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走进冶底——游山玩水游古村逛岱庙-伊侯山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29 178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走进冶底——游山玩水游古村逛岱庙-伊侯山

中华名相华夏厨神伊尹桑梓——相山伊侯。
走进冶底——游山玩水游古村逛岱庙
伊山主人
冶底采风(5月6日)后,冶底美景魂牵梦绕般不能忘却,你看那山水形胜之地孕育出这般灿烂辉煌的文明,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题记
说这里山水形胜,那是因为“环冶皆山也”“晋普山右,环围皆山绕者,冶底村也”“冶底村,固泽郡南鄙巨镇也”“泽郡西去城三十里许有冶底,地灵而人杰,泉甘而土肥,远而望之,山环水绕,砥山而带河”“泽之西南距城三十里许,有村曰冶底者,环山屏绕,清流带引”“泽西南三十里许有镇曰冶底,群山叠绕,泉水环流,东临晋普,南接佛头,北连皇王,西达横岭希望之鸽,虽云蕞尔乡镇,由太行而上,西抵河东,实为陕右通衢”“今冶底者去泽州三十里许,……其地形胜,东望晋普高峰,西连王城远阪,面临佛头山,背靠土地岭,层峰叠嶂,远峙四围,杂卉繁花,春秋烂熳,青龙蟠于左,白虎踞于右,水秀山明,地灵人杰,村栖于此,曰冶底”“其冶底者,乃此乡之名地也。山秀而高,水清而潏,形势?阻,实多胜概”……这些散落在历史碑文中的美文,随时将一个千百年前的冶底村呈现在你我面前,一如今天这般风光迷人。

据碑文可知,冶底村位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其东有晋普山小尖山凤凰山诸山,其南有佛头山诸峰,其西为王城远阪俗称横岭,背靠皇王山又称土地岭。村南有河,村人称南河今称冶底河,由东向西流淌,其发源于东部晋普山山区,流经冶底南部在村西与西河(发源于环秀)汇合后经下河、槽河、段河、白背村等村,注入沁河,全长24公里,在冶底河上游山区修建有东南沟水库。有山高耸入天,有水归于大海,有山有水,山山水水,好一派世外桃源之地!
冶底村,东西15里长,南北5里宽,面积很大,四周临犁川、大箕、李寨、南岭四个乡镇。其四面环山,清水常流。不知谁因谁而名,是冶底因冶底河,还是冶底河因冶底?古来有水,无名。后有人烟,在其东北有枣园,因大片原始枣树林而名。约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因方便冶炼的需要陆陆续续从枣园迁至山底河边的冶炼厂,遂有冶底之名。而冶底河的出现,该是这之后的事情了。在漫长的时期,人们通常称冶底河为南河。至于冶底河,概是外人对冶底村南河的称谓。冶底河,又称南河,在村西与西河(环秀河)汇合后流入沁河。环秀村落形似“鸡”形,与蝎子形的冶底不合,鸡吃蝎子。这也是将冶底河成为环秀河的原因之一吧。鸡和蝎子是天敌。
冶底村又是一个有着厚重人文历史的村庄,独特的村落布局,是“天蝎座”在民间村落布局中的生动直观体现,遂称“蝎子村”。若您站在村南佛头山岭向北望一下冶底,她俨然就是一只“蝎子”——冶底古寨和南堂(奶奶堂)就是那钳角,村西北的冶底岱庙就是那蝎尾。这样的布局,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冶底古寨,位于冶底古村东北,是一座屹立于高岗上的坐北朝南的一进两院的建筑群,是冶底蝎子形村落的一只钳角。站在古寨下方向上仰望,古寨巍巍挺拔十分壮观。站在古寨上方放眼望去,晋普诸山清化古道冶底古镇尽收眼底。走进古寨,有道光年间修筑的寨墙,寨门上有“祗园”石匾。祗园何意?查阅资料方知是代指佛教建筑,恍然间明白“冶底古寨”竟是一处佛教圣地。据寨上碑文记载,原称古“佛堂”,这正是“祗园”之来由。推门而入,有倒坐观音坐南朝北与古佛堂相对。据村人和专家讲,原来观音堂上有观音像,村人通常称为“奶奶像”,佛堂曾供奉着一佛二菩萨——如来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今天的佛堂和后院为民居,解放以前和以后的很长时间,这里曾住有“和尚”,主持着日常的事宜。后院,据说是三世佛和讲法堂。说起这附加于佛堂四周的寨墙,说是:道光年间,天平天国和捻军相继“作乱”,捻军甚至一度“进犯”山西等地,这寨墙便是那时道光皇帝御旨修筑以防“捻军”的。
南堂,坐南朝北,人称观音堂、奶奶堂,位于冶底河南岸,曾有尼姑常住。因庙门紧锁,此去无缘识的真面目,遂留遗憾。从外观上看,南堂保护不容乐观,其西厢房一侧已塌毁,从塌毁中可以看见其墙体内的大量的填充物坩埚,这是冶底冶炼史的重要见证,见证了冶底曾经的冶炼辉煌,见证了古道泽商的强势崛起。

冶底岱庙,位于村西北高岗上,是蟹形冶底的蝎尾,曾有道士常住。据说,冶底岱庙是除了东岳泰山岱庙之外,全国唯一称作岱庙的地方。提到岱庙,一首流传千年的《望岳》的古诗便在头脑中闪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嫡孤,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年前的诗圣杜甫,没去过泰山便写出了如此绝响,终其一生更没有来过泰山之外的泽州冶底岱庙,不然又会留下什么样的千古绝唱。
在泽州的很多地方,都有祭祀天齐仁圣帝君的庙宇,然一般称为“东岳庙”,诸如史村东岳庙、周村东岳庙等等。像冶底岱庙这样取名“岱庙”的,我孤陋寡闻再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到过。说起这样的由来,竟然是二千多年前秦皇汉武东行东岳泰山封禅的时候途经这里,许是被这里的山水风光迷住,许是在这里歇脚停留,许是秦皇汉武在泰山之外的岱庙行宫,遂留下了这泰山以外的岱庙之名。
冶底岱庙,作为闻名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至,在采风当日,就见到几波人到岱庙游览。岱庙的非凡景象,不只有千年的古建传承之美,也不只有千百年的历史之美,更在于其融南北风格的园林之美。初见岱庙,古老的清化古道诉说着远去的历史,走在历史年轮碾压的古道,心绪飘飞。站立岱庙门前,便被这极富有江南园林的美景所倾倒,参天的(七)千年银杏王远远的映入眼帘,两旁高耸的松柏将岱庙包围,又皆具南银杏北松柏之美。拾阶而上,泽州岱庙的山门耸立在前,两侧的断臂维纳狮憨态可掬,有南狮之柔美,却不失本来之威猛。正赞不绝口之际,庙台上的早期浮雕龙图腾和道家线刻石雕又引来了无数的赞美之声。仅在庙门口,就有如此多的美景和收获,这边有人和银杏王留影,那边有人在断臂维纳狮前驻足。岱庙之美,震撼,名不虚传。

跨入山门,眼前的竹林和池沼与岱庙舞楼自成一体,一下子将人带入江南之乡,忘却了这里是北方太行小江南。在岱庙前院,松峰莉璃奶奶殿和靖王殿前的两株人字柏耸入天际,前方的龙泉井清甜甘冽。西侧的后土祠和五瘟殿,佑护这一方的平安。舞楼两侧的云水楼,有岱庙二景“鱼吞清月,柏映寒潭”,在月圆的夜晚,池沼里的金鱼追逐这水中的月亮游来游去;高耸的子母柏,倒映在池中,也是美景。
后院,是岱庙的精华,中有天齐圣帝君,左为关圣帝君龙王和二仙娘娘,右为速报司神祠阎王殿和牛王殿。正殿天齐殿门外凶神恶煞般站立着哼哈二将,里面为东岳大帝、泰山和地府之神。东岳大帝于唐开元十三年东岳之神被封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五年被封天齐仁圣帝。自此,秦皇汉武东岳封禅的仪式被道家演绎到新的高度。单就这正殿的石门框,就让人感叹不已,更不屑说那森严的殿堂了。
说到这里,像冶底村这样因三月二十八日冶底庙会以一村之力连续举办六届“冶底旅游文化节”,是难能可贵的。今年错过了,来年再“逛冶底庙会,游天蝎古村”也不迟,一样可以体验文化节带来的身心愉悦的。
冶底岱庙虽为国保,虽有“八景五宝”,但仅依靠国保岱庙是发展无力的,在全域旅游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如何发力是需要认真琢磨的。不仅要充分挖掘出“冶底小盆地”内几千年来形成的厚重人文历史文化,打造集古道、古庙、古院、古文化等为一体的体验观光游览。还要积极争取成为南村镇全域旅游的示范点,打造城市西花园,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冶底,带动更多的人们走进冶底。
在当地有这样的民谣,“上七里,下八里,不是犁川是冶底”。这说的是,古清化一大道在这里特殊的一段。村东南的凤凰山,是冶底河犁川的界山,从冶底河犁川上山大概是七里,从凤凰山下冶底下犁川大概是八里。
清化古道由古时秦皇汉武东岳泰山封禅发展而来,在历史上曾是一条沟通东西向的军事大道,沿途留下了军事重镇“周村”和羊肠坂“碗子城”,于唐宋之际随着小商品经济的繁荣,逐渐成为一条商贸大道,至明清终于发展为集官商兵旅的清化大道。清化古道冶底段,据碑文记载有:“我大明山西泽州治之西南三十里许,有镇曰冶底焉,乃山陕通衢,宦商交错日无辙”“今冶底者去泽州三十里许,?平阳、汾陕、沁水、阳城,客旅之店也。”“泽西南三十里许有镇曰冶底,……由太行而上,西抵河东,实为陕右通衢”“前有东西通道”……
作为交通大动脉,除了是战时的军事大道外,更多的时候是发挥着商旅的作用。至明清时期,这里发展为“家上千,人上万”老街三里长的“钜镇”。至今前街和后街街面,还保留有大量的当时车马往来商贩营生的外露抱厦临街店铺,字号“贵兴通”“广聚兴”“三和堂”依然静立在这里,还有墙上的拴马扣(这里的拴马扣更像是栓骆驼用的),以及大量的古宅院,共同见证了古道上的繁华。只是生活在当下的我,无法想象当年清化古道上连绵不绝的那驼铃声声时的繁忙情形……
清化古道的繁荣,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冶底的冶炼史,无意中道出了冶底之名的来由。冶底,因冶炼而名。俗话说,一业兴百业旺。随着3000年前这里冶炼作坊的大量兴起,渐渐带动着客店茶店盐店等百业兴旺,从而促进了古道的繁荣。
冶底村,大部分村民姓董以董姓为尊,溯本追源和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和董太后源出一脉。说冶底董姓和大儒董仲舒源出一脉,有大明万历五年墓志铭:公姓董氏,讳子轨,字秉元,号对溪,为泽州冶底里钜族,派出汉相仲舒之裔。寻得宋元碑碣,而董姓多著,时远近皆称冶底董大姓为证,并在大清道光年间董氏族谱中发现“董子学校中之宿儒”“董氏世系相传来自洪洞聚族托处于冶底村凤邑之西南乡也始祖福安五子……”。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此后儒学始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当年,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清朝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姓,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王莽的批判,后移民避难于太行冶底。
冶底董姓,自觉传承大儒董仲舒的儒学理念,恪守着“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明清时期,后人秉承着耕读传家的美德,曾出过文武举人,位于前街的东院西院的旗杆院即是其见证。后来,发达的董氏在这里修建老君庙、董氏祠堂和董氏祖坟,并竖有三对石旗杆。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一位董娘娘,成为一村人的骄傲。与镇国大将军泽州隰川王府的姻亲关系,也是冶底董氏的政治资源。

在老村东南,有一座董姓修建的家庙老君庙,据碑文记载由董君华宇创建太清宫康熙丁卯岁(1687年)。老君庙狂龙传,又称太清宫,后于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嘉庆三年岁次(1798年)重修,补修于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最后一次老君庙因“泰兴山煤窑”重修于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
据数通碑文梳理,作为冶底董氏开窑保安全的家庙老君庙,于乾隆二十八年“慨施入社”成为社庙。后来,前老君后水陆的格局因大水冲毁,于光绪十三年专祀老君。老君老子,唐时被封为玄元皇帝,是煤窑冶炼等行业的祖师。老君庙坐北朝南,石旗杆是其标志林知誉。原来的一对石旗杆,今只有一支。庙门外曾有4只石狮子镇守,后或被水冲了,或被破坏了。精美的砖雕墀头上有“瑞霭生辉”和“平安”字样,似乎在暗示着行业的兴盛和安全。
在老君庙山门下的一通石碑上,有捐资字号“泰?山、泰义山、裕合魁、泰和魁、泰吉成、贵兴通、同心盛、三和堂、泰吉益、玉兴合、义和元、和合成、聚兴合、天义永、贵兴东、忠兴合、元兴昌、兴盛西”和“犁川元兴恒、泰兴泉、复昇全”等当地字号,还有“西常庄社、段裕社、冯沟社、佛头社、李家沟社、环秀大社、下铁南社、下犁川北社、闫庄大社、二家庄社、南岭大社、苏庄大社、尚裕社、泉口社、东??社、西沟社、河门口社、上庄社、东沟社、下道庄社、西河社、张村社、沟东社、北岭社、圪塔坡社、板河社、下犁川大社、东常村社、?口社、放马坪大社”等村社,以及“西阁上会、董五老门,村社,富泰山窑,南河(陈立基),犁川静乐宫,西常村炉神会,关帝会”等捐资窑号和各种信息,是研究冶底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冶底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不只有国保岱庙,还有散落在“蟹形”村落中的珍珠——冶底民居。
位于前街有一棋盘院,因出过董娘娘,于是称为“娘娘院”。娘娘院,又称狮院,因门前立有石狮子,后或被大水冲走或被破坏。在当地有一个重要的人生仪式——十三开锁圆枷,至今这院的人家在孩子十三圆枷时都没有敬谢奶奶、送鞋还愿等习俗。这是冶底一奇,也是冶底董娘娘的民间印证。还有,在蔡岭和周村曾有告示路牌,无论大小官员,一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又是冶底董娘娘的一证。
董姓作为冶底大姓,除了娘娘院,还有讲究的东西旗杆院。旗杆东院,出过武举人,今天还有当年的120斤重的练功石,在其堂屋屋脊上有化生娃娃,南屋的木门上有铜镜、佛手、寿桃、木瓜、石榴等漆画,是钟罄之家的象征。不知这东院的主人是不是乾隆时的武举人董启先?旗杆西院,福禄平安祯祥吉庆的砖雕美艳无比,“节约闹革命”的时代印记依然清晰。

传的神乎的是冶底赵百万,赵百万是对冶底富户赵氏的称谓,姓赵不知其名。说到赵百万,其发家记更耐人寻味津津乐道。传其先祖有一年下河南做买卖,生病后落魄到无钱住店无人收留,在一个因“不详”原因无人居住的大宅院落脚,夜见银光闪闪,在院中挖掘出窖银,于是从河南拉回来一车车的银两,一夜暴富。回乡后,在冶底广置田地大兴土木,营造了冶底赵谷洞赵百万祖院等六处院落和后花园,并用条石铺街。
赵百万祖院,人送“迷方向,找不着北”。北方建筑,通常是坐北朝南,一般而言堂屋即是北边的正房。而赵百万祖院则是坐西朝东,正房为西屋。非但如此,这里的西屋还十分有趣,中间的正房是两层的,偏房则是有夹层的暗楼的两层结构。这样的设计,据说是为了在战乱时存放粮食等货物的。遇到战乱,人直接就走,粮食存在暗楼,乱世过后一切如常。祖院南屋楼梯下有一透气的照壁,和别的实心照壁不同学警系列,实现了照壁和厨房功能的二合一。
横街,也叫赵谷洞,是冶底赵百万发家后发展而成的庞大聚落群,有祖院、棋盘院、厅房院、管家院、后花园等院落组成。走在冶底横街,不经意发现两边的小窗和别处的不同,在这里会发现有已知最早的防盗窗——铁窗。在棋盘院,有一“挹爽”石匾,其左有“丙?中秋,”右有“西洛袁铖”字迹,不知是何年,村人说是券门上。挹爽,爽气西来之意,常见于西门处。
冶底民居的棋盘院曾有真正的河水在“楚河汉界”流淌,现在也干涸了,只有中间的过道。在一处民居中,发现“娃娃耍莲”“鹿仙梅”浮雕石花,这是古人慢生活的写照,不像今人这般浮躁。还有那“贴金”木椅,还有那染坊院的染坊遗存,还有那散落在各处的石雕砖雕等等,是冶底民居的宝贝。
今天,村上依然保存有完好的耕读传家、惠迪吉和安贞吉院落,这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的自然流淌。大量的红色语录,诸如“破私立公”“斗私批修”“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等见证着那个沸腾的岁月。在冶底,您会发现这里的南屋的窗户造型比别处都大,这是为便于采光而专门设计。一切来源于生活,一切为了生活。在这里,您会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舒适。
前街,即清化古道冶底段,前有冶底河。在前街和后街,大量的外露抱厦店铺、字号临街而立,这是昔日冶底古道的见证。

大元朝统一时期对汉族的种族歧视在方方面面有所体现,特别是名字上,像“念二”“念六”“任大”“赵大”的名字在大元国至元甲戌重修岱岳庙碑文中完整重现那几百年前的历史。
岱庙所谓的南北风格,实际上是7000多年前这里自然生态变化的自然融合,是当年生态环境的最好诠释。猜想,那时这里气候更加宜人,适合银杏、竹子等南方植物的生长,山环水绕怎不是一处人间天堂!
日军占领晋城期间,为控制周犁公路和南部山区,曾在佛头山巅修筑有碉堡等工事,时常下山扰民抢粮抢货,至今冶底古寨木质大门上还留有当年鬼子用刺刀刺过的痕迹。
古寨曾住有和尚,南堂曾住有尼姑,岱庙曾住有道士。这样的情况不多见。
几句老话,“看着晋普山高达到佛头山的半山腰”,说的是佛头山比晋普山海拔高,这也是当年日军在佛头山驻军的原因之一。还有一句“吃犁川富冶底”,说的是冶底凤凰山头朝犁川尾朝冶底,故而有此说。
作为晋城地区首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利用现状令人堪忧,大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转型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古韵泽州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如何用好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
搞乡村旅游,首先要找准定位,人人都在搞,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慈善点击。要挖掘出自己的特色,更要搞好班子团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还有利用各种节假日时点造势,引导群众观念转变,引导游客进来。
对冶底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展望:一位村人坦言,“连卫生都搞不好,还搞什么旅游”。是的,卫生是看不见的生产力。为此,首先要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将岱庙、古寨、老君庙周边,前街、后街和横街街道,以及有代表性的娘娘院、东西旗杆院、棋盘院、厅房院、董氏祠堂等院落整理干净。其次要做出指示路标、相关游览点简介和街道门牌等,合理布局停车场和农家乐接待点,发展能够让游客留下来的娱乐设施和观光展览馆。再次要规划好参观线路,培养解说员。最重要的是抢救性走访村上老人,记录好冶底历史,时不我待。
冶底九莲灯,冶底打钱等民俗活动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东西。在山水形胜人杰地灵,见清化古道悠悠,不必去探究千年泽州冶炼史是源于这里还是哪里,也不必探究冶底董氏望族从何而来,热爱今天脚下的这片热土才是你我的初心!
冶底的底蕴很厚,值得深度挖掘,在全域旅游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乐见并祝愿冶底旅游蒸蒸日上!
冶底之名:枣园-冶村-泽郡冶底镇-冶底里-冶底村。
冶底岱庙之名:五岳殿-(岱)岳庙-东岳行祠-东岳庙-天齐宫-冶底庙-冶村东岳庙-岱庙-泽州岱庙
冶底九庙五阁:岱庙、老君庙、下东庙、十方院、祗园、中心庙、南堂、小堂、山峡庙堂九庙和前街后街上的(两)东阁、(两)西阁、前阁等五阁。
村人说的在周村和蔡岭给董娘娘立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告示碑,或许为当年修路时的“周村免疫之碑”。而村人热议的董娘娘,或许这个思路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汉献帝的董妃董贵人。
碑记冶底历史大事记
银杏王距今5000-7000年前
原始枣树林早期先民居住于此
冶炼距今2500年-3000年冶底之名始成
秦皇汉武时期东岳泰山封禅途径此地清化古道早起由来
王莽改制后大儒董仲舒后裔避难于冶底小盆地
冶底董娘娘或许是东汉时期的董太后
隋开皇之前这里一直是雍豫大道东西向流动
王琮等捐五岳殿石柱大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三日
五岳殿石门框记大定岁次丁未(1187年)乙巳月癸未日
重修岱岳庙时大元国至元甲戌(1274年)四月十五日始见“冶底”之名“社西有祠曰岳庙”
永乐元年(1403年)郡太守张奉直以民事至其里宿祠下时旱蝗之余饿殍相望此乡之名无有生意
创建东岳速报司神祠时永乐岁次(1404年)甲申月旬吉日“东岳行祠之殿”
重修东岳庙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岁在壬申季秋重阳菊节吉日“山之乾位有古迹神祠,乃东岳泰山仁圣帝灵庙,不知何代之创建也”“自正德辛未年兴工,至壬申岁将毕”
重修观音堂大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河之南崖古有观音堂”“曰重修者因遗址也”
明寿官对溪董公暨配韩氏合葬墓志铭万历五年岁次丁丑(1577年)季春九日丙申吉旦
重修东岳庙神祠大明万历戊戌(1598年)春三月望日“若阎王殿、若远报祠、若龙王牛王祠、若高禖祠、若五瘟祠、若三仙殿,并其镇东佛堂、南河观音佛堂,悉加修葺”
明奉训大夫次泉董公暨配龙溪县君合葬墓志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重修东岳天齐舞楼三门万历四十三年岁次(1661年)乙卯季重阳节吉日“新添孙真人、卫真人、马明王神祠”
重修东岳天齐庙大清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孟夏榖旦“起壬辰之夏,讫辛丑之春,记年将以十数。为三门、为两庑,中大殿一、旁小殿九,台榭石坛备临幸与僧舍道馆”
创起关帝圣君堆金会大清康熙六年岁次(1667年)丁未四月既望“厥乡之西,有古刹天齐宫”“关圣帝君庙既立于是刹之东北焉”
捐古佛堂油灯康熙壬戌年(1682年)壬寅月巳酉日
董君华宇创建太清宫康熙丁卯岁(1687年)
创建东西龙王庙牛王庙时大清康熙五十七年岁次(1718年)戊戌梅月榖旦“其庙旧制,东南角下有龙王庙焉,西南角下有牛王庙焉”“窥得东西两角殿之外,犹有空地可迁其庙于上”
冶底庙石狮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丙子岁,乃有凤邑冶底庙,黄冠三义公……信士殷君建功、殷君尚义同社首等不吝多金,施石狮一对,高一丈一尺,永镇山门”始见“冶底庙”之名
重修太清宫时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岁在昭阳协洽月在应钟“泽郡冶底镇有太清宫,祀老君,为董君华宇所建创,始于康熙丁卯岁。后值傾頽……筑堤障水……不数月而工毕”“世隆盐店”
创修岳庙前大路石趾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岁在戊子冬腊月朔日“冶村东岳庙”“自昔岁乙酉讫今岁戊子,执事社首公议,山门之下荒棱之上,此诘曲之长途,乃雍豫之孔道,上承庙基,下临舞榭”“经始于初夏,告竣于杪秋。修长一十八丈,高七尺五寸,条直方整”“且以余资葺速报神司之殿,竖周村之免疫之碑”
创建三官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东岳庙妆修东庭乾隆五十三年岁次(1788年)戊申小春月吉旦“冶村之有东岳庙由来久矣。旧与环秀、犁川、常村诸社轮流周转,每年取水于王屋山圣王坪,名曰倒水。届期诸村善士毕集,昔人因建东西厦棚为礼客之用……先迎东厦一隅”
东岳庙妆修西庭乾隆五十七年岁次(1792年)壬子小阳月上浣之吉“外立周村镇免疫碑”
太清宫重修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1798年)戊午腊月上浣“村东南隅,旧有老君庙,创自董君华宇,嗣于乾隆二十八年慨施入社,迄今又三十余年矣……并邀请三社社首并炉窑阁号信士……”“公义号、三里窑行、源泰号、魁字号、荣盛号、玉成号、和合号、义全号、顺兴号、正松淮、元松淮、福松淮、白家沟窑、四合窑”
精妆速报牛王神祠大清嘉庆九年
重绘东岳庙并金妆二站像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1808年)戊辰葭月榖旦“于本岁季夏月,延画工作绘五采章施,并金妆殿外东西二站像”
董氏族谱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1838年)后五月念六日
太清宫补修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岁次庚戌十月念九日“是以吾村东向有老君庙一所,居民崇祀多年,而炉户窑场尤相凭依”“迩来庙貌不整,房屋多倾。有显勤董公之子贵旺等……但独木难支大厦,仅能添笆橼,换砖瓦,修补外院东厢房三间、厮棚一个、山门三间、西角房三间”“东泰兴号……本炉匠人……”
老君庙重修大清光绪十三年(1887)岁次强圉大渊献小春月中浣日“村东旧建老君庙一所,后有水陆院,创自董君华,原有旧碑可考。自乾隆二十八年之嘉庆十三年,历年既久,庙宇倾圮,重修者。再迄道光年间,河雨为患;同治四年,河暴发,后院水陆殿变为平地,止余前院老君殿基址。余想重修,仅??而河水竟三发”“有际泰董公者……于是在村东北隅谋开窑眼,字号‘泰兴山煤窑’。初,默祈老君保佑,矢以窑成重修此庙。未几,窑果成。董公与社众议曰:水陆殿已墟,村人业窑炉者多,宜祀老君,水陆殿改建?老君殿,且欲更扩其制。”“社力与窑力合而为一……由是,东西禅房、看楼及山门、角房、舞楼,工悉告竣。此役也,重修于光绪九年,落成于十三年”
施舍锡制供器八年七月吉日“董公继泰……其子董占统”
赵谷洞“挹爽”石匾“?寅中秋,西洛袁铖”不知何年
晋沁
1984年冶底大队改为冶底东、冶底西、冶底后三家村民委员会
1985年冶底东、冶底西、冶底后三家,后合并为冶底村民委员会
1986年岱庙入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冶底岱庙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山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3月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今为泽州岱庙
备注:清化一大道从周村经岸村、南坡、上马台、望头、南岭上、冶底、上犁川、东岭口、新房洼、天水岭、天井关、沙石堡、石槽、晋庙铺、拦车、草底铺、山尖、油坊、化布施、大口、碗城入河南省境内至清化(现博爱县)。
本期精彩推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保冶底岱庙
冶底美景:冶底岱庙(泰山岱庙之外,全国唯一);清化古道冶底驿站;冶底古寨;三千年泽州冶炼冶底遗迹;天人合一蝎子形冶底古村落;董仲舒后裔演绎千年冶底……
路线:晋城市区-207国道-南高线-冶底村。




























原创图文 感恩转发
伊侯山│伊尹│尧舜禹汤│梦回大商
原创有我,更精彩!

识别扫码关注伊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