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法欣赏】汉金石欣赏(二)-书法绘画艺术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4-02 16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法欣赏】汉金石欣赏(二)-书法绘画艺术





《武氏祠画像题记》拓本(部分)
《武氏祠画像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黄易挖掘出土。旁有隶书题记。现存1069字,为汉代刻石书法字形较小的作品之一。清方朔跋此石书法云:“汉隶小者甚少,小而精且多者尤不多见”

《五凤刻石》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当时工匠取石维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现存孔庙东庑。
刻石长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石灰岩质。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刻字处宽25厘米,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此刻是继《居摄两坟坛》出土之后最早之西汉刻石。历代金石学家多有著录。

“甲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9.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椽的瓦的垂下以遮档椽头的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以下介绍几件故宫博物院藏品。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甲,言第一也”。“甲天下”有显示地位之意。

“汉并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汉并天下”瓦当 ,一九五一年陕西省临潼县栎阳出土,是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所造。
西汉瓦当,陶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书·贾邹枚路传》记:“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又《董仲舒传》中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永受嘉福”瓦当,西汉,直径1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永受嘉福”4字凸起,缪篆书体。缪篆书体在汉代铜器和印章文字中时有所见。《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永受嘉福”为祈福之语。


“维天降灵”瓦当,西汉,直径17.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凸起,篆书体。《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又“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此实为统治者以自然现象附会神灵祥瑞之兆,又取警示之意,以图王朝永固。
录文: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西汉 光耀块宇瓦当 面径18cm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

西汉 长毋相忘瓦当 面径14.8cm 陕西淳化县文化馆藏

东汉 王平君阙铭 阙高220cm 宽57cm 四川成都市出土

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奥一农场,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熹平石经残石 汉熹十四年( 175年)碑阳高31厘米,宽66厘米;碑阴高33厘米,宽61厘米
1929年河南洛阳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贤良方正残石》拓片
《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宽57cm,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归姚贵昉和天津王氏,现藏天津博物馆。碑文隶书12行,存93字。碑刻隶字古朴,结体凝整,用笔含方蓄圆,拙中蕴秀,富于变化。

刑徒墓砖,清末时就有出土。清《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都曾有过记载。一 九六四年洛阳南郊发掘了五二二座刑徒墓语言腐败,墓葬砖得以大量的出土,砖上的铭文书法亦渐被重视。在发掘中我们知道这些墓葬砖的铭刻时 间在公元一O三——公元二一五年期间(永元 十五年——延光四年)。
现有的资料证实,这些刑徒墓葬砖上的铭文有先朱书而后刻者,也有直接以刀刻划者。大概是因为对待那些死去的刑徒不必那样认真 的缘故,铭文刻画多草率。用刀之法有些象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使人感受到天真,质朴古往今来造句,奔 放不羁的美。









按情理《刑徒墓葬砖铭》当属汉砖类,然观其拓片却没有汉砖和汉瓦当那种凝重美,据 说刑墓砖是把砖头磨光后,再刻上铭文的,非翻模所为,所以它不类汉砖拓片,倒很象汉金器上的凿刻铭文。当然它纵横舒展,用不着象 汉金文那样受装饰趣味的约束,它大小随意,也用不着象简牍文字那样排列成行。最妙不过的是几乎不用波挑,但隶书特征,体势全在,这 一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新莽时期《嘉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莽嘉量是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举措的产物之一。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颁行的标准量器,以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备,故名嘉量。正中的圆柱体的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截为合,下截为龠。器外有铭文,分别说明各部分的量值及容积计算方法。新莽嘉量制作准确,刻铭说明详细,在我国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存世有两件,均刻有新莽诏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整器一件,为该馆镇馆之宝。

新莽时期《嘉量》残片 国家博物馆藏
上图为国家博物馆藏残片,为端方旧藏,下图即该残片为端方所有时利用残片拓制恢复的全形拓本,其中铭文部分为残片铭文原拓,残片缺失部分为补拓。

嘉量铭文字体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排列整齐规矩,书法以方折笔法为主,线条瘦细劲挺,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迤逦,结构上紧下松,尤其是下部笔画被拖长,极具装饰性。这种篆字韵味对后世书风影响颇大,可视为魏晋时期官、私印中悬针篆字体的滥觞。




释文: 黄帝初祖,德帀于虞。虞帝始祖,德帀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新莽时期 《青铜诏版》青铜 25.9×25.7cm 上海博物馆藏
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于1月23日至3月26日亮相上博,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得以在本次展览中同时亮相。如上海博物馆藏新莽诏版,此诏版刻有新莽始建国元年(9 年)为检定度量衡而颁布的诏书,诏书文字婉转流畅,疏密有间,而又严谨规整,代表了秦汉篆书的最高水平。
释文: 黄帝初祖,德帀于虞。虞帝始祖,德帀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西汉《新郪虎符》法国陈氏私人藏
释文: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
通长8.8厘米、前脚至耳尖高3厘米、后脚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铸,伏虎形,前后脚平蹲,头前伸,耳上竖,尾上卷。铭文字数,体有错银铭文39字。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后人王国维误考为战国虎符。今人韩自强考证认为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私铸。
铭文释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
大意是:(调动)甲兵之符。右半在王府,左半在新郪。凡是调动披甲的士兵五十人以上,必须有王府(右半边)的兵符会合,才敢调兵。(但是,)如果遇到火灾险情含泪跳恰恰,即使没有王府的兵符,也可以调兵。




《幽州书佐秦君石阙》拓片
此石1964年出土于北京西郊石景山。无年月,存阳文“汉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0字。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同时发现的有石表、石柱、石柱础、石阙顶等。石柱刻文有“永元十七年四月”等字样。“永元”为东汉和帝年号长孙无忧,凡十六年(89~104)。公元105年阴历四月改元“元兴”,刻文仍题“水元十七年”,当是由于远离京城,诏令未至之故。其书大小参差,多用方折。笔画圆劲如截钢丝,气势雄浑,别具一格。


阳嘉残碑,东汉阳嘉二年刻,清光绪元年出土于曲阜,碑阳存10行,碑阴存3列。用笔精到,波笔突出送小羊回家2。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东汉 元和三年题记 高24cm 宽7cm 四川芦山县发现

东汉 阳嘉二年题记 长95cm 宽50cm 重庆南川市雷劈石崖墓出土


子游残碑 汉元初二年(115) 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此为下截“允字子游”残石,存78字。
《子游残碑》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又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此碑是东汉早期隶书精品,为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认为此碑开《张黑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



全称《汉郎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
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雀屏之选。碑在山东济宁。现藏济宁市博物馆。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二百五十四字。清乾隆四十三年李东淇、蓝嘉瑄掘起入地部分,得全字六十,又半字五;在此之前,即雍正六年,李□(左鱼右鸟)曾得碑之最下一段(右下角),存字二十,又半字四。
   此碑书风古健雅洁,当为当时专业书家所书,字形扁阔,结体端严,点画多程式化。在宋时欧阳修《集古录》即已目为“零落之余”,下部之字多漫漶不可读。其书风与《乙瑛》、《史晨》相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亚伦格林波磔分明,法度谨严。清万经评其“笔法坚劲”,翁方纲谓其“密理与纵横兼之,此古隶第一”。杨守敬云:“此碑古健雅洁,在汉隶亦称佳作,尤少积气,《礼器》之亚也。”

西汉 建昭三年钟铭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此器腹刻铭两处有两处,其中一处铭文5行23字,篆书“漕铜钟容石廿枚重卌斤建昭三年鲁十六年四月受殿中”,此铭文见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保利藏金"

西汉 阳信家钟铭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
  《阳信家钟铭》是西汉中期的一件铜钟,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号无名氏冢一号从葬坑中,现藏于茂陵博物馆。在这口铜钟的肩部宽带纹饰上,刻有铭文6行12字,为小篆体势,字形扁方、刻画凝重方整,与秦代诏版、权量上的文字一脉相承,也与传世汉代印章上的“摹印篆”书法风格相似,是汉代金文小篆书法作品中规矩一路的典范之作。
铭文:阳信家铜钟容十什重卌九斤

西汉 左作货泉陶片 高12.2cm 宽6.6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陕西西安市三桥镇出土,青灰色椭圆形陶片,摹刻小篆4字:“左作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