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记忆】五井镇阳城村-老家临朐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1-13 13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记忆】五井镇阳城村-老家临朐
阳 城 村

阳 城 村位于临朐县城西南20公里、五井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五(井)寺(头)公路从村前绕过,北与五井中村隔五井石河相望,东与黄崖头村毗邻,南与宋家台村接壤,西界马庄村。

村落北高南低,东西呈长方形,因背山临河,故称阳城。村前有阳城河,河水随季节变化而涨落,但过去从未断流,近年随干旱加剧,冬春出现枯涸现象。
明代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吴二姓徙此。明洪熙年间(1424~1425),郭、杨、仁、李、吴等姓迁此。明万历元年(1573),尹姓由今城关街道大狮子口村迁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又有刘、井二姓相继入居。现有刘、井、尹、胥、张、陈、江、高、王、赵、宗、蒋、秦、李、吴、郭、朱、董、贺等姓,365户,1365人,均为汉族。其中刘姓700余人,占50%以上。
阳城原为两自然村,东为东阳城,西为西阳城,中间隔一段庄稼地,后随人口增长和新村规划建设,两村联为一体。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嵩山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五井区嵩山社;1930年属第五区嵩左乡;1944年12月划归益都县,属嵩右区;1946年划回临朐县,仍属嵩右区;1952年属第五区阳城乡;1956年属五井区阳城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五井乡;是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五井公社;1984年4月社改乡(镇)属五井镇。
全村耕地1300亩,林地1500亩。土壤多为淋溶褐土和棕壤土,坡地、陵地、沟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近千亩粮田分布于三十亩地、狼窝沟、东坪、老井、西白花、蒋家河等地块;300亩山楂、苹果、柿子园,分布于梯子崖、倒沟峪、南峪、马庄岭等山场;林地主要分布在北山、南岭、双崮、狼窝岭等处,山高林密,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毕节一中。

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地瓜、豆类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突出发展养殖业及二、三产业。种植丹参、黄芩等中草药60余亩;有生猪、山羊、蛋鸡养殖专业户20家,养蜂专业户6家太平血。
工副业以建筑、运输为主。有农用建筑队3支,汽车、农用车65辆,拖拉机14辆,脱粒、粉碎机15台,石料厂1处、石灰窑1处、白铁加工点1处、加油站1处、百货门市4处,从业300余人。
境内白云岩矿储量达数亿吨,纯度97%,为县内第一优质白云岩矿;石灰石储量丰富,碳酸钙含量达96%。
过去阳城村并不缺水,但农田却得不到灌溉。自1973年起,先后在嵩山水库西干渠修建灌溉支渠6条计8000余米,打机井6眼,埋设输水管道2500米,建起蓄水池3座,家家用上自来水,960亩粮田得到灌溉,实现旱涝保收。
自1987年开始,对村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已建成标准住宅378所,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户均150平方米。2005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投资200余万元,硬化村内大街4300米,街道两旁栽植绿化树木8000余株,安装路灯百余盏,修建垃圾池8个,埋设排水管道300米齐三磊,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建成阳城社区服务中心,设计为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整理荒滩1.5万平方米,疏通河道1200米杜雪吟,砌筑石坝800米达龙云电脑,整修机耕路8条计万米。
1985年全村通电;1993年程控电话接通;1996年有线电视开通;2005年宽带网接通。
1958年起,村设卫生室,有2名医务人员;1966年改为村办合作医疗,2006年改为社区卫生室,有医务人员5名。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起文化体育及娱乐场所,占地2000平方米,配置篮球架、乒乓球台、网球、高低杠等健身器材,设立老年活动室、科普室、图书阅览室,建立业余健身表演队。社区还建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村重视教育。清末设私塾,由尹振刚、尹振铎两名秀才执教,培养出刘士和、刘士贤、刘志仁、刘存吉4名监生。后有高奎升、刘兰为、尹法祯、刘凤昌等先后执教。1949年设小学,1975年设联办初中,有两个班,1978年初中合并至傅家庄联中,后又并入五井初中。现小学占地1742平方米,有校舍19间,教师9名。
村历代人才辈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刘士学,任河南密县令。刘正远,武进士,曾任肇庆府、雷州府知府。1949年后,考出专科以上大学生80余人。
自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全村百余人参加人民军队,其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8名:刘广田,1910年4月生,1947年任村自卫团长,同年7月在临朐战役中牺牲。刘文江,1913年2月生,1944年参加八路军,排长,1947年在曹县后楼战斗中牺牲。张立迁,1921年8月生,1942年参加八路军,连长,194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益都谭家坊战斗中牺牲。胥振庭,1920年5月生,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在沂水张庄战斗中牺牲。张乐兴,1925年生,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牺牲于中乡县北门。刘吉端,1923年10月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李艳勤,排长,1950年牺牲于青岛。井西彬,1922年9月生国诚金融,1944年参加八路军,1954年12月牺牲于广东汕头。李兴元,1924年3月生,1946年参加解放军,班长,1950年11月入朝作战,牺牲于朝鲜。
阳城寺位于村东,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年朐邑蝗虫成灾,嵩山一带犹重,独阳城得免,五谷丰登。人们遂募资鸠工,塑佛建寺,名阳城寺。明永乐丁酉科(1418)举人邑人刘仑,在大殿门楣题“南海观音”匾额。嘉靖年间进行扩建,大殿前两侧各建配殿3间,砌墙成院,并邀僧侣住持,知县王舜民在山门题石匾一方曰“阳城寺”。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临朐知县李瑱,后官至参政,因公赴嵩山,途径阳城,适逢庙会,见其繁华景象,赋《阳城庙会》七绝一首曰“辟壤风光别有情,古寺神庙多灵应。香客游客络绎来,佛声歌声沸山城。”可见当时庙会之盛。清末开始衰败,“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村前沿街路旁有古槐8棵,据传为明槐。现存4株,1株现移至社区广场。
1928年二月, 由井玉美、刘兰周等人发起,民众捐资,在原东阳城四周筑起围墙约千米,墙高4米,东西两面各建两座门楼,木制大门。华波波东北大门内,曾建有刘士烈之妻白氏贞节坊,用长条石雕錾穿插而成,铆榫结构,精巧壮观,“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仅存石狮1对。
村东北0.5公里处,有凿山而成石阶路,名曰梯子崖。路面用青条石铺成,两边苍松翠柏,靠山有石碑1幢,镌刻“履险如夷”4个大字。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谴陆师等6人来朐邑黑山、金葫芦山、银葫芦山试采金矿。据传,康熙帝闻有金矿,甚喜,便要亲临巡视。皇帝出跸,惊天动地,是沿途百姓的一大灾难。时有一位金大人奏曰:“陛下,去嵩阳金矿,须经阳城梯子崖。梯子崖,万丈高,骑不成马,坐不成轿,下面有座滚龙桥,桥下有困龙坳,坳里有斩龙刀……”。康熙会意,遂取消嵩阳之行。“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砸碎,树木被伐,五(井)寺(头)路建成后,山道废弃,原梯子崖已无踪可寻。
村前隔石河有座官护山,海拔300米,突兀独秀,顶呈圆形,中间略凸,四面弧度对称,形若覆釜,遍植黄栌松柏,间有野花丛生。明正德六年(1511),临朐知县雷启东首倡官府保护此处山林,故名此山为官护山。清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廖应召出示告谕,“严禁于官护山樵木采伐”,并遣差役重立界石,划定山域,制定文约,严加保护。立石碑两幢,一幢为“官护南山一座”,另一幢镌刻护山文约。碑高1.6米,宽0.8米,厚16厘米。此为县内迄今唯一有记载的官护山。

村南0.5公里处,有一山峪,长数里,称南峪,峪中植被丰厚。南峪东坡两峰突兀曰丁字崮、香炉子崮、香炉崮南之横岭即“三一山”。山峪东坡有一溶洞,名无底洞,亦称“云窟”又叫“琶劈洞”为县内距今所知最深溶洞,峪中还有扁担眼、双崮子等景观。
村东有刘姓家族墓地,占地12亩,存古碑两幢;还有井氏家族墓地,亦存古碑1幢末日农场。
供稿 刘寿吉 井西武 刘继祥

说明:村志资料摘自2012年《临朐村镇志略》,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图片来自官护山风景区及《每日潍坊》。
官护山景区四季皆景
喜迎八方宾朋![老家临朐 wojialinqu]
老家临朐,让您记住乡愁、回忆乡情的平台。

|老 | 家 | 临 | 朐 |
?乡情乡音 乡愁 乡思堕落钱色门?
(微信号:wojialin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