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愁】打耙薅草:渐行渐远的一项传统农事-光明日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2-01 15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愁】打耙薅草:渐行渐远的一项传统农事-光明日报

打耙薅草
“七月气温陡上扬,饮露禾苗将封行。”站在村东头的田埦上,满田青翠。梅雨过后,气温陡升,正是秧苗发棵旺长的时候。
从插秧到发棵,仅仅一个多月,秧苗开始半封行。这时的秧田行垄间,土淀水清,杂草纷纷出头探长重生长白山下,若不清除噬剑狂魔,一旬半月便繁密如织。于是,乡亲们便扛着竹耙子,步入秧田打耙薅草了。

打耙薅草是三十多年前的活计。那时的秧田条块成框,方正如棋盘。而秧苗都是拉着绳子插,六棵为幅,横竖成行,谓之“对六棵”,纵行一眼望到头。
那打耙薅草的耙子很奇特。两片略微弓起的木夹子用横榫档连起来,长约五十公分,宽约十三四公分,可以覆盖整个秧行子。

木夹上面钉满弯钉子,叫耙齿。耙齿根粗尖细,锋利得很,俗称“耙头子”。耙头上再斜安一根不到两丈长的竹竿子,一耙子推到前面再拉回来,杂草就通通被清除掉。
一般一人可耙三四行,来来回回若干趟,一天的功夫就能耙完一块田塞拉菲尼抄本。

看田的老农夫是我隔壁庄上的姨表哥,也是目前少数依然坚守村庄守护秧禾的铁杆。
据说,表哥年轻的时候可凶了,起早带晚打耙薅草,一天能打两块田变鬼3.2,还薅一遍草,是队里的打耙能手。
即使在个体耕种已经式微的今天,他依然把田当作花园种,每天都到秧田转一圈,看着秧苗分蘖生长,直到抽穗泛黄,并且不放过每一棵杂草。

其实,乡村人对秧苗都是这般感情。每棵秧苗的成长背后,都饱含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精心的呵护。他们的生命时光早已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
打过耙的秧田,一片浑水,被耙齿连根翻起的杂草立马浮上水面,像散兵游勇般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秧耙打过后,再把横距间的杂草撸一撸,于是除了一行行青翠的秧禾外,整个秧田都变得清清爽爽,直到稻菽成熟收割,一个季节都不会长出类似的杂草。
秧田的杂草一般是稗子、障舌、三狼、三角关子、红猴毛……都是乡村人一天到晚不离嘴的名字。特别是稗子和三角关子冒牌知县,喜欢争肥欺苗,严重影响秧禾的正常生长。

那稗子能长到大半个人高,骑在秧禾上面耀武扬威的安家网。一棵稗子穗头的草籽是一棵稻穗粒子的好几倍,只要一棵成穗为籽,来年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农人视稗子为秧苗的天敌,见之必除,而打耙是最好的方法。
农田大包干后,各家各户不再像生产队时拉绳栽秧,而是各行其是看着栽,基本不再打耙。

再后来抛秧撒种,或稀或密的一大片,也无法打耙,代之以施用化学除草剂,快捷省事,效果堪称“一扫光”陈巨飞,但那田就不再是生态型的田了。亚伦格林
如今的乡村,秧田静悄悄,没有人踪,没有笑声,更没有人下田打耙薅草了。作为一项传统的农事方式,打耙薅草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渐行渐远……
.
.
.
END
往期回顾
留住乡愁 | 在乡土里耕耘
留住乡愁 | 收豆子
留住乡愁 | 捉泥鳅
留住乡愁·父亲节 | 远去的麦客
留住乡愁 | 村头的老槐树

光明日报留住乡愁工作室出品
生态视角 人文关怀
以情暖人 以文抒忆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统筹: 张 蕾
编辑: 叶乐峰
李云龙
朗诵: 邢根荣
制作:孙小婷
周艺珣
转载请联系
010-67078641
投稿请联系
zhanglei@gmw.cn
注:本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