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贤榜】写在《红楼记事》边上-晚上八点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8-17 14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贤榜】写在《红楼记事》边上-晚上八点
写在《红楼记事》边上
(衢州画家潘宇的红楼速写)
民国时期,衢州柯城天王塔下也曾有一座“红楼”,楼仿西洋建筑,构筑富丽堂皇,是当时衢州地标性建筑。
红楼的主人徐志馀,衢州新驿巷人,早年东征北伐,抗战时任绍兴警备司令,负责周恩来在绍兴探亲的保安工作,是位国军将领。
2015年10月徐志馀将军的儿子徐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纪念抗战70周年完成了的《红楼纪事》。这一部巨著,超越一个甲子,绵延于数以万计的漫漫长夜,在我心中萦绕无数遍,今天终于如愿。
(衢州书法家毛嘉仁为此书题字)
初见徐老,是一个数九天的午后。他身形挺拔,五官俊朗,眼神温和,谈吐谦和,颇有儒者之风,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我们的交谈,就从书开始。
徐老喜欢文史,他觉得,读文可以陶冶性情,读史可以穿越时代。文学培养了他敏锐的语感,孕育了他悲悯的情怀。而历史的旧书中,他可以读到那早已逝去时代的印记:老屋被拆,江河污染,土地变迁,人事代谢。张威凯
徐老的书房有顶天接地的书,颇多文史、新闻著作。客厅与书房相通,素雅整齐,了无尘埃。墙上挂着名人手迹,我不全识得。倒是书架上摆放的瓜皮帽、虎头帽、礼帽,让我倍感兴趣。它是徐老在山西游学时,留下的纪念,那些物件承载着时代的烙印,蕴含着个人特殊的情感。英国有位哲人说:“收藏东西使得生命有光。”
讲起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诲,徐老不觉有些心情激荡。上学第一天母亲就说:“多读书,少说话,要和同学和睦相处。”父亲见他最后一面,摸着他的头说:“麟儿,要好好读书。”事隔多年清旧梦,想起父亲说话的神态,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他怀念过往,惦念家园,思念亲人。居所挂满了父母、岳父母和家人的照片,孝心孝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回首往昔,徐老感慨唏嘘。那时政治风波不断,因为父亲特殊的身份,他总是遭人冷眼死亡寿司,小小年纪,过早地体会到人世间的压抑。他没有朋友,在孤独中一天天长大,唯有在书中寻找自己的欢愉黄允才。六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本内容:“来来来,新中国的小朋友;来来来,爱我们的新中国。”
(红楼主人徐志馀)
因为爱读书,家境贫寒的徐老天天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因为爱读书,他平生第一次有了忘年交——毛姓同学的爸爸。毛爸爸慷慨大方,让他随便借阅家中古典文学。徐老在他家里读完了《说岳全传》《封神榜》《隋唐演义》,当然不能少了四大古典名著。
小学五年级时,他在学校举办“给志愿军写信”作文比赛生活九重奏,徐老获得全校第一。信由学校寄到朝鲜前线,志愿军叔叔回信,直夸徐老写得好!母亲为此特意煮了一枚白煮蛋奖励他。
苦难的生活包益民,更加强了徐老读书的决心。1957年,徐老在衢州城关镇居民业余学校读书,读了苏联和西方小说,如《青年近卫军》《夏伯阳》《红与黑》等,这些书温暖着他,激励着他,与能力和命运不懈地抗争。
1958年,因家里成分不好,无法继续升学。山西大哥来信,让他考太原电力学校。这次考试,是徐老人生的重大转机。徐老在给大哥回信中写道:“我已经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吾将为一粥一饭而求索高圣芬。”毕业后,为谋稻梁,他在省二建综合预制厂是个出色的钢筋工宫女娘娘,在省建安第二技工学校做教书匠,首创了毕业生“承包实习”。
(徐麟夫妇合影)
徐老的婚姻有些传奇色彩,父亲被镇压的家庭状况,压得他抬不起头来,一般人哪敢亲近?当时他在衢化厂里做临时工,而她确在横路乡下务农,相距数十里。在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见面极其困难,交流更不容易,两个人像被天河隔开。所幸,徐老善于写信,是那些带着翅膀的书信冲破了世俗,传递了感情,最终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86年他调综合预制厂当支书,最可贵的,工作忙了,仍不忘学习,报考电大新闻学,让业余爱好不经意地变成下半辈子的职业。他筹办《浙江五建报》、《衢州建筑报》、《衢州建设》,全面改版《衢州房地产》。
(《红楼记事》成书出版)
人事有变幻,但是红楼主人的后裔钱的化身,写红楼是他无旁贷的责任;风雨七十载,但是读书追梦从不间断,这是他写《红楼纪事》的底气。
他写红楼,坚持往事要有人亲历,话语要有人亲闻,场景要有人亲见;引用的资料,从不凭空臆想,多采用当事人的诗文书信。以朴素文风来记录,还原,故而《红楼纪事》透出历史的厚重。正如《衢州文献馆书讯》一文所写:“不褒不贬,让历史说话,以史实成文。读者看了,或可以掩卷沉思,或可以扼腕长叹跃韩,或可以痛心疾首,或可以拍案叫绝。”
我们交谈得随意从容,时断时续。这是难得的晴朗冬日,阳光明媚,房间里溢满温馨,让人不知身在何处。
在绿树、花丛、池塘、古塔环抱中,红楼显得格外清雅秀丽。仿佛遥遥看见,古老的水亭街上走过一位年轻公子,手拿书卷,玉树临风,街角巷尾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书窗明亮好读书)
恍然一惊,夕阳已斜进书窗。时近黄昏,我伸出手来,与眼前这位温文儒雅的老者握手告别。
作者:衢州市银行系统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