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法研究】为什么书法作品要有“五个一” ■张天弓-书法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8-30 21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法研究】为什么书法作品要有“五个一” ■张天弓-书法报

为什么书法作品要有“五个一”
■张天弓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学习书法的热潮。学习书法必须先临帖,从临帖到创作就可能碰到知识障碍了,不清楚怎样才能算写一件书法作品。这是个书法创作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书法美学的理论问题。笔者近年一些评论文章都涉及这个问题,专著《书法欣赏》还从“书法艺术的二重性”去讲书法作品的规定性,但现实针对性还不够鲜明。后来在各种讲学中遇到学员的提问,我把这个形态上的规定性归纳为“五个一”,即一种文本、一种书体、一种款式、一种款识(zhì)、一种印章(见笔者《什么是一件书法作品》,2017年第2期《少儿美术·书法》)。“五个一”易记、易懂、实用,比较受欢迎,这里重点讲一讲理由。
现在书法家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三件事,一是写什么诗文,二是用什么书体,三是写什么款式,三者相互关联,合为一体。这“三个一”是核心,所以书法作品命名的常规是“书体+文本+款式”,如隶书“道法自然”匾、楷书李白《月下独酌》中堂、行书“好书益友“联、草书《前后赤壁赋》长卷、《篆书崔瑗〈座右铭〉八条屏》等。当然也有先考虑写给谁,给展览写还是给朋友写,这涉及“款识”“印章”,也很重要,但这“两个一“与前“三个一”相比,还是辅助性的。书法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书法作品也是如此,这“五个一”的形成演变就不介绍了。
书法作品为什么要有“五个一”?解答需要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我觉得最根本的理由是,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与声音表达的口语相比,汉字记录是汉语的书面语。口语是“说”与“听”的汉语,书面语是“写”与“看”的汉语。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它的顽强生命力就在于能够适应汉语发展的需要。晚清学者陈澧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出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第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口语是生动活泼的,能够适应现实的普通话(官话)和方言,书面语相对保守,但能穿越时空,“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所以我们数千年的文脉得以传承。辞书多界定“书法”为“书写汉字”的艺术,不可把这个“书写汉字”理解为随便写几个汉字,应该是“书面语”(见笔者《书法学习心理学》第8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渔蚌记。书法作品中的文本是书面语,“款识”“印章”也是一种书面语龙百川,可谓辅助性文本,这应该是“书法语用学”专门研究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书法艺术属于抽象艺术。笔法、结构、字势、气韵、神采、情感、意蕴、风格都决定不了一件书法作品的开头结尾、整幅的范围,只有依靠书面语。沙孟海先生写一个“龙”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图1),敦煌遗书中有数百字的写经,却是“残卷”,关键就在于书面语。是书面语决定着书法作品的整幅。书法可以是高雅的艺术,但不是“纯粹艺术”,根本不可能。我们举办一个书法展览,能不能在展厅门口挂一个《观众须知》独坐莫凭栏,写上一项规定:不能观看“文字内容”?

图1 沙孟海榜书“龙”斗方
汉语的书面语,无论古代文言文或现代白话文拉简·朗多,都有具体的文体。文体有各自的体制、样式、格式。古代文体的体制及其应用是书法作品款式的重要来源。不用说,毛笔书写的现代白话文也可以成为书法作品(图2)。还有行文格式,古代公私文书的“书仪”讲究“平阙式”,“平”就是另行跳出,“阙”就是不另行,只在本行空格,“阙”一二个字,黄逸梵这种字行不写满的“空行”“空格”涉及表示恭敬的礼仪,不可大意(图3、图4)。

图2 鲁迅《说面子》文稿(局部)
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自身的规律,形成许多字体、书体,最基本的是“篆隶草行楷”五体。我们写字肯定是某一种书体的字,就像口语中常说“吃水果”,实际上是指吃苹果、香蕉、梨,“水果”是类名,不能吃。

图3 北宋米芾行书《竹前槐后诗帖》
一种文本,就具有一种款式;一种文本,应该用一种书体。抄一首诗,写一封信,不能第一行写楷书,第二行写行书,这破坏了文本的统一性。文本、书体、款式是书法作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三合一”,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图5)。当然还有精神性内涵的要求,暂不讨论,这里只说形态。

图4 北宋米芾《张都大帖》,致明公自荐信
这个“三合一”是书法艺术审美的前提和基础。这里讲几项与审美有直接关系的要点。首先,汉字正字笔顺规定着笔画的笔法、笔势的运动方向和路径。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第一个字“永”字徐寅初,书写时“点”“横折钩”“横撇”“撇”“捺”5个笔画依次书写。王羲之当时是这样写,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欣赏。郑板桥画墨竹,我们欣赏墨竹时则不必太关注笔顺。其次,文本的语序规定着“字序”。《兰亭序》第7行有“一觞一咏”四字尚品网,“一”字笔画太少,两个“一”字挨得这么近,不好处理,能不能换下一个“一”字,显然不行。第三,古代文言文文体的基本行款“竖行左行”,“左行”是说先右竖行、后左竖行的“行序”,行序连同字序规定着整幅章法的形成过程,可谓“动态章法”。总之,文本及款式规定单字的笔顺、字行的字序、整幅的行序。

图5 西晋陆机《平复帖》,今存最早的文士笔迹
唐孙过庭《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意思是说,书法艺术的集点(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有“规”有“准”综妈妈难当。下一句“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解释这个“规”“准”。孙过庭没有直说文本的笔顺、字序、行序,因为这是古代文人书写运用的基本常识,不用说。非常清楚,“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规则是建立在笔顺、字序、行序这些文本规则之上的。文本规则是地基,艺术规则是楼房。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一般公众对古代文言文及其体制比较陌生了,眼里只有“横行右行”的简化字,尤其是书法艺术“美术化倾向”的影响,理论家喜欢讲“线条”“图式”,汉语文本的笔顺、字序、行序被淡化遗忘了。所以,书法本体的基本规则是两条,一是“艺文兼备”,一是“一字见心”。
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