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习俗礼仪】居住习俗(宋元至明中期)-志慧泉港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31 20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习俗礼仪】居住习俗(宋元至明中期)-志慧泉港

?提示:点击上方"志慧泉港"↑免费订阅本刊
这一时期民居注重择位、定向、布局,已普遍流行使用罗盘。宋元时期大量烧制的纯正红砖瓦已出现并广泛用于建筑上,如南埔镇南埔村咸淳十年宋墓的墓室外侧有三或五层薄瓦片砌成的防水层,防水瓦片略有拱形,大小规格与传统民宅上覆盖屋面的红瓦片十分接近,铺地的薄方砖则与传统民居中用于厅堂铺地的大方砖完全一致。红色象征喜庆、富贵,帝王宫殿建筑如宫墙、檐墙、屋顶一律用朱色。而泉州民居却以红砖文化为其显著特征,时至当代,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的民居仍是包括泉港区在内的泉州地区所特有的,这种“皇宫起”的传统民居,引起众多建筑学家和民俗学家的兴趣。
“皇宫起”民居,传说为五代王审知为董皇后娘家赐“皇宫起”所致,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赐闽南地区民所作“皇宫起”。前者脱离了民居发展形成所需的长期基础,后者就形成时间而言与考古资料不符。比较而言,“皇宫起”源于南外宗似更为可信。原来,两宋之交时,北方战火不断。宋南渡后,宋宗室贵族大批南移,众多赵氏宗子在泉居住,由于其身份显赫,住宅必然是规格较高的宫殿式建筑,这就大大刺激这一时期当地民居的发展。
“皇宫起”的古式大厝也称官式大厝,是泉港传统民居的典型。其布局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间数多取奇数,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落)、二进、三进,乃至四、五进。如二进三开间大厝,是由“下落”(或称“前落”)、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榉头”)。过天井为主屋,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
“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余类推。有的大厝前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并于门庭四周筑起围墙卢丽莉,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格独立的建筑群。大门逢大事才启开,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大门入门处正中又有木板壁,或置屏风。室内地面铺红方砖,窗根门扉则雕塑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晁雪薇,并构成各种几何形或吉庆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铺设红瓦间瓦筒,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而下房、厢房、护厝等次要房屋,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辽东钉子户。豪华士绅之宅,还于宅外增辟花园,园内挖池垒山,构筑亭榭;或于宅内天井中缀以盆景假山,以成幽雅自然之趣。
“皇宫起”大厝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泉港一带“皇宫起”大厝至元代已趋于成熟,峰尾镇现存的卢琦故居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明代初期至中期,社会较为稳定,颜月溪永乐、宣德后,随着官营海外贸易的衰落,私商海外贸易出现空前繁盛,获利颇丰的私商经济为这一时期民居发展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持李恒建微博。当时泉港沿海的后龙、峰尾、界山一带都营造不少巨宅华屋,较有影响的是槐山大府第。
卢琦故居。卢琦故居是泉港地区现存较有影响的元代民居。其坐落在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坐东北朝西南,长60米,宽38米,三进七间张,两天井,硬山式屋顶,是一座颇富地方特色的宏伟建筑。故居四周筑有围墙,门前有宽阔埕地,两边有柴房(厨房和贮藏室)各两间;北边有两层绣花楼(小姐居室)一座;南边有文武馆各一座;馆后有小花园,内设凉亭、石桌、石凳、假山等。卢琦系终元之世泉郡北门外唯一进士,其故居系泉港负有盛名的文物古迹,然因年久失修,前二进倒塌德迷联盟,仅存外墙体。
槐山大府第。界山镇槐山村林氏家庙右边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大厝,人称为“大厅大府第”。古大厝共有四进,左右各有四座三开间护厝,府第后另建一座三开间后护厝,整座古大厝原有大小房间132间,天井20个,大石阶30级雷增荣,目前保存下来的一个厅堂极为阔大,房顶横排椽子多达36支。虽然古大厝的屋顶、壁墙经历代修葺,大部分不复原貌,但天井、柱珠、台阶和石狮等犹遗留至今,围墙四角的四个大茅厕尚有遗迹可寻,宅院之前那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石砌荷池也见证了当年的奢华。该大厝宽37米,进深88米,占地约3250平方米,规模之大,在泉港乃至泉州地区都极为罕见。它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6—1486年),建筑年代之久远,遥遥领先于泉港一带绝大部分现存的古民居。说明早在明中期以前,泉港古大厝的形制已完全成熟。
内容源自《泉港民俗风情》
郑重声明: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须注明来源“志慧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