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人文】濠江历代英才录-濠江宣传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5-25 14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人文】濠江历代英才录-濠江宣传

邱辉
邱辉(1636—1683年),清代广东潮阳县招收都马滘(今属汕头市濠江区)人,反清将领。公元1664年,清政府为杜绝东南沿海在经济上支援台湾的郑成功,实行强制迁界的政策,即广东福建沿海一线居民悉数退迁五十里(后增加到一百里)进入界内,这对于以捕捞和晒盐为生的沿海渔盐民来说无异是赶上绝路。1666年邱辉目睹这一惨状,忍无可忍,揭竿起义,抵制“斥地”,依附者达一万多人,后投入郑部,封“忠勇伯”,盘踞达濠等地十余年,并在达濠设置“大明潮州府”, 开设商埠,发展渔盐贸易,其战船常出没于沿海,“乘潮出没,清兵莫能御”。1680年,邱辉率义军鏖战于磊口、牛田洋一带,相持数月,后因兵力薄弱,且部分部将已降清,邱辉与江胜乃乘夜突围,撤至台湾与郑经会合, 1683年,清军大举进攻台湾,邱辉战败殉忠。史家评论道:“邱辉虽出身于草芥,可谓忠勇义侠,追附郑氏,不改其志,壮烈勋命,忠贞贯明,勇烈照天地”。
链接:
1、开设商埠。琚濠期间,邱辉奉郑经命令,在达濠,凡供闽、粤、赣边的商盐上潮州广济桥,均须领票才能出港,成为支援台湾的又一经济来源。“其达濠货物,聚而流通台湾,因此而物价平,洋贩愈兴”。邱辉在达濠中鞍头(今海旁路)设夜市,十里繁华,灯火通宵达旦,濠江上商船往来,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至今民间仍有“四处去到全(读zāo)不如达濠中鞍头”的民谚。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辉踞达濠……布帛无缺,凡货入界者以价购之,妇孺无欺,自是内外相安舞茸,转运毋遏,物价俞平”。
2、邱氏家祠——南祠。邱辉的私祠位于濠江区马滘居民区。关于南祠,有这样一个传说:邱辉屯兵达濠期间,有一次被军政事务揽得心烦意乱,他的妻子恰在此时不合时宜地数说了邱辉几句狠话,邱辉一怒之下,失手将妻子打死,痛悔莫及,在厚葬其妻子之后,想将其妻香炉移入祖祠供奉,但族中老大以祖祠不能祭祀女流为名严加拒绝,邱辉无法,遂择地于乡梓之南建成南祠,供奉其妻。现南祠保护完好,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祠堂座西北朝东南,共为三进,是典型的潮汕民居——四点金的格局,双伙巷、单褐顶山墙,其木雕艺术颇有特色,展现了清康熙年间较高的建筑水平,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邱辉的重要文化遗迹。前些年,有关单位倡议把南祠建成“邱辉纪念馆”,因种种原因延宕未果。
3、下尾寨——邱辉驻军处。在濠江区政府东南2公里处,临濠江出海口,原名“华美”又名“霞美”,宋末有沈、欧、陈等姓人家于此筑寨定居,成为濠岛人文发祥地,后因海盗劫掠而寨废,人家迁入内地,寨成为海贼的居点,几经兴废。清顺治康熙年间,邱辉义军踞下尾寨,达十年之久,在此转运货物接济台湾。现存古渡口,下尾庵和寨栅残迹以及赤血槽等遗物,广澳深水港建设之初,曾意外探测到海底有沉船一艘,经考证是邱辉所部船只,在赴台途中沉没,一件四百年前的文物印证了这段历史。据悉,有关部门正筹划打捞这艘沉船。
4、磊口——牛田洋古战场。康熙十九年,清将朱天贵、万正色率水师进攻达濠邱辉、江胜部,两军在磊口——牛田洋一带血战三天三夜,辉军失利,乘船退往台湾。
梅春魁
梅春魁(约1775—1825年),字占亭,人称“梅大人”,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达濠青蓝乡(今汕头市濠江区)。他19岁被招募服役防讯营,因屡立战功而官至潮阳县南澳等处总兵(五次记录)。在梅春魁任总兵期间,一直坚持“申号令,严赏罚”,不徇私,军民服其威信。他整饬军务,海防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海贼流寇不敢望其项背,潮汕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武林立志传。公元1825年,南澳总兵梅春魁在赴任山东提督途中病逝,其墓在招都东湖乡(今汕头市濠江区东湖)。
链接:
梅春魁因屡立战功而官至潮阳县南澳等处总兵的五次记录。乾隆末,効力水营,积劳,授达濠守备;嘉庆初,调碣石镇左营;十八年(1813年),迁香山协左营都司;二十年(1815年),升虎门中军参将;二十四年(1819年),擢阳江镇总兵,道光元年(1821年),移镇南澳。
张国栋
张国栋(1812-1895),字云生乔清秀,人称“张贡爷”,清嘉庆十三年生于达濠达埠乡,自幼聪慧,就读棉城私塾,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尤善联对,又擅长书艺。在年仅23岁时,第一次参加广东道台贡院科考即高中举人,“早得浮名题雁塔,青云只许足边生”,胸中踌躇满志,正待一展雄图,探骊摘珠,叵奈官场腐败。家境窘迫的张国栋无力醉祚于仕途,艾婷婷虽才华横溢,仍屡遭败绩,远大理想终成泡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风雨飘摇,张国栋感家国之衰微,叹命途之多舛,自此消极低沉,寄情诗酒,终老林泉。张国栋一生与青云岩结下不解之缘,他时常招朋引侣,流连青云禅寺,吟诗作对,拨墨挥毫,至今在青云岩上留下近二十款书丹石刻,赋予了青云岩较高的文化品位,使“海国风光第一山”的美誉由此而远播。
链接:
1、青云岩石刻。张国栋在青云岩上留下近二十款书丹石刻。这些富于人文内涵的书丹已从总体上框定了青云岩的整体格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张氏擅隶、楷、行、草各体,书风遒劲丰润,具大家风范,允称上乘之作,至今仍滋养着当地的书者朴山多拉。可以说,是张国栋的如椽巨笔,赋予了青云岩较高的文化品位,使“海国风光第一山”的美誉由此而远播。
2、《井天诗话》。咸丰十五年,五十三岁的张国栋把近四十年的诗文酬唱刊行,这就是达濠本土史来第一本行世文集——《井天诗话》,遗憾的是,这本极具有历史价值的文集已散失,我们现在只能在饶宗頤先生的《潮州志》中寻找到该书的序言(钟声和作)。
3、“张贡爷” 铁闻。张国栋生性恢谐、幽默,又一身正气,视公卿如无物,目权贵若尘泥,喜抱不平,深得升斗小民的爱戴,至今当地仍传扬着这位“张贡爷”的诸多铁闻,余韵流于殊俗。顺便说一句,潮汕小品《夏雨来》中的一些情节,“版权”是属于我们达濠的这位“张贡爷”的。
黄凤
黄凤,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官台湾协副将,署闽粤南澳镇总兵官,本籍广东潮阳县招收都青蓝(今汕头市濠江区达濠青篮)人。黄凤于1770年(乾隆35年)奉旨接替龚宣,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全台湾的海防军事层级最高武将,其统帅三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
链接:
黄凤墓在澳头乡竖旗石。
陈作舟
陈作舟(1788—1860),字楫,号笠渔,濠浦乡(今河浦街道)人,是晚清时期潮邑有名望的教育家、诗人。1834年,陈作舟当东山书院(梅州)主讲,之后出任三水县训导,1839年任广州府教授,因治学有方,人材辈出,成绩斐然,清廷于1845年下诏钦加州同衔,1847年又奉旨钦加五品衔,1848年权授罗定州训导。由于操劳过度于1860年染疾卒于任所,终年72岁。他的诗作诗律精细,雅隽不俗雷政富12秒,县志上称之“才藻敷富,诗律尤精”,著有《罗浮篇》、《羊城杂咏》、《同声集》(未印)、《潮阳竹枝词》(9首)。
链接:
濠江区河浦宝峰岩现保存他的楹联:
宝殿光芒 碧水朝来成法界
峰岩叠翠 祥云布护现慈航
山门联:
佛笑似欣人迹少
僧稀常觉鸟声多
郑森耀
郑森耀俗名土爷,生于1922年,潮乐名师。郑森耀自幼得其父调教,7岁即能拉弦,擅长椰胡、竹弦、二弦等乐器,苦练多年,业有所成,珠浦知名。1939年在珠浦发起组织松石友乐社,自任社长兼领奏,赞誉一方。1945年郑森耀在达濠偶遇潮乐名师杨广泉先生,二者一见如故,契谈甚为投机,并与之在乐社比赛“锯弦”,后败,遂写帖开席拜师杨广泉先生,自此技艺猛进。1956年,郑森耀出任澄海怡香潮剧团领奏之职,影响颇大。
黄友薰
黄友薰,1812年出生于珠浦,晚清华南经济界的风云人物。他幼年丧失双亲,由祖母艰辛抚养长大。1825年,年仅14岁的黄友薰毅然辞别祖母到香港谋生,早期他做小本生意为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黄友薰倾其多年的积蓄在靠近港口的黄金地段开了一个米行——“泰昌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炸三中,“泰昌行”名震天南,成为东南亚经济产业界的一只旗舰,涉及物业、房产和运输产业等,维多利亚港天天有“泰昌行”的商船停靠。1850年起,港英当局不得不把“泰昌行”所处的老街命名为“泰昌街”,他所经营的香港“泰昌行”商号赢得“番仔渣甸,唐人泰昌”的极大盛誉。因为“泰昌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东南沿海的粮荒问题,稳定了社会,所以皇清例特授予黄友薰奉政大夫衔,并领候补军民府州同,黄友薰一时誉满香江。黄友薰虽然长期旅居香港异乡,但无时无刻不关心家乡潮汕的教育,他先后无私地资助过一百多名举子,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晚年他在家乡珠浦逝世时,潮汕各届举子一百多人专程到珠浦为他吊唁,盛况空前、场面感人。
链接:
香港民谚“番仔渣甸,唐人泰昌”。这句话折射了殖民时期这两大商行——英资公司渣甸洋行(主要从事鸦片贩卖活动及大部分香港“民生事业”)、黄友薰经营的“泰昌行”在香港旗鼓相当的雄厚财力,据说,这两家商行在当时的香港社会约占百分之六十的市场份额,举足轻重,其地位和声誉可想而知、不言自明,如日中天的“泰昌行”成为华人的骄傲,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吴雪鸿
吴雪鸿(1906 —1952年),又名吴渭鸿,原籍达濠古镇,1906年出生于柬埔寨金边。1910年,家资颇丰、身为“阿舍”(公子哥)的吴雪鸿返回老家达濠入学读书,常与平民百姓的孩子“混”在一起,从小了解和同情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他聪颖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习文又练武,在乡里名声卓著。1923年,他考进广州专科学校,并在学校认识彭湃、杨石魂等人,不久参加青年团。1925年,吴雪鸿不顾家里的反对,偏愿参加革命队伍,转为中共党员,从此改变人生的旅途。1925年3月初,吴雪鸿跟随东征军第一次进入汕头。当时吴雪鸿任中共汕头青年团书记,公开身份是书店经理。“汕头书店”是1925年夏开张的。汕头市自东征军进入后,城市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要求参加革命,特别是对学习马列主义一类的书籍需求更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进步的书店十分必要。因此,党组织通过发动筹资,由吴雪鸿组建经营书店,公开销售进步书刊、报纸。除售书之外,书店又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初时,书店设在同平路某号,生意非常好,又自行翻印一些读者急需的书刊,如翻印《共产党五年来的革命主张》2万多册,两次出版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单行本。由于店址不够宽敞陈晨轮滑,遂另迁在升平路与永平路的转角处。1926年底再扩大营业,店址又迁设于外马路张园内街街口(现外马路67号)。为传播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汕头的反动派也发动“四?一五”事变,派出军警进攻市总工会,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整个汕头和整个潮汕,党组织转入地下秘密活动,“汕头书店”随着形势的恶化也停业关闭。大革命失败后,吴雪鸿逃亡到柬埔寨金边市。1931年吴雪鸿回上海寻找党组织,但线索已断,失去联系。1933年至1952年初,为谋生计,在友人的介绍下,他先后在汕头、揭阳、普宁等地当过中学教员,在蕉岭盐务局当过职员,其间1950年被潮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聘请为特邀代表。遗憾的是1952年3月吴雪鸿无法通过“政治审查”含冤而死。
链接:
1925年11月,周恩来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东征军第二次胜利进军汕头。尔时,汕头各界代表(包括潮梅海陆丰各县)在汕头市举行祝捷大会,在主席台负责大会记录的是达濠青年吴雪鸿。
陈英猷
陈英猷(公元1676—1752年),字式霭,号石泉,出身河浦乡,清朝潮阳学者,门人称为“叠石先生”,民间称为“死国师”。陈英猷4岁开始认字,14岁参加乡试考取庠生,30多岁时补进廪生,正值朝廷大比之年,踌躇满志的他,收拾行装,拜别双亲,上京赴考,然途中遇南海的陈儒生,其自感才疏学浅,不及他人,今科难以及第,于是毅然不赴京科考,洒泪辞友,回家继续攻读深造。他专攻《周易》,研究孙吴兵法及武候阵法,评选《史记》、《周礼》、《秦汉》等书。他认为《周易》疑义殊多,提出见解,历14载,撰写《演周易》一书四卷。晚年皇帝下诏宣封陈英猷为国师,召其进京履职,但钦差来到河浦,陈英猷已亡故,钦差只好带着《演周易》等收回朝复旨。因为是圣命皇封,所以人们自此便称已故的陈英猷为“死国师”。同时,皇帝还恩赐陈英猷子孙三代为“朝议、奉政、资治”大夫等称衔,供享朝廷俸禄。
郑洽
郑洽(1894- 1991),原名郑永华,号洽先,生于潮阳棉城,1941年移居达濠古镇,潮汕地区乐界先贤、庙宫画名师,通晓易学、书法、中医等。郑洽先生早年是潮邑“阳春乐社”的中坚,师从潮乐名家乌吕先生,精通外江音乐、笛套音乐、庙堂音乐、弦诗乐及三弹古套等雍梦婷。移居达濠古镇后,他开馆免费授徒,传播著名的潮阳笛套,开创了古镇民间音乐一代宗风,更难得的是通过这种传承方式拯救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郑洽先生也是潮邑有名的画师,很多寺庙、祠堂、厝宅都有他的作品,其笔法高古,线条富有节奏感,传统功底十分深厚。作为一个学贯多个门类的老艺人、有着清正文人气度的塾师,郑洽先生是古镇文化历史的一段传奇、一个缩影。
翁半玄
翁半玄,达濠赤港人,民国时期著名术士, 曾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东江视察员,参与谋划倒蒋事宜。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一集团总司令陈济棠母亲王老夫人因“梦”到达濠金兰观向翁半玄求乩,翁半玄掣柳划沙,呈乩云“三水发难,机不可失”,王老夫人得乩文后迅即返穗,此后翁半玄受陈济棠重用,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东江视察员。1930年,陈济棠拨巨款购买飞机40架(当时最先进的装备),正拟举事,部将余汉谋、唐海安、李汉云突然倒戈,策反飞行员,将40架飞机悉数劫到武汉投蒋,形势急转直下。陈济棠见大势已去,方省悟:所谓“机不可失”,乃是指飞机不能丢;“三水发难”乃是指三部将(每个人名都有水字旁)作乱,天机也,命数也无上神道,他只得电蒋“遵命下野”,被迫去香港当寓公,翁半玄也逃往香港。现在达濠金兰观香火依旧旺盛,故老们仍在喋喋谈论这陈年旧事,因为这是达濠惟一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些许痕迹的事件。
链接:
1931年,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一集团总司令陈济棠的秘书长翁半玄,闻知故里有10多户乡亲,屡受天灾疾病祸害,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生活艰难,出于怜悯 ,翁半玄独力出款在达濠西门头外建起公益性民房,免费供10多户贫民居住,并在民房围墙大门上自书“方便所”三个大字。因民房建造简陋,翁又长期工作于省城,无暇顾及,故多年后,“方便所”逐渐消失。
佘畯南
佘畯南,广东潮阳达濠(今汕头市濠江区达濠)人,1916年出生于越南,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建筑专家。佘畯南1941年10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历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名誉院长,同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他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四届理事,五届副理事长,六届常务理事,七届、八届名誉理事。198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劳动模范。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倾注全部精力、努力探索,开拓和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现代建筑,在设计技术和设计创作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佘畯南选集》。他是一位知识渊博、技术全面、经验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专家,承担或主持设计的数十项工程,都是结合具体实际条件,匠意独造,极具特色,开风气之先,获省级以上奖项目有广州友谊剧院、广州东方宾馆新楼、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福州温泉宾馆、汕头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宾馆、深圳博物馆、汕头市政府大楼等。
林芡实
林芡实,1902年出生于达濠青篮乡吴厝,著名戏曲艺术家。早年,其母亲染病 身亡,父亲为他找了一位继母,谁知继母刻毒,处处迫害,使幼年的林芡实历尽艰辛,为使其免受继母苦迫,父亲把他卖给戏班,当时只有六岁寂静之城。聪明活泼的林芡实,在戏班里刻苦学艺,长进很快,七岁便随戏班往香港演出,他扮演的方世玉一角,颇得观众赞赏。后改演武净行当,与著名文净谢大目先生同师,他演净行,同样享誉,深得观众赞赏。后转“老一天香”和“三正顺”,在这两个班中,他演过很多挑大梁的角色,深受好评,他演的《取长沙》、《长板坡》、《薛仁贵征东》,《李元霸出世》及《方世玉打擂》、《薛刚反唐》等剧目,受到了普遍的欢迎。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各戏班也随之处于难以维持的地步。在此情况下,林芡实被迫退出戏班,参加钱塘(即现在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林亚利的纸影班(当时林亚利的纸影班是人偶交替,有时演纸影,有时演土台戏),到香港及上海卖艺度生,解放前夕才在钱塘落户。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文艺非常重视,各乡各里成立业余剧团。林芡实在钱塘剧团有了用武之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既编又导,十几年如一日,发挥了他的艺术才华,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1960年,他被潮剧元华潮剧团(即现在的潮阳潮剧一团)聘请教武功。不幸的是“十年动乱”断了他的艺术生涯,他被迫回乡饲牛。由于生活困难多思想负担重,加上体弱多病,于1974年9月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二岁。

微信号:濠江宣传
英文ID:haojiangxuanchuan
联系电话:0754-87380232
邮箱地址:hjqw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