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情】《静默与孤独》-阅读培文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17 168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情】《静默与孤独》-阅读培文
点击上方“阅读培文” 可以订阅哦!
2017年5月新书《静默与孤独》(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第三辑)
王敏 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编辑推荐
文本与理论兼顾,发掘新疆文学的独特美学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所言的“静默与孤独”首先指向图像时代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写作主体的边缘性精神存在,第一辑集中就文艺理论中的“反讽”“镜像”“解释学循环”等学理问题进行阐发与解释。其次,“静默与孤独”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一种人文生活内核,在新疆的文学表述中极为突出,第二辑重点择选长居新疆的作家及其作品,围绕“静默与孤独”这个主题,指出新疆由于其“辽阔偏远的地域经验”“差异文化的主体间交往”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同问题”,在赋予作家独特的审美情怀与人文思索之外,也为读者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生活”中有关“静默与孤独”的文学生存方式与作者主体感受。最后,“静默与孤独”也体现为一种文化理论话语的边缘视角,由此所引发的问题意识分别体现在第三辑、第四辑里关于“族际叙事”“少数民族文学的人类学批评”“享虐与权力”等“边缘现象”的文化批评之中。
作者简介
王敏,笔名伽蓝,1980年生于成都,长于乌鲁木齐。文学博士,新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荣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2)、自治区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014)、自治区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佳作奖(2016),出版有《巴扎志》《龟兹物语》《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新疆新生代汉语文学创作研究:焦点与阐释》等7部著作,累计发表文字超过160万字。
简要目录
自序:孤旅之始??
辑一?理论、知识与批评视野?
反讽的解读——从新批评到解构主义??
东方镜像、文化身份与话语行动??
叙述的声音、眼光和视角?佛剑分说?
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解释学循环的解释——伽达默尔《文本与阐释》的启示??
真与美之辩?
审美主义精神的超越价值——马尔库塞新感性论的当代启示??马笑舒
试论移情?
辑二?区域、作家与书写策略??
记忆术:代际隐喻、意识幻象与记忆场——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西部以西:新疆当代文学的地域经验与书写策略?
周涛:诗歌与新历史主义??
董立勃:题材与叙事重复??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羊的永生与跨文化理解?
韩子勇:荒野筑居者??
沈苇:两个“我”与灵魂地理??
帕蒂古丽:认同的幻影?
辑三?族性、叙述与主体间性??
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生成的外部诱因与内在基础??
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帝宫春?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审美中国形象生产的叙事建构??
辑四?文化、阐释与观念之维??
萨义德与萨义德的文化观??
胡姬形象与西域文化的传播??
享虐与权力——当代文艺作品暴力现象的文化批评??
静默之说(代后记)??
内文选读/静默之说(代后记)
静默并非文学或者文化批评的常有之态,对于成竹在胸的主张,更多人愿意大声说话,然而,也有时候,使我们保持静默的并非作品,而是出于我们自身知识缺陷、经验贫瘠以及言语表述的无能为力;更有一些时候,使我们保持静默的原因,来自于讳莫如深的周遭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我们保持静默,是以明确地否定语言的方式突出彰显一种“边缘性”的自我,如此一来,我倒以为,静默其实是一种比大更大的声音,比言语更能言说的言语。
在新疆,不知不觉已经生活了三十四年,近几年铁血三国,一有时间,我总会前往距离城市最近的戈壁或者荒漠,可能是因为想更贴近新疆本土作家言说新疆地域时所怀有的心情,但是更多时候,却是作为一个“在新疆”的写作者由于无数次意识到自身的“非存在”,内心所滋生的静默需要更多的寂静相伴使然。
每一次置身荒野,并积聚这种体验返回家中,写下几句即兴的体验,似乎就朝着蓬勃生长的“孤独力”更近一步,不再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懂得的失落的兴叹,而是有了更多没有人能够打扰的欣喜的自觉。恰巧,这种文本阅读与评介的体悟多少也趋近于区域文学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也颇有些类似近两年渐渐兴起的区域文学与文化批评研究的文艺思潮。
荒凉之声,静默之音,作为边缘话语,在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中曾经醒目地存在。今天,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视域中,它奇特地、集中地存在于边疆地区以及西部省份。每每同行聚会,谈及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彭罗斯阶梯,便不得不略有自嘲却必须无比“正能量”地说道:在中国,好像只有西部、新疆地区的文人知识分子,每逢相聚,往往谈的都是家国大业,其作品中自古至今所表达与体现的也多是类似主题的宏大叙事。这与中国当下文学批评主流所认同的文学理念多有相异,自然也使得从事西部、新疆文学与文化批评的研究者们在主流批评语境中声音静默,身份尴尬。然而严茜子,这些“静默之音”以及类似的“荒凉之声”,在我看来,多么符合我们所处时代的真相:一个被过分的利益悬置了价值,膨胀的个体放逐了集体,触目荒凉的时代;一个从“小”出发,面对一些“绝对正确”“价值可疑”的宏大概念唯剩静默的时代。
当然,一如开头所言,选择语言的静默,即对话的持久空白绝非否定言语,更非否定情感遭际的实际感受。就像一部作品中处于情节转折点中的某个替补人物,重要的并非他/她的静默,而是一段静默独白背后汹涌起伏、深沉变化着的情感意识,它不以语言的方式出场,却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如此,静默不仅仅是那些已经过时了的人文传统,静默还是一种主体选择,选择一遍一遍温习所处荒凉之所的荒凉之感,选择一次一次忍受那个旧时代里“过时的人”憋屈的反抗,选择一次一次接受边地故事里、现实生活中追求进步、陆续离开的人群。
静默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当作家和社会间负责任的沟通出现了失败,作家不能将内在的价值转化成有效的社会态度,作品便会静默。当作家发现自身苦心经营的身份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若有若无,他便也会静默。存在于情感角落里的声音多元嘈杂,文学中的族际、代际、性属与籍属等问题那么的“边际纠葛”,当你开始收集角落里的声音,就像一个人偶尔置身荒野,才突然迫切地需要“发现自己是谁”,从而开始“确立自身的个体声音”,或者重新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正如当代哲学和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对身份人格的深刻定义,完整而连贯的人生叙事能力与个人身份紧密相连,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作家而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要有一个自我的叙事,即便这个自我叙事偶尔充满着静默之声黄梅一中。区域文学的自我是否是一个有待填充的身份,抑或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推演?又或者是主流文学身份的一个衍生品?我只知道,面对一个特定区域中具体生活的人群,再小的自我间也有交集,再大的自我间也有边界。
当然,静默更是一种精神治愈。言说者总需要有一个静默的倾听对象,这种静默能够让言说的主体充分表达内心的真实,颇有精神治愈之疗效;而对于静默的主体而言,区别仅在于是要“敞开自我”地倾听,还是要“自我设限”地倾听,似乎也有自我治愈之功能。同一种静默的姿态,取径不同,终点亦不同,它既指向“摆脱自我”的自由,也指向“成就自我”的自由。当然,就精神治愈而言,与所有“静默之声”都在等待被打破相对应的或许是,所有“持续发声的言说”也都在等待被一刻静默所覆盖。
“静默之说”譬如旱地生长的植物鬼婴楼,扎根向贫瘠干涸的土壤,穿越无边辽阔的黑夜孤寂,始能长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戈壁树木。如辽阔海域的灯塔,光亮本身并不为气候风向而改变,我们偶尔向着灯塔停泊,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物候事实的前面。凭此,文本内外,作者与他们的读者能够相互理解,我们能够在文学的相聚之外,与这个世界文质彬彬地和解,也能在批评领域与意见相左的观点礼尚往来地争锋相辩,更能让“另一人静默的声音”借由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如此,文字之途中,我异常珍惜这些隐匿于文本内外的静默声音,也愿意相信,静默或许是有回声的。
收录在《静默与孤独》书稿中的文字,凝结着这些年书斋生活里一些孤独的思索与一些静默的声音,它们或者就某个偏僻的概念进行了知识考据,或者就某个偏僻边缘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进行了富有态度的阐释,又或者从自身长居新疆的边缘体验出发,对中国当代的区域文学现状进行了一点文字评介。就文字发表日期来看,最早的可追溯于2003年撰写的《享虐与权力》,最近的则可追溯于2015年8月撰写的《帕蒂古丽:认同的幻影》,面对书稿最终的修订,不免微哂:言说孤独与静默本身便意味着对它的克服与治愈。这些孤独与静默之声中,既有区域性的案例,也有通识性的思考,还有一时蔚为热闹的现象解读,每一个不同的写作阶段,写作者苦恼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苦恼,孤立的苦恼或许是孤独与静默的,然而苦恼与苦恼之间本是可以彼此理解的维维嚼益嚼。需要交代的是乃姬,碍于书稿篇幅,既有的发表文章、文稿汇集主题、出版时间以及作者个人的撰写时间所限,辑二中有关新疆区域文学研究的部分案例未能如预计全部辑入,只在论文《西部以西:新疆当代文学的地域经验与书写策略》以及后记部分略有提及蔡卓音,王蒙、阿拉提·阿斯木、朱玛拜·比拉勒、邱华栋、李娟等作家的作品研究只能有待日后再另寻主题,专文论述。
这些年来,对于这些孤独思考与静默之声的无声或有声的陪伴,请容许我简单致谢:感谢李敬泽先生、汪晖先生、韩子勇先生、吴义勤先生、李中耀先生、阿扎提·苏里坦先生、陆建德先生、梁鸿鹰先生、李洱先生、戴锦华先生、白烨先生、陈晓明先生、孟繁华先生、程光炜先生、邱华栋先生、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先生、董立勃先生、沈苇先生、刘志友先生、欧阳可惺先生、张燕玲先生……众多倾听与帮助的名字,恕我无法一一罗列。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感谢我的母校新疆大学。感谢我的师长和同仁们。感谢我的家人。
感谢新疆。
王敏
新疆大学
2015年8月末9月初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