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文化】老时光里的白龙堰-松阳新闻

全部文章 admin 2018-10-01 14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文化】老时光里的白龙堰-松阳新闻

丨老时光里的白龙堰丨
将时光之钟拨至1367年。
松阳县城东人氏被朝廷封为“三省总管”的周汉杰在族人的陪同下龙朝大都,沿着松阴溪畔慢慢行走着。周汉杰是城东周氏的五世孙,对祖上的事情略有耳闻,城东一世祖本是安徽绩县人,曾宦居浙东制置司,皆因避乱才致仕卜居至松阳这个被称为“桃花源”的浙西南山城中。
年近五旬的他刚刚从守御处州东取瓯城的战场回来,他非常明智地谢绝了朝廷的封赏,决定在如桃源一般的松阴溪畔度过余生。

农业安则民心安,周汉杰将目光投向了水利。松阳自古以农业立县,松阴溪是贯穿整个松古平原的大动脉,无数的良田因为没有受到溪水的恩泽而经常发生干旱,要灌溉松古平原上的十万亩农田必须要借助于人工引水工程,这就需要拦河筑坝开渠,将活水直接引入渠道进行灌溉农田及满足人畜用水。
周汉杰事先做过功课,在他脚下向东30公里的堰头村,早在850年前就已经有过最早驯服松阴溪水的成功案例,它成就了一处平原的肥沃。而在他脚下几十米之远处藤川优里,有一堰名青龙,又名百仞堰的堰坝横卧在松阴溪河床之上,堰坝为块石干砌而成的连拱坝,渠道由西向东,经独山脚下,过瓦窑头、山脚下、青龙村、程徐等村,至横山村汇入黄坑源,经踏步头村注入松阴溪干流,全长7公里,灌溉沿途8个村。刘冠廷

以往,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往往都是由官方主持建设,民间集资集劳,但官方资金往往又不会青睐小型项目,比如通村的桥、渡,村庄的道路工程,往往都由乡绅倡捐,或是哪个大户人家独资承揽。
周汉杰算是城东的大户,他决定自掏腰包做这项引水工程。周汉杰与众人敲定堰坝的技术标准为当下民间较为流行的“竹笼卵石坝”,竹子成本较低,卵石遍溪皆是。
那个微微有些凉意的秋季,正值枯水季节,在黄泉头处的松阴溪畔聚集着一群穿着短褂及草鞋的青壮年,他们有序地做着自己手里活,有的将毛竹源源不断地背到溪畔,有的拿着篾刀,将毛竹剖成六片,首尾却保持完整,再用剖开的竹条编进剖成六片的毛竹中,形成一个中空的竹笼牛走独木桥。有的就把一块块卵石塞进竹笼中,再由力气大的汉子将塞了卵石的竹笼有序地堆在河床上。还有一群人则在岸上,根据图纸所绘用锄头慢慢地挖开一条沟。

这样的劳作持续了几个月,终于在河床上砌好一条长136米的堰坝。在岸上同时作业的另一支队伍作业的引水干渠也粗具规模,干渠自西向东,穿过黄泉头的那片阔叶林,流经县城人口密集的南门,干渠在南门一带尤宽,为了方便干渠两边的人家,有人已经在干渠边上砌了石板上海沧桑,以方便浣洗,在人烟稠密之处每隔一段距离则铺以木板以方便南北往来,出南门全能修真者,干渠最后伸向项弄、白沙村,整个干渠有9里长,可使沿途两三千亩的农田受到灌溉。
堰坝建成,周汉杰将其命名为“白龙堰”,正好与松阳传说中的“青龙”“白龙”相呼应。
自此,湍急的松阴溪水不得不在黄泉头河段放缓步伐,然后按照堰坝的授意,一部分水被分流至缺口,漫进干渠,然后按着干渠的轨道汩汩地漫进那些张着渴盼的土地。

卵石坝最大的缺点是漏水严重,进入干渠的水量没有想象的多,而且易被洪水冲坍。
1588年,白龙堰改为巨石干砌。但巨石干砌坝也不能杜绝漏水弊端,使得干渠引水量有限,每逢汛期,堰坝易毁。
1636年,白龙堰再次被大水冲坏。这时正值崇祯年间,明朝已经行将就木,这些小型水利更不足以引起官方的关注,无数民生工程无暇顾及。
1678年,清政府已经运行几十年,已逐渐步入大清的盛世。盛世之下,朝廷对于民生事业逐渐重视起来,尤其在以农为本的社会中,涉及民生的水利事业开始慢慢恢复生机。白龙堰坝在松阳知县张景留的主持下得以重修。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民间的水利工程开始有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堰坝也如此,堰长负责制开始通行,且职、权、及保障措施都非常完善。1741年,程圣鼎、王者佐、潘维光、程发寿等一干乡人捐资立会,成立白龙堰专门的管理班子,由各受益村选派代表组成“堰董”,于每年夏初,率领田户进行疏筑,所需经费由会资承担,并保持常年如此。
只是到了乾隆年间,在洪水的频繁为患之下,白龙堰堰基再次被冲毁。堰长负责制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流于形式,直至徒具名号。干渠也因疏于修理而失去功用,渐渐导致白沙、项弄两村沃壤之区沦为瘠土。

当时的知县姓汤名景和,汤知县一到任上,就问民疾苦,南门的百姓就向他提出,白龙堰的修复已经刻不容缓了。汤知县率众人一同前往踏墈,摆在他面前的是,修复工程非常浩大,而自有资金却非常有限,汤知县迟迟下不了修建的决心。这个时候,城东望族蔡姓贡生省非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进行劝捐筹集资金。
这项修复工程头尾持续了数年,终于竣工,南门一带农田用水再次得以恢复。
白龙堰从诞生伊始,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一次次大大小小的修复,得以保持灌溉一方的能力,但这些民间的小型水利工程或多或少受资金制约,不能完全克服弊端。解放初期,得省政府补助对白龙堰及干渠进行整修加固,引水量得以增加。六十年代,对白龙堰进行修建,改为浆砌块石滚水坝,排沙闸在堰坝右端,兼作筏道。九十年代,县里筹措资金,部分堰渠完成混凝土衬砌渠,以提高通水能力,次年,时省长沈祖伦视察白龙堰,作出 “白龙堰是集灌溉、生活、消防、调节于一体的名堰。”的评价。

被朝廷授于 “三省总管”的周汉杰为白龙堰成为名堰铺设了出名的基础。当时受益的百姓及族人不忘其功,明初夯怎么读,邑人请旨修建名为“石柱殿”的神主殿。因石柱殿立于溪畔,明朝末年,未满三个世纪的石柱殿就被一场洪水冲荡殆尽,仅留古址,几百年来渑池教育吧,旧址上一片荒芜,满目蓬蒿,不明真相的邑人误称之为“伍子胥庙”。直至民国初,周氏有个族亲是进士,姓高名焕然,民国后致仕回乡,得知白龙堰沿被荒芜的所在并非“伍子胥庙”,乃纪念周总管的“石柱殿”,因此热心地将此事告知周氏族人,并代为周氏族人向县里递交修复石柱殿的申请。

到了二十一世纪,松阴溪被打造成国家水利风景区,白龙堰北侧修建了延庆栈道,部分栈道依崖而建,栈道之始就是石柱殿,在修复景观的过程中,石柱殿也被再次修复。
白龙堰、石柱殿,周汉杰、蔡省非,汤景和、高焕然ca1301,无数的它们和他们我的娜塔莎,都是老时光中的过客,只是,因为这些物与人,时光才有肌理。
图文:黄春爱
监制:杨卫中 统筹:孙志华 编辑:叶竹芳
制作:松阳新闻网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松阳新闻公众号
如果您有什么新闻线索或者奇闻异事
欢迎您来投稿!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