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风情】潮阳民间崇祀“双忠”缘由及其传说-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05 118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风情】潮阳民间崇祀“双忠”缘由及其传说-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潮阳民间崇祀“双忠”缘由及其传说
潮阳民间,崇祀张巡、许远双忠之神,由来已久。我们游览潮阳东山景胜,其中有宋末文天祥谒灵威庙,献酒赠马,援笔赋词的遗迹,有“文马碣”及“沁园春词”碑石刻。清潮阳县令陈之昂,曾作《东山四贤说》,盛述张巡、许远与韩愈、文天祥,并列为东山四贤之说。论者以张、许二公,死节睢阳,睢阳固有祠;潮阳非二公所经历之地,而必祀之者,且潮属诸县,为数约十多个,惟潮阳民间,独崇祀双忠祠庙,盛传不替,究何缘故,实值一考。
双忠事迹
唐代天宝年间,皇室昏朽,政治衰败,遂启安禄山倡乱。贼势猖獗,京师失保。张巡为河南真源县令,起兵雍丘。贼将令狐潮攻雍丘,张巡移兵宁陵,是时许远为睢阳太守,贼将尹子奇攻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遂率兵入睢阳,与许远合兵拒贼,睢阳守军全归张巡指挥,昼夜苦战。敌寇急攻,为期数月,迫降不屈。睢阳军民,危难坚持,奈粮尽援绝,为保障江淮,阻遏敌势,仍英勇苦斗,终至城陷。张巡、许远二公被执后,威武不屈,骂贼至死,亮节丹心,光照日月,忠贞壮烈,可歌可泣。后来睢阳百姓因塑像立庙,正如庙联所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二忠臣”。
灵威庙与双忠行祠
潮阳民间首建双忠神祠,名“灵威庙”,创于宋熙宁年间(公元一○六八至一○七七年)。庙址旧位于潮阳东山“东岳庙”左旁。
据清光绪《潮阳县志》所载,宋熙宁间,潮阳县有军校者名钟英,奉命送贡品赴京,途经河南睢阳,因谒双忠庙。夜梦神灵告知:“有神像十二及铜辊一,置庙后殿匮中,赐汝保汝,带归潮阳东山奉祀”等语。翌晨,钟英继续出发往京。办完公务后,归途仍抵睢阳,答谢神灵,按梦中神所指示,果于庙中后殿匮中,得神像十二及铜辊一,乘夜而还,航海一夜而至潮阳之门辟山(今潮阳关埠境,山麓旧有二圣庙),甚为惊异,遂将神赐之物,安置东山东岳庙,钟英亦即立化。县民骇异,常见元旌,双出岳麓(东山旧有双旌石古迹),邻寺僧徒,夜见光怪,民众因塑像立庙奉祀。“士民有求辄应”。事闻于朝廷,因赐庙额,称“灵威庙”,并册尊王爵;张巡封忠靖福济昭圣灵佑王,许远封善利威济卫圣孚应王阳光劫匪,钟英追封为嘉佑侯。后庙毁于寇。
元至大元年(公元一三○八年),县尹袁天汉与县人赵嗣助鼎建,明景泰四年县丞汤垣增塑雷万春、南霁云二将军像于殿东西隅,以时配食。嗣后明天顺七年,嘉靖间、及天启元年等,经多次修建。至清康熙十年,知县陈宏美及县人李应甲等,以钟英、赵嗣助从祀,且重修之,额曰:“俨雅堂”。以上是旧东山“灵威庙”建立之起源。
又县城东门街古源泉社学地,土名城隍前,有“双忠行祠”。
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明嘉靖间,倭寇乱,本邑因奉东山灵威庙神像于此,名曰‘双忠行祠’,及寇平,神像仍归东山,后祠废”。明崇祯末年,群盗蜂起,复迎东山神像入城保障,知县孟应春倡议,就旧址建庙未果。清顺治二年,邑绅姚孙炳等建成之,顺治五年,知县陈之昂迎神像祀焉,祠额仍名“双忠行祠”。康熙三年,诸生姚盛揆增塑雷万春、南霁云、姚訚三将军于左右,据林大春《十二铜像考》述睢阳庙、祀张、许二公下,祔以雷万春、南霁云、姚訚、贾贲等。有司及祭期与“灵威庙”相同。咸丰四年,神以荡寇有功,奉旨加封张公为“效灵助顺王”;许公为“扬仁振武王”。这就是“双忠行祠”之起源平壤怪兽。此外,历各朝代,先后建立双忠庙、祠、遍及潮阳县境内(包括今达濠、河浦),计有:
一、棉城塔堂庙(即旧日文光塔后),明崇祯八年建。原祀知县漆嘉祉,后改祀二公,移漆公在其右。
二、平和坊岭东古庙,有石匾曰:“忠灵驻节”。
三、南桂坊赵家祠,称双忠庙。
四、关埠门辟山麓,庙额题“二圣庙”。
五、和平中社,称双忠庙。清顺治十一年,县诸生马汝奇建。
六、达濠镇旧小校场,为双忠祠。
七、赤港龙田乡(河浦镇境),称双忠庙。
八、峡山西港双忠庙。
九、贵屿寨内塔堂,称双忠行祠。
十、贵屿寨西门外双忠祠。
旧日东山威灵庙,年久圮毁,于一九八○年后,由旅外侨胞倡率,于东山风景区择址重建,名“双忠祠”。内堂额上,有“俨雅堂”三字横匾。
至于城隍前之双忠行祠,再有县民及侨胞择址于隆津面海处,进行重建。仍名“双忠行祠”。
以上二祠之规模,除保留昔年祠庙状貌外,建筑工程宏伟壮丽,金碧辉煌。海内外人士到此谒庙,缅怀忠烈,终岁络绎不绝。
十二神像与铜辊
当年宋熙宁间,钟英由睢阳带来神像十二及铜辊一。因年久,神像去向不明,铜辊闻藏于南桂坊赵家祠,现存否未卜,据清光绪《潮阳县志、徐瀛铜辊歌小序》载:铜辊,空其腹,中有两小钱,摇之能作铮铮声,其形具八棱,镌“福唐魏景舍,熙宁十年五月廿八日记劝首社举胡广李德”字样。目前祠庙中之辊是木质,仿铜辊式样所制。长方形柱体,八棱,长方形四面,每面分别镌刻:“大吉、上上、中平、下下”等字。以“大吉”代表木;“上上”代表金;“中平”代表火、土;“下下”代表水、到庙求签者,在大长方形辊盘上,翻转辊面,以所示之“大吉、上上……”等字,凑成签文,名曰辊诗,用五行相克,配合求签时之四季八节,来卜休咎,潘长甬事属迷信,但与其他神庙签诗,有特异之处。
结 论
双忠事迹,出自河南睢阳,与潮阳相距何止千里,而潮阳民间崇祀之虔诚,历史深远腐x无限大,自有其特殊渊源。
盖宋熙宁间,潮阳军校钟英,自睢阳得梦,后奉神贶,安置东山东岳庙,英亦立化,县民惊怪,塑像立庙,有祷辄应,事闻朝廷,赐额册封二公王爵,深得民间崇祀,此其一。
潮阳自宋有灵威庙后,历经元、明、清各朝代,均记载双忠显灵,保城驱寇,官民感其恩德,世代传说,崇祀之观念,历久不衰,此其二。
论者认为从唐代至宋熙宁间,时隔三百多年,双忠节烈显迹在睢阳,且籍亦不属潮阳,然潮阳盛祀二公,究何缘故?民间讹传,说是双忠守睢阳之时曾发愿:“生保睢阳,死保潮阳”,民间崇慕双忠,故有此说。究其实,双忠事迹播扬干潮阳,盖与韩愈之彰显有关。因此事出自唐天宝年间安禄山之乱,数十年后乾县政府网,韩愈曾将双忠事迹,白于朝廷,曾作《张中丞传后序》,以表彰双忠及南、雷诸将。潮民敬韩愈,故并崇双忠,理有固然。据明邑人浙江提学林大春《重建东山灵威庙碑》载:“余曾守睢阳,亲吊二公百战处,及询之故老,犹能知二公来潮阳事,说者谓昌黎韩公,曾白许公于朝议之后,迨坐佛骨事谪潮优博创,潮人祀之,故二公之来,以韩公所在也。”林大春引述元、明各代贼寇犯潮,得双忠显灵庇护事迹,加上文信国东山献酒赠马,援笔赋“沁园春”词等事迹,益增民间之崇拜;清潮阳县陈之昂在《东山四贤说》中亦云:“张、许之来,因韩公有《张中丞传》文章,知遇实深;文丞相过邮亭而感睢阳之烈,分杯赠骑,受命如响。”如此描述,故双忠之英名,更深印潮阳民间,遂有所谓“生保睢阳,死保潮阳”之誉,是民间之所付托,非二公之先发愿也嘉麟纪事,此其三。
潮阳地处海滨,自古历遭山寇、海寇、倭寇之患,民苦寇患,为时久矣。张、许二公,生前保国卫民,竭尽贞烈,神之莅潮,正合民心所盼。但对照林大春《重建东山灵威庙碑》有云:“要之二公生平忠愤之气,无时不流行于天地之间,彼其气之所聚,适与时会,则精灵往往见焉”之说。林大春为邑之贤者,文章道德,为邑人所推重,潮阳民间,不无共感。此其四。
我们钦仰双忠,但不应以求福来歪曲崇祀之意义,盖所谓神者,必在生聪明正直,精忠义节,死后英灵显赫,当然不贪民间之供奉。潮阳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崇祀礼义,尤敬忠烈,则当以崇祀忠烈为宗旨,激发扶正抑邪、保国卫民之气概。表彰和效法忠烈之典范,是此文之愿望也。
原载1994年《潮阳文史》第11辑
作者:李起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