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村记忆】牛庄镇之车里村-东营区广播电视台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8-13 17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村记忆】牛庄镇之车里村-东营区广播电视台
地理位置
车里村地处东营市东营区最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向西一公里外,地理坐标为东径118?24.09,北纬37?21.10,东与物探公司(二级单位)相连,西与辛集村相望,东南与后邵村,西南与店子村接壤,北与解家村接近,北有便民路,东西与牛庄、辛集相连,南有西牛路与西范、牛庄相连。全村东西长642米,南北宽608米,占地39万平方米(占地586亩)。魏吉英全村共有422户,1135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6名;现有土地1600亩,人均1.45亩。
庄名由来
明宣德年间张大贤从大许迁此立村。张氏在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分发,来以前的祖籍是小云南乌河卫车里镇张家胡同,为纪念桑梓地起名车里村。自立村以来均属汉族居民。解放前车里村的蜡烛铺、窑货铺、筛子铺,在广北很有名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车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的农业生产,经商,运输,建筑,劳务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良好,现有畜牧小区一处,拖把厂一座,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和现代医疗卫生室和现代标准的新型文化广场,占地6650平方米内有现成健身器材齐全和现代化舞台,并设有24平方米的电子屏。
人口变化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村民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内忧外患不断,卫生保健方面条件极差,经济落后恶女传说,生活贫困死亡率较高,人口增长缓慢。建国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增加。1960年到1962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水平跌到低谷,全村人口随之急剧下降,800多人口只剩下500多人,这三年全村没出生一个孩子李利贞,而饿死者几乎每天都有辉煌三国。从1963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口自然增长加快苏立生,一度又出现人口生育高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缠不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受到有效控制,开始实现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人口特征,现在党中央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一对夫妻生二个孩子政策,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传统工艺—筛子
车里村的竹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工艺。车里竹编品种多样,有筛子、笸箩、竹篮等。式样美观大小不等,深受顾客欢迎。现在,竹编制品已畅销惠民、维坊、青岛等十几个城市,它以独特的风格,独有的实用价值,盛行于世。它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过程。
清朝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1867年车里村村民张玉龙一家八口人(夫妻、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无着,难以度日,便将大儿子张新青过继给兄长,带着一家人去河北省青县一带逃荒要饭。长期在外,举目无亲,生活难以维持,又加上张玉龙得了瘟疫,含泪又把三子(七岁)、四子新献(四岁)和两个女儿送给人家。张新年被送给河北省青县兴集镇一姓张的老汉。张独身一人,靠编筛子、插鸟笼为生。新年与张老汉相依为命,学会了竹编手艺。1887年老汉去世,27岁的新年思乡心切樊韵儿,找到一直流浪在外的父亲张玉龙曹县房产网,领着一家五口人返回家乡。此时,玉龙的大女儿和四儿子新献留在了青县。回老家后,新年靠编筛子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时,利津洼(现在的垦利县)很多种豆子和拾草种子的,筛子销售很快,张玉龙一家的日子逐渐富裕了。1900年,张新献也从青县回原籍,新年首先把竹编手艺传给其弟张新献,那时候,手艺是垄断的,兄弟俩守口如瓶,从不外传。后来张新年传给三个儿子张子超、张子凤、张子绪;张新献也教会了自己的儿子张子福和大哥张新青的儿子张子洞。解放前,张子超、张子福两大户的竹编业兴旺发达,买卖兴隆,成了当地有名的筛子铺凤惑天下。解放初期,车里村筛子铺只有张家兄弟们几家,还是坚持不外传,在家族中传男不传女,妇女只会编筛子底和其他一些零星的下脚活。张家兄弟们先后到广饶、南、北辛店开过筛子铺。随着竹编工艺技术的提高,赢得了信誉,在市场上销路很广,他们几家日子也过得富裕些了。1955年办高级社时陈巨来,车里村组织了一个联合编织组,不过编织组成员没有增加,只是在张家一族筛子铺基础上的多户合作。由于管理不善,报酬不合理,多劳不多得,不久集体编织又转为个体编织。1965年秋天,车里村扩大了竹编业,与前明显不同的是,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保守传统。第一次组织的竹编副业张子超、张子
喜、张子绪、张方亮、李秀梅(女)、张仿(女)等十几人。张福利任组长,张锡会计。这个副业组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1966年下半年,又重新组织了副业组,参加人员在第一个副业组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张凤周。这次实行定额报酬—工分制,完成定额后每编一个筛子提成伍分钱,由于管理得好,报酬合理,全体组员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生产队有了较好的经济收入,男女老少眉开眼笑,真正尝到了传统工艺致富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