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乡村与旅游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7-02 12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乡村与旅游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作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海西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思路,深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踏步地前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道路越走越宽阔。
“风情小镇”吸引八方游客来观光
近日,位于德令哈市以西15公里处的柯鲁柯镇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小镇,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奋战备荒为人民”“战天斗地”等标语赫然醒目,诉说着旧时光与历史文化。
“当年,农场的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了青海省第一个大型国有劳改农场——德令哈农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之一,这些建筑基本上还原了当时农场的情景。”
在导游的讲解中,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不远处,一个个红瓦白墙的村庄在绿树碧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有着1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9000多人的柯鲁柯镇,是德令哈市第一大镇。2015年,德令哈市开始实施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建设,修复了具有年代建筑风格的农场礼堂、办公总部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总投资近1.5亿元。
为了给小镇增添一些“岁月印记”魔幻异闻录,柯鲁柯镇还通过多方收集整理老照片、旧书信、旧家具,创建了农垦文化博物馆。小镇建成后,很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当年的建设者。
然而风景不止这里独好。据镇长辛素萍介绍,近年来,德令哈市以农垦文化特色街为中心,先后投入2.7亿元对镇区及周边农村实施了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景点打造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产业特色村、生态旅游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天才纨绔。
辛素萍说,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依靠生态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让美丽环境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活水源头。
在离小镇不远的金原村,第一书记尹春财指着一排排温室大棚说,“风情小镇”的建设,为村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两年来,金原村不但脱贫摘帽,还通过花卉种植产业,为全村198户773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今年村里将花卉扩大到了9个大棚,力争在年底解决大家的养老保险。
“营养黄金”让村民踏上振兴路
包太燕和妻子徐树菊是都兰县香日德镇柴兴村的种植能手。多年来,夫妻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带领村民开荒种树,成立合作社种植玛卡、中药材,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地处乌兰山下的柴兴村是个传统农业村,全村92户367人,现有土地86公顷。人均耕地少,加上主导产业不突出,群众增收一直较为缓慢。
“2015年,三江沃土公司的人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在村里试种藜麦,如果试种成功,企业将在香日德地区大规模种植藜麦,产品也由企业统一收购。”
“这真是喜从天降!我和丈夫当场就答应了,即便是试种不成功,为了我们香日德的农民,我俩也要促成这件事。”
徐树菊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藜麦种植当年就获得成功。2016年,她和丈夫动员30户群众种植藜麦,并与‘三江沃土’签订了40公顷种植合同。按照协议,企业为这些种植户支付了340多万元分红资金,很多人拿到沉甸甸的分红时,喜极而泣。
“去年,我们又和企业签订了160公顷的种植协议,分红资金达到1160万元,大家算了一笔账,分红最多的罗兆辉,有三十多万元,最少的也有五、六万元。”
在包太燕和徐树菊的带动下,香日德镇的藜麦种植规模开始逐年扩大。今年,都兰县将藜麦种植纳入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开始筹划藜麦产业园建设,这对于更多的农民来说,振兴之路,才刚刚开始。
据了解,作为我省藜麦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三江沃土’在都兰、乌兰、德令哈等地藜麦种植面积达到1533公顷,带动农牧民上万人,年用工量超过15万人次,总产值超过6亿元。
公司董事长黄朝斌介绍,为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企业今年规划建设年加工能力1.5吨的饲料加工厂以及精深加工。同时汪茜茜,将动员更多的农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藜麦,这个被誉为“营养黄金”的神奇植物,似乎在一夜之间,在柴达木盆地快速地蔓延开来,并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藜麦种植的大军。而黄朝斌的梦想心得安片,则是让藜麦走出海西,开拓出更远、更大的市场,惠及千家万户。
“秦腔剧团”颂党恩唱幸福生活
去年,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秦腔传承基地被评为海西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这让村秦腔团团长徐立鹏兴奋不已,回到村里,他逢人便说,高兴了好一阵子,唱秦腔的劲头更足了。

“没想到一伙庄稼汉吼出了这么大动静!今后,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来,让秦腔文化艺术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徐立鹏说,托海村是个移民搬迁村,三十年前,村民从湟中县整体迁移至此,秦腔也随之在这里扎了根。
“刚来到这里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村里的10多位老人就成立了秦腔团。每到夜幕降临,老人们聚在一起,扯开嗓子就是一阵吼,方圆多少里都能听到密涅瓦大学。艾婷婷
此后,每逢大小节日,秦腔团总能为村民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老百姓看得过瘾,乐在其中。
站在高大宽敞的舞台上,托海村尽收眼底。据了解,秦腔团目前有《游西湖》《赵氏孤儿》《铡美案》等10多个剧目。近年来,托海村依托秦腔团地打造,名气越来越响,并不断参加周边乡镇组织的各种活动、走进工矿企业慰问演出,其中以秦腔“三句半”的形式,宣讲党的十九大和党的惠民政策,深受群众喜爱。

幕后的化妆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装扮行头、文武器乐。徐立鹏说,政府为秦腔团装备了服装和道具,又扩建了大舞台,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几年来已累计投入80多万元资金。
此外,为了使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得到提高,从2016年开始艾特九九,乌兰县连续3年在省文化艺术学校邀请多位戏曲专业老师,为托海村秦腔剧团专业培训,使大家对秦腔的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等动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久前,我们又吸收了村里的5名妇女演员,如今托海村秦腔团已发展壮大到38人。”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秦腔,几十年来,大家走南闯北,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秦腔带到哪里。”徐立鹏说道。
或许在托海村人眼里,这就是乡愁。一句句秦风古韵,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成为大家对故乡无法割舍的依恋。
蓝天绿树,欣欣向荣。一路走来,激情涌动的柴达木盆地,一个个日益秀美的乡村为海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今天,家乡美、产业强、百姓富,日子越过越幸福的梦想,正在海西大地变为现实。

【立即体验▼】
来源于解码乡村振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乡村旅游一站式服务咨询热线
梁老师:13810110643(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