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又到山芋飘香时-芜湖美丽乡村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1-23 16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又到山芋飘香时-芜湖美丽乡村
秋冬季节,烤山芋算是一道诱人的零食,小贩无须扯着嗓子叫卖,大街小巷里传出阵阵的扑鼻香味就是最好的招牌,一闻便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一个出生于山区农村、几乎在山芋地里长大的我而言,这种香味是最贴近生活的气息。每当捧着热腾腾的皮焦肉黄、香甜可口的烤山芋时,舌尖上的味道也渐渐划开记忆之窗。

山芋,又称红薯,我老家土话称之为“山萝卜”。对于中国人来说,山芋是最熟悉不过的杂粮,全国各地大都有生产。我的老家属于皖南丘陵地带,水田少,旱地多,土壤和环境极适合山芋生长。


每年的十至十一月间,山芋收获之后,父亲就带我们挑选三四百斤个头大、体型圆润的山芋窖藏以备来年做种用。首先选择一处背风向阳、地势高且干燥的地方挖一2~3米深,长4米左右,宽2米的地窖。挖好后用几根木栅栏将地窖一份为二,一边堆放撒了干石灰的稻草,一边垫上厚厚的干草放置山芋种,然后在窖顶四周用木棍架起,在木棍上铺上稻草,再在稻草上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还要选一根打通了内节的竹竿从地窖上端插进去作透气用,至此,窖藏方为结束。

种子选好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加工各种山芋成品了。刨山芋丝、削山芋片相对较简单,主要是出点体力,用手摇刨刀两三天即可完成,晒干后坐等商贩上门收购。记得那时刨山芋丝、山芋片常于夜间进行理气舒心片。清冷的秋夜里,父亲用力手摇刨刀机,我们在一旁不断将山芋推送进刨刀的漏斗口上,遇到有月亮的夜晚,山芋丝、山芋片如雪花般飞出……山芋丝、山芋片是很多酒厂的生产原料,有门路的农户也有直接和酒厂联系销售的,少了一个中间商贩,能增加不少收入。

加工山芋粉丝则较为复杂,也非常辛苦。当时对我们山区的孩子来说,最怕干的农活之一就是做山芋粉丝,其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酷暑天搞“双抢”(七月份收割早稻种植晚稻)和烤烟叶。有时为了偷懒,大人喊干活的时候,故意拿本书在手里念叨,几次以后,这招也不灵了,大人会骂道:“一叫你干事你就做作业”!
山芋从地里挖出来后,首先洗干净,然后用机器碾碎,成了山芋渣。再在地上挖出一个又长又宽的槽,铺上干净的塑料薄膜,在地槽的上方搭起支架,挂上一个十字架,在十字架的四个端头栓上一整块纱布的四角。这时候把山芋渣放进纱布里,用水冲洗,这样,淀粉就随着水从纱布的缝隙流到地槽里,经过沉淀后,把地槽表面的水放掉,山芋粉就出来了。那时,农村没有自来水,洗山芋粉全靠肩膀挑水,一槽子山芋粉需要两三百担水,一天下来,肩膀都挑脱了皮。最累人的还不是挑水,而是筛粉。水舀进纱布后,要不断快速的筛摇,让淀粉快速流出。一整天粉筛下来后,晚饭时手都握不住筷子安耐晒批号。淀粉晒干后,再用水和成粘稠状,放到有抽屉的蒸笼里蒸熟,出笼后,山芋粉成了山芋饼,再用刨丝刀把山芋饼刨成丝,再晒干,至此,山芋粉丝才算生产出来。

山芋粉丝口感好营养价值也很高,因此卖价比较高。现在流行的一种叫做“麻辣烫”的小吃里面主要原料就是山芋粉丝。辣油、海带、鸭血旺、蘑菇再加山芋粉丝煮熟后,热气腾腾的,味道好极了,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吃。


用粉丝做成可口的菜还有很多,饭店里的一道名菜“蚂蚁上树”,就是用肉末与山芋粉丝和在一起烹饪出来的。都知道山芋粉丝好吃,却很少有人知道农户生产其间的艰辛。因为了解粉丝的制作过程,所以后来我买粉丝是有选择的。我必定要看粉丝的颜色。真正干净的山芋粉丝色泽是墨绿色的,市场上卖的山芋粉丝颜色浅而剔透,其实是用硫磺熏出来的。有些良心不好的农户或商贩为了卖相好看,特意用硫磺将其熏漂一遍,粉丝立刻变的又亮又晶莹,也就成了有毒粉丝。

每年三月间长沙回售网,“惊蛰”节气一过,农户们便开始选择一处朝阳的空地,挖出几条尺余深的地槽,将槽底铲平,铺上一层用稻草灰和草皮燃烧后混成的“土粪”,从地窖中取出保存了一冬的山芋种,一个挨一个地码放在地槽的“土粪”上,再罩上一层塑料薄膜。遇到春雪时盖上草席为山芋种保温,天晴日出再掀掉草席。个把月后,山芋种发出的芽子已渐渐长成山芋苗了。


五月间,油菜小麦收割结束(农村人称收“五季”)后,山芋苗已经长高了很多,这时称之为“山芋秧子”。“午季”结束后,正是栽种“山芋秧子”的时节。“山芋秧子”可以卖钱。八十年代芜湖县老汽车站附近是自发形成的“山芋秧子”市场。记得那时,父母经常头天晚上把从地槽里剪出来的“山芋秧子”用稻草捆成一百棵一匝,摆放整齐,第二天坐上那“摇头摆尾往前冲,爬起坡来喊不中”……通通声响边走边冒黑烟的三轮车赶到“山芋秧子”市场销售。一季“山芋秧子”卖下来,有时可以挣个两三千块钱。

山芋栽种时比较讲究。栽“山芋秧子”之前,农户们开始翻整小麦油菜地,翻犁成一条条长龙状的地垄。乡下人称为“林地”,栽了多少山芋说成栽了“几林”秧子。翻地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技巧。翻地之前黑道仲裁者,要在地里施上土粪肥料,用钉耙翻整时要善于抖手腕,这样才可将肥料和泥土均匀的和在一起,便于山芋生长。秧子栽入地垄后,还要从附近的沟渠里担上几担水,一棵一棵地浇水,叫做“定根水”,“定根水”浇完后,再拥一些干土到浇过水的秧子根部,叫做“打晒土”(即封土保湿)。若是栽种秧子前后正好下一场大雨,那就幸运多了,省了不少事。一般秧子载后两三天,便返青成活,再过一个月左右便开始长出山芋藤四处伸展。

五至六月间,山芋地里会长草。这时需要带上锄头一林地一林地挨个锄,农村人称锄草为“芡草”,老家农户种植山芋的较多,有时“芡草”要连续几天才能干完。
六月间的山芋地已是藤条满地伸了,密密匝匝潜江龙虾节。藤条上长出的叶枝叫做“山芋梗子”,用其来炒辣椒,是比较可口的蔬菜,也可以卖钱,现如今饭店也有了这道菜。为避免给养分散,农户们要到地里将胡乱蔓延的山芋藤翻到另一边,过段时间还要再翻一次。那时翻山芋藤也是我们小孩子怕干的活,主要六月的山芋地里有“洋辣子”或蛇出现,需要戴手套,手套在热天戴久了很难受,手经常被捂焖的苍白色,不过完成任务后,翻到一边的山芋藤整整齐齐顺着地垄排开,绿油油的随风飘动也是一道风景。


霜降节气过后,山芋藤由绿变黄、由黄变枯后,终于到了挖山芋的时候了。挖山芋在乡下叫“起山芋”。“起山芋”之前先要将山芋藤砍掉并掀走,由于山芋藤缠绕在一起,掀藤需要用稻叉,叉住藤子后往附近掀移,这是力气活,劲头小的干不了。“起山芋”时,农户们抗上钉耙带着箩筐来到地里,一钉耙下去再奋力一提,肉滚滚、红嘟嘟的山芋立刻呈现眼前。男人们在前面挖,女人小孩便提着箩筐跟在后面边拾边摘掉山芋上的须根,摘须根时山芋会冒浆,记得那时我们常常弄得满手是白浆又很快变成黑色,很粘稠,回家后需要倒点煤油在手上方能洗净,但此时丰收的欢声笑语伴随着秋风洒满一块块山芋地,早已忘记山芋浆粘手的不适。不一会,地头山芋便堆成了小山状。

因为有的山芋埋土扎根很深,总有少数山芋被漏挖。空闲时,赵欣培父母叫我们去地里补挖一次,叫做“倒山芋”,有时候一天可以倒一两百斤。过去圩区的人经常在山芋收获季节来山区“倒山芋”,大人们经常催促我们,你们再不去倒,“小圩佬”(山区人对圩区人的戏称)要倒几遍了!


山芋虽是杂粮,但在缺粮少食的日子里却成为乡下人救命的主要口粮。如今山芋稀饭已成了人们偶尔调换口味的早餐。山芋不仅可以果腹,煮稀饭,还可以酿酒,熬糖。过去农村人过年前都要做上几坛子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等,而主要原料糖稀就是用山芋熬成的。

小时候,我最爱吃的就是烤山芋,不过不是现在街上卖的烤法,而是将山芋放到灶膛里,米饭煮熟之时,山芋也随着烤熟。取出后香气扑鼻,拍去灰剥掉皮后,一口咬去,又软又滑,香甜可口。不知怎么回事,现在的烤山芋就是没有以前放在灶膛烤熟的香。

山芋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也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山芋地里长大的我,对于山芋的情感邙天尺,永世难忘。又到山芋飘香时,这种香味将伴随我一生。
供稿:红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