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家漫谈】杨健君:三国曹魏时期钟繇(三)-《锐》

全部文章 admin 2018-12-08 163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家漫谈】杨健君:三国曹魏时期钟繇(三)-《锐》


微信ID:SEERUI
点击音频聆听


杨健君
本名杨建军,1973年7月生,河北玉田人,2006年南开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杨健君作品:行书陈继儒《小窗幽记》语
直幅:45cm×90cm

书家漫谈:钟繇(三)
钟书三体
一代大家钟繇书法,擅长多体,非只一种。
南朝刘宋书法家羊欣提到;“钟有三体。”(《采古未能书人名》)
钟繇有三种书体最为擅长。具体哪三种书体呢?羊欣并没有按照我们现在对五种书体的称呼来说明,比如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而当时书体的名称尚未固定,因此所说也不太一致,这就给我们认识带来了一些麻烦。

魏受禅碑
下面我们看,羊欣对钟有三体的界说。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
“铭石之书”,是指书写碑版的书体。他是属于哪种书体呢?
北宋的书家周越说“一曰名石姬川丽娜,谓正书”。他认为铭石书乃正书。正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正书包括楷书、隶书、篆书三种,周越所说当然不是这个意思。狭义的正书仅指楷书。所以周越认为钟繇的铭石书就是今日的楷书。
而现代学者则有不同观点,认为汉魏之际书写碑版的铭石书,有篆书,有隶书,还没有楷书。楷书作为碑版之用大概从后来魏碑开始。三国时候,通常是用篆书写碑额,用隶书写碑文。这里所说钟繇书写碑文的铭石之书,应该是指的隶书,不是篆书,更不是楷书。
所以,擅长隶书帝姬无敌,是钟繇三体之一,而羊欣认为是“最妙者也”,三体之中,写的最棒的了。
接下来,他继续说:
“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
章程书,前面的周越认为是隶书,他说:“二曰章程,谓八分书”,八分书也就是今日的隶书。
周越以为铭石书是楷书,章程书是隶书的看法,正跟现代学者的看法截然相反。现代学者多认为铭石书是隶书,章程书是楷书。
著名文字学者唐兰先生人为:“章程两字的合音,是正字(平声),后世把章程书读快了,就变成正书,又变成真书。”正书、真书,都是楷书的别称,所以,钟繇擅长的第二种书体章程书就是楷书。
而所谓的“传秘书,教小学者”板蓝根泡面,是说章程书也就是楷书的用途,主要是传写宫禁藏书,教习学生写字。
这是现代学者的一般看法,而我则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里不便多谈,我们还是遵从一般学者的认识来说吧。
钟繇三体的第二种:章程书即是楷书。

上尊号碑
最后,羊欣说:
“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
“行狎书”,也称行押书,就是现在的行书。这一点,北宋的周越和今人观点一致。他说:“三曰行押,谓行书”李大勋。
所谓“相闻者也”,是指“行狎书”即行书主要用在书信往来之间。汉魏时期,私人间的尺牍书疏,被称之为“相闻书”。大抵见信如面,千里相闻之意吧。
可见,钟繇三体的第三种书体“行狎书”即行书。
总结起来,钟繇三体,指隶书、楷书、行书。
第一,隶书,即铭石书,用于书写碑版,滕旋羊欣以为最妙;
第二阴墓阳宅,楷书,即章程书,用于传写宫禁藏书,教习学生写字;
第三,行书,即行狎书,用于书信往来。
羊欣至此,还补充说道:
“三法皆世人所善。”
钟繇三体,堪称法度,皆为世人所称赏,学习。
以上是南朝羊欣“钟繇三体”之说,它的完整说法是: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乙瑛碑1
除了“钟繇三体”之说,其实还有“钟繇四体”之论。
唐人张怀瓘论书,将书法分作三个大的品级,上者神品,中者妙品,下者能品。其所著《书断》认为钟繇:“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
注意,张怀瓘此处所说的隶书,指今日的楷书;所说的八分,指今日的隶书。
所以,张怀瓘的钟繇四体之说,即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这比羊欣的钟繇三体之论多出了草书一种。
由此可见,钟繇所善书体还是颇为广泛,除篆书之外,其他书体皆有成就。所以,王僧虔《论书》:“钟公之书,谓之尽妙。”好个“尽妙”。
但是,毕竟羊欣的“钟繇三体”之说,后世认可度高,而钟繇草书除了张怀瓘的一句“草书则卫索(卫瓘、索靖)之下”的话,更是无迹可寻。因此,我们就从钟繇三体一一说起,看看他在隶书、行书、楷书上的艺术成就。

乙瑛碑2
钟繇隶书
隶书在东汉晚期桓灵之际,可谓登峰造极,诸多汉碑经典多在此时。然则盛极而衰,到了钟繇所在的三国时期,隶书渐次失去昂扬的气度与勃发的生机,因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加重,变得僵化而呆板起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钟繇的隶书又如何呢?
唐人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
钟繇的师承当然很高,来自曹喜和蔡邕,所谓“曹、蔡隶法”。集汉隶大成的蔡邕自不必说,曹喜也是了不起的书家。
曹喜,字仲则,生卒年不详,东汉扶风平陵人,汉章帝时为秘书郎。工篆、隶,尤擅篆书,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而著名。
钟繇师承曹、蔡,得其隶书之法,在张怀瓘看来,“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大有超越乃师之势了。其实则未必。
钟繇可能作过探讨隶书的文章。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之中的《隶势》,有人认为是蔡邕所写,有人认为是卫恒自写,也有人认为是钟繇所作。《隶势》一文探讨了隶书的产生天蚕再变,体势的特点,与形态的瑰奇,其中诸多的比拟,纷繁的词采,有文学意味,而少学术价值。但是贯穿其中的“体象有度”的观念,却是颇合钟繇“每见万类,皆画象之”的思想。当然,大多的古人,也都有这样的观念。
据说,钟繇的隶书在当时影响甚大。庾肩吾的《书品》说他:“妙尽许昌之碑。”许昌乃汉末的都城,繁华一时。东汉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于此;公元220年,曹丕也于此代汉称帝。钟繇的隶书,所谓“妙尽许昌之碑”,意即都城许昌碑版,多出其手,虽魏武帝禁止立碑,大概也不在此列,于是妙尽都城,声满许昌,影响极大。

乙瑛碑3
那么,钟繇隶书都有哪些碑版呢?
钟繇隶书碑版,有“三碑”之说,即《乙瑛碑》《上尊号碑》《受禅碑》。
张怀瓘说钟繇隶书:“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
张氏推崇的《魏受禅碑》与《上尊号碑》,二碑皆是有关曹丕代汉称帝之事。碑在今河南临颍县繁城镇的汉献帝庙内。
两碑的隶书,比照桓灵之际的巅峰时代,体势更为精严,已改方中见扁,而为方中见长;用笔也更为精紧,蚕头燕尾雕琢过甚而分外分明;面貌渐趋平板刻画,失去了汉隶神韵,基本属于魏晋隶书的官方模样。前人所谓的“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现在看来,艺术水准并不高级。
这两通碑刻,实则均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谓之“三绝”。而颜真卿与张怀瓘则以为钟繇所书,但都没有确切证据,不足信。
一般来说,汉魏碑版是下层官吏如佐书典签之职。身为相国、官居太傅的钟繇是不可能亲自书丹,更不能亲自镌刻的。因此,《魏受禅碑》与《上尊号碑》出自钟繇之手,不大可能。
但是,钟繇生当其实,其所擅长隶书风貌也大抵如此吧。所以从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洛阳燕菜。明赵崡谓《上尊号碑》:“此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石墨镌华》)
还有一通碑,被认为是钟繇隶书三碑之一,即《乙瑛碑》。
《乙瑛碑》是汉隶经典作品。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平中见奇,骨肉雄劲,风格浑厚,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称此碑:“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一品天医。”乃汉隶是巅峰时期的代表之作,颇能反映两汉气象,故而历来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的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然而,说这样一通好碑是钟繇所作,也是主观臆造,实出附会。此碑今尚在山东曲阜孔庙,一般认为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此时钟繇只有三岁,怎能书得?
总之,号称钟繇隶书“三碑”的《乙瑛碑》《上尊号碑》《受禅碑》,现在看来,基本确定都不是他的作品。
我们所能知道的,钟繇的隶书,即所谓“铭石之书”:一,在南朝刘宋的羊欣看来是“最妙者也”,三体之中最棒的;二在南朝梁代的庾肩吾看来是“妙尽许昌之碑”,碑版之妙遍布许昌。三是唐人张怀瓘认为他“八分入妙”,且说他“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如此而已。
而所谓“艺过于师,青出于蓝,”大概也是褒奖过甚。汉代隶书,蔡邕独大,实则名师在前,钟繇难与争锋,不能超越。
我们要想真正探求钟繇书法的风貌与成就,只能到他的行书和楷书中去寻找了。

杨健君著的《墨苑吟屐(中国书法史话)》结构共分为4个部分,分为绝句、阐说、笺注、图片,以绝句契领,继以阐说相发,并引之以笺注,配之以图片,“绝句”皆以《诗律学》为准绳,恪守近体诗的规范,从古至今,罗列百家,知人论艺,咸有涉及,凡二百一十八首,“阐说”旨在生发,或抒其未尽之意,或阐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