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关沙澧·四】商桥水情——桥乡的探寻故事-清闲雅筑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6-05 14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关沙澧·四】商桥水情——桥乡的探寻故事-清闲雅筑
全文共4496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力匕
《商桥水情——桥乡的探寻故事》
作者| 董志强
排版| 木 夕



我曾经很多次询问起友人,大家是否知道现存最为古老的石拱桥在哪里吗?很多人总是不假思索的回复,当然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这样的答案当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教科书上时至今日仍然是这般写着。在距离河北省不远的河南腹地的小商河上,小商桥仍静静地矗立着,或许正是最朴素往往最不凡,低调简朴的气质背后是掩饰不住的久远历史与厚重文化。或许在千千万万的河道支流中,这样的河道在华夏大地上真不算少数,很难像长江黄河般令世人瞩目;在各式各样的桥梁建筑中,东方沃野里这样的桥也实在不算异类,叶云凤难以如同壮乡风雨桥般引世人重视。但桥与水见证着千百年来曾发生过的历史云烟。河的子孙知道,再深的泥沙遮掩不住属于“天下第一桥”的光辉。一座古商桥,半部沙澧史。在桥的历史中,在桥的见证下,沙澧故土完成了由青年向壮年的蜕变。
小商桥已经是多次去了,从最初的古桥陌路到如今的风景名胜,伴随着时光的沉淀,沙澧儿女对文化价值的发掘认识与保护逐渐深厚,站在古老桥栏上,手轻抚过残存的符刻雕饰,不禁陷入遐思。这桥与水在击打中互融为一体,而这桥与水更是在激荡中迸发着绚丽的文明之光。特别择选了两个关键词,来诠释这桥与水的思考。
(一)问水
第一个关键词是“问水”。“问”字在汉语的语境中拥有特殊的文化经纬,从远古时期,原始先民就对未知自然世界和宇宙产生好奇,好奇延展成为了“问”,而“问”进而成了遐思,通过神话传说等各种形式传载下来。屈原书写了《天问》一文流传于后世;太白在狂饮之后也曾吟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仙也有不曾顿悟的疑问与思考;东坡面对明月,更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有问青天”的遐思;酒泉的问天阁是中华儿女飞天梦的寄托。
早年前往小商桥,总是未见其桥,先观其水。不免问起这水,为何桥与水皆以商字来命名呢?难道这景物与那上古先秦时期的古老王朝有不解的缘分吗?后来才渐渐在书上寻找到了答案,原来因为传说中古时商王行经于此故得其名,而这桥当然也没那么久远,据记载大约是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建造于小商河上,因水得名,这边无形之中铸就了桥与水的情缘。
越往桥处行走,疑问本该是逐渐消减的,而在小商桥这里,却又加深了心中的疑惑,或许这就是桥与水的魅力吧。在现在的小商桥景区,修建了兵器陈列馆,里面展示着从小商河中发掘出土的兵器和文物。兵器上的斑斑锈迹和泥土,似乎穿越历史的尘沙,在讲述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些兵器从哪里来?它们又寄托和讲述着什么故事呢?答案隐藏在小商桥景区旁不远的杨再兴将军陵园内。1500年的历史真可谓漫长,这桥与水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沙澧文化的壮年与暮年时与政治军事结缘的,直到后来的浴火新生,桥与水见证了这段成长。这些兵器便是最为生动的证明。小商桥曾见证了两宋之交、宋金逐鹿那段风云际会,桥墩上还温存着岳氏的精魂,精忠报国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蔡炳丁。杨再兴将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与威仪,马踏淤泥、以身报国的壮举为这水增添了难以言状的厚重与感动。如今,再次矗立桥头,睹物思人,不知当初岳少保在小商桥上,望着被血染映的滔滔河水,望着血流漂杵的战场,望着乱箭穿心的战友兄弟,他是以何种心请吟诵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尽管黄龙痛饮最终成了金牌召回,风波蒙冤,《满江红》,文学留给沙澧文化的悲壮记忆,依旧是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诗句,每每读起,心中仍旧燃起“男儿何不带吴钩,直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
时光是无痕的,但历史却不经意间有意无意留下印迹,不同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多的还是记忆。在小商桥上,桥面处有几道深深的辙印,仿佛是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留下深深的痕迹。这辙印是哪里来的呢庄妃轶事?又为何留下呢?据后来查证,七十年前,侵华日军的坦克车曾从桥上碾压而过,这道辙印不止是停留在了桥面,更是停留在了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道伤痕,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痕,现实的辙印早已与桥融为一体,但这心中的伤痕却始终在滴血。
有些问题尚能寻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却成为了历史的悬案,但是,有些疑惑总是好的,有些问题不能揭开谜底也是一种残缺之美。也更增添了文化的神秘与厚重。作为文化的载体,神秘的密码有些是难以解读与破译的,但至少我们要恒存好奇心,拥有问的智慧与勇气,这源自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考量。“大美其美,美美与共”,这问与答之间的思考与观察,是桥与水留给人的一种文化之美,也是无形之美。相比之下,答案还重要吗?
(二)驯水
第二个关键词是“驯水”。“驯”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顺从,使顺从”,一般是针对凶猛的野兽之类的动物,而此处对水也使用“驯”字,是因为“驯水”相比较“治水”多了些生动灵性。道法上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这句话道出了水的灵性,自古以来我们先人治水,往往是通过修缮渠道和水利设施,来进行引水,所以“治水”也是在“驯水”。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定鼎九州的故事与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都是英雄神话的典型代表。在蛮荒未开的原始社会,面对时常肆虐的洪水,原始先民显得束手无措,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在早期原始文明遗址中早已发掘出土,黄帝时期,就已经广泛开展农业耕作。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与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海洋文明遥相呼应,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线附近。农耕文明源自于自然的恩赐,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和光照、广阔的土地,是农作物生长的必然因素,大河带来了这一切。古巴比伦王国分布在两河流域,得益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馈赠,两河文明孕育了辉煌的空中花园;古印度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凝结建造了美丽的泰姬陵;埃及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浇灌出了宏伟的金字塔;古代中国,奔腾的黄河哺育出了伟大的长城。所以四大文明古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更是大河文明的代表,大河文明孕育着农耕文明。但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大河的定期泛滥是得天独厚的馈赠,更是难以预知的灾难,洪水带来泥沙的同时更摧毁着房屋和桥梁,侵蚀着土地和农田,所以民众需要大禹这样的领袖来带领大家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明光追影刀,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传说。
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西门豹》,里面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主政漳河边上的邺时,破除河伯娶亲谎言的故事。有一次赶逢农历十五外出,还偶遇了信众去河边龙王庙烧香叩拜的场景。在漯河的沙澧河两岸还有龙王庙和清代的镇河铁牛。无论河神河伯和龙王,都是一种对水的敬畏,敬畏就是一种信仰。农民可能更敬畏水,这也源自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体制特殊的经济模式。小农经济所主张的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用道家主张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来形容可能更为合适,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总是小的,难以抵抗天灾人祸的袭扰和摧残,而农业看天收成,极易遭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体现,是长期困扰中国人的难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情况下,需要强大的政府来做后盾进行支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就应运而生了。农业是古代立国之本,给统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和稳定的兵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稳定的统治手段,所以统治者会极力维护小农经济的模式,采用两项措施,一项是重农抑商,一项就是兴修水利。最为所知的便是维护天府之国安定的都江堰。
四川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环绕,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形态,所以无论是三国时期孔明隆中对力劝刘备立足蜀中,还是安史之乱李隆基蜀中避乱,抗战时国民政府南迁巴渝,四川都可谓是中国稳定的大后方。远离战乱的袭扰,丰富的税收和物产,天府之国曾多次挽救国家于危亡,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都江堰。秦朝虽然短短数年便亡国,但秦留给中华民族后人的礼物可不谓不丰硕,商鞅虽死,然商鞅之法千年未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沿用千年的政治体制,都江堰和长城、驰道、灵渠等大型工程维护和哺育着中华民族千秋安定。先秦时期,岷江水泛滥成灾,在李白的《蜀道难》中我们便可看出当时的景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真可谓无比悲惨,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主持治水,李冰巧妙性的创造了鱼嘴、宝瓶口等治水方法,他创造的治水良策被后世所沿用,巴蜀从此永诀水患。并且实现了变害为利,使得都江堰的水能通过引渠灌溉农田。都江堰建造使巴蜀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为秦横扫七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稳定的后方,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尽管李冰任上政绩平平,但是修筑都江堰足以堪称千古奇功。汉时李冰治水的测水石人损毁,巴蜀百姓以李冰和其子为原型修筑了新的石人,并在江边修筑了二王庙,迄今仍是都江堰的重要一部分。站在都江堰上看江水滚滚直冲击江岸,顺着渠道奔腾而下,仿佛是李冰站立在江中,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水浪,这又何尝不是驯水呢?都江堰旁不远便是道教圣地青城山,青城山曾打出过广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试曾想,这李冰驯水,又何尝不是将这道教的哲思融入这千年的都江堰之中呢?千年时光,转瞬即逝蛇灵降,岷江水依旧喷涌,都江堰仍静静矗立。
与都江堰相似,比其晚了一千多年的小商桥也凝结着古人关于驯水的智慧。小商桥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石拱桥,在石拱上分布着一个大拱和左右两个小拱,这样奇特的设计令人十分费解,其实这样的造型确实是一种独创,设计工匠在设计建造时留下两个小拱是为了桥能抵御洪流冲击而考虑的。当洪峰奔涌而下时,水会顺着小拱和大拱分流而下,减少了直接冲击桥面造成的强大冲力,也利于桥的保护。尽管如今小商河早已失去往日的荣辉,站立在河边看水面,波光粼粼的水面泛着波纹十分平静,但是内心却始终平静不下,想象着以前洪水被驯服的场景。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撞击桥面,却是撞个头破血流,几次之后略微平复心境,从桥拱内流过,这是一个驯服的场景与过程。
千百年来,都江堰经受着无数次地震和洪水的侵袭仍岿然不动,小商桥也在无数次电闪雷鸣和洪峰冲击下屹立不倒。大禹的后人不断创造性的驯水,他们把智慧与心血融入自己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中,也把自己的精魂融入到建筑中,驯服着桀骜不羁的洪水,保卫着两岸民众的安定,灌溉滋润着两岸的农田,这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五千年的文化需要五千年的建筑,五千年的良心更需要五千年的责任。
(三)结语
“送水”西行,一个送字表达是心中的深情。两宋之交岳飞的军队曾从桥上行过,带着黄龙痛饮的梦想,送别他们,是一种祝愿;明初山西洪洞的移民曾从桥上走过,带着对家乡的牵念与不舍,背井离乡,送别他们,是一种希望;抗战中日军坦克曾从桥上路过一气佳宝,带着中华民族的耻辱贾立平,这是一种愤怒。要深情的“拜水”,这桥与水的智慧又何曾不是人的智慧呢?从“问水”到“驯水”,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深情一拜,告慰古今。
乡关沙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