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家漫谈】杨健君:书圣王羲之(三)-《锐》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30 22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家漫谈】杨健君:书圣王羲之(三)-《锐》


微信ID:SEERUI
点击音频聆听


杨健君
本名杨建军,1973年7月生,河北玉田人,2006年南开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

杨健君、李白诗《谢公亭》 95cm×180cm
释文: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杨健君、行书米芾论书语直幅45cm×68cm

书家漫谈:书圣王羲之(三)
书法师承
书法讲求师承,由来已久。远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习字的骨片,而周代贵族教育的“六艺”中,也有所谓“书”艺一种。《周礼·保氏》中就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然而,在古代,识字、书写和书法的官方教育毕竟不是主流,更多的则是表现为另外两种形式:家学传承与师徒授受。
我们说,虽然汉末魏晋的书法师承还有一些神秘色彩,比如我们先前谈到过的蔡邕嵩山妙得奇书与梦中得授“九势”,与钟繇抱犊山中学书与掘墓得蔡邕笔法等等,可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师承尽管也有附会不实之处,然而终究少了缥缈虚诞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师徒授受与家学传承两个方面。

卫夫人 近奉帖
第一、师徒授受:少学卫夫人
中国传统师徒授受是西方近代班级授课制传入中国之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虽然在培养学生的数量与系统方面还有不足,但是材施教教与灵活多变是它的优势。
东晋的王羲即得力于此。
提起王羲之的老师,人们最为熟悉的便是卫夫人。相传题为王羲之撰写的书论文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他曾自述其学书经历,说道: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王)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错嫁丑妃。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赛诺龙。
这段文字,因这篇文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巨大影响而尤其为人所熟知。
其中所说,王羲之“少学卫夫人”,作为“本师”,本无可疑,我们后面还要提到;但是,说道王羲之渡江北游,之许昌,到洛阳,见到种种名家法书,而“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以至否定所学,遂改本师。如此说来则不仅对后世学人多有误导,而且对乃师卫夫人也极不公平。
其一,这篇文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确系出自伪托拉文霍德庄园,绝非书圣手笔,已成共识。
其二,所说羲之北游许洛亦是不实之谈。明人王世贞即曾指出:“右军少从丞相(王导)渡江,北踪永绝。其题《笔阵图》云云……纰缪如此,徒资嗢噱[ wà jué ](只能当做笑谈了)。”今人也有撰文,以为多与史书记载相忤,尤为可疑山黄鳝。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可尽信。
王羲之师承卫夫人的可靠记载,来源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名》一文。他说: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钟繇之法),王逸少之师。
这说明,书圣王羲之,在少年时候,以师徒授受的方式,师事卫夫人。
卫夫人(272—349年),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出于西晋高门卫氏一族,卫氏家族世代工书,上节谈到过。卫夫人即出于。而他的丈夫李矩,儿子李充亦善书。
卫夫人是书法史上难得的了不起的女性书家。她的书法,综合史书记载,
第一,“精隶书”,即后世所说的楷书;
第二,“善钟法”,得楷书之祖钟繇的法度规矩;
第三,“很优美”,表现了女性之美。正如前人所评“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是那么的婉然、那么的淸穆,似冰清、如月洁的一般;《淳化阁帖》所传之《近奉帖》,可惜摹刻失真,仅能领略一二。
卫夫人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书圣从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我想有三点:
一.奠定楷书基础;
二,为进一步上求钟繇书法指明道路;
三,可能也对羲之后来所创今体书法的妍美书风施加了影响,最终导致了古质今研的时代转换。
对于书法学习而言,第一口奶,极为重要。可见,卫夫人对羲之书法的作用至关紧要,绝非“徒费年日耳”。
第二,家学传承:王廙书为右军法
家学传承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不管是有意的施教,还是无意的熏染,家传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王羲之更是如此。

王导 省示帖

王导 改朔帖
他出自东晋赫赫有名的第一书门:琅琊王氏家族。父辈之中王导、王敦、王廙,平辈之中王劭、王恬、王洽、王荟,皆是笔精墨妙的善书之人,有的还堪称一代大家,可见家族的陶染分外浓厚。
加之岳父郗鉴所在高平郗氏家族,郑秋泓善书者如岳父郗鉴、妻弟郗愔、郗昙(郗昙还是羲之的亲家,郗昙女郗道茂,嫁王献之,可惜后来离婚了。)自然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不必细说。

王敦 蜡节帖

王洽 仁爱帖

王荟《疖肿帖》

王恬 得示帖
我们这里所要重点谈论的,不是这些无意的家族熏染,而是其中有意的家传教育。即所谓的“王廙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大约在羲之6、7岁的时候便不知所踪,担纲他书法教育之则是他的叔父王廙。
王廙(yì)(276年—322年),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平南将军,荆州刺史,有“王平南”之称。
南朝齐代的王僧虔《论书》中说:“王平南是右军叔,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南朝梁代的庾肩吾《书品》中也说:“王廙为右军之师。”
大概王羲之十至二十岁之间,在建康随叔父王廙学书。

王廙 祥除帖

王廙 七月十三日帖

王廙 嫂何如帖
俗话说,高徒有赖名师。
王羲之的老师,叔父王廙在艺术上的确厉害,堪称全才,而为一代宗匠。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说他:“善属词,工书画,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音律众妙毕踪。”
王僧虔《论书》也说:“自过江来,右军之前,惟廙为最。”
由此可见,王廙可谓东晋前期书画界的领袖人物,地位极高。
王羲之从叔父王廙学书亦学画。王廙也是谆谆教诲,用心良苦。《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话可以看得出来。据载:
王廙曾经画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特在图上题赞一段,说道一些羲之跟他学习的事情。他说:
“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qínì海尚明城,聪慧),必将隆余堂构(这是厚望的寄予。)。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这是才华的肯定!)。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义之可不勖(xù,勉励)哉!(最后郑重说道)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言外之意,好好学呀!)
《孔子十弟子图》,为什么画这幅画?
也是意在寄予厚望。要像孔门弟子一样,潜心向学,以此不负师门,不辱家风。
其中那句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特别值得注意。他强调的是书画艺术的宗旨:要有艺术自觉,重在彰显个性与努力开拓。
可见王廙所教,不仅止于笔墨技巧,更在审美精神与艺术本质。如此堪称名师。
名师出高徒,王羲之学书于王廙,书法上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要想探求羲之书法之所得,须看看王廙书法之所能,便能基本知晓一些。
综合前人记载来看,
王廙多才多艺,其中于书法一道,“得张芝、卫瓘遗法”( 《宣和书谱》),又能“传钟(繇之)法”(羊欣),由此博采众家之长,而兼精于楷草两体。
张怀瓘《书断》就说他“工于草(即草书)、隶(指楷书)、飞白(我们就不讨论了)。”
再看作品,所幸《淳化阁帖》之中还有吉光片羽流传下来。
其中今草作品《廿四日帖》,是为伪作,不说了。此外还有楷书《祥除帖》与《昨表帖》,传自锺繇一脉,而有新妍之貌;章草《七月十三日帖》与《嫂何如帖》,笔法精湛流美,含有今草之意。
整体来说,相对于王敦和王导的纵逸,他写的更为平和中正一些,但是微妙之中蕴含着更多的变化。
那么,王廙的作品如此,我们再联系羲之的书法,便不能发现羲之所学与所得了。
首先,书体的拓展。从叔父王廙这里,不仅继续沿承着钟繇一系的楷书,同时,又开始涉猎了张芝一脉的草书,开阔了视野。
其次,风格基调的启发。王廙作品之中我们能隐约感到的那种妍美中和的书风与灵动含蓄的变化,而到了王羲之那里就变得分外鲜明而涵容博大了。
最后,艺术精神的砥砺。王廙“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高度艺术自觉,激发王羲之的书法创造精神,而一发不可收。
可见,家学传承,也是铸就书圣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卫夫人的师授与书父王廙家传初步奠定和启发了王羲之的书法基础与艺术走向,当然对其未来书法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相对于一位旷代书圣而言,被动的师承是远远不够的,主动的追求才更为关键。书圣羲之也的确如此,未曾止步,学师之所学,师师之所师,直溯前贤,上追经典,开始了他自主求学的历程,从而变古质,成今妍,创今体,至中和,达大道,雄风丕著,彪炳千秋。
关于自主求学,上溯前贤,开创今体,我们下节再谈。

杨健君著的《墨苑吟屐(中国书法史话)》结构共分为4个部分,分为绝句、阐说、笺注、图片,以绝句契领,继以阐说相发,并引之以笺注,配之以图片,“绝句”皆以《诗律学》为准绳,恪守近体诗的规范,从古至今,罗列百家,知人论艺,咸有涉及,凡二百一十八首,“阐说”旨在生发,或抒其未尽之意陈庭欣,或阐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