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兰溪】走进上华街道下余村:余氏始祖为北宋名臣余靖-流星雨文化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9-20 15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兰溪】走进上华街道下余村:余氏始祖为北宋名臣余靖-流星雨文化

走进上华街道下余村:余氏始祖为北宋名臣余靖
下余村位于上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下余自然村得名。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2057.51亩,养殖水面522亩。辖上余、下余、渔塘背、应家、石子排、贯婺桥、下华7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777户,2559人。以种植业为主。养鸭、养鱼、养珍珠为特色产业。
下余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以余姓聚居,村处下首,故名下余。有村民小组2个,231户,827人,耕地558.19亩。
下华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800米。村以华姓聚居,村处下首,故名下华。有村民小组2个,65户,195人,耕地215亩。
贯婺桥自然村东方靴下本,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1200米。据清光绪《兰溪县志》载:“贯婺桥又名广福桥,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蔡玉蟾妻徐氏、弟玉培、王罔合捐重建”。此桥由兰溪贯通金华忏魂曲原版,故名贯婺桥,村以桥名。有村民小组3个,83户,275人,耕地225.85亩。
石子排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400米。石子排原下余村财主一块溪滩地,财主家一张姓长工,年事已高,财主为其养老,送给这块溪滩,经洪水冲淹“石子会爬”,后在此建房,形成村落,故称石子排。有村民小组3个,83户,275人,耕地225.85亩。
应家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偏西1000米。有村民小组1个,48户,145人,耕地152.54亩。
渔塘背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600米。有村民小组3个,131户,401人,耕地364.10亩。
上余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500米。村以余姓聚居,村处上首,故名上余。有村民小组2个,82户,261人星铠武装,耕地245亩。
上余、下余村余氏,据石渠穆澄源《兰溪余氏宗谱》载:先祖余靖,宋仁宗时居广东曲江,北宋天圣进士。宋南渡后,余端礼隐居三衢之龙游;余义礼由龙游迁居兰溪城南之下余;清代初,余华三由兰溪城南下余村分迁城北之穆澄源村定居。
余氏始祖为北宋名臣余靖。
余靖生于1000年三月初一,少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师从舅父黄正,后师林逋、张伯端,学业大进。
1024年(宋天圣二年)中进士第,录为赣县(今属江西省)县尉,主理缉捕盗贼,查察奸宄。不久朝廷新置书判拔萃科,余靖又中书判拔萃第一,提为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县)知县。[3]1027年迁任宣州司理参军。1030年6月中书判拔萃科,授将作监丞知洪州新建县。1034年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1036年,2月推集贤院校理,同年5月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均是益知名。1037年12月余靖徙任泰州(今江苏省泰县)税监。1039年6月徙知英州,因其母离世,服丧三年而没有上任。
1042年3月复职为集贤院校理,同知太常礼院。1043年,擢升为谏院右正言,[3]专门向皇帝进谏奏事,余靖正直敢言,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见《宋人轶事汇编》)他的多数建议为仁宗所接受,因而与欧阳修、王素、蔡襄金贝辛格,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从政六箴。[4]他积极提出各种谏议,主张要变更尽依“祖宗故事”的旧法。倒如举人才、去冗兵、冗官、宽租赋、厚农桑、省佛事、节国用等建议。涉及人事、治民、边政、刑法、租赋、御盗等多方面。上述种种,都为范仲淹、富弼等人后来推行“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先行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余本人则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切肤欲谋。
1044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1045年正月为回谢契丹使,5月知吉州。[5]1046年7月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许居韶州,久之,改光禄少卿。1049年,升左神武军大将军、雅州刺史、寿州兵马钤辖,靖辞不就。1050年余靖迁卫尉卿知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询民疾苦,政多惠爱。
1051年8月被贬任知虔州,不久因父离世而辞官。
1052年6月,余靖于丧次被起用为秘书监,知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旋改知桂州(今广西省桂林市)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后下诏经制广州。[6]1053年2月迁任给事中,5月迁任工部侍郎。1054年2月复职加集贤院学士。1055年6月迁任户部侍郎。1056年被贬知谭州。1058年改知青州,知青州期中转吏部侍郎。1060年8月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知桂州,后在狄青统属之下;狄青节制岭南各路军马,在昆仑关外大破侬智高。侬高的母、子、弟主人均为余靖遣人擒获。1061年5月授尚书左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广州。1063年宋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半妖怜。1064年余靖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岁。英宗闻讯恻然,文君竹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忠襄公。
至于贯婺桥,还有这样的民间故事呢!
从前,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境内有条小溪,叫怪溪。这条溪大雨三天涨大水,天晴三日见溪底。溪上建有一座石桥,叫贯婺桥,意思是从这里贯通到婺州,但当地人仍却称其为寡妇桥。
相传有一年春天,连日阴雨,天花病流行。怪溪岸边村上有个寡妇的儿子也染上了天花病,到处求医服药,病情并未减轻。天花透不出,如果病毒归心,眼看就要死亡。一家人急啊,邻居也都替她担忧,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赶快去义乌求名医朱丹溪来看看吧。寡妇救子心切,哪怕路途遥远,怪溪阻隔,还是雇了人,抬了轿子涉水去请。
赶到义乌丹溪,找到了神医朱丹溪。寡妇说明情由,朱丹溪急忙坐轿连夜动身赶往怪溪。真不巧,这天刚巧上游下雨,溪水暴涨,朱丹溪只得下轿,由两个抬轿人搀扶,从上游蹚过了溪。他浑身溅得湿漉漉,急匆匆赶到了寡妇家,还没进门,就听到一片哭天叫地的号啕声陈信喆。朱丹溪也顾不得换衣喝水,立即来到病孩床边,岂知孩子已不省人事了。
朱丹溪看看这凄惨景象,不禁叹息,心想要不是溪上涨水,耽误了时间,这一惨剧尽可能不会造成。不过,既然来了,就不能放过一线希望。想罢,他立即挤进人群,俯耳贴着病孩的心脏。听了听,并拿过灯看了孩子的面容,不慌不忙地将随身所带的银针拿出,对准穴位扎了一针蔡念慈,仔仔细细看看,听听陈铁新,这孩子还有感觉。他忙对寡妇说:“我试试看,孩子说不定还有救。”
他这一说,房内所有的人,都止住哭声,屏住呼吸。朱丹溪连忙开处方,要人赶快撮药,并要寡妇找来陈年黑枣几颗做药引,熬汁煎汤给孩子灌了下去。他坐在床边,寸步不离,一夜守到天亮,直到孩子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他才换去湿衣休息,并连住了三天,直到孩子脱离险境,才回义乌。
临走那天,寡妇千恩万谢,定要大礼相酬,朱丹溪却说:“我救了你的孩子,不是为金为银。”寡妇说:“重金酬谢,这是理所当然!先生你不收下,叫我心里不安。你冒着危险蹚过急流,为了救我孩子,湿衣过夜,如此大恩,哪能不谢。”
朱丹溪想了想说:“要不是落雨涨水,孩子的病也不会耽误到这样严重。你如要一定要谢我,不如在这怪溪上造一座桥来得好。”寡妇一听朱丹溪的话,蛮有道理的,后来就出钱在怪溪上造了一座桥。桥造成了,专门请朱丹溪给这座石桥取个名称。丹溪一想,这是一条贯通婺州去的小石桥,就提笔写了“贯婺桥”三个字,刻在桥身上。
从此,这怪溪上有了石桥,人们来往便利多了。当地人们知道这座桥是寡妇出钱造的,所以又叫寡妇桥,一直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