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情怀】杨家庄的魅力-大美甘肃灵台篇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13 132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情怀】杨家庄的魅力-大美甘肃灵台篇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初冬时节,我来到灵台县上良乡杨家庄造访。这天,虽然艳阳高照,但凉飕飕的冷风,还是叫人一阵阵瑟瑟发抖。这次踏访杨家庄,是因为一篇“杨家庄村民的幸福生活”的通讯而激起了我的探访兴致。
杨家庄村,位于陇东第二塬的什字塬西部,村子不大,当地人都习惯称其东门,是因为村子紧贴在上良乡政府东边,而乡政府西边也有个叫西门的村与其相呼应。灵千公路横贯东西,穿村而过,其地理位置的优越由此可见。
多年前,我曾去过这个村子。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包产到户,土地划归农民承包经营,刚刚尝到甜头的农民对土地厚爱有加。那时,百废待兴,特别是农村教育欠账太大,好多学校还是破烂的土木房斯里查潘,个别还处在破庙城堡中。当时县上提出改善办学条件,在各乡镇建办中心小学。上良乡刚一传达精神罪全书,富有远见的杨家庄人就抢先提出,在他们的耕地上建校,不仅让出土地,还要捐钱捐物,出动劳力。就在有些地方因征地而迟迟开不了工的情况下,占地数十亩、砖木结构的八栋红瓦房、配有平整大操场的上良乡中心小学率先建了起来,一时成为全县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典型,赢得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那时候,杨家庄的群众居住条件还比较差,大多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可就是那样的条件,多数人家的大门楼子上边都镶嵌着一块被岁月黯淡了的牌匾,不是“耕读传家”就是“忠孝悌义”亦或“勤俭持家”之类。总之能令人感受到这个村庄有着不同一般村落的文化气息。
眼前的杨家庄村,早已今非昔比。如今这里的村民住进了规划统一、式样新潮、配套齐全的别墅式小康屋,然而大门楼上挂牌匾的传统还在大堀彩,只是把木质白底黑字的牌匾换成了防水耐晒的彩色瓷砖,内容也有些与时俱进的味道,“和谐兴家”、“碧宇生辉”、“德贵祥和”之类。村子旁边十多年前就已建起了高大的教学楼,那几个红字校名格外引人瞩目。正看得出神,一位在休闲广场健身的老人过来,他还以为我走迷了路。老人乐呵呵地炫耀起来,他们村里这些年考上大学的多得说不清了,不管啥样的家庭,都有个书屋,这是老人们一代代传下来的,从他记事起,村里就有崇文尚武的风气。他记得那时候村里出了个“杨司令”,很少有人敢招惹他们,就连戏班来唱戏易海淘,也得听他们的安排。有一年,陕西一个戏班来上良唱秦腔《金沙滩》,被他们给轰走了,因为那出戏说的是老令公杨继业遭受潘仁美陷害,损兵折将,败走麦城的事,所以,他们杨家庄人就有忌讳,甚至在村里还有杨姓人不与潘姓人通婚的说法。老人接着炫耀道:男人仗义,女人贤惠,尊老爱幼、邻里和谐。村里大多家庭都有在外干事的,甚至有举家都在外公干的。老人所说的“干事”就是指吃国家饭。是的,杨家庄村在外公干的人确实多,据我所知,其中有不少是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去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 800多元,我认为这不仅与杨家庄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崇尚教育传统有关。
说起历史上的杨家庄村,还真出过不少有名的人物呢。最著名的要数“天下《春秋》第一”的杨重了。杨重大约出生在公元1446年左右,其曾祖父“百岁公”杨景邠,赠文林郎。祖父杨大隆,曾做湖广德安府云梦知县。父杨磬任广西桂林知府,受家风濡染,杨重自幼好学博闻,加之生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誉。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中举后的次年到南京游学,正值元宵节,他便在寓所门前的灯笼上书“灵台小子杨重,天下《春秋第一》”。江南本是才子之乡,哪能服气,纷纷找上门来要比试高低无敌女夫子。杨重从容应对,把一部《春秋》从头至尾倒背一通,竟然一字不差,众皆叹服,从此名扬天下。当年殿试,进士及第,官翰林修撰,外任肃政大夫、江南道监察御史。还有明代的名儒杨可教、杨可立兄弟二人,均为贡生,学问深厚,推崇宋儒及王阳明理学,兄弟二人辗转陕西蓝田、镇安、河北密云等县做教谕、训导。后来杨可立辞官回家修启祥塾,招收乡里子弟,亲自施教,县令郭之屏闻其名,“敦请立教,广受生徒”,成为当时远近人士之楷模,名列关中十八才子之中。他颇多善行,如设立义田,以其收入,助贫寒之家。杨可教评订理学,专心教育,著有《学庸统述》、《物外清音》等,灵台的地方志书均有记述。
还有明嘉靖时曾任丰润知县的贡生杨仲纪、明隆庆朝的举人、四川威州知府杨登科,也是这里人,他们“居心仁恕,兴学重教”。民国时期的杨子恒,更是令杨家庄人引以为豪的大人物。杨子恒,字渠统,生于1898年,18岁从灵台高小毕业后到平凉就读中学,因反对学监暴打学生而遭到开除。后入甘肃陆军学校,最终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当兵,屡立战功,步步高升到旅长。1932年,成为陇东绥靖司令,后又升任师长,军长,授中将衔。因为人正直,痛恨国民党腐败而受到排挤遂脱离国民党,逃到香港,于1942年参加中国民盟。新中国成立后,杨子恒先后担任甘肃省交通厅厅长、1956年增补为省政协副主席眼镜蛇鳞片,1961年11月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63年人生路。当年,杨子恒在平驻军期间,关心地方文化教育,倡导并协助县长张东野重修灵台、编修灵台县志、兴建学校。捐物扩建省立第二中学(今平凉一中)、平凉女子师范。在离开平凉时,将驻军54间营房全部捐赠母校省立二中。由此可见,从杨家庄走出的人大多都是非常重视教育,富有学养、且身体力行者。
还有一位从杨家庄走出的地方官,不得不提。此公外号“杨青天”,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灵台县副县长,颇有作为,尤以重教兴学、清廉正直、铁面无私著称,而赢得了“青天”的美誉。在任时,每逢下乡,必抽时间去当地学校走访,民间多有其典故。虽去世多年,至今人们还会时时说起他——杨纯嘏。
村是我国最小的一级行政组织机构,而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偏居陇东南的灵台,竟有如此一个小村庄人才辈出李白行路难,真令人为之称奇。实际上,杨家庄村的历史上出的人才不止这些,前边提到的仅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颜月溪小村出了那么多的先贤,足以让人刮目相看,这难道真的是那里的风水好吗?杨家庄这一历史现象,值得有心人去深入探讨。
来源:转自溪水一石的博客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主编微信号:laoyang19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