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散文】赵绪红|流淌的濯水-乡土黔江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8-28 17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散文】赵绪红|流淌的濯水-乡土黔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乡土黔江 特约供稿

乡土黔江读者供图
武陵山腹地阿蓬江畔,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赵珈琪濯水古镇厉槟源。
濯水古街边上,古色古香的濯心老戏台下边,是热闹繁忙的濯水码头。清澈的江水流淌过去,拍打着撮在水里的石阶,泛出一些白花花的泡沫,这大概就是水与岸长相吻留下的水渍。木板蔑篷船一溜顺停靠、漾晃着,不时有几丈长的木板蔑篷船,“杀”向留下的船位缝隙,远处望去像在排列上打进一支针闩。只不过提着响子锤吆喝号子的木匠,不知站在什么地方的?船肚里钻出二十几个赶集客来,妈妈耶!这“乌贼”的肚囊皮真大,吞下这么多活人。
划船的船老板或是水手,一个二个长得瘦精精的,穿白色短衫、青色裤,从裤兜里隔布握着裤筒里的那一把,像捏着帮硬的撑船竿;积攒的那一摞钱币,被撮得“哗哗哗”的响,思绪早已飞到了岸上自家吊脚楼上月牙床上的被窝里。想让自己的硬把式,在温柔乡里濯洗一下。几十年前,在山的那边的那边的沅州水码头,有同样的一群划船人,被沈从文先生说成“柏子”。上得岸去,一番久别的温存,最后便像一团稀泥巴瘫倒在罗帐里,柔和的桐油灯光下。

乡土黔江读者供图
阿篷江上,一座祖祖的祖祖的祖祖都不说不清楚年龄的木质长廊桥,横跨江面,雕龙画凤,古风古韵,所触之处,无不熠熠发光、滑溜。连接着濯水古街的两岸,据说是世界第一长廊桥。官方叫沧浪桥,百姓叫牵情桥火鸟双搜。一年一度的土家族情歌女儿会,在牵情桥上举行,从古时一直延传至今。凡此桥上互抠手心的对对,无不白头到老。沧浪桥的柱子上,挂满金光闪闪的楹联,这是一大批古诗词老师们的智慧结晶,也是这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情。被书法家们挥毫得气势刚健、姿美婀娜。
阿篷江支流蒲花河有一段绝地——暗河,地势雄奇俊美,暗河穿越相连的天生的三座巨大石桥甘李药业,在桥下涓涓如酒浆般透明的河水上行舟仰望,三桥之间的两处缝隙,像一对巨大的眼睛,深情地看着你。天蓝是他的眼神,白云是他的眼白,被人们称之为天眼,仿佛是上天派来传递爱意的。最宽的桥洞有八百多米长,穿过时感觉神秘清幽,有进入公园里高仿的时空隧道的感觉。
古街狭长的青石板街上脑壳挤脑壳,比老火锅汤里的花椒粒还密匝,攒动慢移。远处望去,古街的青瓦房顶,似烫在锅里的一块块毛肚。每人要是抹一把汗挥舞开来,定是一场大雨。街两边低矮的老屋檐下,铺子里摆满土园子菜,野菇干菌,旅游产品,竹箢篼杉木桶子锄头犁铧等。卖“马打滚”的小摊贩蓝博基尼,扯开喉咙吆喝叫卖:“马打滚啰,又白又糯又甜算命不求人,不甜不要钱。”白白的芝麻包心汤圆,热气腾腾地滚在香喷喷的豆面上,白里透黄。像一个个白胖胖的光胴胴细娃,一个猛子儿扎进粗康堆里打闹玩耍。手工石磨的嘴唇上糊满了白色的浆汁,那是精米与大豆、绿豆裹在一起,誓言粉身碎骨都要相爱后,生成的液体。被土家幺妹的巧手,一圈一圈地用漏斗织在抹油的烫锅上,发出“滋滋滋”的欢叫。不一会儿,一轮滚圆匀净,油浸浸亮白、香气扑鼻的土家绿豆粉就出锅了,仿佛是天上润白的圆月落进了土家幺妹裙摆前那锅里。

稍宽地势被老板架上桌子板凳门板,租赁出去,摆上小酒滩子,小吃摊子专门招集有五天赶集瘾的“闲”人。这些人会按时赶集,要上一碟老坛酸萝卜片,一碟花生米,一碗大铁锅里滚翻着的杂骨头,一壶土罐濯水泉孔包谷烧酒。坐在如杀猪凳般那点儿宽的桌子上,渳上一口酒,挑上一粒花生“轰嚓轰嚓”慢慢地咀嚼起来,摇头晃脑,哼着小调儿。
闲人们嚷嚷哇哇,喝酒日白,胡吹南北古今的卵侃经。直喝得天色放晚,晚霞升起,把一天的日子喝死后,才起身醉熏熏骂骂咧咧东倒西歪地往回慢慢地摇动。濯水古街在这些酒鬼脚下晃动着。走着走着实在不行就跪将下去,像在给老天或家人请罪。袒胸露乳合着天然的露天旅馆将就一宿,感悟一下“马尿”带来的快乐时光胡忠信。不少人靠这赶集天,靠这些“闲”人来营生持家。据说濯水古街上,有人用大脑指挥自己的肩膀和腿相互配合担来凉水叫卖,整发家的。
在这些纷繁驳杂的商铺中间,古镇闹市的中心,一块丈余高的石碑矗立在青石板街的中间。上面镌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天理良心”,像一块巨大的戒尺。告诫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对得起天理良心。头顶三尺有神灵,天地作证。民间的朴实道德被颂扬得闪闪发亮,弥新持久。当普世的价值观在金钱与道德之间徘徊不定时,这块石碑散发着警钟长鸣的意义。传说这块高大的道德碑,是古时候在此置业生活的两大户人家的田地界碑。相互之间为表不犯对方秋毫田地边界而立。经历史的演变,这里发展成为繁华的古街。道德碑正好矗立古街正中央。传承、展示着濯水古街人对外交往做事的诚信。
濯水人一直把天理良心当作自己的魂魄,在心里坚守着。任凭岁月流淌,阿蓬江里的水,依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濯水人的灵魂。在这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好地濯水,无疑是一个养心、静心的好去处。


作者简介

赵绪红,笔名土凡,男,土家族,祖籍黔江区金溪镇。曾务农,经过商伊万里胡桃,现在黔江区某行政单位从事后勤工作。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黔江区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说《堆满目光的路》,并有作品在《武陵山》《酉水河》等刊物及其他网络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