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愁】凤阳一古镇带给我的是这般映像……-中国凤阳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9-13 163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愁】凤阳一古镇带给我的是这般映像……-中国凤阳

临淮关映像
(作者:邓言午)

抹不去的记忆--临淮关
七十年代末有一趟火车,上海到蚌埠,522次,可能是京沪线上最慢的车,李二庄站都停几分钟(那时李二庄站还在),那是我们回临淮的首选交通工具。
但我总希望它还能更慢一些。可以多看看两边的风景,田野、村庄、茅舍,还有睡在家门口懒洋洋晒太阳对火车不屑一顾的小狗......
有时车停某一小站,列车员会走动通知“待笛”,我至今没弄明白是哪两个字,但知道是等候让别的快车先行的意思。每当快车呼啸经过时,常常引起无数遐想,总希望能有一天坐快车草摩夹,那时对快车唯一的了解是它车里的灯是白色的。
那时候我能背出从南京到临淮的所有站名,经常在车上背给同行的旅客听,去的时候用临淮话,回的时候用南京话,每次都引得大家啧啧称赞,私下得意窃喜,乐此不疲。
几乎认识车上的每一个列车员,甚至曾经在火车头里坐到临淮过。有个印象最深的列车员,外号叫“姜大麻子”,脸上真的有不少麻子,长大后每看到月球表面的照片就能想起那张鬼斧神工的脸。
还有一个经常同行的人,外号“孙大炮”,个高、体胖、气壮如牛,一顿能干掉一脸盆红烧羊肉。此人当年乃MTZ人武部长,革命勇将,当过兵,为过官,做过牢,革命过,也被革命过......可惜如今已作古!
每次坐车,家里人总是准备很多好吃的,一上车就请大家吃。长大后明白了火车上吃喝是我们国人的人生一大乐事。而鸡是首选郭的秀全集,符里集烧鸡、道口烧鸡、德州扒鸡......自打京沪线上有火车的那天起,这三位就是车上的必配件了。没有二次大战,哪有今天的可口可乐,没有中国的火车,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三只名鸡呢!现在的孩子可能知道更多的是肯德鸡喽!
记忆最深的是每年年三十乘车回临淮过年,车里基本上空空当当,有一次整节车厢就我们一家三口。两边村庄显得宁静而安逸,偶尔有门上提前贴上的对联显示出节日的气氛。茅舍门口的小把戏穿着脏息息的、袖口锃亮的棉袄,里面却光着屁股,坐在地上发呆,鼻子冻的唏溜溜的。大人说明天年初一他们就换新衣服了。
车窗外寒风凛冽、满目萧索,难见一丝绿意,而心中却是暖暖的,因为要回家过年了!
抹不去的记忆,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忽然在某一瞬间,埋藏记忆深处的某些支离片段浮现在眼前,“只有那一瞬间的恍惚可以同庄周梦蝶异曲同工!”

东渡口
如果真的是东渡口的话,那故事就多了!小时候经常在这个渡口游泳。渡口有人在洗衣洗菜。那时东大街人的饮用水也是在那个渡口挑的车行易,每家都有口大缸,用明矾沉淀。那时的渡船是人力的,后来才有了装柴油机的不爱请闪开。东渡口上来一个大坡,两边是古城墙,西边的城墙上方二十几年前有一幢两层的木结构老楼,好象记得老人说过叫“大关”(音)。小时候有次过年,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打红纸糊的灯笼,找不着火柴,就跑到楼上在人家用湿煤饼封口的灶台上点,弄不好就把灯笼给烧了。后来,这幢楼真的失火给全烧了,而且据说起火的原因就是孩子玩火造成的,想想真后怕,又庆幸不是发生在过年的那天晚上!记忆中隐约记得,更小的时候普庵咒,淮河运货物的船在东渡口上货,大坡子口站着个人,手里拿着一大把筷子,搬运的民工每扛一件货过来,就给他一根筷子,后来才明白那是计算报酬的凭据,就像我们现在吃烤羊肉串或是麻辣烫凭竹签算帐一样。我自己都不清楚,这段记忆是真实的,还是在电影中见到的场景而被嫁接到了那个老镇的渡口!我在《来来往往走凤阳》中提到的那个夏日的下午在树阴下看书的年轻人家就住在坡口东面第一户,现在此人可能已年近半百了!前几年听说渡口东面城墙下方塌方比较严重,上面的房子现都已是危房了!

大关
终于明白了,“大关”不单纯指的是那幢“木楼”,而是淮河东渡口那的一道水上关隘。那幢木楼说不定在古代还是关隘的办公大楼呢!
东大街始于濠河入淮口,那个地方原来还有一座“木桥”,张韶轩好像是吊桥,现也没了。东大街地面原是横向铺设的长条石,中间有独轮车的车道沟,有些地段石条已不见了。
还有一条东后街,同东大街平行,东后街是用大块的圆石不规则铺设的路面,但同样有意思的是,竟然在路中间也被独轮车压出了车道沟。在不规则的圆石头上能用独轮车压出车道沟,可见推车的人的技术是何等的娴熟。
东大街东段原有一间制作鞭炮的作坊(我们叫它“花炮厂”),后亦毁于火灾。花炮厂好像后来搬到“东关”(东关好像还分大东关和小东关)外淮河大堤旁的一处记不起是庙还是观的建筑里了。
两条街的尽头最终合并成一条街,虽然东后街要远短于东大街,但最后一段看起来东后街好像是主干道。这是因为东后街的出口直接就上了淮河大堤,因此东后街的水平面要高于东大街,有些年淮河规模不大的涨水淹不到东后街。
出了东大街,就上了淮河大堤了,堤的北面大河东去、柳树依依小度i耳目,南面则是良田沃野,一派田园风光,远处整齐成行的树下就是京沪铁路。顺堤东行,过了一个高岗(那里曾有我外公、外婆坟茔),淮河北转,应该就离古钟离城不远了吧!

街景
豆制品厂的印象是门口始终是拖泥带水的,对面有个卤菜摊的卤羊肉味道非常好。
土产公司门市部印象最深。小时候淮河水位底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从东渡口沿着河岸一直走到濠河口,每次都能拣到不少铜钱、铜板、小香炉等金属品,运气好还有铜耳坠、护心铜锁等饰件,然后拿到土产公司门口的收购点卖了钱买糖吃。
百货公司再往西走不过石桥,路南面还有个新华书店,那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最早的电影院在马滩,七十年代初能看到的外国“电影”是国外拍的记录片,从董事起模糊记得最初看的电影是介绍火山的,从头到尾全是火山喷发的场景。
那时候在马滩的小书摊上,一分钱能看两本小人书。而且还有非正式出版的组合试小人书,就是一面纸上有两副普通小人书画面大小的连环画,在别的地方真还没见过,这可能是临淮的特产。
听我母亲说过,她小的时候镇上还有个特殊的幼儿园,大概在党校里面或旁边,里面的孩子全是战争期间军人的孩子,有的南下部队军人的孩子留在临淮上学,有的是烈士遗孤。解放后不久,这些孩子被分批接走,走的时候成群结队,欢天喜地,成为那天临淮大街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临淮武林人物的传说
“在镇的东头,有一处地方叫"大关",据老人们说,古时候就是从这里用一条铁索拦住过往船只的.它是淮河上的一道水上关隘,大关也是此因而得的名”
上面这段介绍让我记起一位小时候经常听人们说的传奇武林人物。大家都叫这个人文师傅,据说他是天津一带的人,而且是大侠霍元甲大弟子刘振生的传人。可能是一些江湖恩怨,此人南下就留在了临淮。据传说,此人有两次使之名声大振的行为。两次壮举都发生在临淮的“大关”。如上所述,大关有一条铁索横跨淮河,平时沉在水下,需要拦截船只收费时,若干壮汉用大轱辘绞盘同时使力才能让铁索浮出水面。有天送行祝福语,铁索沉在水下,文师傅一人,不用绞盘,两手紧握铁索,运起神功,用力往上一抖,竟然把铁索抖出水面,铁索龙行起伏波浪式震荡,由南岸到北岸激起一道水浪,旁观者无不骇然。还是在大关,淮河渡口岸边停靠了不少木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众多条船老大集体拒绝缴费。文师傅一只脚站在岸上,另一只脚踩在一条船的船舷上,高架探马式一亮,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千斤坠的工夫一使出来,眼看那船舷就一点点的往水里沉,如果再继续用力,船就进水了。就凭文师傅露的这一脚,没一个船老大再敢说一个不字,看样子就是漕帮帮主来了也不行:)临淮还有一个练家子,外号“二赖子”,平时靠从淮河里给人家担水为生,可能脑子有点迟钝,天天坐在自家院子里,用一个石碾子(就是那种圆柱型的圆心处有孔的,穿上绳子往驴屁股后面一挂,在地上滚用来压谷子的)往自己小腿的迎面骨上滚,手一松,滚下去,再滚上来,如此反复。常年累月,此人腿上就有了功夫,据说一腿踢折一只驴腿绝没问题。上世纪二十年代,河北沧州有位八卦掌名家“杨八愣”,练得一身铁布衫金钟罩的了得功夫,他肚子上的皮用手一揪能揪出半尺长,但皮下就是肌肉,抗击打能力非常强。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临终前却对弟子说:“人身上最难练的部位就是小腿的迎面骨!”而临淮的二赖子却在有意无意间练成了一双钢筋铁骨的双腿。传说他还有“壁虎游墙”的功夫。此人不像文师傅那样有什么能让人记起的壮举。
还记得临淮有个非常好的武师,丁如碧(音),擅长少林功夫。此人非常善良厚道,家道贫寒,经常免费教附近一些孩子几手功夫。孩子门也经常从家中拿一些食物慰劳老师,但那个年代谁家的日子又好过呢!非常令人惋惜的是,六十年代竟然死于饥饿,回忆起来实在令人伤感唏嘘!


作者:邓言午
编辑:凤阳县传媒中心 赵文君
推荐文章
凤阳国际马拉松赛明天开始报名啦!(附比赛信息、线路及奖励)凤阳即将举行国际马拉松赛!现已完成42.195公里赛道勘测丈量!喜欢此文可下方点ZAN,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