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中国】-那位来自农村的会写诗的“理工男”也会写散文!-三智学术共同体MIAC

全部文章 admin 2018-10-20 14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中国】|那位来自农村的会写诗的“理工男”也会写散文!-三智学术共同体MIAC

作 者|姚知超,笔名若葉,1988年生,湖南武冈人,2012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贾玲瘦的照片。自中学时代始,便爱好文学阅读,喜舞文弄墨,默诗颂词。大学后,偏爱现代诗歌,赏阅各家,兴之所至,时有涂鸦!
编 辑|三智君
我们不仅要做学术的“搬运工”,还要力争做学术的“生产者”! 支持原创!
三智君“说”
在上一期,我们推介了一位来自农村小伙写的一首诗r18g,推出后,带有浓郁乡土味的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读者纷纷打听这位来自农村的“理工男”。其实这位小伙不仅诗写的好,散文也写的不错,现推送一篇题为“阿姆”的散文。
阿姆是我们农村老家奶奶的方言叫法。在农村泰凌医药,阿姆往往承担了养育儿女与孙辈的重任。阿姆往往是出生在旧时代,因读书少而识字少,勤劳、朴实、任劳任怨。
从作者对阿姆质朴而感人的描述中,三智君也想起了已去世好几年的阿姆,我阿姆的一生与作者的阿姆的经历极其相似。借此机会,感谢我阿姆对我曾今的养育之恩,愿奶奶在天堂一切安好!
阿 姆

(一)
阿姆,是我们当地的方言,也就是奶奶的意思。我喜欢叫阿姆,也喜欢一直这么叫着。只因这两字珠玑发自胸腔,在我的唇齿间来回游走了二十余年。
我家祖辈居住在离镇几公里远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的房舍,就坐落在几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的山脚下。村口,无甚风光迤逦的大江河,也无甚潺潺呢喃的小溪流。只有远远一眼望去,养活了世世代代庄稼人的高低起伏的田垄,和一条不知踏印过多少岁月痕迹的绕村小路。虽算不得是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人间胜景,但却当得上是这个镇上最美丽的乡村了。因为,外人总能从我们村这群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身上,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一份淳朴善良、谦卑可亲的浓浓的乡土气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我的爷爷,若按照民国年份计算,应该是民国十几年出生。那时旧中国的土地,大多都是在地主老爷们手里攥着。因此,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农民,命运基本都是相似的凄苦与悲凉。加之,爷爷的父辈们家境又非常单薄,并且地偏物穷,爷爷自然也就没念过书不识什么字。虽然会一些木工、竹编之类杂七杂八的小手艺,且在农闲时能卖掉一些精良的编织品赚取一些小钱。但终因为性格木讷,为人不喜言笑,又因为旧时代一二十多年的战乱与灾害,爷爷在捱过了三十多年的光棍生涯后,才幸运地娶到了我的阿姆。
说是幸运,其实阿姆嫁给爷爷时已是二嫁了。因为阿姆第一嫁的丈夫,因一场疾病撒手西去,撇下她们母女俩相依为命。要知道,在那个无尽饥荒与苦难充斥着的年代里,一个丧夫的女人想要养活自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拉扯一个才几岁大的孩子。于是,在媒人几次经心的撮合下,阿姆便带着年幼的姑姑改嫁给了木讷的爷爷。
阿姆的虚岁比爷爷小两岁,娘家是在一个更偏远的穷山沟里。小时候就已吃尽了穷苦人的苦头,更没有念过书,吴正元又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裹小脚。所以阿姆的身形,直到现在都还是小巧、瘦削,总能给人一种羸弱不经风的错觉。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们,总爱追问“阿姆的脚为什么这么小、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稍大一点了,又喜欢缠着阿姆问“裹小脚痛不痛啊,以及为什么要裹自己的小脚呢”之类稚嫩且气愤不平的问题。
(二)
阿姆刚嫁给爷爷时,全国解放业已四五年了。只是那时的新中国,刚刚历经完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的战争洗礼,已经是人口稀薄、物资短缺白川由,一切都百废待兴,亟需重整旗鼓、休养生息。于是,为了建设好美好、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并实施着新政府的各类口号、计划以及政策。其中,以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的这一口号,尤其最为响亮的。
为了响应毛主席这一轰轰烈烈的口号,几年下来,阿姆和爷爷陆陆续续生下了两个与我未曾谋面的不幸夭折的姑姑,以及伯伯、爸爸、叔叔他们三个,再加上已经十来岁的大姑,也算得上是人多力量大了。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解放初期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阿姆没能抚养大那两个夭折的小姑姑。以致后来,每每阿姆一念叨此事时,总是会神情黯淡、一阵恍惚,并且喉中哽咽着说一些“如果这两个孩子现在还活着,该怎样怎样,以及是我对不住她们 ’之类伤心难过的话语。
年轻时的阿姆一直是个要强的女人。而娶亲后的爷爷,依旧还是那个不喜言笑的木讷性子,以致小时的叔伯们都不太喜欢亲近他。阿姆便一个人持家、带孩子,和爷爷一起出工、收工,起早贪黑的忙碌着这个家。有时,为了能让瘦小的孩子们吃饱点,阿姆宁愿自己挨着饿也要省出来留给孩子。孩子们生病感冒了,阿姆便火急火燎的背着她们去看山村蹩脚的郎中大夫。
倘若,孩子们与别家的孩子有了争执、受欺负了,要强的阿姆必会不依不饶找他们去理论,该给自己孩子赔不是的赔不是,该打骂自己孩子的也会狠心去打骂……多少个这样清清苦苦、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去了,在阿姆含辛茹苦地拉扯以及和爷爷勤勤劳劳地耕作与经营下,才相继有了大姑的一家子、大伯的一家子、爸爸的一家子以及叔叔的一家子。
别人总说:“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什么的。 我不知在阿姆的眼里,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或许,就是温暖而含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一个个成家立业,再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们一个个平平安安地降生在这个世界上,而后又帮衬着孩子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孙子们健健康康地抚养长大。而自己,却在岁月无形的风霜侵蚀下,背变得越来越弯越驼,身体变得越来越干枯、衰弱,手掌和脸额变得越来越苍老、斑驳……
(三)
我十二岁那年,阿姆已经是个年逾七十的老人了。不争气的爸爸,却因一场车祸而让全家负债累累、举家困顿。就连自己的大腿和背部受伤了也无钱医治,只得无奈的半治疗半察看。而为了还清车祸所欠下的债务以及承担家里以后的生活,爸妈商量着——只有外出南下打工挣钱,留下了正上五年级年幼的我和上初一的哥哥交由阿姆抚养,每月除还债外,剩余便寄来为数不多的生活费。
仍记得,在爸妈外出南下刚不久的那段日子,家里总会有伤患者的家属上门来索要医疗费。可那时的家中功夫扇第一套,确实已没有什么能够变卖或偿还的了,就连爸妈辛辛苦苦喂养了几近一年的那头本地猪,也已早被赶走抵债了。万般无奈下,阿姆只好和外婆拖着她们年迈的身子,去周边邻村的人家里募款。虽然,每次募捐回来的钱数不是很多,但阿姆总会在心里默记着他们的名字,回来后眼睛里又流着泪水念叨着宝狄与好友,要我一一记下那些好心人。
爸妈南下后,阿姆便悉心照料着我们的起居、生活。可能是那时农村的孩子,都比较喜欢贪玩、调皮吧惊魂十四日 。因为那时的我,每次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时,总要天黑尽兴后,等到阿姆站在村前的土坡前一声一声大喊着我的名字,才会欣欣然地回家凉拌马兰头。而到家后,阿姆早已放好了澡盆,倒好了温水,招呼着我们换衣、洗澡,忙这忙那。
晚上,在不太明亮的电灯下,我和哥哥在一张四方的木桌上,做着作业。阿姆则坐在一旁缝缝补补,拾掇着她的大小的家务事,并且还监督着我们不安分的主动,譬如拌嘴、偷懒等。时而,阿姆也会停下她手里的活计,面带忧虑地唠叨上一两句:“这个月,你们爸妈的生活费还没寄回来,你们哥俩已经好久都没吃上猪肉了……”
多年后,我每每想起那一幕来九阶骇客,眼前都是温馨一片。不过,小时候的我应该是比较聪明的吧!因为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完成作业的速度总是很快,很快。尽管阿姆总说,下午不好好做作业,晚上不知要浪费她多少的电费;但每当我一拿回那些大红的奖状时,她总说缴纳的那些电费还好没有白白的浪费。
(四)
不知是因为时代的气息吹散的太慢,还是我们的山村太过贫穷和落后。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来说,从不知道六年级的升学考试将意味着什么。就算结果是我以两分之差没能考上市重点中学,也没有半点挫败和懊恼的感觉,就连脸上偶尔流露出来的那一丝惋惜,也是一闪而过。自然,从未外出过的阿姆也没念叨什么,只是反复说着我要是能再多考两分就好了。幸好经过了一些波折与关系,终于在市里的一所私立中学上了学。
此后的日子,我的学生生涯便在市里的学校和家之间度过。虽然每次节假日在家呆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每次一回到家,阿姆总会煮个荷包蛋给我,又总担心我不够吃。就连大姑来看望她时带的水果,阿姆也要留着,等着我节假日回去给我吃。因为在阿姆的心里,总是牵挂着我在学校里,吃的不够好,睡得不够好,还担心着会不会受别人的欺负。而且,每次在我返校的时候,无论风雨,阿姆都会一直送我到镇上车站,亲自送我上车离去,她才安心走回家去。
所以!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都能那么清晰地记得阿姆送我时的所有场景——在一条山势绵延起伏、山谷幽深的碎石毛马路和杂草丛生的小路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十几岁小孩和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一前一后地行走着;老人的手中拄着一根木棍,背微驼,鬓发稀白,上坡时微喘着气,下坡时小心的迈着步;空旷的空气流里,还时不时的传来一两声慈爱的吆喝:注意看车、不要摔着了、走慢一点慢一点……
就这样在阿姆日复一日的呵护和关爱下,我上完了初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最后考上了大学。如今,我已然二十又三了,大学第四年,正面临着毕业就业的人生难题。而守候了我们两代人的阿姆,依旧在那贫穷的小山村里守候着第三代人。只是阿姆的脸面更苍老了,手脚更瘦嶙了,后背更拱驼了。
人们总说:血浓于水。一辈子不变的,是永远割舍不断的亲情。可是,面对着我那个一辈子守候在小山村里日渐消瘦的年逾八十五的阿姆啊,我该如何去感恩与报答她那份永远也偿还不了割舍不下的恩情与亲情呐!我的阿姆!——写于2011年11月5日()
声 明:本文系“三智学术共同体MIAC”公众号原创文章,图片源于互联网。欢迎转载!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等信息,谢谢!

轻扫上方二维码,即可快捷关注本公众号!
宗 旨:大时代、大视野、大担当、大格局,传播“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信息;秉持“广义+”学术观,倡 导“学术即生活”理念,追求卓越的学术事业与圆满的平凡生活!
欢迎投稿,尤其原创方面的稿件将择优优先发表!投稿邮箱:275058297@qq.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