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野菜录】黔江的这种野菜,曾帮助过越王勾践复国争霸?-乡土黔江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21 138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野菜录】黔江的这种野菜,曾帮助过越王勾践复国争霸?-乡土黔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野菜录
在这个春天,带给你最真实的乡土味

春日,温暖的阳光驱走寒冬的萧瑟,大地又开始新一轮的复舒。田野里,乡土间,各类野草野菜纷纷醒来,萌芽钻出地面。而冬日里和春节期间一直不曾缺席于土家人餐桌的折耳根,也趁着东风酥雨,在田坎边坡沿外,长得越发枝叶肥美。
折耳根,也称鱼腥草。属于武陵山区知名度最高的野菜之一,也是春节期间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在餐桌上的最爱。既然它这么受欢迎,我便忍不住想查查它的祖宗三代。翻翻较近的乡土方志,试图找找我太爷爷的太爷爷们那辈人对它有着怎样的情怀盘索里。清朝同治年间的《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在“野蔬之可食者”部份,是这么记载的:“蒩(音租)香 ,即蕺(音记)也,一曰鱼腥草,俗谓之摘耳根。”嗯,这就对了,两百年前的武陵山区,我们的祖辈已经对吃折耳根津津乐道,并且还冠以“香字”,赞许之情,可见一斑啊。
地方志中关于折耳根的记载
再往上查,折耳根作为一味中药,在明代的《本草纲目》和唐朝的《新修本草》,以及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里都有详细记载,主要是叙述折耳根的形状、生长习性及相关药理。医书还提醒,折耳根性温有小毒,有虚寒症及阴性外疡者应少吃或不吃。在我的记忆里,折耳根可以治牙痛,对于饱尝“牙痛不是崔二侉子病,痛死无人问”痛苦的人安岳中学,有一个土家族单方可以医治,即用陈年的老腊肉与折耳根同炖食用,可以治牙痛。曾有人开玩笑说那是个“饿嘴巴药方”,但某些医书上确有记载折耳根加白芷、生地黄煎水,可以治牙痛。

山林间茂盛的折耳根。
但在药食同源的中国饮食文化里,折耳根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某些因自然灾害导致的饥馑年代里,作为野菜来填饱人们的肚子,接济贫民百姓度过饥荒。明朝开国皇帝第五个儿子叫朱橚,据说这位王爷很有些个性,虽然长在皇室,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争夺权势功名。被分封为周王之后,也无心理事,一生只酷爱研究医药和植物学。他的著作之一《救荒本草》里,就详细介绍了折耳根:“叶形似柳叶而狭长,故名柳叶菹,又有叶似蓬子叶者。捞取茎叶,连嫩根,拣择洗淘洁净,油盐调食,或加少米煮粥食尤佳。”看来这位皇子,倒是很接地气的呢。
再上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就已经有人吃蕺菜了大亨传说。据《吴越春秋》第七卷“勾践入臣外传”里说,越王勾践在吴国,为了向吴王夫差表示其忠心,在吴王生病时为之尝粪诊疾。但这毕竟是恶心的事情,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人能忍。“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岑草也就是蕺菜,也是折耳根众多别名当中的一个。按这种说法,越王当年忍辱负重,高明婷想要二次创业东山再起,除了卧薪尝胆,竟然尝恶粪向吴王表忠心暂时保全自己。但雄才大略的越王并不只是重口味的英雄,他也想治好口臭。怎么办?他的高参范蠡于是献计,让越王周围的人都吃折耳根,用来遮盖越王的口臭。大家臭味相投了,凝聚力自然也就有了。
这件事,即使明文记载于《吴越春秋》,但这本书虽然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又采摭掺入了不少佚闻野史,其中难免也有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辞。为吴王诊断病情而尝粪,在我看来多半是虚构,但勾践和他的随从作为阶下之囚,采摘岑草即折耳根为食,倒是十分真实可信的夏一波。因为当时的吴国都城会稽 也就是绍兴古城里的蕺山,在唐宋时期的诗词里多次被提及悠月舞。这应该是因为与越王身边的人挖采折耳根食用有关吧。到了明末,在绍兴还出了一个儒家大家刘宗周,创立了“蕺山学派”,在儒学文化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这位刘老先生,估计是没有吃过折耳根的。毕竟在吴越以后的江南一带,人们都对折耳根的气味敬而远之。
请欣赏电视剧《越王勾践》主题曲
既然折耳根在春秋之期都已经常被人作为野菜挖来食用,那风雅的《诗经》里有没有记载呢?我查了查,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而除了绍兴古城里的蕺山,真正在诗文里写到蕺菜的,较出名的还是汉代的张衡。他的《南都赋》里,提到了蕺菜:“若其園囿,則有蓼蕺蘘荷”。与之并列的蓼和蘘荷都是蔬菜,想来张衡的年代,人们的餐桌上伍钰盛,也能经常见到折耳根的身影。
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到了当下,因为嫌弃折耳根的腥臭味,中原和吴越之地的人们都已经不吃折耳根了,只有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一带的人民继续保持着对蕺菜也就是折耳根的一往情深,依然把这种野草及其草根当作日常蔬菜吃,甘之如饴。因为它特异的气味刺激食欲,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春风拂面的田野里,蕺菜没有风雅的名字,也没有了吴越争霸时国仇家恨的记忆,就叫做“折耳根”。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因为人们食用蕺菜的时候多数是吃它的嫩根,“蕺儿根”慢慢的就讹音为了“折耳根”。在家乡的中药店铺里,它的名字叫“鱼腥草”。而四川盆地那边,人们叫它“猪鼻孔”。这让我想起《酉阳通志》里称其为蒩香,“蒩”与“猪”同音,这其中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就算没有什么关系,但既然冠之以“香”字,说明我们喜欢吃折耳根的情怀,还真是从祖先的血液里遗传下来的呢。
当吃折耳根变成西南地区人们的小众行为之后,仍然分成了几种不同的习惯。四川和重庆主城平原及丘陵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折耳根的叶子。而云南和贵州等高山地区的人们则喜欢吃折耳根的根。贵州人喜欢把折耳根放进他们几乎每顿必吃的辣椒蘸水里,而黔江一带与贵州铜仁地区风俗习惯相近,也是吃折耳根的根,或者凉拌,或者烫火锅,或者炒腊肉远望楼宾馆。最为常见的是凉拌折耳根,把嫩嫩的折耳根洗净切短,拌上烤香的辣椒粉、生姜、芫荽、葱蒜、味精、香料、食醋等,或加入泡菜坛子里的酸萝卜,或加入自家做成的豆豉或霉豆腐,总是别有一番风味,能让人食欲大开。很显然,折耳根已经成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心目中念念不忘的乡野菜肴。

荒土里采挖折耳根。
春节回老家与父母团聚,席上有一盘酸萝卜凉拌折耳根。母亲感慨道,现在的人把折耳根吃成了宝贝,在我们小时候闹饥荒没饭吃的时候,曾经靠摘挖折耳根为主食掺上别的粗粮,度过了灾荒年呢!我想,母亲肯定不知道明朝皇子朱橚和他的《救荒本草》,也不知道越王勾践吃野菜谋划复国大计的典故。但在饱经风霜的山区农民内心深处,对折耳根依然怀着一种感激之情。此刻,小时候外婆唱的童谣又回响在了我耳边:
折耳根,对门生,
幺儿媳妇你莫争,
等老子吃了去挖根;
折耳根,折耳黄,
幺儿媳妇你莫尝,
等老子吃了去赶场……

野菜录
在这个春天,带给你最真实的乡土味
作者简介
随风飞扬,原名郑登全帝锦结局,男,80后,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人贵花田,土家族。乡土黔江公众号创办者,马喇乡音群公益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长年从事工程管理行业,爱好业余写作,有部份作品发表于纸刊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