在的植物园。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发现了“世外桃园”,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如此完整的生态,如此丰富的植物,特别是很多珍稀植物在这里还成片成林。踏破铁鞋何处去寻这样一个天造地设的“植物宝库”,他们欣喜若狂,出于对自然和科学的执著和热爱,更出于职业性的敏锐和感悟, “天然植物园”的概念第一次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而且发誓要成为创建者,乃至成为这里的主人。

他们放弃了其它安排,在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只身来到村中,住在村民杨树春家,得到他们的盛情款待,起早贪黑到山上考察,用了七天时间,才依依不舍匆忙赶回昆明植物研究所,马不停蹄写了第一份关于建立天然植物园的建议,引起领导和同事的广泛关注,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当时由于很多条件受限,无法立即实施。随即“十年动甜”开始,随同周弦一起到新主的李代芳是当时一位中央领导的亲戚,因受牵连而迫害致死。为了避免受到冲击,周弦先生到深山老林去研究天麻,成了“天麻人工栽培之父”。
人生代代无穷己,山林年年只相似。白云片片去悠悠,不知山林待何人?已识此山真面目,却缘身在此山外,“植物园”在山中静静地等了二十年,周弦先生的愿望和理想搁浅了二十年,但是这里的美丽景色,这里的一草一木已深深地定格在了他的脑海心海里。

建不成横断山天然植物园,我死不瞑目
1985年:心远地不偏,但使愿无违。已年近六旬的他率考察队再次踏进这片土地,完成第二份《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意见书》。在丽江组织召开的专题会上,和万宝先生大声疾呼:“建不成横断山天然植物园,我死不瞑目。”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受聘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参与制定我国生物学2000年远景规划的周弦先生,完成此项工作后,回到昆明植物研究所,一回到昆明就为“植物园”到处奔走呼号,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当时在省民委工作的和万宝先生的鼎力相助。云南省植物学会派出陶德定、吕正伟等专家并带着一批研究生,与丽江地区、丽江县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由周弦教授带队进驻新主,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实地考察,采集了两套比较完整的植物标本(一套现存于昆明植物研究所,一套现存于玉龙县林业局林科所),完成了《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意见书》。当时的丽江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植物园筹建事宜(《会议记要》现存玉龙县档案馆)。 “英雄所见略同”,和万宝先生在建设植物园问题上不仅与周弦先生达成高度共识。他不但在考察期间从昆明赶到新主看望专家指导工作,还回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在会上他大声疾呼:“建不成横断山天然植物园,我死不瞑目。”当时很少有人提及环保问题,在丽江几乎还没有旅游的概念,但这位长者似乎有先知先觉,人们把他称之为“智者”,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所谓的“智者”,不仅要了解历史,认识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如果当时按考察组的意见建设植物园,不仅为人类珍藏了一个纯自然的植物宝库,可以说对人类作出了一个重大的贡献,而且如今它可能已走向世界,成为丽江的一个重要景点。遗憾的是时光飞逝,好事多磨,我们拥有无数的宝库,但我们很多时候缺少像和万宝老人一样的 “智者”和像周弦教授一样的真正的“学者”!笔者有幸成为考察队的成员(还有县林业局的高怀礼和木崇龙),跟随周弦先生不但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而且增长了不少植物知识,还认识和记住了上百种植物的名称及它们的所属种类,其中有两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主的村民都知道山上有一棵“神树”,第一次丈量这棵树的是新主完小的杨树荣老师,他拿着绳子量了树的周长,求得该树直径为一丈六尺二,村里的人也就把这棵树称之为“一丈六尺二”。周弦教授得知后要考察这棵树,“神树”离村子很远的山顶上,人迹罕至,山高坡陡,往返需要七八个小时,天一亮全体队员就出发,刚走到半路,下起瓢泼大雨,很多人劝周老改天再去,但他执意不肯,因抄近道,途中不但迷路奇侦异案,已到下午四时,所有人员全身湿透,“神树”挺立于万木丛中,像一个巨人缓缓向我们招手,但仍离我们很远,有人再三劝周老,但周老说爬也要爬到“神树”身边,回不去就在大树下住上一晚上。六点左右。我们终于来到大树底下。当天考察记录如下:铁杉王生长于海拔3225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内,根据球果确认为云南铁杉,属松科植物:胸径4.32米,树高约25米(顶生部分已不存在),在离地约10米以上有5枝大的分枝(其中有两枝枯死),树身有1/3以上的部分已无生命力,估计树干的髓部和大部分的木质都早已停止生理功能。树根的伸展面积估计不下100平米,树皮苍老粗糙,基干瘤凸不平,站在树前,两眼平视而望,像是一堵岩壁拦截不前。关于树龄,再无法详考,但可能有5000年左右。

历经艰辛,终建成横断山天然植物园
因为这一次考察,全世界都知道了云南丽江有这样一棵“铁杉王”,很多人慕名而来,听村民讲,树上插着多国国旗,可见外国人都来“朝拜”。
1964年周老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有成片的水青树。水青树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因为进化十分缓慢,被称为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
但此次考察了很长时间,竟看不到一棵,仿佛回家乡看不到亲人和朋友,周老非常失望。有一天,周老看到一个条形状淡黄色的东西附在河边一棵枯倒腐烂的树的树皮上,他捡起来仔细观察了一番,随即大叫起来,这是水青树的花瓣,周围肯定有水青树!他把大家召集起来,介绍了水青树的特征,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头“搜查”,第一天一无所获,第二天继续进行强占前妻,直到下午紫屋魔恋,我看到一棵跟周老描述的相类似的树,把周老喊过来一看,他激动万分:“就是它!就是它!”此树高三余米,枝叶茂盛,周围还生长着很多小树,为采集标本,’他要我拿砍刀砍下一块,我用力砍下一大块,不料他朝我怒吼:“你干嘛砍那么深外联出国,要一小块就行了。”分析水青树消失的原因,就是因其枝叶有独特色味,牛羊特别喜欢吃,连树皮都啃,牧人就砍倒让牲口享用,久而久之,它越来越少。他宣布:为纪念今天有重大发现,建成植物园后,就要把这条沟命名为“水青树沟”。

此次考察发现:该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计种子植物79科,167属,280种,已知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有18种。分布量大、种类最多的是杜鹃花,有50个属30余种。

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的目的是:横断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社会条件与自然环境优越,蓄积着繁多的特有植物种类,松峰莉璃成为举世瞩目,的植物种属宝库之一。但因这一地区范围广阔,山高谷深,其中不少地方鲜有人迹,对这些植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利用造成极大的困难。故在整个横断山区中选择一处交通比较方便,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且环境多样,便手引人全区特有植物的地方,开辟为横断山天然植物园,使之成为对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利用的基地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以上条件,选择新主村云岭东麓山箐(海拔2700-3700米)作为园址,并确定建设该园以保存横断山区的特有属种植物使之成为系统植物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活材料库,并种植地产的名贵药材、花卉、果树与树种苗木,发展科学旅游事业,发挥山区优势,搞活地方经济。
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的意义是:一、系统植物研究材料取得的基地;二、我国系统植物及有关植物学科教学的重要实习场所;三、国内外科学旅游和生态旅游胜地。

实地考察结束后,几位专家分别撰写了《横断山天然植物园之筹建》(周弦)、《云岭东坡一一丽江县新主的植被与杜鹃属植物的分布》(陶德定、吕正伟)、《丽江地区高山园林与种子植物名录》(昌正伟)等学术专著其他考察队员也在中外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介绍植物园的文章,植物园被世人认可,各种旅游书籍和旅游地图上出现了“新主植物园”的名字和内容。
重返故地,又获新成果
1999年:青山在人未老。年过七旬的他再次爬到大树下,参与撰写了第三份《建立横断山天然植物园的建议》。
1999年6月,一位省委主要领导到法国考察参观一个植物园,植物园园长提到了云南丽江的“铁杉王”。领导当晚从法国打电话给丽江地区行署专员和段琪,和专员立即指示行署林业局邀请国内一流植物学家对新主植物园进行全面考察,其中第一个应邀、第一个到达丽江的就是周弦教授,随后好多位植物学家又来到了这里。到了新主,他坚决要去看大树,一位74岁的老人要爬那么陡的山,要走那么长的路,能否到达那里,很多人难以置信,但无人能够劝阻他,他一路谈笑风生,村里的两个青年人护卫左右,终于到达大树下,仿佛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亦乐乎,在大树旁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十分幽默地指着大树问记者:“他和我谁比谁老?”记者回答:“他比您老,但您比他精神。”于是他侃侃而谈,台湾的“阿里山神木”只有3000岁,河南嵩山书园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二将军”的古柏也只有2700岁,我几乎走遍了整个横断山区,从未见到这么粗大、这么高龄的树,这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它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地形等变化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闻名于世的台湾“阿里山神木”已在数年前因雷击而死,粗大的树干仍然屹立;美国加州的红杉公园,树王已死,但大面积的参天大树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日本国屋久岛柳杉古树群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围绕遗产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发展旅游产业,从而这里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此次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对“铁树王”的树龄作出了科学测算,此树龄至少为3000年。
二是在这棵大树周围,发现了胸径和树龄与“树王”相差不大的一批古树,从而定性为古树群落。
三是对横断山天然植物园的性质作了重新定位。
(一)建立一个保护中国自然遗产的天然植物园,古树群落和珍稀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数千年遗产,不仅属于云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悉心保护,世代相传,这在自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是使命,也是贡献。铁杉古树群落将会成为滇西北旅游线上的一个闪光点。
(二)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创新型天然植物园大鸟鹰。
1、国内外生态旅游和科学旅游的理想之地:植物园不足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存着千年铁杉古树群、国家级保护植物多种,春夏之交还是多种杜鹃竞相开放的季节,植物园还将成为横断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有这样一些特点和优势,结合滇西名城、古刹、雪山、峡谷等一连串的风景旅游点黄保卫,新主天然植物园必将成为国内外对林学、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园艺学、环境保护学感兴趣的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2、植物学研究与教育的基地:植物园除保存现有野生植物外,还将逐步引种横断山区特有植物于其内,使之成为一个滇西北植物的展览园,为农、林、生物教学者,植物学基础研究人员提供回归自然的园地。
3、物种保护与发展经济结合的模式:天然植物园无疑也是一个自然保护点。在大约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有十分丰富而古老的植物种,反映了这里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植物蔽护所。保护的目的还在于为人类保存尽可能多的可供利用的种类资源,造福于人。植物园可以担当起这双重角色,它既可成为天然林保护的示范点,又可成为某些有资源永续利用的良好基地。
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植物园:这里不仅有如上述的优越自然条件,而且是一个洋溢着浓郁古朴的东巴文化气息的东巴之乡。植物园建成后,新主的门户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东巴之乡的发展必会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东巴文化的奇光异彩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植物园。

就是这样的一片山林,不知在此存在了几万年?在常人的眼里,它也许就是一片普通的山林,然而在学者的心中,它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了一体。因为它是天然的,从而珍藏和揭示着返璞归真的真正内涵,此乃美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科学家寻求真理最终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走在人群中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然而他的执着几人又能与之相比?为建立一个植物园,四十年先后写了三次建议书,这也许会成为丽江的一段千秋佳话。在第三次的建议书上他还提议签下了所有学者的名字,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份责任,一种精神,他们的名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融进了植物园所有花草树木之中……
周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植物形态学研究组组长。1926年生于河南省新郑市,是周文王的嫡系后裔。1946年就读同济大学植物学系,受业于郑勉、张作人、罗宗洛、王伏雄诸名师,毕业后在华东师大生物系任教,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地夫子,是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征镒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在吴教授指导下专攻植物分类学,参加《中国植物志》的编撰工作,“中国唇形科植物分类、地理分布与进化”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3年受聘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任学科组成员,参与我国生物学2000年远景规划的制定。长期餐风露宿生活在深山老林从事中药天麻的研究,首创天麻有性繁殖法,在天麻诸产区广泛推广,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此项工作获国家科技大会奖、云南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奖,并入选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
不感兴趣?
点击这里看别的:)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网络频道(众联传媒) 出品
平台编辑/ 雷凤娇 林彤 杨靖 审校/东巴夫
商务/王晨 李群英 出品人/余金山和晓莉
终审/闵文新 杨国钧 和红军总监制/段成坤
热线电话:08885112277 微信lijiangtv
法律顾问/滇西北律师事务所 和桥毅(15108880662)
更多内容| 右下方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