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镇风采】大堡乡的美丽传说(二)-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全部文章 admin 2017-08-30 192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镇风采】大堡乡的美丽传说(二)-湖南常宁湖湘文化筑房网

湘江边的大堡街
那个年代,没有汽车和飞机,路还是几条羊肠小道,水运是人出行,物迁徙最重要的方式。大堡作为湘江边的码头之一,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过往。

据考证,早在三国时期,大堡码头就形成,与柏坊码头、松柏码头不分伯仲。大堡所在地,正是湘江河道由弯到直,由窄变宽,水流由急到缓,滩涂从无到有之处。逶迤十余里的欧家堰在此注入湘江光影星播客。这个地方,上可观九洲,下可观麻洲,视野开阔,极目远眺,“海”阔天空,山水一色,山峦起伏,遍野青翠,景致秀丽。不用怀疑,从古到今往来于湘江的游客,只要来到这里,都会有一种冲动,或者说有一种懈怠,泊船上岸,休整一番,或放松一下,或欣赏一下景物。
有码头,自然就有街道,有街道,自然就会形成集贸。大堡街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一直延续到今。

大堡街毕竟岁数较大,凡事总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从百日墟场就可以看出端倪。六十年前,四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每天大清早,人群从四面八方而来,有划船来的,有走路来的,有挑担的,有提篮的。大家在这里各尽所能,又各得其所,有用鸡蛋换成了豆腐的,有用绿油油的蔬菜换成了白花花的猪肉的,然后陆续散去。也有许多人交易过后,坐到小餐馆里,夹上两根金黄的油条,端上一大碗白米粥,就着一小碟咸菜,吃得津津有味;或者就着一碟油炸花生米,喝上几口水酒,前五百年后五百年,高谈阔论一番,再慢慢散去。
不管一四七,不论二五八,也不分三六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潮起又落,送走许多愁。
唐宋时期大堡街的繁华,杖赖于两岸三地(湘江两岸,常宁、祁阳和祁东三地)的商贾和百姓,也离不开文人骚客。柳宗元从中原贬到盛产异蛇的永州为官,光顾和往返于湘江成了习惯,大堡街留下过他的足迹,泊船上岸,闲庭信步,宿上一晚98亿手办,饮上一杯,自然文思泉涌。他那千古一绝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他冬日光顾客栈,推窗远望湘江所见所得,诗的笔墨很淡,意味却很深。今日,我们驻足大堡江水之滨,也还能重觅些许场景,感受到那种孤寂而又怡然自乐的心情。元结隐居祁阳浯溪,就在湘江边上,从大堡逆流而上约二三十里处。当年,他穿梭于湘江,站在大堡街上,见中原文儒与霸蛮之人交织于此,见街头熙熙攘攘,忽又冷清孤寂,见江天晴雨叵测,故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最终成就了摩崖三绝《大唐中兴颂》。大文豪苏轼豪情一路,苦中作乐,从京城去海南岛儋州为官,沿湘江而上,直到广西兴安再上岸。大堡街也曾是他沿途消遣寂寞,释放情绪的地方,异乡风情纯真挚朴,解除了他的念乡思亲之苦,造就了他的豁达胸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便是例证。杜甫在湘江上游走多年,大堡街也留有他的足迹,《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的诗中写道:“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舟益排风影,林乌反哺声。”一叶扁舟和一排大树,掩映在烟雾朦胧的江面之上,常人于此也会感叹万千,何况诗圣乎?!
一百多年前魔血魂帝,大堡已成为一座人气很足的滨江小镇,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模样和韵味无所差异。年长者提起时,总是充满自豪。青石板的两傍,一边是依水而立的木桩吊脚楼,一边是傍山而建的木板房,住在这街上的人,有长年盘店经营的小商人,有泊船靠岸,在此借宿一晚的过客,也有见过洞庭湖大风大浪的老江湖。不说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绝对人潮涌动,人声鼎沸。当地盛产的花生、豆子等农产品,以及烧制出来的上等石灰、挖出来的黑乎乎的烟煤,通过狭长的青石板,搬运到一张张木排之上,再组成一个木筏队,漂到洞庭湖地区进行交易。木筏队回来时,洞庭湖里的鱼虾也跟着回到了餐桌上。即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堡繁华依旧。大堡祁剧团在四周享有盛誉。航运社的汽笛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机动船穿梭不停,拖运烟煤和石灰,源源不断,甚是壮观。

大堡街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对于静候在街西头峭壁上的一棵姜子材(书名叫山牡荆)来讲,是一部荣辱与共的成长史。姜子材在湘南地段属于野材类,向来难成大材。街尾一株野材,能够躲过无情山火的蔓延,避过严寒酷暑的袭击,特别是数以亿计赶墟人员的随手一摘或柴刀一劈。这确实是一个奇迹。这200多年的日月浸润,让其根粗干壮,两根树干同根而生,如兄弟而立,腰围均在100公分以上,高大挺拔,过往行人皆需仰视,方可窥全貌。据传,此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预示当地有显赫人物应运而出。
与大堡街一水之隔,是祁阳九洲,再跨江而去是祁东县河洲镇的德才村。德才村内有座刘三庙,已具规模,香客众多,甚是灵验。据大堡街长者所说,刘三庙与大堡街曾有渊源。相传,北宋年间,杨文广奉命征剿广西僮族起义,被困柳州城饿沙罗鬼,向京师求援。朝廷命刘三将军(河北人)增援,限期赶到。于是雇船溯湘江而上,暮至麻洲和大堡时,只见大堡街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疑已至柳州城。再上行至德才村时,遂问船夫现至何处,答曰:九洲。刘三将军仍深信不疑,误把九洲当柳州,旋即弃船登岸,朝大堡街突奔而来,进入街中,才知犯了大错,无功而返江边,但船只已去,他羞愧难当,投江殉国。当地群众感其忠义,陈艳茜便为其在离江边500米的山上挖穴下葬红警三。下葬当天,在他身亡的江边烧纸钱,但烟却从坟穴处冒出,非常奇异,于是居民便修一座小庙以示纪念。到解放前夕,九洲村一穷苦人在地主家打工偷了一点粮物,地主发现后便要处死他,他连夜躲到小庙,并许诺只要活命,定当报恩。后来,这人不仅活命还发了财,于是捐款重修刘三庙,之后刘三庙香火不断,名气远扬。大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有许多人前去祭拜。
时至今日,大堡街虽有变化,但仍保留着百日墟场的风俗,仍就是一座令人感怀的滨江小镇,没有看到时间留下太多痕迹,也没有因大人物、大事件而扰乱市井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