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记忆】——春光村-山阳微政务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1-02 19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记忆】——春光村-山阳微政务

【乡村记忆】——春光村
春光村位于山阳镇东部,东临京杭大运河,和宝应县城隔河相望,过运河二桥和安宜工业园相连。
省道331线过境全村,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35个生产小组,农户1137户,总人口4417人,农业面积359.9公顷,水产养殖面积530亩,工业企业10个,社会总产值26580.75万元,人均纯收入19411元。村里北高南洼,真高为5.5-7米,地表为黄沙土,厚2-3米,为黄河夺淮所携客土。村内水利配套设施齐全,排涝抗旱能力很强。高效农业、规模经营是该村农业特色。村内有城西工业园、县地震测报站。村党总支部下设2个支部,党员117人,近年来连续获得省、市、县文明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基层先进党组织称号。村内花卉、蔬菜等农民合作组织也多次获得市县表彰灵毒二代。
乡村记忆.
春光村

春光原名万缘,解放至1958年期间,村域内新圩(现划归金庄村)、长圩、支庄、南梁庄、南李庄、华庄(现华南、华北)属万缘乡圩庄村,唐圩(含现张庄、万缘)、卢庄、万桥(含桥南)、高庄、孙庄、胡庄、颜庄、田庄、赵庄分属严荡乡唐圩村、万桥村、胡桥村;郭庄、孙桥、孙宅属如意乡长沟村,60年代村山阳大沟开挖后划入万缘大队。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始建万缘大队。万缘名字来源于村内有一庙庵。文革时期、兴破四旧,立四新,兴起改名潮。因万缘有封建迷信色彩,遂由山阳公社宣传科老科长赵桂华改名春光。1999年分出万缘居委会、并入原长沟村,现村域始定。
万缘地势低洼,北有杨河、徐庄高地势陈颂雄,南有十里长圩阻隔。东是运河大堤,形成锅底洼,一场大雨就足以淹没全部农田。民间长期有“万缘庵,十年九年淹”、“杨河杨湾摘绿豆,长沟万缘沤麻臭”等说法。多有小圩口,如郭家小圩等,几乎年年沉圩,高屋基如支庄大屋基、华庄高屋基、李庄高屋基、卞家高屋基等尚在。连年淹水对经济民生造成生命危害。村民穷困潦倒,食不果腹。村内皆草棚,富裕人家也只是土坯茅房,搬家躲水几乎年年都发生。粮食种植是有种无收,大多数人都以逃荒外流维持生活,村子成了大荒村蜀光中学。1958-1960年山阳大沟(又称东西大沟)开挖后,水害得到有效治理,但内涝渍害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70年后经三年勘察取证,春光大队两委决定开挖中排河(又名翻身河),终于战胜洪涝灾害。后相继开挖四里沟、万缘排河、孙宅排河、韩家沟,配套大小泵站10座,在80年代初全面完成,为全县村级水利设施配套之最,被省水利厅表彰。1991年特大洪水期间,春光村没有损失一棵秧苗,为全镇唯一。
进入20000年以后,春光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村内产业形成城西工业集中区,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特种水产等高效农业,粮食规模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土地流转租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村民三大支柱性收入。全村环境整洁,社会稳定,生活富裕。万缘庵战斗

古刹庙宇HELLO&GOODBYE
万缘庵
战 斗
遗址位于万元组东边田庄路旁,建炜家纺西墙外。占地约2亩,是一座小庙宇。有正向大殿三间,东西两侧僧人住房、厨房、经房、南边大门及两侧罗汉房,院内大铁香炉,门口两尊石狮,门头匾额“万缘禅林”。此门头额石在万缘殿于战火后一度流入民间,后为宁国寺收获。2014年万缘禅林在万缘居委会复建时,此石嵌于大门头上。抗战期间,万缘庵被日军占领并设为据点,四周建围墙,建炮楼一座。驻伪军一个连,伪军连长姓张。1944年底至1945年初,新四军淮宝独立团为主,山阳区联防队配合,发起拔万缘庵据点战斗,因情报不准确,后续支援不足,未能速战速决。当夜攻下万缘庵。天亮时驻宝应县城日军带领伪军赶来增援,新四军紧急撤出战斗,撤退时多名指战员伤亡。周边很多群众帮忙抢救伤员,一直抬送至小堆头新四军营地。群众掩埋新四军牺牲战士共有三处,徐砺寒一处在庵南面陈湾约13人,庵东北沈家大屋基旁约18人,韩家沟东和尚塘约8人。战斗中当地群众亦有伤亡。日军投降后范天恩,国民党于1946年占领宝应县城,万缘庵为国民党占领。1948年二打万缘庵,守敌闻风而逃。万缘庵也在战斗中遭到极大破坏。到解放时,屋基已基本崩塌,仅剩断壁残垣,50年代初被彻底拆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缘庵因庵而兴一集市。每逢赶集,均由许多商人,百姓开市贸易,交易粮食、牛、驴、猪、禽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解放后开设过医院、供销社(现存万缘供销社就是从庵墩上易地而建)、浴室、熟食店,大练钢铁时设过钢铁厂,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全废弃。1995年盐金公路施工,庵墩集土全部用于盐金路工程,现仅存不足1亩水塘。解放后曾有人在此挖出过遗骨及枪,大刀等物。
- guji-
八浅码头
渡 口
八浅名源于运东,因渡口而名东八浅、西八浅。八浅渡口何时设立已无从考证。自古以来为两岸交通要地。曾为郝家长期所有(现居兴庄孙桥高庄高组),兼居码头,担负人员通行和货物通商。战争年代渡口成为党内同志来往和情报传递秘密通道,多次完成护送人员和传递情报任务。渡工郝宝富成为秘密交通员,并秘密加入了党组织。1947年12月,黄浦区队在八浅泾河一段运河线设伏,切断国民党淮阴交通线,拔除电话杆50根,割收电话线千余斤。这次伏击运西同样派了武装力量配合。八浅渡口协助运西王庄至运东刘家潭附近搭设船桥、保障通行。郝家经营渡口至1955年上缴集体所有。
八浅渡口起点有一梁河,向北至王庄桥折向西至李庄桥向西延伸;向西经孙桥至郭桥(又名郭家湾)向南在卞家高屋基北向西至万桥折向南,在万缘庵南畔湾继续向南至胡桥(沿湖村)出宝应湖,属重要商道、航道。解放后仍在使用,至70年代因兴修水利、渠系改造而废。现在春光村内仍存在八浅孙桥至新胜(郭家湾)一段。此河上架有许多桥,因此沿河有许多村庄因桥因河而名,如李桥、孙桥、弯头、郭桥、万桥、胡桥。
依托八浅渡口这条秘密交通线,建起秘密交通站,长沟组骆殿生任站长,在对解放战斗中,有很多进步青年和群众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有二十多人加入党组织,如李德、朱有才、骆殿生、郝宝富、郭玉华、刘学洪、王学勤、李永福、刘家高、梁启贵、王维珍等,也有些同志因此而牺牲,如郭玉华1947年被国民党杀害,刘学洪1947年被国民党逮捕后不知下落。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从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先后有百余人来春光村插队落户,其中长沟村(在春光大队)70多人。他们有劳动力,有文化知识,有新思想、新观念,作为主角、中坚,充分活跃于农民扫盲课堂、村小学课堂及各级文艺宣传队中。在长沟大队,有20多人担任过乡村教师,保证了全部村娃(出自60年代生育高峰,人数众多,乡村固有师资本身不足)有机会读书,繁荣了乡村文艺和教育事业。十里长圩

十里长圩东起运河西岸,和今长虹河同一起点,在今长虹河北侧,沟通宝应城北与山阳沟集,因其长达十多里而名十里长圩。沿途有长圩、万缘庵、唐圩拐子。唐圩拐子,因此处有一拐弯通向西北、西、南三个方向,附近又多居住唐姓而得名,今为唐圩。今春光村内仍存万缘至唐圩一段约1公里。
长沟
从戴甸向东经刘庄长沟至高庄有一条东西向河,因其长而名长沟,曾大有裨益于防洪防灾。上世纪50年代初疏浚拓宽时,省里专员查看工地,长沟河因此一朝成名,并成为长沟村名,1983年用为乡名。


翻身河
东起运河西岸华庄组,西至张港河卢庄组,贯穿春光村。旧时,春光大队涝渍严重。上世纪60年代末,村支部经过三年调研,认为应开挖河道,一时间群众反响激烈,争论挖掉300亩耕地到底值不值。后经山阳公社驻村干部成步祥科长提议,邀请县水利局水利专家李步宽前来实地勘察。李步宽说:这条河开挖后,你大队就彻底翻身了。1971、1972两年,春光人集全大队之力翁文成,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此项工程。此后十年,春光村逐步完善水利设施,优化河道布局,农业生产最终得以稳产、高产。


元代墓志铭
元代墓志铭
本地有元代墓志铭一块,高62公分,宽34公分,厚8公分,上有楷书文字,整理如下:“大元故梁隐君永之圹誌铭:隐君,讳士通,字永之,其先河南人,早从事行伍间,当至元混一初,即不乐仕,隐于商,游淮之宝应,因县东隅里地旧产瑞芝,喜曰,是可居,遂买田宅居焉。家饶赀蓄,用甚俭,事事则谨饬循礼法,乡邦称之,春秋八十五,生中统庚申岁七月二日,终至正甲申岁正月八日,终之年十又一月庚寅葬于县北三里运河西之新买庄。妻氏姓孙,以至正二年三月三日终,享年七十有三,至元前庚午正月廿四日其生时也,今合葬。子三人,宏,高邮宁国万户府提控案牍,早世。伯颜贤淑哥,以内台宣使授浙东海右道廉访司照磨,官将仕郎。渊,太尉府宣使。孙四人,皆读书学礼。呜呼,今之制,凡治葬必刻誌石载其事,纳诸圹,以示后也。铭曰:德充于身誉于乡,泽之深,流之长,子孙世世其永昌。”墓主梁士通,生于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卒于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享年85岁。夫人孙氏,生于前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卒于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享年73岁。此墓为夫妻合葬墓。梁士通早年投身行伍,到元朝统一天下后,弃官从商,安家在宝应城东。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各任提控案牍、照磨、宣使。1989年长虹河疏浚时得此墓誌,今收藏于长圩组(旧称三里沟,此地亦是“十里长圩”起点,长圩自此往西通山阳镇合心村兴桥组,今有小段尚存)陈姓家中。据村干部梁正祥言,其时上层皆黄土,为黄淮大水所携,下掘两三米,见黑土,与运东土质同,遂见此墓。盖当时地面甚低。并出土古砖瓦、小物件一批,为村民所分,今不知所踪。另有一铜镜,为本村郭姓村民收藏后无偿捐献给国家。

大蛇报恩
(民间传说)
此地多蛇,洪水期间,大小蛇聚于高台之上,其状可怖。然又通人性,与居民相安无事。村内曾有一蛇,某日重伤于沟边,为一牧童所见,救在家中。其后人蛇共处,甚是和睦。蛇亦通灵,懂人言,日日与牧童戏,感情甚笃。其后牧童渐长,蛇亦粗壮如盆,而老母病衰,郎中不能救。大蛇曰,愿奉片心救母。牧童遂入蛇腹内,以刀批心,得一片,煎汤熬药,老母即愈,而蛇似不振。又数年,母复病,无药可救,牧童求于大蛇。蛇含泪应之,然嘱其勿多批,小片即可,否则不能自愈。牧童伪诺,又恐小片不能救母,妄批一大片。蛇痛不能忍,惨死。牧童不能出,亦死。此传说于本地流传甚广,颇有劝世之意。



山阳微政务 勾勒山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