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习俗】《沔阳三蒸美食记》《仙桃酒席赈十碗》《打腰鼓》-思乡远梦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1-10 12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习俗】《沔阳三蒸美食记》《仙桃酒席赈十碗》《打腰鼓》-思乡远梦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湖北特色名菜——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表意
“沔阳三蒸”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的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湖北菜系舞王回一,在中国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沔阳三蒸”究竟是哪三蒸?有人说:“沔阳三蒸”不就是蒸鱼、蒸肉、蒸蔬菜吗!朋友!你若将此视为“沔阳三蒸”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沔阳三蒸”,此“三”的表意乃为无限,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沔阳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蔬菜的总称。

“沔阳三蒸”传说
“沔阳三蒸’至少有600年历史。
相传元末渔家子弟陈友谅在沔阳揭竿而起率众起义,在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陈友谅的夫人张凤道亲自下厨,她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食后口舌生津,啧啧称赞。从此,民间也亦相效仿潘氏的作法,常用“三蒸”款待宾客,喜庆佳节,成为当地的一种食俗。


“沔阳三蒸”发展
不问历史,但求现实,如今流行于天下的蒸食,还是要数“沔阳三蒸”为首。
“清蒸菜最能保证营养不受损失”的提法现在已广为人知,“沔阳三蒸”也由此在“吃得科学”浪潮中重焕青春。
“沔阳三蒸”所用的食材,颇为符合荤素搭配及营养均衡,粉蒸菜都裹着捣细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悠长。“沔阳三蒸” 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原滋原味、香味浓郁,为蒸膳中翘楚的佼佼者。
仙桃人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沔阳三蒸”在民间宴席上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笼)不成席”的说法。
2010年,“沔阳三蒸及其蒸菜技艺”已经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仙桃,才是名副其实的蒸菜之乡。

“沔阳三蒸”美食记
沙湖沔阳州,河流沟渠纵横成网,湖泊潭塘比比皆是。地处江汉平原湖区,自古以来就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文化底蕴深厚的仙桃(沔阳),是我可爱的家乡。这座在水里成长起来的小城,恬美而有生机,饮食也别有一番风味,你若去品尝,于美食中能体味出一座城市的抱负。
走进仙桃城乡,不管是在豪华的星级酒店,还是在普通的小饭馆,以致在农家土灶的厨房里,到处弥漫着水产菜肴的味道。这方水土之物产丰富:池塘养鱼水美鱼肥,蔬菜大棚成畦成行;网箱养鳝星罗棋布,鸡鸭成群瓜果飘香。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仙桃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沔阳美食文化。
在这十年九不收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仙桃人有步骤地对地域水系进行了整治,根治了水患,古云梦泽再也不是泽国了。厚重的水乡文化,千百年的蕴藏积淀,农耕渔织赋予了仙桃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城市精神,在沔阳美食中可窥见一斑。从仙桃走出的体操世界冠军,又未必不是从小受到家乡水土的哺育。
沔阳菜当属湖北菜系,以咸鲜味为本,讲究色香味俱全,又以蒸菜最为驰名,富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历来米和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米是用来做饭的,菜是用来下饭的,可经过沔阳先辈们在度荒中灵活变通,就地取材,把细米磨成米粉,去拌鱼肉、水菜,便应运而生出“沔阳三蒸”。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而发展到蒸畜禽、蒸水产和蒸蔬菜众多系列。
随着历史的演变,沔阳三蒸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加繁多,如蒸糯米珍珠丸、蒸豆腐丸等蒸菜,就连鸡蛋也可以去蒸,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竟成了天下闻名的蒸菜美食,并且广泛流行。
仙桃城乡的酒席宴上,传统的蒸菜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笼)不成席”的说法。鸡鸭鱼肉为主,有荤有素。
沔阳蒸菜中的粉蒸肉,是以五花肉为主料,拌米粉蒸制而成。成品色泽粉红,肉质柔嫩,淋上芡汁食用,滋味鲜美,肥而不腻。过去蒸菜一般是用木甑蒸制,现在大多用的是格子蒸笼。上蒸笼前,将切成片拌好米粉的猪肉装碗码齐,肉皮部分贴近碗底。待蒸肉蒸熟后,翻转扣碗,蒸肉形态显得整齐美观。
一揭三把火,蒸制时要用旺火,蒸笼上大汽后再揭笼盖,这样才能一次性蒸至五花肉软烂吐油。
物质困乏的年代,只在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或者是特殊的日子,家里才会赶街,用计划票割回一二斤猪肉。洗净木甑后,去蒸上一碗蒸肉和一甑的蒸蔬菜,也少不了有一碗蒸鱼。为了讲面子,使碗里的蒸肉、蒸鱼堆起来,有时也用蒸蔬菜来垫碗底。
蒸肉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小时候,偶尔家里来客人蒸肉,嘴馋的我,眼巴巴的看着碗里的肉,站在一旁直吞冷涎。能吃上一二块,也就算开大荤了,嘴涎皮粘着油,心里不知有多爽!
吃蒸肉片子,是仙桃城乡民间的传统食俗,它既是节日的盛馔,也是待客为敬的佳肴。在仙桃,过年过节要蒸肉,操办喜事要蒸肉,招待稀客要蒸肉,顾请师傅要蒸肉,答谢好友要蒸肉,祝福生日要蒸肉……
记起在我念私塾时候,每个学生家里要轮流恭先生,除了有烟有酒,饭食上也少不了要蒸上一碗蒸肉,不然就会得罪先生。“你不把我当茅匠,我不把你当屋盖。”除学费照样交外,课程上你只有长期去读“三百千”,先生也不会教你去读深奥的“四书五经”。
按常规的饮食习惯,吃剩下的饭菜重新加热后,再次食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新鲜味道,然而沔阳蒸菜中粉蒸肉却不同,冷蒸肉、剩蒸肉比新鲜蒸肉还要好吃。

在仙桃,过年客或办“流水席”宴,事先就把蒸肉蒸熟后,客来哒就把已经冷了的蒸肉再次上笼蒸热上桌,不仅仅是图个了撇,而且蒸肉比刚蒸熟时出笼的还要香,吃在嘴里更加软烂,入口即化。
剩蒸肉多是酒席上客人吃不完了留下的,拿到锅里去炕热,炕出油来,炕起壳巴来,越炕越香,当地称之“炕蒸肉”。炕蒸肉外酥里软,放在嘴里嚼一下,冒出油来,滋味鲜美,油而不腻命运强手,尽享口福,你就是拿人参燕窝来也不换。
我喜欢吃家乡的炕蒸肉,喝一口烧酒,夹一块蒸肉,慢慢地韵,一生的就好这一口!
仙桃市境内最大湖泊——排湖,曾经是一片泽国,也是个天然鱼库,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素有“百里排湖”的美誉。一方湖水养育一方人,排湖是大自然赐给沔阳人的生命之水,被称之为母亲湖。
仙桃得于临水而居的天然优势,千百年来,人们靠打渔种植为生,鱼文化在人们的饮食、风俗等方面都各有体现。有关鱼的烹调和吃法花样百出,不变的是鲜味尽在鱼中。
蒸鱼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沔阳蒸食中的主角菜。新鲜的鱼块拌上了米粉,加调料后,再混入蒸肉里一起去蒸,蒸出来的鱼不仅肉质鲜嫩,形色俱美,而且清淡鲜香,也保持了鱼的原味和营养。
蒸鲶煮季(季鱼),在仙桃,煮季鱼汤向来珍王拉芝稀,而粉蒸鲶鱼最为珍贵,又以粉蒸草鱼最为常见黑质而白章。粉蒸无鳞鱼,如鳝鱼泥鳅,一般都是边杀边蒸,吃起来口味活鲜。
瓜菜半年粮的年代,平常家里粉蒸蔬菜是为了多吃菜、少吃米来填饱肚子。蔬菜的种类很多,可用于作蒸菜材料的也不少。举个例子说来你听,请你不要拍砖,就连剥开的嫩蚕豆籽,也可以拌上米粉去蒸,而且好吃的不得了,不信你在春季到剅河街上去走走看看,就一目了然。
小时候,在家做饭,我也做过粉蒸蔬菜,但绝对没有使用过蒸具,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蒸菜呢?过于简单即“懒神”,大人说叫“懒蒸菜”,小孩也应之。做“懒蒸菜”所用材料主要是青菜萝卜和野菜。如用青菜粉蒸“懒蒸菜”,先把青菜切细洗净沥干水分,放到锅里炒死后,去撒些米粉。米粉撒得多,蒸菜则干;米粉撒得少,蒸菜就稀。锅里的米粉变成黄颜色后,蒸菜也变得如干饭一样,再去调味。多在锅里炕一会,炒得几锅铲后,就可以起锅了。然后去挑上一筷子猪油或淋几点麻油拌着吃,这“懒蒸菜”极具一种原汁原味口感。
大集体时,每到青黄不接的初夏,天天都吃这“懒蒸菜”。饿死人的年代,“懒蒸菜”救过我的命……此时的我,心里一阵的酸楚!
忆起来,还是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怕我推荐不上读高中,逼迫我去学了几个月的裁缝手艺。同师傅去做上工,帮忙绞扣绊子,可我在别人家里总是吃不饱。话说回来,不是东家的饭菜少,而是师傅的饭量小。有时,师傅喝酒后,根本不吃米饭。徒弟放碗必须在师傅放碗前,还要客气地叫师傅慢点吃,手里的筷子才落注,这是规矩。后来我学乖了,趁师傅在喝酒时,我就大口大口地去吃桌子上蒸青菜,抿口抿嘴的咽下。待东家的菜出齐上米饭前,肚子已是半饱了。年轻人跨过门槛吃三碗,有了这蒸菜垫底,再去吃一碗米饭足矣。
在仙桃,酒席宴上是很少有粉蒸蔬菜这道菜的,虽说过客得罪客,但端出来会不体面。团年饭每家必须有蒸青菜这碗蒸菜,为的是取谐音——保一家老小清泰平安。平常招待来客,一般是以蒸莲藕、蒸叶菜、蒸萝卜、蒸芋头、蒸土豆、蒸南瓜、蒸豆角等等。
什么季节吃什么样的蒸蔬菜。吃茼蒿蒸菜是在春天,一阵春雷后,青螺出土了,在浅水里寻来青螺,用铁签剥开它的盖壳,挑出肉来洗净,用秤砣捣烂,掺茼蒿拌米粉一起蒸,碧绿的茼蒿里飘散出的浓浓螺香味,荤素搭配,味美可口。吃萝卜蒸菜大约在冬季,尤其是地里的雪萝卜,蒸出的萝卜蒸菜甜津软绵。
“吃热蒸菜”的习俗在老沔阳源远流长。意思是把酒坛子(女儿)的婆家说得近的人家,人们常用有热蒸菜吃的俗语来形容。酒坛子出嫁后,家里偶尔做了蒸菜,就把父母接过来挑几筷子,体现出女儿的孝心和感恩。
美食,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几多故事,更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味道。多少年来多少辈,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又凝聚着民间智慧的“沔阳三蒸”,以它特有的色、香、味、形、器,为老百姓增添了口福和精神享受。如今的“沔阳三蒸”,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加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蒸菜——清泰平安
沔阳三蒸只能说是酒席宴上要有的三碗蒸菜。
以往,可能现在也是。请来厨伺师傅拼出十碗或十二碗酒菜,首先是把这必须有的三碗蒸菜丢在一边,再去算其它的菜,以免东家好去买办。
三碗蒸菜中一碗蒸肉是必须的,不管猪肉肥瘦。
蒸鱼有蒸白色鱼和无鳞鱼二种,又以春秋冬季节蒸白色鱼的多。那时没有冰箱,热天请客,白色鱼不好保藏,易变味,所以蒸无鳞鱼占多数,如鳝鱼、泥鳅。
我们说的蒸菜也作蒸青菜即蔬菜讲,如蔬菜中的散蔸子白菜、茼蒿、洋芋、豆角、莲藕这些。请客是讲礼性,做大事,要大鱼大肉,故蔬菜不为敬,所以取消了这碗蒸蔬菜,而改为蒸排骨、蒸元子、蒸鸡子这些,常用的有糯米蓑衣元子。
过客蒸蔬菜类,一是为了垫蒸笼底,二是为了帮忙的娃儿老小去吃,往往是一大钵子耸出来。
不过,在老家,团年饭每家都有蒸青菜这碗蒸菜,为的是取谐音——保一家老小清泰平安。
“吃热蒸菜”的习俗在老沔阳源远流长。意思是把酒坛子的婆家说得近的人家,人们常用有热蒸菜吃的俗语来形容。酒坛子出嫁后,家里偶尔做了蒸菜,就把父母接过来吃,体现出女儿的孝心和感恩。

仙桃酒席赈十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人称江汉明珠的仙桃市,那里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湖光水色,娇容绮丽。湿地和河道上围堤造地后,为人们居住和耕作的场所。
仙桃市南临东荆河,北依汉水,广袤无垠津津乐道造句,一马平川,不傍山也不靠海,所谓美食也只能是一些普通的湖乡菜,诸如鸡鸭鱼肉、莲藕蔬菜等,与山珍海味搭不上边。
在我小的时候,庄户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养猪养鱼养鸡鸭,种菜种棉种五谷。庄户人身上穿的靠双手去纺织,餐桌上的荤素,锅里的一粥一饭,都是从湖里捕捞的、靠田里收获的。乡村菜肴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原汁原味的活鲜,且没有污染、无激素原生态种植、养殖的绿色食品。采用传统的柴火灶烹饪,因此味道香醇。
吃十碗,也叫喝酒“吃尝火”,来自于民间赈酒仪式,如红白喜事宴请嘉宾、起屋造厦款待师傅等。乡村的宴席,多集中在田活收成后的冬闲,把鱼池里养的鱼,地里的棉花、粮食变换出钱后,筹谋着添砖加瓦起房子,操办男娶女嫁办酒席。当然,也有扯债的。
东家请来工匠干活,除了付工钱,这一日三餐的茶饭自然少不得骆歆,也马虎不得。虽说手艺人是吃百家饭的,可怠慢了师傅,有时也会于东家不利,如做活不保质量,出工不出力,掌墨师傅也会使出手腕,让东家日后破财招灾。
昔时的乡村,款待师傅,也叫“过师傅”,除有每人每天一包烟,三餐的散白酒,席上的还得有肉鱼。一般说来,早晚是八个碗的菜,只是没有蒸菜,中午正餐必须是十碗,有蒸肉、蒸鱼、蒸蔬菜。
手艺人受尊重,所以,过去的有条件的农家子都愿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学徒三年谢师后,独自去闯荡江湖,不像现在都上大学,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没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工作难找。
由于忙活,东家款待师傅在有些细节上,冯月平自然比举办宴席要随便一些,如席上杯筷是很少去摆瓢羹的。老家招待客人喝猪肝汤为敬,有时,东家款待师傅也做出一碗蛋花猪肝汤来,由于没有瓢羹,只能是端起碗喝了。八人一桌,每人都喝到,直到把一碗猪肝汤喝完,最后,空碗放在自己的面前。这喝汤的礼性有主有次,顺序是从掌墨师傅开始,接着是“热疱剃头——一转。”
款待师傅的那一碗煎鱼,谓之“有菜”,缘由是东家看到席上没有下饭的菜了,叫师傅们夹去下饭,师傅们总是说“有菜”,故得此名。按手艺人各行当祖师传下来的规矩,手里的一项工程不完工,东家的这碗煎鱼是不能动筷子的,哪怕是端得变味生蛆。
乔迁之喜搬家,天不亮开始搬迁,谓之越搬越亮,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乔迁之喜 ,也叫“赈屋酒”,亲朋好友和邻居多送贺礼、送匾以示恭贺,主人以盛宴酬谢。也把参与起屋的木匠、瓦匠师傅们接过来喝酒,以示谢意。
在我刚下学时,从学校去接触社会,一切都觉得无所谓,也好玩李艾佳。记得有一次,在给邻居家起屋帮“助工”挑台基,在吃晚饭时,故意去为难年轻漂亮、丰姿绰约、花容月貌、人见人爱的女东家。饭前,大家都串通好后,我从厨房偷偷地拿来筲箕,放在了饭桌下。那时,没有电灯照明,煤油灯的光线很暗,一般的小动作也难以发现。同席的一桌人都叫着女东家添饭,添一碗就往桌底下筲箕里去倒一碗,结果是女东家把木甑底都刮干净了,都还假装说没有吃饱,仍然一个劲地喊添饭。现做又来不及,弄得女东家十分尴尬,像猴子跳圈似的。男东家也埋怨起自己的媳妇来。
下席时,女东家的堂侄将半筲箕米饭端还给他幺婶娘,女东家看了是又好气、又好笑!生气地问她侄子吃饱没有,如没有吃饱的话,就喂他奶水。好厉害的幺婶娘,连一桌人都被她骂了。
往事不堪回首,难以忘记!那乡、那土、那人之老家之恋 ,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禁令我发忆旧之幽情,念思乡之柔情。

仙桃酒席吃十碗,是指九菜一汤,即主打菜“沔阳三蒸”(蒸畜禽、蒸水产、蒸时蔬),正所谓的“不上蒸笼不成席”。其余是肉沫炒粉、炸花生米、大小煎圆、蓑衣圆子、红烧甲鱼、滑鱼煎鱼、油炸全鱼、炸酥小鱼、炒鳝鱼丝、牛肉醋鸡、卤蛋蛋粑、肉丝肉片等等。汤类有“全家福”、红枣熬肉汤,鱼丸子汤。下饭有榨菜肉丝。这些菜谱是仙桃地区酒席宴上传统的农家菜,也是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于明清时期,并风靡当地百余年。
也许你会奇怪,连这极普通的肉沫炒粉也上酒席了,也并入这十碗之列,可见仙桃的酒席丰盛不到那里去,答案是有其来历,说起来还挺讲究的。肉沫炒粉条这碗菜,被称作“炒钱串子”,其寓意就不难想像了。所以说,到传统的农村去做客喝酒,乡土味会更浓,庄户人传承的是美食文化和淳朴民风。
仙桃酒席是根据以上这些菜去湊齐十碗,但绝不去蒸时蔬来待客,否则酒席会办得不体面。条件好的家庭请客,也有“四大六小”的席面,即“三蒸”再加一碗其它荤菜,如肉坨子、蓑衣圆子等,这四碗面子菜用大碗装菜,其余的六碗菜所用的菜碗则小些。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好了,勤劳善良的仙桃人,把酒席作为“做大事”来办,体面而隆重六盘水水怪。继而出现了十二碗、十四碗等,有时干脆不讲这碗数了,一个劲地往席上加菜。
昔时喝酒吃十碗,席上有坐八人的,也有坐十人的,其实人多酒菜并不少,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寒酸!十碗菜碗碗都份量足,办得扎实。如那碗讲礼性的粉蒸肉,肉滑碗不好去堆特工小子,则用麻梗把肉插稳当,去堆起尖,就只差用脚踩了。我的老家的人们有这样的习惯,红白喜事请客,客人们把桌子上的菜吃得个“碗底朝天”,主人家就认为请的厨伺所做的菜好吃,脸上就有光。也暗示着客人抬举主人。
仙桃乡村喜宴,如男娶女嫁的酒席,有其整套礼仪,就拿这端菜来说,也有四言八句、含义深刻的彩词。端菜用的是木茶盘子,一次可端出四至六碗,请客桌数多的,支宾安排有好几个帮忙端菜的。端第一碗菜叫独占鳌头,依次类推是:两朵金花、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七星高照、八仙过海、天长地久、十全十美。仙桃文化底蕴深厚,也简朴实在,原汁原味的仙桃十碗,在寻常无异味的背后也凝聚着曾经的世风民情。
仙桃民间有女婿给丈母娘家送节礼的习俗,如送端阳、中秋、拜年等,“毛脚女婿”必须送满三年,女方才答应给人娶亲。女婿割肉打酒提到丈母娘家,做丈母娘的一定要做出十碗来安置女婿,也请有陪客,女婿坐上席。待女儿女婿结婚后,这讲究理所当然的就随便多了。女婿吃十碗,关系到做亲家的面子和在亲戚邻居中的影响,也关系到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桌子上十碗菜的好坏并不重要,炒粉条豆芽、千张豆腐、黄瓜瓠子、青菜萝卜都行,但必须摆出十碗来。如甑里的蒸肉不够一碗,用蒸青菜去垫碗底;碗数不够,同样的菜去匀出二碗来,也有用下饭的腌菜来凑齐这十碗的。“毛脚女婿”吃完饭后,道一声多谢!丈母娘赔句得罪,还叮嘱女婿在乡邻面前去多多褒讲。物质匮乏年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是为难了那些做丈母娘的。难怪得人们都会这样说起:丈母娘也是娘啊!
美丽家乡,淳朴民风。仙桃酒席赈十碗,虽然现在已经被人们慢慢忘却,但在家乡的历史中却会留下永恒的一页,永远散发着独特的诱人味道。


打腰鼓
打腰鼓是群众喜爱的一种健身活动。农闲季节傍晚前后,腰鼓队员穿上整齐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身背系着红绸的腰鼓,来到活动场地排好队伍,钹声一响,便敲起“咚、咚”的腰鼓。有的腰鼓队还有大鼓,与腰鼓配合起来更是热闹非凡,吸引不少的群众观看。队员打得欢快,围观的群众也大饱眼福。
打腰鼓基本有八种步法
一、分散集中;二、气振山河;三、欢乐童趣;四、鸿雁展翅;五、打反点;六、欢乐身歌步;七、十字交叉;八、抱腿打鼓。
腰鼓队员在大鼓鼓点的指引下,咚咚的节奏或强或弱,每位队员双手上下翻飞,棒尾的红绸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他们时而齐步前移,时而侧步蹲伏,时而如小鹿一样轻盈地向前跃起,令人眼花瞭乱,热血沸腾。

湖北仙桃新生街小学开展腰鼓活动已经有50多年历史,半个世纪的岁月,腰鼓艺术成为了新生街小学的新形象,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艺术品牌。





作者思乡远梦,原名张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师龅牙珍,企业负责人等职,现任某公司图书编辑。苦恋文学,自叹不如,但留下了一个终生难舍的梦!多年来,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此个人微信平台发文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链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动,须先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