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林风萃】美育-教育文摘周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04 182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林风萃】美育-教育文摘周报

《瞿葆奎教育学论要》
郑金洲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定价:36.00元

作者简介
郑金洲,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

精彩书摘
美 育
我国和欧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有文学、音乐、绘画等文艺的教育思想。但是“美育”这一术语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席勒,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审美教育书简》(1795,简称《美育书简》)。我国“美育”一词,即由席勒所用的德文“sthetische Eriziehung”(“审美的教育”或“美学的教育”)翻译而来,它的意思是把美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康德和席勒,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美育思想的师承渊源。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认为蓬安天气预报,在纯粹的审美感里,绝不应掺杂任何的欲念、利害关系和意志活动;绝不应涉及求知、概念和客观真理。虽然康德也承认审美感是认识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但是他在研究分析时,又把它们严格地割裂开来。康德欢喜追求所谓“纯粹”,于是从审美的对象中抽掉一切内容,剩下它的形象,它的纯粹的形式,从而把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切断了。终于他又不能无视客观现实,不得不自相矛盾地说,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想把道德的内容,拉进他已经割断了的纯粹形式中去。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席勒关于美育问题的研究是有影响的。
席勒看到了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兹兹为利,追求功利成了时代的偶像。在他看来,物质力量的王国粗暴,人的精神空虚,个性的完整多被摧残红灯记歌词。席勒对资本主义的功利的统治进行了批判,并且认为要建立自由的统治,必须通过美育来恢复人们完整、和谐的个性。艺术是克服社会矛盾的手段,至少是克服不平等和分工所造成的个人局限性的手段。他的《美育书简》,就是想探索用美育的手段,去对当时社会进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于是他认为教育就是美育,而美育同时又包括智育与德育在内。
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席勒的美育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倡导美育的人川东猎犬,看来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清末,王国维在我国传播了他们的思想并提出了美育。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他论述美育的性质和作用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的这种思想,私淑康德和席勒是彰明的。也许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美育,王国维是先于蔡元培的。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大力倡议美育,他有时称美育为“美感教育”。辛亥革命后,适应共和国的要求就必然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这种要求。1912年上半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他认为教育可以分为“隶属于政治”的和“超轶乎政治”的两大类。美感教育就是一种超轶乎政治的教育。在他看来,美感是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的,是它们之间的“津梁”。它能使人“与造物为友”,而接触于“实体世界”。因此,要引导人由“现象世界”,到达于“实体世界”,必须依靠美感教育。他又认为,以体、智、德三育来说,“公民道德及美育毗于德育”。其后,他又讲演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美育以往附丽于宗教,而宗教常以宗派问题发生争端,使美育常常受宗教的牵累失去陶养感情的作用,而成为刺激感情的因素。这就是康德的纯粹审美感,所谓不牵涉任何利害关系,它又是能普遍地起作用的。也就是席勒所谓美育是非功利的,它可以恢复和谐的个性。蔡元培的美学和美育思想,也是承受了康德和席勒的。蔡元培主张把美育跟体育、智育、德育并列为四育之一。“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蔡元培认为从前美育是包在德育里的,但是审查教育会要把它分出来的原因就是挽近人士太忽略美育了。所以“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这位近代民主主义的教育家,在20年代末,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美育”这一条词目时,写道:“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他认识到,美育是难乎与德育脱节的,是难乎不属于德育的吧uie金宥真。这倒又有点类似康德,终于又承认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了。
第一次欧战以后,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这个战争是注重物质文明造成的,而改造世界的方案,应该是提倡所谓精神文明。有认为美育之属于教育,与德智体三育相同,不可有所轻重、轩轾;而且以为轻视美育,是功利主义影响之过失。据说,欧洲18世纪,中过德育过甚之弊;19世纪,中过智育过甚之弊;而20世纪初,又中过体育过甚之弊,而引起了第一次欧战?!因此,智德体三育偏重不能使人生得到满足,就是三者并重,也难于使精神发扬,因而必须着眼于“人类的本然性”。这种“人类的本然性”据说就是生之增进与持续。
依照这种观点,所谓能启示人类的本然性而引导它得到表现的笔秀网,所谓能使人精神向上和舒展的,所谓能予人生获得最后满足的,所谓能达到美的人生、兴趣的人生之路的,就是美育。于是,美育的涵义最为丰富,可以概括和统罩一切教育。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美育是“最美的人生以正鹄之教育”,主张美育与德智诸育“绝缘”。
提倡美育到了这里,把它的政治意义、道德意义可以说是抽空了。当其时,唯有孟宪承强辟众议,似乎是说他们闭着眼睛空想,并且批评他们不懂得:“西洋美育论,是实利主义过盛的危言,是文明过于机械化的反响。”探讨美育的作用和地位,往往要联系到著名历史人物的教育思想,这需要我们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我国和欧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倒多把诗、音乐、绘画等文艺看作是与生活联系的。他们的文艺教育思想,却讲究政治的、道德的效果,并表现着他们不同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书林有约 · 读后感
阅读,为教育的春意添一抹绿彩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读了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特别喜欢谢老师“思考着的教育”,读到谢老师对教育的“悟”“行”“思”,让我回望自己的从教经历,心有戚戚。一、想到美,才活出美
“想得美才得以活得美”,谢老师的“想得美”不再是老话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痴念清泽心雨,而是代表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意念,而无论生活还是教育,积极意念都是梦想实现的种子。
著名作家林清玄小时候家境贫寒,王俪桥很小便跟随父母下田劳作。一次父亲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说,长大后不想上班也不想干活,只想每天在家里等人寄钱,父亲笑他白日做梦。上学后他从课本里看到了金字塔,告诉父亲长大后要到埃及去看金字塔,父亲又笑他异想天开。可是林清玄大学毕业后成了记者、作家,真的每天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为他寄钱,他用寄来的钱到埃及去旅行东坡肉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记得上世纪70年代,大人们总说最美的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向往;90年代初,当有人骑着大摩托开着夏利在自行车海中穿行,我们羡慕。什么时候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现在这样的生活还是奢望吗?
教育亦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成长指标的优质课,对乡村中学来说,能拿个县市级就是烧了高香,何谈省级优质课?可是学校把省级优质课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校长曾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中,不无憧憬地鼓励所有教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成长,今年我们努力突破,力争拿下四节地市级优质课,冲击一节省级优质课的殊荣!”当时很多老师脸上写满三个字—— 不可能!
怎么可能?乡村中学想走到省级优质课比拼的舞台,难于上青天。有了想法,学校不再原地等待,而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重点培养和打造,学校正式启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开展青蓝工程,设计了“青年教师培养手册”,发起“同读一本书”活动,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想得美”,更“做得细”,不料痴人说梦似的规划,却真真切切美梦成真。在年度省级德育优质课评选中,学区初中、小学各获得了一项省级优质课大赛的荣誉。省级荣誉的取得,固然有政策向乡村学校倾斜的原因,但政策发布之前没有敢于做梦的勇气,没有踏踏实实去追梦,机会大门能够为你洞开吗?
日本量子物理学家江本胜博士以水为载体,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让水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接受人的意识,并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水在接受不同信息后结晶的照片。得出的结论震惊世界:当水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美丽,而当水接受负面消极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丑陋。根据实验的结果,江博士写出了一本全球畅销的科普读物《水知道答案》。
可以想见,身体含水量高达70%的我们,当我们对生活“想得美”,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多么积极的影响;当我们对工作“想得美”,一定会跳出原本琐碎、平凡、狭隘的思想框框,做出美好的追求和规划,行走出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想得美”,也就向孩子们传递了积极进取的能量,一定会让目标指引成长的方向张火丁老公 ,让梦想初萌一抹嫩绿的生机。
想到美,才活出美!二、路可异,但道须同
谢老师认为,“教育之路,几乎就是人生之路,或浓或淡,或艰辛或甜蜜,大体上说,各有千秋,也别有意味”,“虽走着各自的路,却又在同样的教育之道上”,也就是说“教育之道大体相同,教育之路却各有所异”。谢老师从广义上谈教育之“路”和教育之“道”,而实际教学中,不仅“教育之路”有差异,教师个体的“教育之道”也有不同吴翩翩。
在学校集体教研的推动下,每个学科具备基本相同的课堂模式。教师经过集体备课,设计教案、导学案、课件,布置作业,讲授的内容几乎一致,可是课堂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现象,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折射的就是“教育之道”的不同。这里的“道”是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当人的理念思想各异,教育行为就截然不同。
同样讲一个易错字,有的老师强调记下结构,记下意思,检测错误就再巩固5遍10遍,也许大部分学生可以记下来,一时的考试成绩也不差;而也有老师,会由这个字从字形,讲到意义,从意义延伸到形似、音同字,一环一环下来,学生知道了字形差异,懂得了适用的语言环境,知道了造字故事,一字多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两位老师处理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其实映射的是“教育之道”,即个体教育理念思想的不同。前者是把学生作为记忆的工具和容器,自己也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和灌输机,而后者则启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教活教新,久而久之,学生的发展就有了差异。
教育之“道”,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外显,更是学生的发展之道,是生命成长之道。当每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之道”大抵相同,当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着力于激扬生命活力,着眼蓊郁生命成长,那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少些生硬的灌输,多了生命的灵动和活力。这才能实现谢云老师眼中的教育:万“路”归“道”——所有的小路都将归向大道,即教育之“道”。
路可异,道须同!
好的教育启人心智,好的书籍启人思深。谢云老师提倡教师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营造局部的春天,那么谢云老师的书籍也为每一个读者酿造了教育悟读、品读、行读、赏读、忆读的春意,昭示我们生活时时有教育杜鹃圆舞曲,处处有教育,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为教育的春意再添一抹绿彩。
(王迎军 山东省荣成市第27中学)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32期
责任编辑:吴晓燕
微信编辑:孟思杨2018
《教育文摘周报》
追踪教育动态
聚焦理论前沿
直击热点难点
展示教改成果
体悟教育人生
分享教育智慧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