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令人憧憬-长治三农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31 23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令人憧憬-长治三农
 
乡村振兴令人憧憬
题 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呼应了时代新发展、顺应了农民新期待。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亿万农民福祉,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部署,为亿万农民朋友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
新时代,乡村发展有了新蓝图!
新时代,乡村发展有了新气象!
新时代,乡村发展有了新作为!
年终岁末,行走上党。从山山梁梁到村村寨寨、从农家小院到田间陇上,处处荡漾着政策春风,处处涌动着奔富热潮,处处洋溢着笑语欢歌……
绿水青山生态美
从壶关县城出发,山道弯弯,尾关优哉一路攀行,桥上村就隐藏在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腹地。
这是一个因旅游而兴的山村,一排排“农家乐”白墙红瓦依地势高低错落而建高思继,四周一座座山峰涌起,水从深山里汩汩而出,夹杂着回音,有时山呼海啸,有时轻声细语。
在此生活了51年的李爱红认为桥上村村民的快乐生活缘于唱响了“绿色变奏曲”。
闻名遐迩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中的八泉峡景区就位于桥上村北,李爱红的妻子在景区务工,而他则负责打扫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一家人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得颇为殷实。
李爱红有个心愿,开办一家“农家乐”绝恋大清。村里一共有49家“农家乐”,几乎家家都挣了钱,这让他很是“眼红”。
李爱红想发家致富,必须符合村里“加强绿化、减少污染、少上或不上生产企业”的原则。村民们“靠山吃山”吃出了甜头,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谁想致富,请走生态路。
这条生态路并不是专指发展旅游业。李爱红说林伟华,桥上村有土特产加工销售等产业,也有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业。条条道路都可致富,只不过他格外羡慕依靠旅游挣钱的村民。
近几年来,桥上村投资完成了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坝上自然村循环路桥工程、安波湖景观拦河坝工程及亮化等旅游服务业基础工程,投资力度大,回报率自然高。
以生态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去年,我市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打造推介了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精品景点,全市发展休闲观光农园(庄)268个、“农家乐”676个。目前,我市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3.8亿元,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
结构调优产业兴
“玉茭卖不上价,只够糊口,怎也抵不上大棚蔬菜金贵,这些年全村都忙着改种大棚。
”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可在长治县东贾村,村民张敏还在大棚里忙活着打理蔬菜打雷姐,没来得及采购年货、添置新衣。“种大棚菜都忙得没时间过年了,哈哈哈……几年前村里成立合作社,我租种大棚,不瞒你说,一年就挣了3万多。”
“农闲”变“农忙”,乡亲们喜洋洋。东贾村,从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工厂、村容脏乱差、穷得叮当响”的“差等生”,变成了一个“村容村貌大改观、公共服务更完善、家家户户种大棚、集体经济破了零”的“优等生”。变化从何而来?
一个合作社,带活一个村。2008年,“成功人士”陈雪亮当选村委会主任。历经“商海”沉浮的他,看准了东贾村区位优势,一方面临近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可直面全国市场;另一方面土壤肥力好,适合种蔬菜,发展规模种植。
他牵头成立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汪夔万。当年,合作社流转村里的闲散土地,建起10座蔬菜大棚,再租给乡亲们种菜。
一年下来,乡亲们尝到了甜头,都抢着种大棚蔬菜。眼下,合作社建造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全村基本实现“户户有大棚”,还带动周边村庄200多户农民增收。
东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大棚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去年,我市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调优种植结构给我吹喇叭,呈现“口粮稳、玉米减、蔬果增、中药材扩、结构优、效益好”态势。目前,全市参与脱贫攻坚的合作社697家,带动8663户贫困户、22121名贫困人口走上了致富路。
放眼望,更多“大棚村”“药材村”在上党大地蓬勃生长!
邻里和睦乡风淳
冬日里的沁县册村镇后沟村静谧美丽,偶有孩童跑跳着经过杜氏祠堂,留下阵阵清脆的欢笑声。
阳光透过窗棂投入一间老屋中,年近古稀的杜秀斌老人伏在桌前一笔一画地写着。凑近了看,原来是一篇祭祖词。
“正月初一村里祭祖大会上要用,我得提前准备好。”杜秀斌老人是名退休教师,曾耗费4年心血,收集、撰写《后沟村史志》,被册村镇党委政府评为“当代乡贤”。
传家训,润乡里。后沟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初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代代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节孝忠信智礼义仁、《后沟村训》和《杜氏族训》……漫步后沟村,随处可见孝悌榜、学子榜、乡贤榜、村训廊。
村中央建有一座民俗馆,内设杜氏祠堂。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全村族人都会在此集体祭祖,复读族训。每逢成年男子结婚、女子出嫁、孩子圆锁,也会在此祭祖,重温族训,提醒女子孝老爱亲、克勤克俭,警示男子兄友弟恭、忠厚传家,教育孩子知恩图报、不凌尊长。全村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开蒙学童,个个出口成章,人人可诵族训。
“村里人大多都姓杜,全村几乎是一个祖先一家人。”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杜永强说。如今,临近春节,大家都在准备祭祖大会,届时,将由村里有名望威信的老人宣读祭祖词、领读族训,全村老少参观家谱、祭拜祖先,把家风家训、文明乡风“种”进子孙后辈心田。
乡民淳朴,乡风醇厚。去年,我市11个村镇入围“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评出市县乡三级“当代乡贤”900多名,涌现出市级“最美家庭”3000多户、省级以上“最美家庭”17个,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治理有效村情稳
屯留有个北宋村,早些年村里出了件“怪事”越也童装!
别的村都争着抢着当村干部,北宋村前后两任党支部书记辞职不干,村干部没人愿意当。问题在哪儿?组织瘫痪,人心涣散,治理不善。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面对北宋村党支部书记无人可选的现状,李高乡党委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通过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考察了解,动员原李高乡中学校长郭贵珍回村任职。
2013年11月25日,在家人和朋友的一片反对声中,已近暮年的郭贵珍告别了学生,离开了校园,回到了家乡。
上任后,郭贵珍坚持“四管齐下”,抓班子、带队伍,抓整顿、树正气,抓服务、聚民心,抓调产、促发展,使北宋村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蜕变。
“以前,指望村干部,还不如靠自己哩。现在,全村干部和党员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事做,老百姓心齐了、气顺了,干劲也足了栖兰小筑。”村民郭还保说,村里危房改造时,“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朱和尚、郭养忠由于没有劳动能力,无力承担改造费用。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全村党员群众踊跃出工出力,帮助他们建起了新房。
如何让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北宋村由村委会牵头叶赫那拉宇策,以5名党员为核心,组织全村30多名残疾人成立了“阳光助残专业合作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房前屋后经济林栽种等。而今,村里环境美了,百姓口袋鼓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去年,我市加强“三基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本土回归人才6165人,储备后备人才4892人。
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队伍正在基层熔炉“淬火成钢”,治理乡村、富裕乡村。
生活富裕腰包鼓
“小米一斤能卖18元,从前哪敢想?现在一年卖了6万多元,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在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郭晋平家里,她一边打扫院子一边说。
在岭头村,种谷子是农家拿手的事,本不稀罕,可一旦拿锄头的手拿起手机,玩转了互联网,就令人刮目相看。这样还能足不出户,就把地里的土特产品直接卖向了大城市,让农民生活变得富裕、殷实,更让人竖起大拇指。
村民魏宝玉直播卖小米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还把小米卖到了法国,一年卖了4万多元;魏庆先卖羊粪花肥,一袋能卖10元钱;张满堂操持着“农家乐”,依靠每年举办的“梨花节”增收致富……在岭头村,通过农业致富的村民比比皆是。
然而就在几年前,受困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岭头村还是农业发展的“贫瘠之地”。而现在全村190户共开了110个“微店”,小米、核桃、黄梨干等土特产卖了100多万元。村子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还成了“三晋微商第一村”。他们说这得益于“农家小院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村民富裕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硬化了,灯亮了,自来水入户了,文化活动搞起来了,集体经济也逐步壮大。
岭头村从“生活宽裕”变为“生活富裕”,这并不是个例。去年,我市291个贫困村有序退出,29713户75295人稳定脱贫。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三农”事业必将开辟新天地、书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令人憧憬。(常珍珍 徐 姗 赵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