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店】王汉龙青简社:白手起家,独辟书径(上)-芷蘭齋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2-21 113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店】王汉龙青简社:白手起家,独辟书径(上)-芷蘭齋

近一段应毛静先生之约,准备单写一本跟江西有关的藏书史,写法依然是我所坚持的实地探访,恰巧复旦大学要在浙江开化县举办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开站仪式,我收到邀请前往参加这个盛典。从地图上看,开化县处在浙江、江西和安徽的三省交界地,由此前往江西仅不足百公里的路程,于是决定参加完这个仪式后蛋刀门,从开化直接踏入江西境内。

孔庙对面的公园
在这个过程中,我跟江西上饶的潘旭辉先生多次联系,因为我打算到他的书房一探究竟。潘先生建议我去之前,可先到衢州的王汉龙书店去一看。潘旭辉说京城十案,王汉龙是他的好朋友,其店中不但有书,更重要者,王为人很好。潘先生是我信任的朋友,他推荐的朋友当然没问题,恰好开化县既不通飞机,也不通高铁,只能到达衢州后转车前往,王汉龙的旧书店就在衢州市内,于是我从无锡直接乘高铁到达了衢州。
之前的几天,我跟王汉龙取得了联系,他问我到达衢州的时间以便去接站,但这一段正赶上江南的梅雨季节,我的习惯还是尽量不给朋友添太多麻烦,告诉他自己将打车前往,而到达衢州时,雨仍下个不停,而打车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挤在这些队伍中等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坐上车,而到达预定酒店办理入住时才发觉:包内的现金一张都不见了。

雨中的青简社
仔细回想这一天的行动,我在无锡退酒店时,钱还在包中,而在高铁上一直人很多,只是到了金华站,车上的乘客几乎全部下车,接下来的行程整个车箱内仅有一对老夫妇加上我三个人。那对老夫妇人慈面善,不可能是梁上君子,故丢钱惟一的可能就是在衢州排队等车的过程,这让我后悔没让王汉龙前来接站。好在行李包内还有一叠钞票,想到这一层,又放下心来。放下行李之后,从酒店内借了一把大陆月生伞,打出租车前往王汉龙的旧书店。

青简社对面业态
衢州市不大,王汉龙的店又处在老城市的中心位置,起步价就到达了目的地,下车之时,我方看到其店与南孔庙一墙之隔,应该说他的店就是孔庙邻街的门面房。站在雨中探看期间,店内走出了一个年轻人,也打着一把伞,他见到我就问我:是否就是韦力先生?我告诉他:正是本人。由此也让我得知:面前的这位小伙子正是我要找的王汉龙。
王汉龙给我初步的印象就是为人诚实而略显木讷,我感觉到我的到来他很高兴,但他并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不言语地接过了我手中的伞,而后把自己的伞也收了起来。我首先问王汉龙隔壁的孔庙几点关门,他说大约是4点多,而我到达此处之时已经是下午1点半,我担心采访过后孔庙关了门明知故爱,因为这个孔庙也是我的探访目标。王汉龙闻我所言,说可以带我先进内去参观。于是,我端着相机,他打着伞,一起来到了孔庙门口。

进店第一眼
看得出,王汉龙跟孔庙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因为他只是挥了挥手,我二人未曾买票就走入了院内,王汉龙还请了一位售票员来给我做讲解,我婉拒了他的好意,因为自己只想拍里面的藏书楼。
雨中的南孔庙果真有着别样的风景,尤其那一排擎天的大树,树身上遍布着青苔,再加上雨水的滋润,眼前之景平添了几分忧愁,这本能地让我释放出了自己无处发散的强说愁,而王汉龙担心湿滑的地面会使我滑倒,每次过门槛时他的搀扶都让我体会到其内心隐而不显的善良。

声声不息
参观完孔庙就来到了王汉龙的旧书店,眼前所见当然是架上的线装书最能吸引我的眼球,沿墙一面则摆放着多个旧书箱。对于旧书箱,我也有着特殊的偏好,这不仅仅是爱屋及乌,因为我觉得古代的旧书箱原本就是书装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线装书特别像国民的性格,喜欢一种低调的奢华,故而线装书的表面大多为蓝色封面加蓝色布套,玩不出太多的色彩,但古人那压抑的情怀就如同我无处发散的忧愁一样,总能找到相应的突破口,各式各样的书箱正是它们挥洒自己审美情趣的落脚点。可惜留存至今的旧书箱并不多,荀子说“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跟柔软的纸张比起来,木制的书箱当然显得坚硬,故其在搬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损坏。

玻璃柜内的陈设
我曾在几家古籍书店的书库内都看到了破碎的旧木箱,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在角落,而这也正是我珍视书箱的原因之一。这些年来,能够见到完整的旧书箱已经是一件稀罕事,而王汉龙这里却堆放着几十只,当我问到他时,他竟然平静地跟我说:这些旧书箱是他刻意收来者,已经收到了二百多个。这个数量远超我所藏的数倍,而对于我探究他藏书箱的这种好奇心,王汉龙说他会给我慢慢讲来。
旧书店内,有一半的面积被辟成了茶座的模样,王汉龙本让我坐在八仙桌前的正座,可我还是觉得坐在茶桌前拍照更方便,于是我二人对坐在长长的茶桌一头,听他来给我讲述自己的故事。

石印本和拓本
巧合的是,我在茶桌前刚一坐定,就看到了桌上摆放的一份昨天的《浙江老年报》,王汉龙笑着说:这份报纸上有对他的一个专访,这个专访的题目是“旧书琅嬛,一任风雨自散馥”。看来,这位记者是位行家,否则很难写出如此内行且有雅意的题目。而正题之上还有一行副题——“80后的旧书店老板和一群老顾客”,原来王汉龙的事迹在我到来的前一天,已然传播到了省内老年人的群体之中,那我的所写就从中年人感兴趣的角度来下手吧。

昨天的报纸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有好奇心圣石小子,我对王汉龙的好奇之处乃是:一名80后为何喜欢跟古旧书打交道?在我的心目中,80后是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的世界我完全不懂,但有一点我却很明白,那就是这群人的最大特色是喜新厌旧,更遑论古了,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极快,不喜欢回头看。是什么契机让我眼前的这位80后走上了经营古旧书之路呢?虽然年纪不大,但王汉龙却为人颇为淡定,他给我讲起自己的故事,称得上是娓娓道来、从容不迫。

红与黄
他说自己出生于1980年,可能是出于天性他就不喜欢读书,1995年当他15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伯来到了衢州打工。王汉龙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家私人百货站蹬三轮送货,当时的送货方式是老板写好送货单,他根据单上的品名装货,之后送到指定的客户那里。因为不爱学习,再加上单子上的字写得潦草,使得他常常不能认全单子上所写的地址名称,为此时常送错货,最严重的一次是他把一车的货都送给了完全不相干的人,回来之后才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老板很生气,让他赔偿,但他在此工作半年的全部薪水加起来都不够赔货款。

地面上堆放的书版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好在老板消气后并没让他赔偿,但这件事却让王汉龙感到:如果不识字,哪怕干一份简单的工作都难做得好青刺尖。为此,他开始从一些地摊上买书来读。
在那个时段,王汉龙的收入很低,他说1995年蹬三轮送货的月薪是120元,这点儿钱扣除吃、住,几乎所剩无几,他决定找一份能够收入多一点的工作,于是在1999年辞掉了原本的工作。因为在这几年中,他常到地摊上去买书,在这个阶段也陆陆续续买到了一些一、两块一本的书,于是他就用这些书来摆书摊,想以此来探求出一份能够生活下去的道路。

典雅的书箱
王汉龙说,九十年代中期的衢州还能看到不少的古书和旧书,而那个时段他对版本完全不在行,其实不止是他,因为其他的人也很少有懂版本者,更为有意思的是,那时的收书是论斤算,而非论本。这种收书方式让我很好奇,我问他多少钱一斤,他说当时的普遍价格是每斤一块五。我不清楚平均几本书是一斤,但总觉得这个价格足够便宜。
也正因如此,当某天王汉龙遇到有人要两块钱一斤卖给他书的时候,他坚决不接受,那个卖书人仔细地向王汉龙讲解自己的书何等的有价值,但王说自己完全不懂,对方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让王全部买了下来,这批书总共19斤,他应该付38元,可是对方没零钱找,于是就以40元成交。

博古架上的陈设
王汉龙在那个时段确实不懂书,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花40元收到的这批书有着怎样的价值。而他成交了这笔买卖后,不到半小时就有人来问价,王汉龙说这些书他还没弄懂,等弄明白后再卖。没想到那个人跟王说“你再看也弄不懂。”于是他随便翻开一本书,指着其中的几个字让王汉龙认,此人指了多处,果真,王一个字都没认出来,这很打击他的信心。此人又用激将法对王说:“你都不认字,弄回去有什么用?!全卖给我算了,你可随便开价。”
这几句话让王受了刺激,他赌气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天价:“少了5000不卖!”那人闻言后,二话没说,掏出5000块就递给了王,这让他当场就傻了眼,因为他起早贪黑地打工这么多年,也没挣到这么大一笔钱,没想到半小时就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王汉龙说,在此之前,他生了一场重病,为此欠了三千多块钱的债,这一段时间他一直为欠债的事情心中有压力,而今仅用半小时就可以还清所有的债,因此让他认识到:搞古书能够挣大钱,这很有可能是自己的未来之路。从此之后,他就开始努力地学习古籍知识。

古老的书橱
我好奇于:王汉龙半小时之内卖给那人的那批书究竟是何物?谈到这一点,王也直言,他当时根本记不住那是什么书,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位买主所掏的5000块日夜百服宁,不足那批书价值的几十分之一。
王汉龙说,虽然他有了求知的欲望,但是没有人教给他如何看懂古籍版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藏书报》,这张报纸让他终于懂得了古书的门径,正是那张报纸让他知道了韦力,他说自己未曾想到有一天韦力会来到他的店里,坐在他的面前,因为这些年来,韦力是古书圈内经常被人议论的话题。两年前,励双杰先生到他的店中来收购家谱,当时励先生还跟王汉龙开玩笑说:“你好好干,如果真能收到一批好的善本,我肯定把韦力请来,到你的店中来看书。葛洧吟

古为今用
看来,韦力在业界的臭名远扬也跟各种报导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从《藏书报》上学版本知识,这倒是我未曾想到过的门径。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修行的门径也不同,正如几十年前某部电影中的台词:“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表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管他是走得哪条路呢!更何况,古人一再强调“英雄不问出处”,而王汉龙的经历正是对这句俗语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王汉龙从2004年开始在衢州的水亭街办起了旧书店,这对他而言乃是其古书生涯中的关键一步,开店之后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懂古旧书的老人家,这些人的讲解使得他原本的一知半解终于得以贯通。

成包的文书
开起了店,货源成了大问题,于是他开始到古玩市场去收书山崎宏。在经营的过程中,让王汉龙更加觉得旧书利润太薄,只有古书才能真正赚到养家糊口的钱,于是从2006年开始,他不再专做普通旧书,但遇到成批出售时,他也会将旧书买下来。
在收书的过程中,他也购买到了一些老杂志。王汉龙说,虽然杂志不好卖,但遇到特殊的人,也能卖出好的价钱。有一天,某人到其店中,看到了仅值10块钱的老杂志,此人自称愿意花100块钱买下来,因为这本杂志内有他人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件事让王汉龙意识到,旧书不是不能做,但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经营,这让他渐渐探索出了如何经营旧书和旧期刊。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