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文学】李笑散文:《李家堡记事》-甘谷网事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3-26 149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文学】李笑散文:《李家堡记事》-甘谷网事

爆料投稿发广告联系微信15337019918QQ1252276071
伯约酒网购 学子九折直惠6/9-9/10
毕业宴 谢师宴 金榜题名宴
饮伯约酒 古冀将才的孕育
长按二维码进店下单
爱生活 爱阅读 爱写作的人都喜欢我们
欢迎您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甘谷网事”加入我们
让我们一起为宣传家乡文化而努力


李家堡记事
文/李笑
“看咱村的标准地名,民政局给的牌子。”
“民政局做的这不好看么,怎么李家堡的拼音挨那么近,跟没眼开眼的瞎瞎样滴,村的拼音又离那么远,看着不美气。”
“人家那是标准地名,‘李家堡’是修饰限定名词,是定语;‘村’是中心主语,当然要单写了,你见过领导与员工挤在一起办公啊,好好向你儿子学习去吧你!”
就在前几天,一张发在村微信群里的照片,引起大家热议,漂泊许久未曾想家的我,记忆的大门轻轻一推,就开了.....
是的,那个沿X087甘礼公路从贯寺一路往南攀山而上、途经河南村、杏树岘、阳赛,再往上约两公里的半山腰,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的,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发小;有我们虽然停办但闻名四乡的李家堡小学;还有我们很多人沉睡的双亲独角甲虫王,没错,那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李家堡!
(一)瞌睡爷传奇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支难民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向西徙迁,一路跋涉,行至今甘谷北川一带相继落脚。其中我李氏先祖与何家坪汪姓、阳赛张姓先祖三人结伴而行。不一日,行止蒜黄咀梁上时天色已晚,看前方四面环山,青山绿水,适合人畜居住,遂一致决定落脚此处。三人相约:先好好歇息一晚,待明早太阳一冒头再行商量圈地。未料第二天我先祖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同行三人仅剩他一人,打眼一望:只见四面环山,地势平缓的最佳川地已被张家先祖圈去(今何家坪西堡子脚下一带);登高望远、姣龙横卧的西北梁及黑窑屲一带也被汪姓族人尽数圈去;只剩蒜黄咀梁下面极陡坡地、以及沟对面西北方向半山腰处稍微开阔之地尚能安身立命。先祖伤怀无用,只得在蒜黄咀梁对面相对开阔处栽槐思祖,搭建茅舍,开荒造田,繁衍子孙。

几百年来,随着门口的大槐树日益粗壮,我族支系发展壮大山庄老酒,逐渐形成北、中、南三庄,另有部分支系分别去了今天的蒜黄咀、不家屲、山庄川、沟门、南川、黄坪、李家沟、梨村底下等处圈地居住。
当然,由于先祖一时贪睡,未占据有利地形,地远坡陡不说,村中居住地势也不甚平坦美观,交通也远不及汪张两族便利,长久以来被两氏族人嘲笑并送一大号:瞌睡爷!
多少年来,李氏一族生生不息,任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但瞌睡爷的大号口口相传,百年不衰,成了张汪两族善意调侃我族之人的必备利器。调侃多了,我族人回击何家坪汪姓族人时如是说:“瞌睡咋了,瞌睡也是爷?你先人倒是精醒,龙脉之上修堡子,越吃越穷啦。”
此典故出自汪姓一族何家坪集合村以北山梁地形。此梁地势险要,延绵数公里,远眺活脱脱一条头朝何家坪尾摆毛牛泉的巨龙横卧山岗,是以有龙脉一说。加上晚清时期,为防御回人抢杀,在龙脉上依势而建上下两堡子,上堡子居何家坪村尾,下堡子一直延伸至毛牛泉村头顶上。堡子废弃后,人畜垫圈时会从上堡子取土,挖久了,上堡子被挖出一个缺口,极像巨龙张着的一张大嘴。加上毛牛泉一个不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家家都比较富余,久之就有越吃越穷及越屙越富之传言,各位看官也不必当真,权当古言传说。
回击张姓族人的说词就刻薄多了:“咋,你先人精明?占了个川,一走山(泥石流)还不是全军覆没,我先人瞌睡,但瞎眼的雀儿天照应,占山有占山的好处......”
世事沧桑,先祖百年后,埋葬于李家堡庄身底下相对平缓之处,尾关优哉外族人称“瞌睡爷坟”,我族人尊称“老坟地”一直延用之今。
有意思的是,我族老坟正好与阳赛台子村张族老坟隔沟相望,是兄弟掐架方便呢还是述说过往,不得而知......

(二)小学纪事
“四排李子亮,站起来回答问题。”
被汪丑记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李子亮,年约十四五岁,留着二八分头,彼时正爬在课桌上睡得正香,两股鼻涕从鼻孔里探出来,停留在鼻翼处,随着呼吸有规律的上下抖动,像荡漾着的两眼清泉。汪老师久叫不醒,一个粉笔头便扔了过来,不偏不倚,砸在李子亮的鼻梁上。此厮咂咂嘴,闲着的左手胡乱在鼻子上摸了一阵,二八分换成八二分,又睡去了.....
“真真个瞌睡爷的后代,我就不信弄不醒个你”。汪老师顺手拿了立在墙角的老笤帚,照着李子亮的后屁股就是两笤帚把子,李子亮呼的一下站起:“地震了,地震了,都赶紧跑。”同学们乐的前仰后合,汪老师没忍住也笑了,让子亮先清醒清醒,叫了何坪村的汪四勇背诵《桃花源记》,四勇免强背了第一段,还嗑巴的厉害:“晋、晋太元中,武、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欲穷其林”。
第一段刚完,汪老师就打断他:“行了行了,再听下去我都结巴了,李子亮,上黑板释译。”
子亮吸吸鼻子,边往黑板走边冷哼:“释译就释译,三年级的小儿科,李家堡娃的强项嘛!”
上得黑板,洋洋洒洒,不一刻功夫,便释译了半黑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汪老师朝还杵着的四勇一挥手:“坐吧坐吧,李家堡的瞌睡爷睡觉都比你清醒.....”
汪老师的话虽属调侃,但也从侧面折射出李家堡小学启蒙教育的成功。
创办于1963年李家堡小学,前身为李家堡民校。以小范围适龄儿童的启蒙教育与大范围成人扫盲形式存在了六年。民校创办之初,老师只有三人,李永安、李新民与李信来,所开课程以1-3年级基础知识为主,为我村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9年夏,经甘谷县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以李机机为校长的五年制小学。办学之初,仅李机机,李新民两位老师,后又发展了本村李海龙、李楷二人充实师资力量。四人当时都属半公半农的民办教师,从建校之初一月几块钱酬劳到后来月十七块的薪资,一教就是二十多年,四个老师五个班封门青,还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个中艰辛非常人想象。
一九八五年左右,学校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屡次在小升初会考,乡、县抽考中获得好成绩,引起本地区教育界的关注。终于,李家堡小学迎来了第一位正式编制老师——德高望重的李铭机老先生。李老先生的加入,悠如一股清泉,使发展中的李家堡小学更加生机勃勃,规范有序。更在文科教育上凸显出较大优势。老师们从培养学生兴趣与语言组织能力着手,从不照本宣科按标准答案施教,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自由发挥,给三年级以后开设作文课打好语言及结构组织基础。
说到作文课,当属李家堡小学浓墨重彩的一笔。周四下午两节专属作文课。第一节选出上周的优秀作文三篇,由同学们轮留当主持人朗读及现场讲解。讲解形式多样,或组织大家现排现演、编排个情景剧什么的,或组织大家像讲课一样对作文分段、总结中心思想。讲解、组织到位或优秀作者均可获小红旗一面,贴在教室后面学习园地相对应的名字下面。一学期终了,谁的语文成绩好基本上不用看考试排名便可知晓。
第二节为写作课,命题或统一或自由,不一而终,限45分钟当堂完成拐弯枪,到点就收。更要命的是还须以小楷毛笔书写,故每逢周四下午,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同学来讲,爱恨交织,哭笑不得.....
五位教师的全情付出,引领母校在小升初考试中,多次蝉联片区第一,更换来联合国文教组织的大力支持。
我不知道现在新生入学军训起源何时,我只记得八三年我上小学时,每逢六一节前,李楷老师都会请来村里的退伍军人李尚义给我们军训:站军姿,踢正步,走方队,样样不落。
六一这天,我们穿着白球鞋,迈着整齐的步伐,在锣鼓喧天中走向何坪附中操场汇演,踢起的黄土像一团团迷雾,糊得人嗓子眼发呕,何坪附中的学生开骂了:“还正步,不就是跺个脚嘛,踢个土谁不会!”
曾经的李家堡小学,以他严谨的教学风范,先进的教学理念享誉乡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为我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2012年,一因响应国家合并教育资源号召,二因生源流失及各种原因,李家堡小学停办。所有教职工及学生尽数并至何坪小学,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经调查,目前我村在何坪小学上学的孩子就有几十人之多,村中也无一正规幼儿园。且幼小的孩子在何坪小学上学,路途遥远不说,安全、接送也成问题。在此,我们呼吁李家堡所有的有识之士,希望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让我村具有50年光辉历程的小学重现光明,为我李氏一族文化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祖槐记忆
关于我李氏一族最早来源没有明确史料记载,也未有家谱记录。能与山西大槐树有些许关联的,除了西迁传说,就数李家堡大槐树了。据村里几位八九十岁老人回忆:大槐树位于李堡北庄村中央,现今李晓林、李晓义家门口位置。圆径四个成年人手拉手合围方能圈住。树冠之大,周围四个庄院终年不见天日。一九五零年,受当时地方政府伐树烧炭之影响,经槐树一门集体商议,与其充公烧炭,不如提早砍伐给族中老人制作寿材,以示不忘祖恩。遂择好吉日,请来沟门村李师为伐树统管,列好伐树工具清单,选派青壮年专至盘安镇采购后,至吉日吉时正式伐树。
伐树采取先冠后主及人工割锯方式,二三十个青壮年整整进行了月余,所伐木材除槐树门一十三家每户一付寿材外,外加每户五尺整板一张,直径可做杀猪桶盖而有余。其余旁支数冠不计其数,光树冠上挑落的喜鹊窝,就有二三十个,烧炕都烧了好几个月。
还记得我家厨房有一单扇门,每年杀猪或有流水席时卸下当案板。据母亲讲就是大槐树被伐后分予我家的,单扇门系整张木料刨制而成,毫无粘接之痕迹,现今完好无损。只因窑洞退出历史舞台,家兄又早迁外地,单扇门流至大伯六哥家,据说当了厕所盖板,叹之!
李家堡大槐树的被毁,掐断了我氏一族几百年来与山西先祖之间的直接关联,后人只能从饮食习惯、语言特点、口口相传上推断我族与山西先祖之间的蛛丝马迹,对研究我氏一族西迁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家神传说
“上山来花马娘娘,儿子不懂事,拿了咱家东西,已经还回来了,请你老人家千万别记较,让孙子出出妥妥的长大(健健康康的意思)……”跪在家神庙祷告还愿的,是多年前嫁到椿树坪的本村姑娘李兰花。五十出头的兰花一月前刚得了个大胖孙子,一家人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可这孙子自出生三天从医院回家开始,就不停嘴的啼哭,白天哭完晚上嚎,直哭的儿媳妇一月子没出,腰椎间盘都突出了。方圆各处医院及乡村名医都看遍了,钙也补了,甚至请了九十岁的防风婆婆,将孙子手指脚指头全用大号钢针放了血,疼得孙子一口气背过去半天缓不过来,兰花的心碎了。
该想的文明办法都想了,甚至连天皇皇,地皇皇的夜哭郎符都贴到村中柳树上了,啥招都使了,孙子照哭不误。兰花老汉急了:“你想想,别是拿了你娘家啥东西,你们村家神小气那可是出了名的!”
“你们家神不小气啊,我自从嫁到你家来,一直穷屁打来炕响哩,你说,我啥东西没从娘家掏腾过?洋芋籽没担过吗?面来油来没拿过啊?那一次我们家神往回要了?我们家神只是对铁器物件比较小气罢了!”
老汉一时唔噻,嘟囔了一句便出门找能掐会算的四先生问卦去了.....
关于家神的传说,老辈人讲,流传最广的是元末时期,蒙古人对汉人强制推行“十户长”制度,即十户汉人供养一个鞑靼。该鞑靼控制着十户居民的经济和人身自由,怕汉人造反,不准所辖汉人拥有有铁器,汉人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从鞑靼那里借来菜刀一用。这还不算,最可气的是,谁家有新娶的媳妇,鞑靼都要先占初夜权。鞑靼的作为,激起汉人的愤怒,大家利用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带纸条私传消息,约定大年三十晚上揭竿而起,用借来的菜刀杀了为非作歹的鞑靼。成事后,许多起义之人慑于鞑靼在世时的淫威,开始患病、做噩梦,生活不得安宁。不得已,专门修建了庙宇,将鞑靼画像供奉了起来,并尊其为家神。
就其供奉原因,其一与鞑靼长期统治下汉人的奴化思维有关,其二为善良之人杀人后的赎罪心理使然。
至今,村里还有把大伯及爸爸叫“大大(鞑靼)”的习俗,也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十晚上杀鞑靼,活要老子的命呢”,可见此事对汉人影响之深。

经过一代代人的供奉,家神逐渐成为保佑一村的神灵,但相比别村家神,我村家神显得尤为尽职李美贤。现我村供奉的“上君李门殿前家神”香火昌盛五觉大战,谁家丢个马,谁家失个物,只要去家神庙前祷告一番,不几日,便会莫名其妙寻回。至于铁器物件丢失或被亲戚拿走,不用去祷告,过段时间保准怎么去的怎么回,久了落下个小气名声。
说兰花孙子久哭不止,兰花老汉问了懂阳阴的四先生,掐算了好一阵,只说拿了李家的铁器物件,上山来花马娘娘要呢,这花马娘娘又是何传说,且听我道来:
说我村中庄某户人家祖上有一花马,有一晚,花马透圈(脱缰之意),跑到南庄某户祖上地里,一夜功夫祸害了不少庄稼。第二日,俩家商量处理结果:赔钱不行,赔粮食不行。南庄祖上只一条:“要吃花马的心”!百般协商无果,中庄先祖便负气杀了花马,挖心以平事非。
花马死后,化作戾魂,一到深夜便至南庄先祖门外,四蹄刨门,声嘶力竭,搅得四邻难安。南庄先祖只得设案供奉,视为其一家之神,久了也成保佑一村之神灵。
这日兰花老汉掐算回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究竟拿了什么铁器物件未还?那一年兰花自娘家返回,遇山洪爆发,路远难行,拿回的一把铁锨用成了半截子,十几年后家宅不宁也还了呀。正百思不得其解,忽见孙女脚踩自制滑板在院子里飞驰,老汉急忙打问做木匠的儿子,果然,孙女自制滑板下面的滑轮,是他两月前在舅舅家放杂物的储物间拿来的,这下老汉不顾孙女的啼哭,三下五除二拆了滑轮,打发老伴来娘家还愿,还别说,这铁器物件一归,愿心一还,孙子就吃的香,睡的欢,再不日夜啼哭了。
怪道我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原来两位家神守着呢。
(五)堡子传奇
相传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回民叛乱,史称“花门事变”。此事涉及之广,战事之惨烈,可从村村寨寨所建堡(bu)子中窥视一斑。
据我族老辈人回忆,回民叛乱后,附近所有村寨男性回民,有的自发为之,有的被动为之,都参与到这场旷日持久的烧杀中。为抵御回人烧杀掠抢,各村均在地势险要处修筑土堡以防不测。我村堡子坐落于南庄庙屲咀上,相比何家坪、阳赛村的几个堡子,我村堡子因规模较小,修筑不坚固,地势也不险要等因素,相传被回匪数次攻破。其中一次全堡人等尽数被俘,被回匪一根绳子串至阳赛西庄处全部杀尽,故有李家堡的堡子“盛血盆”之一说。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杀戮中,还流传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说。据说白家曲的白回回,咸家沟的咸回回,不管自发与被动,只要接了上级的烧杀令,都得先杀了老婆孩子以绝后患。其中咸家沟的咸回回头领每遇烧杀令下,便手柱马刀,老泪纵横,路遇相熟汉人也不杀,一路哭将带人往白家曲方向汇合去了.....当然也流传着许多英勇抗回的往事,其中就有我南庄德林先祖,以一抵十,用自制双刃镰刀杀回自救一事。
春节的夜晚,残缺不全的堡子上亮起几盏心灯,似繁星点点,我们的堡子:没有何坪西堡子的雄伟壮观;也没有阳赛东堡子的固若金汤。残破也罢,盛血盆也罢,总归在匪乱横行的年月,我们的堡子,以他独有的风骨及全部的力量,守望着我李氏一族避祸求生.....
而今,城乡结合使一部分族人外流谋生,蜗居城市。加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落户他乡,结婚生子,又带走一部分老人看孩子。现居李家堡村的只有140户计580余人,且这一数据仍在逐年递减中。
村落虽小,但值得引以为傲的是李氏一族受伏羲文化熏陶,历来崇尚耕读,尊师重教,以孩子读书上大学为家庭重中之重。大学生成了家家标配,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生与留洋博士,2009年更以11名学子金榜题名,被四乡八邻誉为当年高考状元村。
我们不知道,李家堡这个小小的村落,还能存在多久,但他在我们李氏一族人的心中,永不没落奥洛沃坎迪!永放光芒!
此文编写中,采访如下人物,特别鸣谢:晓义家三爸,引引家大哥,第一任校长智军家大哥,新全家二爸、奋平家大嫂、李二堂、李复全等人。如有不尽之处,请务必联系修改,李笑初稿于二零一七年夏。
李笑,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李家堡人,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乌市某企业人力资源部。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甘谷网事》
查看历史消息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