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贵州传统戏剧寻踪》:石阡木偶戏——口传心授一手间,方寸舞台显情怀-掌上石阡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6-08 16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贵州传统戏剧寻踪》:石阡木偶戏——口传心授一手间,方寸舞台显情怀-掌上石阡


来源:走遍铜仁

左手拿头,右手操杆,两手联动,刀枪剑载、翻滚扑打;边舞边唱,古朴戏文,一曲唱腔,皆能随心所欲,夸张而奔放月牙肉。至今还保留着木偶艺术原生形态的石阡木偶戏,因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在全国众多木偶戏中独树一帜,并最早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兴衰起伏的喧嚣中,找寻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流淌贵州综合广播国庆特别策划《守望——贵州传统戏剧寻踪》庐江二中,今天听贵州台记者刘燕、张艳的报道:《石阡木偶戏——口传心授一手间,方寸舞台显情怀》。

三位坚守木偶戏的耄耋老人
从石阡县城东部出发,驱车不到10公里就来到了石阡县花桥镇花桥村,沿着崎岖的山路盘山而行,来到山顶的大塘村民组,在一个偏僻的小路边,矗立着三栋老式结构的木屋千歌未央,这就是付正华、付正贵、付正文三位老人的家。
付正华:我家是七辈人的祖传,那个时间我可以我一个人学到,供全家人的生活……

(记者采访付正华)
说起石阡木偶戏,86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阡木偶戏第七代传人付正华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表演的照片)

(非遗博物馆里展示的石阡木偶和戏台)
石阡木偶戏俗称“木斗斗戏”或“木脑壳戏”,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木偶表演及戏文唱腔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七代。清乾隆时期,石阡木偶戏发展到鼎盛,艺人遍及石阡全境,“泰洪班”“太平班” “兴隆班”等众多民间职业化戏班出现,常年活跃在省内各地及周边的川、湘、鄂、渝等地演出。而付正华所在的付家班在当地小有名气,当年年仅11岁的他便跟着父辈走南闯北,四处演出。

(木偶的配件)
付正华:镇远、玉屏、铜仁、江口、思南、印江,周围都团团围围,我们在屋里出发,道具要自己请人挑。那两根担子有两百多斤。木脑壳,要二十三、四个,收拾起来有一大箱子沉醉于风中。

(过去表演的照片)

别看只是小小的木偶戏,生、旦、净、丑、末廖光义,戏里样样有,身高近50公分的石阡木偶,“头子”呈立体状,以木头雕绘而成,偶身套上颜色鲜艳的戏服,衣甲、冠戴、武器佩戴好之后,连着木偶衬衣两袖双手高举,就能开始演出。而这样一套行头装扮下来,一个木偶少说也有近10斤,付正华说,在他的记忆里,一场戏演下来绀碧之棺,手臂酸痛、脖子抽筋、满头大汗,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而这样的演出,有时一天就要连演十几场。
付正华:要吃了早饭才动手,这个一动手就没有停止的,一直要吃中午饭,吃了中午饭就一直要演到太阳落。还有些地方,白天看了一天,晚上家又要凑起钱来唱夜戏,又要做几个钟头。

(过去表演的照片)
乡野地方,演出舞台极为简陋,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以蓝色围布围成方形舞台。表演中,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配合面部表情做出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则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再唱出原始古朴的戏文和夸张奔放的腔调。“长板坡之战”“梨花招亲”“薛仁贵征东”……,一方简陋舞台上,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时而对打、时而怒吼、时而悲伤、时而亲善,小小木偶仿佛有生命般,竟将几千年历史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时年纪稍小的付正文看着哥哥们在台上跟着父辈一起演出,心里是说不出的羡慕。

(记者采访付正文)
付正文:我们有个场子在文化馆,能装上几百人,喜欢的人还是多,买张票五分钱,卖满票,也要卖几十块钱勒。

(过去表演的照片)
老人过寿、孩子“中举”、结婚喜庆、逢年过节,付家班一年到头忙得不歇,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所到之处无不街巷欢腾都市灵瞳,捧场声声。
【压混:木偶表演声、热闹声……】

(表演的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闹的场景却渐渐不复存在,老艺人相继辞世,戏班后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接手这又累又苦的技艺;多种娱乐方式出现,观众群体的丢失;再加上伴奏乐器、头子、戏装的损坏;剧目、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时整理,木偶戏演出舞台越缩越小,石阡木偶戏衰微下去,渐渐淹没到当地戏剧表演历史的尘埃中。石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玲:

(记者采访石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玲)
杨玲:木偶戏的老人年纪特别的大,应该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它就会面临失传的一个危险。各地木偶戏都多,品种也多,其实很多它也就是没有保护好、传承好,导致失传了,所以我们县里面对这一块特别的重视。

(石阡非遗博物馆)
2006年,付正华、付正贵、付正文三位耄耋老人的苦苦坚守终于等来了回应,石阡木偶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后,付正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付正贵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喋血黑谷。同时,聘请三位古稀老艺人走进石阡民族中学授课,以艺体组教师为主,组建起了石阡木偶戏第八代传承人队伍,已经掌握了30多出木偶戏文的石阡民族中学教师刘超就是里面的佼佼者。
刘超:近距离的接触木偶戏,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精髓,有很多文化,有很多的传统的一些道德啊,还有他的表演啊,服饰啊等等,都还是比较精美,表演也比较生动,所以逐渐逐渐的也就产生了一些兴趣嘛。
然而,学成木偶戏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单靠一个人的传承,没有一群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多年的苦功夫练就的演出队伍,很难在舞台上生动自如地将其展现出来。付家班的三位老人也在传承木偶戏技艺中屡屡碰壁,掌握着200多出木偶戏文的付正贵尤其感到焦虑与失落。

(记者采访付正贵)
付正贵:你学到一个人,你样样都晓得,你晓得你在演场上你就拿不出去。你演一个节目,都要七八个上场,你唱出去你要对得起上面的表情,人家才看得懂。刘超老师虽然说传承到他了,但他一个人,他也还是演不出去。
老艺人的担忧不无道理。为此,石阡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木偶戏剧目、唱腔等进行整理,并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保存,并将现存的近10个木偶及其行头“请”进了石阡非遗博物馆,通过政府层面加以保护。同时,与贵阳木偶剧团合作,演出经典剧目,扩大木偶戏的知名度。

(石阡文化馆馆长饶莉)
饶莉:有一些东西你可能确实是无法再继续的能够把它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就把它今天这个样子,给保留下来。那么到了后人有一天,他们可以通过我们今天所做的一些工作,能够把它给还原。

(讲解员讲解木偶戏)
【压混:博物馆讲解声……】
如今,乡野舞台上的石阡木偶戏早已成为过去,要想欣赏到完整的表演只有到石阡非遗博物馆,通过电子屏幕去欣赏那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风貌独存的灵动。而作为石阡木偶戏第八代传承人,刘超不仅苦练木偶戏基本功,黄逸梵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说,三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耄耋老人苦苦坚守技艺,只盼能将这种“口传心授”的剧种传承下去,到了他这一代,他也不能让这门技艺在他的手中断掉。
刘超:我的希望就是石阡木偶戏,有一个大大的剧团,有传统的经典的代表的剧目,有新创的展示我们石阡的风土人情、民族民间文化的剧目篡隋,有阵容比较大的一支演出队,不光是跑到石阡来看,有的东西做好了,可以在外面去巡演的。
掌上石阡将会带给您的是
足不出户逛遍全城

免责声明:“掌上石阡”所刊载信息,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平台)所有,《掌上石阡》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淘里程,我们将尽快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掌上石阡
足不出户、逛遍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