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旅游】踏青,去中国最美乡村的窑洞图书馆-乡村与旅游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2-08 169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旅游】踏青,去中国最美乡村的窑洞图书馆-乡村与旅游

农村留不住人,才是真正的乡愁。
把乡村留住,才是真正的乡村复兴。
在黄河之滨,太行之南,汶水河畔,河南孟州,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就是莫沟。窑洞是这片丘陵地带早期的居住形式。高明婷
这里有家“老苗窑洞图书馆”,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同时,也可能是全中国仅有的、有窑洞特色的、庭院式的乡村图书馆。

而它的设计师,就是有20多年经验的乡土建筑设计师彭志华。

当他第一次走进窑洞,院子全是杂草,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有很多瓦砾和泥土,整个院落共有八个窑洞,有一半是坍塌的。

院落外,却生机盎然。一大片油菜花田,金黄绚烂。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就有一种冲动,要让这座建筑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和现在建成后的样子比较起来,这里仿若隔世。窑洞的原主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是一户苗姓人家。他们有着很强的经营头脑,做漕运生意起家。

后来家大业大,把宅子修的特别好,有了窑洞院落。

各种功能都具备,建筑的细节也非常讲究,是当时的“豪宅”

到了民国,宅子兴办过私塾。

解放后,当地的区政府机构在这里设置,再之后,办过小学。

在主人的历代更迭中,这座8孔窑洞的院落,年岁逐渐高过了当地村民。

在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个宅子,有心的村民用土胚墙把大门垒起来了,因此它免遭劫难。

2015年4月,彭志华和朋友们,从土里一点点小心地,扒开。

把它从土里扒开以后,发现不仅门拱雕刻精美,更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是,写在门楣上的“耕读传家”,赫然在目。让他们觉得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

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乡村化是主流,当时社会上的精英阶层大部分都是从乡村出来的。
人们一边劳动耕作,一边寒窗苦读。有很多家庭的家训就是“耕读传家”,希望子孙们既能敬畏耕耘劳作的辛苦,也不忘读书修身治国平天下。那时,人们的抱负,就是这样的合欢堂。乡村的文化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

这些历史和文字叠加起来,分明是中国几千年来耕读文化传承的空间缩影。
设计师当即决定,将原址建成乡村图书馆。做成一个与现代文明同步的窗口,做为一个启迪民智的尝试,这也许是带给老百姓最大的福祉。

他的想法,得到了同行和官方的认同。后者还有着更大的愿景……

这座窑洞院落,可不是莫沟村的孤本。莫沟村集中展现了南太行窑洞文化,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其中131孔为明清时期所建。

摄影足迹到过52个国家的知名人文地理摄影家周梅生,也极力向外界推介:莫沟的地质地貌,与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突尼斯土著居民的一处民居居住环境极为相似,地坑窑洞也极为相似。

然而,走访其他窑洞,呈现在彭志华眼前的是,村民在窑洞饲养牲畜,臭气哄哄;或者在院落种菜。

他决定把牛羊牵出去,从图书馆做起,命名为“老苗窑洞图书馆”,计划24小时开门。村民随便来。

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的修筑过程需要共同融入艺术和工匠精神。要实现艺匠结合,政府就要把当地的工匠发动起来。好在这个村里有一批老工匠,他们有传统的手艺,又有匠人的专注,一砖一瓦位面神农,浸透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70岁的万爷爷,也参与了老苗书馆的建造。

他想把儿时读书的破院子,重新修整好,给子孙们读书用。子女们回来便有书香,有城市也有的图书馆,成了老人们的心愿。虽然他们每年,只有春节短短几天在家。

设计师和这群老工匠,同吃同住,同上阵邢育森。

原来的窑洞狭小、潮湿、阴暗,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舒适度,设计师彭志华和同行们探讨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突然脑洞大开,决定把三个窑洞组合到一块雷达电蚊香。

在相邻的地面,凭空挖一个大厅出来,空间感顿时有了。

把大厅拔高、露天,在上面做个双层的屋顶,双层之间,有窗户可以让天光进来,就解决了采光问题,通风问题。
这样,既有传统的院落的记忆,老窑洞的模样,也满足了现代公共空间功能上的需要。

他还把大厅的屋顶,做成船的造型,“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对小孩在读书上的一种隐喻,一种期许。

做成后的窑洞图书馆,是一个窑洞四合院。


在外观上,原貌最大保留。柱、梁等内部的构架,则用钢结构。主要让它顶住两边的高墙轻微疯狂,让结构稳定,顶住土的侧压力。

钢结构,还外穿了一层木头,避免钢材料引起的画风出戏。


把原始的窑洞加以修复,保留了最初的空间形态, 做了一些功能空间。

如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有韩愈书屋、书法室、接待室、洽谈室等酒结良缘,24小时向村民开放。

去年的时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的力量:熔铸传统与现代 再造生活新空间——北戴河艺术论坛”在京开幕,30多位学者、艺术家列席。主要议题是围绕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乡村建设的案例,彭志华分享了莫沟,在论坛上引起了一阵波动。与会学者、专家,很多是费孝通先生的弟子。而费孝通正是研究中国乡村建设的鼻祖。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莉高田彪我,北京大学于长江,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听了都非常激动,一致认为老村落如此“被呵护”,才“最诚意”。

而“苗家书馆”一时引起媒体关注,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彭志华深知,光靠一个“苗家书馆”,很难美丽整个莫沟。

于是又主导,把曾经的羊圈、猪圈、牛棚,改造成了甜品店。

后来建起了酒店。


后来在当地官方的推动下,莫沟村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互联网、公交车,建立了养老院、学校、银行网点等。

“苗家书馆”的案例证明:从政策和规划上突破一个小口子,就能渐渐带动整个乡村风貌的改变。
书香麦香泥土香,
都在这窑洞氤氲。

异乡的外地人,
带着乡愁讨生活。
而有人,
却在并不起眼的乡村杀手情,
搬来了熟悉的城市繁华,
重新燃起书香。

农村留不住人,
才是真正的乡愁。
把乡村留住,
才是真正的乡村复兴。

文旅农行业,不得不关注的三个小程序



来源于乡村振兴指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乡村旅游一站式服务咨询热线
梁老师:13810110643(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