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丽江故事】市级非遗传承人和占环:一生“琴缘”,一生所爱-丽江日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2-15 149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丽江故事】市级非遗传承人和占环:一生“琴缘”张工农,一生所爱-丽江日报


“现在,我白天也可以制作苏古笃了乌江鱼的做法。”这样的日子于和占环已经有三年了。此前,他白天上班拉胡琴,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制作苏古笃。2015年,和占环从玉龙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退休了,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苏古笃的制作中了。

2014年,和占环以制作纳西古乐乐器苏古笃的技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前的30多年里,他一直都与苏古笃、胡琴为伴,自己动手制作出一把把音色优美柔和的苏古笃和胡琴,再用这些乐器拉奏着一曲曲动听的纳西古乐曲。
制作第一把胡琴
和占环结缘纳西古乐有半个多世纪了。生于1950年代中期的他记得,记事以来在自己的家乡玉龙县石鼓镇竹园村,逢年过节或村子里举办各种活动时,老人们就会拿出胡琴、笛子、苏古笃等乐器演奏纳西古乐,这是村子里最为热闹的时候,男女老幼都围在乐队旁享受着悠扬动听的纳西古乐给平淡生活带来的喜悦和充实。
不到10岁的和占环迷上了胡琴,为这个简单的乐器能够演奏出这么丰富动听的乐曲而叹服,内心里期待着自己也能够拥有一把胡琴可以演奏曲子。10岁时,他尝试着自己动手做了一把胡琴。“当时家里非常困难,我就地取材,琴筒和琴杆用竹筒和竹竿制作,琴弦则是用电线里的钢丝,弓弦用马尾巴制作。”和占环回忆说,为了找到蒙在琴筒上的蛇皮,他到山上捉蛇时手被蛇咬后留下的伤疤至今还有印迹。

制作第一把苏古笃
1977年,和占环考入丽江师范学校文艺班,系统地学习乐理知识、胡琴演奏技艺等,2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成为当时丽江县歌舞团的一名胡琴演奏员。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文革”期间不敢公开演奏的一些古乐爱好者又邀约着聚在一起演奏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大研和白华纳西古乐会在丽江比较活跃,经常组织演出。”每一次演出,对于和占环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除参与演出积极向老一辈学习外,他还虚心向老前辈学习。
他回忆,大研古乐会的李承干老师是他的邻居,下班后,他就到李承干家向他学习苏古笃的演奏技巧,白华纳西古乐会一位姓木的老师也是他经常学习请教的良师。在这些老前辈的指点下,和占环掌握了苏古笃的演奏技巧,同时有了自己动手制作苏古笃的想法。此时,已经上班拿工资的他不用再去四处寻找制作乐器的材料了,他在1980年代中期制作了第一把苏古笃。

1980年代初被他单位安排到昆明国防文工团师从二胡演奏家张强学习二胡演奏技艺,和占环的胡琴演奏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民族歌舞团工作的近40年里,虽然有大半的时间是在乡村黑婧环,但和占环的心情是愉快的。“丽江的纳西族村寨我们都走遍了,有时一个月都在乡下,为农民群众演出,调查、收集民族民间歌舞素材,所有的艺术都扎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那时的我们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苏古笃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进入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1996年丽江大地震之后,随着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丽江民族文化代表的纳西古乐受到中外游客和学者的关注,和占环经常跟大研纳西古乐队和单位到美国、巴西一品标局,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演出荥怎么读,每次演出,他演奏的苏古笃都特别引人注目。
1990年代末,内蒙古乐团的指挥巴托先生到丽江听纳西古乐演奏,看到和占环弹奏的苏古笃后专程来找他,说这个乐器在内蒙古失传了800年后仍然保留在丽江,他说,纳西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虽然人口少,但文化底蕴却如此深厚!巴托特别邀请他到内蒙古交流演出。
2013年,在“民族民间文艺进校园”活动中,和占环与纳西古乐队一起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奏纳西古乐,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蒙古国交响乐团的指挥看到他演奏的苏古笃,激动地对和占环说,没想到他们已经失传了的乐器竟然在丽江的纳西古乐队中得到保留和传承军火之王。

记不清楚做了多少把琴了
不善言谈的和占环喜欢琢磨和钻研,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纳西古乐及乐器制作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在实际操作技艺和理论方面都在不间断地探索和实践着。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过胡琴和苏古笃的制作,“记不清楚已经做了多少把琴了。”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丽江纳西族村寨里都有了纳西古乐队雪中情原唱,人们对苏古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和占环就更忙了。
2015年退休后,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车床,购买了一些工具,在家里专心制作苏古笃和胡琴。平日里,亲友或不认识的人都会把出现问题的乐器拿到家里来请他修,有些还专程来与他交流乐器制作和演奏的心得。井琳
为了提高乐器制作的技艺,1980年代到苏州、上海等地民族乐器厂订购乐器时,他专程到生产车间观摩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每一件乐器外形要美观大方,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音色都要通透、柔和,这就对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在丽江一般都采用核桃木制作琴身,如果有花梨等红木就更好了。”谈起乐器制作的心得,和占环的话闸子打开了。

和占环用一生的时间追随着民族音乐,而音乐也给予他丰厚的回报。几十年里,他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他们写成文章发表。2013年《纳西族古典音乐〈崩时细哩〉考》发表在《中国乐坛》杂志枪声俱乐部,2014年,《论〈骞马〉的升级》发表在《文艺生活》杂志,《中国古代音乐为何在滇西北高原丽江得以生存》入选《中国当代论文选粹》,创作的歌曲《玉龙山之歌》《古城的水古城的桥》被广泛传唱。
采写:丽江日报全媒体 记者 双惠 赵坤玉
编辑:和玉松
统筹:王璠
终审:张赛东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
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丽江日报及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