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风情】海门湾桥闸记-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7-20 252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风情】海门湾桥闸记-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海门湾桥闸记
林秀明
海门湾桥闸位于潮阳海门湾练江出海口处,是全市最长的拦海闸坝,81孔石拱桥、72孔水闸连接着1100米拦海大坝,总长1529米,平均高度13米,顶宽11米,除两侧人行道外,可并行两辆汽车。岸墙砌石10米,墙后加设4个拱形引桥和挡水墙。地基稳定性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中墩基础最大压力16吨/平方米。闸内正常蓄水位12.8米。
该工程历时9个月,投放劳力500万工日。按当年实际单价计算郑春云,总工程费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詹世钗但实际投入700万元。可以说,这是一座民办公助而成的大型桥闸。

“碧波万顷卧长虹,车马喧阗有路通爸爸天亮叫我。更喜咸湖分闸外,环湖一片稻花风。”这是诗人黄翼喜游桥闸时写下的诗。的确,海门湾桥闸的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它对交通、拒潮、围垦、开发、景观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为我市改变有蓄水之地而无可用之水的状况庚娘,根除练江流域的历史性自然灾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练江发源于普宁南山五峰尖白水砾,由贵屿,跨龙港,出和平,绕沧州,经海门而入南沈丰英海。在江海相接的地方,形成一个内海湾,人称龟头海,闸址便设在这里。原海宽1500多米,水深10米,每秒流量达3000多立方。龟头海呈漏斗状,向内陆伸进,海潮影响强烈。练江下游因明清以来,盲目围垦,招致弯曲狭窄,分支繁多,加之练江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排涝缓慢,且受海潮顶托,水位陡涨缓落,动辄漫滩泛滥,常致“陆地行舟、鱼游阡陌”之患;稍遇干旱,则源流枯竭,咸潮上涌。据不完全记载,自清代至民国300年间,潮阳水灾104次旱灾70次。民国十一年六月初十强台风暴潮,全县死者3303人,无家可归者不下千户。生活在洪涝、风潮、旱咸交相威胁中的练江两岸人民,叫苦连天,早就盼望真有个赤脚大仙,能够担山堵海了。

其实,治理龟头海,是人们由来已久的宿望。早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已提及“海门港练江筑闸”的问题。1930年,潮梅治河分会曾制订过沧州筑闸拦湖蓄淡的规划。1946年9月,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带同珠江水利局驻汕办事处主任黄国梁,韩江工程队工程师李金鳞,汕头市工程顾问杨钦宗等,在潮阳县长余建中的陪同下,为确定闸址亲到沧州一带进行勘查。可惜,多少年过去,宿望依然是宿望,规划终归是规划。
解放后,由于多次水灾和秋旱宠物饲养法,特别是1960年的特大水灾和1963年的罕见奇旱,群众对治理龟头海的要求日趋强烈。1969年7月28日(农历六月初十)的第三号强台风,给潮阳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全县海堤漫顶1米多,沉船1066艘,损坏2776艘。海门潮水位高达15.23米最强炊事兵,上、下浣一带舟行街道。人们眼睁睁看着那些被台风刮出避风塘,像脱缰的野马漂向茫茫大海的渔船而捶胸顿足,尤其是目睹亲人葬身惊涛骇浪中,更是呼天抢地……可以说这次台风暴潮,促成酝酿多年的海门湾桥闸,作为防潮、蓄淡、围垦综合利用的大型工作付之实施。

县革委会在组织专人实地勘探,研究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拦海造田、改造龟海的规划,并在党代会和贫代会上通过了草案。随之成立了以程春耕、郑金德、郭保为正副总指挥,林相锋为技术员的工程指挥部。
1969年12月13日,海门湾桥闸正式动工。海门港沸腾了,每家每户,每条渔船都领到了挑沙担石的任务。人们起早贪黑,压弯着扁担,一人紧跟一人,一步紧似一步,黑压压的,人头攒动,那阵容,至今想来,仍是令人赞叹不已。摇橹农船,满载沙石,穿梭海面,更似龙舟大赛,就这样,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工程用沙20万立方。
闸坝共需料石15万立方。300多万块近200斤的料石,72副近3000斤的闸门槽,就落在1000多名从各公社抽调来的采石工身上。采石场上凿石声、炸石声、扛石号子声响成一片。3000辆载石的单车,有如游龙,同成千只公鸡车、平板车、手推车和农船一起从10—20里外,把料石运到工地。说到抬大石,也不知抬断多少木棍竹杠。就这样,没有用国家一辆车,一滴油,保证了工程用石的需要。
县农械厂、犁鼎厂等24家工厂,加班加点,生产了近3万个零件。他们分工合作,制成了10部卷扬机怛罗斯之战,每部吊重30吨,于7月中旬,成功地完成了总装工作,解决了72块各重9吨的闸板启闭难题。

工地的高音喇叭,不时播送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一条安达鲁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人们起早贪黑,顶寒风,冒酷暑,清基场,灌沙墙,下沙基,砌基底,垒桥墩,一环紧扣一环。不出3个月,便在龟头海筑成了一道110多米的环形防水堤。紧接着,抽水机日夜吼叫,把方圆12万平方米清基场内的海水抽出堤外;用40天时间,抢在春汛前,挑走了清基场中的22万立方烂泥。
桥闸除东岸17孔及三个过船闸建在较好的沙壤土淤积层地基外,其它均属淤积层。对这些淤积层,均采用换沙加固的措施,使沙的密实度达到67%以上。为防止不均匀沉陷引起裂缝,来自各公社的灰工组先砌闸墩,使基础预先受压,再砌底板,然后封闭墩与底板接口妖夫宠妻,如此分段负责,砌成了72座10米高的过水墩,建成了一座座石拱桥,竖起了一副副闸门槽石,使工程顺利进入合龙阶段。

合龙口宽70多米,内外水位落差1米。水势大得足使30匹马力的电船无法冲上。工地集中了万人千船,利用退潮的时刻,全面突击,在3个小时内拿下了合龙大关。建设长虹般的桥闸,这是七十年代潮阳人民的一大杰作。参加建设的1万多人,来自练江流域的13个公社,他们中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渔工社员,还有当地驻军,城镇居民和青年学生。那时候的口号是:“大干快干,一干到底”、“为革命拦海”,人们的干劲很大。
1970年9月28日,海门湾桥闸工地举行了8000多人参加的工程落成庆功授奖大会。次日,桥闸锣鼓喧天,约2万军民喜气洋洋参加了桥闸通车典礼。至此,海门湾桥闸大功告成。潮阳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使多少年来的宿望,变成了现实。

(原载1996年《潮阳文史》第1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