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县城向西有座甸垟山,探寻那里的风光和底蕴-幸福昆阳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5-28 169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县城向西有座甸垟山,探寻那里的风光和底蕴-幸福昆阳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时,又是一个艳阳天,又是抵档不住大山的呼唤,抗拒不了旷野的诱惑,又是约了几位朋友,买来酒菜,背上行囊,一起去寻找山野的乐趣,品尝登高的滋味,感受春天的情怀。上午八点三十左右,我们来到了甸垟山下,打算从甸阳山走到老铜钱水库燃气助动车,中午在老铜钱水库边就餐。
旧时曾是繁华路
上甸垟山,一般需要经过甸垟岭。甸垟岭,古籍中又写成甸洋岭、地洋岭或甸阳岭。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甸洋岭,在县西三里。”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罗阳山之东为塘川山,又东为东山,上有灵岩湖,又东为荆溪山。自塘川山东北行,为大奥山,又东北为甸阳岭,岭东南为长山大良牛乳,一名象山。西北为甸阳山。又东北入县城西隅。”岭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原来的旧石板路,一条是新建的水泥公路。因为旧石路的路程便捷一些,所以就选择了这条路。循石阶而上,两边修竹茂密,树木葱郁。大约走了200-300级台阶,在一堵围墙后面露出一个红色的门台。进去看了一番,才知道是“半岭宫”,宫里供奉的是陈十四娘娘。我来甸垟山已经无数次了,尤其近年经常到此登山,大多也是从这旧石板路上去,不过经过它的旁边,但总是忽略了,从来没有发现这座“半岭宫”。

虽然 “半岭宫”不大,隐于围墙之后,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而且是乎香火也不那么旺盛,平常大门几乎是紧闭着,只有到了农历初一、十五或者一些与陈十四娘娘有关的节日时,才有善男善女来烧香叩拜。
但它却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平阳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一书中写道:“陈靖姑离开昆阳,出西门来到地洋岭,一阵妖气冲面而来,她通过六灵经一算,便知道是桃梅成精正要害人。她果断地打个雷公诀,立即就把这个小妖化为灰尘。”相传陈十四从闾山学法回家锋芒毕露造句,途经平阳城西。当时城南的通福门还没有开通,要去福建等地,必须翻越甸垟岭到钱仓一带,然后再去家乡福建古田县临水村老家。所以这里是杭州、温州等地经平阳南下福建的必经之地,而且客栈、饭店、酒家林立,往来的商人、旅客众多。当陈十四来到岭上时,突然有一股妖气扑面而来。掐指一算,发现山上有一个桃梅精正要吃人害命,于是就用雷公诀除掉小妖。
人们为了纪念陈十四娘娘,特地分别在甸垟岭与甸垟山各建了一座娘娘宫,“半岭宫”就是其中一座。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到达山顶时,眼前突然一片豁然,群山之中一个水库映入我的眼帘。水库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在春风爱抚下,漾起层层縠纹。站在水库边,只见周围的一棵棵绿树,好似一个个阿娜多姿的少女,春风习习,树叶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唱一曲动听的歌谣,这歌声给湖水增加了一些美的感觉。青山倒映在湖面上,看上去那么温柔,湖面上碧波荡漾,一层盖一层,像碧绿的绸段,又像被周围的花草染过似的,阳光透过树木,撒在湖面上,斑斑驳驳,浮光跃金,使人心旷神怡。对面远处岸边的十来间民居,隐在树林竹丛中,几缕袅袅的炊烟,随风无力地摆荡着,詹世钗仿佛置身于桃花源。

此山名为甸垟山,水库名为蒙垟水库。水库的名称,来源于此处属于昆阳镇城西社区蒙垟行政村所辖,故名之。据93《平阳县志》记载,蒙垟水库坝高8.5米,集雨面积0.4平方公里,蓄水量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可养鱼面积25.6亩。其实,根据《平阳县水利志》的记载,蒙垟水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库,它的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应该称之为山塘。

十几年前,水库边建有农家乐绝版伪校草,名为沁心湖娱乐中心农家乐,又叫蒙垟山庄。他们就地取材,在岸上和水中搭了竹楼、竹桥、竹长廊,建起湖中蜃楼,多方位经营,烧地道的农家菜,有露天影院、自助烧烤、垂钓等各个项目,招揽远近的客人。一时间,生意欣荣,宾客云集,天天宴会,夜夜笙歌。当时我也曾经几次和朋友、同事来此吃农家乐,总有一种逃离城市喧闹的感觉,独凭栏杆,依水观山,一边欣赏着湖光山色,一边和亲朋好友小饮几杯,让人乐不思蜀。如今是人去楼空,湖面上的亭台楼榭就像海市蜃楼,已经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岸边的树木,依旧孤独地站在那里,太阳斜照着它的身躯,显得那么寂寞,那么凄凉。
在水库旁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大院子,外面由高高的围墙遮拦着,里面几幢房屋。 这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一所小学,是昆阳镇第三小学下属完小的蒙垟小学。后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山民们下山居住,这所小学被撤并了,校舍也改为他用。
在水库的西北角,有一座叶氏宗祠。《平阳塘河文化》写道:“据叶振发先生主编的中华叶氏研究丛书第一集《集姓史牒文萃·罗源平阳叶》记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温州平阳县叶彬,其后裔叶成道入闽,先居政和县后溪,后叶永忠移居古田西溪。传至叶廷崇,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移居罗源城关。后叶景祯于庆元六年(1200年),择居罗源小湖村。另一支叶朝凤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由浙江平阳迁政和西溪,后转福州西门街居住,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迁居罗源北山。’唐亡于907年,927年已有叶氏后裔入闽,可见,唐五代时平阳已有叶氏居民。今有昆阳西门叶氏,派居甸垟九降、九街、水塔、后垟、沙岗、鸣山、斗雾、宋埠等地。迁来年代均已无据可考,很有可能就是五代以前塘河流域土著住民。”由此推测,这里叶氏宗祠的祖先,应该是五代以前平阳的土著住民。在甸垟往下池的路上,除了叶氏宗祠以外,还有卢氏、林氏等宗祠,均为新建的,有的建在水库边,有的隐在树林中,依山傍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以为古时平阳的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进山居住。尤其是元末方国珍部的犯境、明代倭寇侵犯平阳、清初郑成功部武装征粮与“三藩之乱”的耿精忠部占领平阳等,都导致原来生活在平原上的居民迁居山上。改革开放后,山民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却把根留在这里。他们在原先居住的地方建造宗祠,每逢年过节就带着下一辈来寻根祭祖。所以说,一个宗祠就代表着一个家族,一本族谱就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历史。
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蒙垟水库的东岸往里面走,看到一座庙宇。它的大门、柱子和屋檐漆着红色,其他都是白色。按照心理学上知觉选择性的规律,凡是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这庙宇红白对比鲜明的色彩,乍一看去,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庙宇的门前有一棵枫树,树高枝多叶茂,已经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每当秋暮冬初时节,满树的枫叶,随风摇曳,纷纷飘落,颇为绚丽。庙宇外面没有冠上名称,我本想进去了解一下情况,但庙宇大门紧锁着。只好透过门的缝隙,张望了一会,看到里面有一个戏台,戏台下摆放着许多椅子,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带着疑问,问了一位经过庙宇前的当地的老人。他告诉我,这个庙宇叫“洪殿”,里面不知供什么神仙。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平阳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附录一·平阳县陈靖姑宫庙一览表》里记载:昆阳镇城西洪殿,地址在城西甸垟山,始建年代为距今200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神陈十四娘娘悍妃无敌。所以说,洪殿其实也是陈十四娘娘宫。
绕过洪殿,前面山谷中出现一片平地猎魔战记,这里就是甸垟村。据《平阳县地名志》记载:“甸垟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甸垟山北麓。村前大路,东通县城,西达鳌江西塘。属山区周梁淑怡。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此地已成为村落,建有宁国寺。因地处山上一片田垟中,故名。”田垟上零零落落地洒落着几十间房屋,其中许多房子前的空地上晒着衣服,窗户上挂着窗帘。根据自己多年的登山经验判断,这种房屋基本上是有人居住的。在甸垟村的入口处,还开有一家小卖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住着37户,173人,现在中青年大多下山居住了,村中只留下一些老年人。
甸垟村地处山中,四周环山,比较隐蔽,是一个藏兵的好地方。大清顺治四年(1647年),平阳县出现聚众反清,领头的是汪佑等人,他们与福建的陈仓、尤四、卢豹等人一起募兵筹饷。十一月十五日汪佑率众潜入甸垟,然后自甸垟到平阳县城昆阳西门外,包围平阳县城,但是城中清军戒严,因此进不了城去,连续攻打也未成功。在历史的长河中,甸垟曾经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当年甸垟村曾经立有一座贞节牌坊,是为陈昌淦聘妻胡氏立的,只是目前已无影无踪了。南宋秘书省正字、平阳县人孔梦斗的墓也在此地。孔梦斗,字元极,一字彝甫,孔子五十二世孙。五岁知读书,十岁能作文,以经明行修举,他酷爱读书,人称“孔书柜”。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在浙曹附试发解(中举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及第。历任临安府教授(宋代开始设置的教职)、秘书省正字、史馆校勘、庆元府通判等职,宋亡弃官归。元世祖至元(1271年—1294年)年间,他被召任太常礼仪院判,力辞不受。他著有《愚斋集》、《尚书本义》等,已佚。不过,他的墓地在甸垟具体什么位置已经无法考证了。
如今,只有那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声无极神尊,是乎在提醒人们,这里仍有人类生活何活动。田垟中间主要种植着蔬菜和瓜果,只见几位老人正在蔬菜园里忙碌着。我逡巡在田垟间,看到田埂边的丝瓜架下,一位老人在摘丝瓜,我走到前面,他好像没有发觉。环顾四周,再看看眼前老人的那种聚精会神的模样和悠然自得的神情。猛然间,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情景,有许多是乎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貌似。我上前询问老人,去宁国寺的方向。他这时才知道我的存在,热情地指着远方告诉我,在山边两间旧平房前面,有一条小路可直通宁国寺。
梵音晚唱古柏中
顺着老人指点的方向,终于找到了宁国寺。宁国寺位于甸垟村南边的山坳下,建于五代十国时的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平阳县志》记载:“五代时,平阳为吴越王所统治,《宋史.吴越世家》说吴越王钱俶‘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数百,归朝(即纳土归宋,时为公元978年)又以爱子为僧。’钱氏统治70余年间,为平阳佛教最盛时期。据乾隆《平阳县志》统计,五代至宋的64所寺院中,有25所建于这段时间......”。可见宁国寺应该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寺庙的大门上书写着“宁国寺”三个字,两侧对联分别是“存心恭敬佛如在”、“意秉虔诚圣有灵”。里面的建筑由两个部分组成。进入寺庙,首先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前面是天井,两侧是香房;穿过南侧香房边的通道,来到荷花池,荷花池长十五米左右,宽五米左右,旁边是青石栏杆围着。它虽名为荷花池,实际上池中没有一支荷花,也没有半瓣荷叶,名不副实。我想应该就是放生池,只不过以“荷花池”冠名而已。我在宁国寺里四处寻找它的碑记,想进一步了解宁国寺的历史,却始终没有找到。问了一位住在寺庙里的老妇,她说寺里根本就没有碑记。我只好带着少许的遗憾离开。门口看到两位山民在砍树,我不禁停下了脚步,去领略这山野的乐趣。


甸垟山中的古刹众多,除了宁国寺,还有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的霞池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25—1368)的福泉庵和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的清隐庵。霞池禅院霹雳墨香,在下池西侧山边,也是一座千年古刹。北宋乾德年间,我县的佛教比较鼎盛,钱仓宝胜寺前的四塔也是建于乾德三年。此寺名之霞池禅院,应该是利用下池地名的谐音。寺院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金刹重开风貌古”,下联是“霞池依旧画图中”,上联意为千年古刹,历尽沧桑,终于得到重建;下联意为下池虽然几经周折,但是风光依然。只是我在山中找了好几回,遗憾的是找不到福泉庵和清隐庵的踪影。正因为甸垟山的风光优美,所以五代、宋、元、清等历代都在此处建造寺庙。

离开了宁国寺,我们来到蒙垟水库边,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拿出带上来的食物,在山水之间举杯豪饮,也算是自得其乐。(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