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法研究】童衍方: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本碑帖”-滨州市书法教研中心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4-30 197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法研究】童衍方: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本碑帖”-滨州市书法教研中心
微信互动159 6543 8794
题字:张卫东 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書法
研究
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本碑帖” 文 |童衍方
碑帖俗称“黑老虎”,基本含义是指在青铜器、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则记载道:“第一等有绝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 、 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迹,为传世之学邢恩。” 而童衍方老师在华艺上海巡展现场为朋友们解读的,则是真正具有重要收藏价值的“善本碑帖”,什么才是“善本碑帖”呢?
大象还是先为朋友们举一个市场上的有趣例子:我们知道毛公鼎是有着不可估量历史价值的重器,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陕西宝鸡岐山出土,后为金石名家陈介祺所得,之后的一百年时间,留下的拓片众多。以下两件都是2016年中国嘉德秋拍的拍品。

左图的毛公鼎拓片,为陈介祺监拓本,有吴昌硕、张祖翼、陆恢、吴臧龛、褚德彝、王国维六大名家的题跋,估价180-280万元,最终拍出1138.5万元高价,而右图是晚清金石名家端方的监拓本,没有名家题跋,估价1-2万元,最终拍出52.9万元。两者都是晚清金石名家监拓,价格相差可谓巨大。
如果我们任性的拆解分析一下价格,如果将上方左图中的六大名家书法裁下来单卖,可能最多也就卖个一两百万了,而如果没有六大名家的联手题跋,其价格可能也就如右图中的几十万元。而两者完美结合之下,便创下了1000多万元的市场高价。
所以,一件真正的收藏级的拓片,拓片本身、题跋和传承,三大因素是决定性的,对于真正有着收藏价值的“善本碑帖”,在华艺上海巡展现场,童衍方老师总结道:
拓本部分,应该是椎拓较早、存字较多、拓制精良;题跋部分,则是名家真迹、言之有物、书法精美;流传部分,不外乎名家递藏、精工细裱、品相完好。其实若满足了这些条件中的某几个,已可称之为善本,若是全部的条件都符合,那便是善本中的善本了。

童衍方、冯磊两位老师在华艺上海巡展现场
童衍方老师说,这次华艺春拍即将呈现的两件重量级藏品:吴昌硕、王国维等题跋的《石鼓文》卷和赵之谦考释的《刘熊碑》册,便完全符合上述全部条件,所以,称得上是“善本中的善本”!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华艺这两件“善本中的善本”吧!

《石鼓文》明末清初拓本(陈叔通旧藏本)
水墨纸本 手卷
45×703cm
注:
1.周大烈、黄君寔题签条;
2.吴昌硕题引首;
3.王国维、马叙伦、谭泽闿、曾熙题跋;
4.张文魁、陈叙通旧藏;
5、1996年佳士得《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图54,此专场包括曾巩《局事贴》等极为罕有的巨作。
出版:
《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捃存》P67-76,天一阁博物馆编,201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展览:
“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2018年1月30日-3月2日,宁波天一阁博物馆。
这便是最近因为《国家宝藏》热播而成为市场追逐热点的石鼓文拓片。
《国家宝藏》节目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此次故宫博物院推荐石鼓,它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高岩成二平常我们说,有文字的文物比没有文字的文物更重要,而在这些石鼓上面,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内容,和这么美好的书法艺术,所以它被称为‘石刻之祖’。”公元627年,也就是唐贞观元年的一天,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的北阪,一个普通的牧羊老人发现了这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一般高45-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每块石头上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根据石鼓上的文字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qiān]沔、田车、銮车、霝[líng]雨。

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石鼓展厅
唐代众多如今我们如雷贯耳的书法家大文豪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等看到石鼓文的 “打本(拓本)” 后,皆惊叹石鼓文篆刻的“古妙”,唐代以来,石鼓文一直被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歌颂。但这十个神秘石鼓上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的,一直以来却众说纷纭。唐代至北宋,人们普遍认定“石鼓文”是西周宣王中兴时的作品。直到南宋时期,通儒郑樵(1104-1162年)才否定了这种传统看法,他在《石鼓音序》中肯定地说“观此十篇,皆是秦篆”,“石鼓固秦文也”。如今,石鼓文是东周秦国的刻石成为了主流学术界的共识。

石鼓原石(故宫博物院藏)
石鼓文”文字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古文字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已具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唯独“石鼓文”所代表的秦国文字被公认是忠实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演变与审美意识,属于金文大篆到秦始皇帝“书同文”秦小篆中的过渡。唐代书法理论大家张怀瓘就曾将“石鼓文”誉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列之为神品。

1300多年来,石鼓也承载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唐代安史之乱,10面石鼓被弃荒野,直到公元814年,宰相郑余庆将曝于荒野的石鼓移送到凤翔当地孔庙,但却丢失了其中的一面“作原石鼓”。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这剩余的9面石鼓也一度不知所踪。北宋仁宗年间,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对石鼓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经过多番努力找到了那9面石鼓,但在安史之乱后就遗失的“作原石鼓”仍然杳无音信。为了讨好皇帝,司马池竟然伪造了“作原石鼓”凑数,但被博学多识的宋仁宗识破,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传奇的是,到了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终于在关中找到了那面失踪了200多年令无数人牵肠挂肚的“作原石鼓”,十个石鼓终于又凑到了一起。公元1110年,宋徽宗命令10面石鼓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一代艺术皇帝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入汴梁,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和被俘的宋徽宗一起运到了北方。石鼓被运到燕京(今北京)后,不甚了解中原历史文化的金人自然不懂其真正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已经第三次因战乱而遗失了。
一直到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破金国中都(今北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将其保存于北京孔庙之中。而后的元、明、清三代,石鼓便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宁波天一阁
决定石鼓文拓片价值的最核心因素便是在于其拓片的年份,石鼓文在唐代时被发现时原石已有损泐,唐代时期石鼓文早有拓本,但早已不传。长期以来已知最早的石鼓文拓本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北宋本,但令人叹息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这本珍贵无比的北宋本毁于兵燹。

明中后期拓本(吴昌硕旧藏)上海图书馆藏
所以,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石鼓文拓本为明代中后期拓本,主要特征是第二鼓(汧殹鼓)第五行“黄帛”二字未损,称为“黄帛本”。目前国内已知的石鼓文明代拓本,只有区区5件,上博两件,故宫两件,上图一件。
因此,华艺春拍上所呈现的这件拓本,可能是市场上所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石鼓文拓本了!

上图:华艺春拍陈叔通旧藏明末清初拓本,
下图:乾隆晚期拓本
从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初年的石鼓文拓片,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便是第二鼓(汧殹鼓)上“氐鲜”等五字未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五字未损本”或“氐鲜本”。


近代金石书画宗师吴昌硕先生题写了引首和跋文:
凤翥鸾翔。雍乾毡蜡,古香可掬。“氐、鲜”二字,完善可证,已为稀世之珍矣。……吴昌硕时年七十又七。

上图:华艺春拍陈叔通旧藏明末清初拓本
下图:徐渭仁旧藏清初拓本
可见,对于这本“五字未损本”,吴昌硕先生将其年代定为了雍正-乾隆时期,但根据童衍方老师的仔细考证,“氐鲜本”的年代跨度在明末清初一直到乾隆早期,也有早晚之分,其重要区别在于第四鼓(銮车鼓)第四、五行倒数第二字之间是否泐连。第六行“阴”字“阝”部竖笔末端是否已连石花。华艺春拍上的这件陈叔通旧藏本,便完全符合早期特征,因此,吴昌硕将其年代断定为雍乾时期似乎有一点过于保守了百年职校,其年代,应该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而根据童衍方老师的考证,这种明末清初早期的“氐鲜本”存世也极为罕见,已知不到10件,而这件带有吴昌硕和王国维两位金石名家的题跋,这样的拓片,堪称能在市场流通的最牛的石鼓文拓本了!



卷后还留下了除了吴昌硕的引首和王国维先生的长篇考证以外,这件石鼓文拓片还有周大烈、黄君寔题签条,马叙伦、谭泽闿、曾熙题跋,并经过张文魁、陈叙通旧藏,之后则出现在1996年佳士得《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专场上,和该专场同时上拍的,还包括之后拍出2.07亿的北宋曾巩孤品《局事帖》等超重量级藏品。
前文说到,如今存世石鼓文的明代拓片只有5件,全部为国家馆藏,市场上所能得到的最早期拓本就是明末清初了,这一时期留下的拓片,如今故宫博物馆所存的石鼓文原石上很多已经没有了,而再加上民国时顶级艺术家与顶级学者的合作,这样的藏品绝对堪称是典藏级的了。
我们接着再来看第二件“善本中的善本”。

赵之谦考据《刘熊碑》并双钩本
水墨纸本 册页三本
注:此《刘熊碑》一册拓本,一册赵之谦双钩本,一册平安馆刻翁方纲双勾本,均为沈树镛灵寿华馆之物。
出版:
一、《刘熊碑》拓本出版于《原石拓刘熊碑》,1929年5月发行,1936年10月再版,中华书局;《汉酸枣令刘熊碑》,1921年4月发行大儒侠史艳文,1928年4月再版,中华书局。
二、《刘熊碑》赵之谦双钩本出版于《天一阁宋拓刘熊碑双钩本》,1921年4月发行承德技师学院,中华书局。
三、《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集(上卷)》P210-213,2016年上海三联书店。
展览:“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2016年1月17日-2月20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刘熊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原碑二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刘熊,字孟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玄孙。尽管立碑年月至今已经无法细考,但其年代为东汉时期无疑早已是学术共识。《刘熊碑》所见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此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皆有著录,南宋洪适《隶释》详记碑文(已有缺字),大约在南宋之后,碑石断裂,存上下两块,有记载这两块残石在明代嘉靖年间仍然存世,后来散佚,1915年,金石学家顾燮光在延津访得《刘熊碑》碑阴残石一块,存字八行,碑侧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延津县博物馆。《刘熊碑》书法古逸遒劲,惜字迹漫漶。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杨守敬则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
唐代诗人王建曾有《题酸枣令刘熊碑》诗一首,
苍苔埋字土埋龟,
风雨消磨绝妙词。
不向图经中旧见,
无人识是蔡邕碑。
诗中将刘熊碑认定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蔡邕还是一代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所写,更是为此碑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尽管刘熊碑名气极大,但是传世拓本却是寥寥,盘点公私藏品,只有三件,其一是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刘铁云旧藏整纸本,其二是宁波天一阁藏本,如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三便是我们这次在华艺春拍上看到的这件由清代金石学家、藏书家沈树镛(1832-1873)(沈树镛是吴湖帆的外祖父)所藏的这本了。

这套沈氏旧藏的《刘熊碑》共三册,一册为拓本,一册为赵之谦双钩本,一册为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我们一一欣赏。
一、拓本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之谦题签,为沈均初同治二年十二月所得,并装池成。扉页为赵之谦隶书题名。拓本中赵之谦据宋代洪适《隶释》全文、天一阁藏宋拓本,复校翁方纲摹刻本,江秋史、巴慰祖双钩本书于拓本每行之下。册后另有两页长跋,考释此本与他本之异同,并记沈均初得此拓于都下,“







册后有杨守敬、李瑞清、吴昌硕、钱葆青、沈曾桐、沈邦宪跋,另有李葆恂、徐世昌、铁良、王瓘、汤寿潜、叶德辉观款。册尾补入民国时发现的《刘熊碑阴》残石拓本一帧,并有此残石发现者顾燮光题记。
二、赵之谦双钩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氏题签,篆书题扉页。赵之谦据天一阁藏宋拓本双钩,钩毕,复据翁方刚刻本补钩二十九字。册后以极小之字作碑图一纸,并跋两页考诸本异同。自谓“为均初尽七日功校正谬误,并取墨本追摹体势,双钩一本附残拓后。考次文字,别为碑图。”






吴昌硕在上面这样评价道:“此本《刘熊》为赵?叔双钩,无一字不合。?叔书画往往粗枝大叶,而金石之字考究极精,名不在巴君(慰祖)下。”
后有沈邦宪、张祖翼、杨守敬诸家跋,跋中各有对赵氏双钩本之品评。双钩古刻,看似容易,其实需双钩者对于书法有着极高的认识,才能理解线条起收转折处的精细变化,以及文字之神采。而赵之谦双钩的《刘熊碑》,也可视为赵氏对于《刘熊碑》的理解及认识。
三、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之谦题签、钱泳题记。沈均初题记中谓:“右题语齐梅麓太守手迹也。齐氏钩本亦藏予家,癸亥冬杪既见石刻真本,知此本(指翁本)钩摹之善,而齐本多自运处,仅存形模,不足据矣。”





册後赵之谦则谓翁方纲“双钩本不可信”,遂详述翁氏钩本与其所见拓本间之异同。之后有杨守敬、张祖翼跋。另有吴昌硕、沈邦宪、李葆恂、徐世昌、铁良观款。
这三册,全部留下了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宗师赵之谦的浓重印记,赵之谦在这三册中的题跋,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各体皆备,大字小字一应俱全,连吴昌硕都叹服“?叔题跋绝精”。


而比赵之谦书法本身更加值得称道的,自然是赵之谦作为一代金石学家在这其间所付出的心血。赵之谦考释这件《刘熊碑》,同治三年正月初七跋双钩册时已尽七日之功,初八跋翁氏钩本后,初九、初十跋拓本册后。前后用时十日。这十日功夫,赵之谦只做了考释并双钩《刘熊碑》这一件事情,除了跟沈树镛的交谊匪浅外,更多的是他对于金石的痴迷。
就一般的创作速度来说,赵之谦写一件对联,可能需要十分钟;刻一方印章,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画一张花卉,也最多半日功夫;而考释件《刘熊碑》却花了十天时间!能看到一代宗师赵之谦对一件碑帖有如此的不遗余力,这绝对是如今所见的唯一一件了。而我们知道,赵之谦的精品书画作品,早已动辄上千万了,所以,很多事情,真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足可见,赵之谦、沈树镛二人对于这件拓片的无比珍视。
这套拓片在沈树镛之后为另一位金石名家端方所得,民国时归陈淮生,并由上海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珂罗版,约上世纪三十年代则有民国元老王伯群收藏,在秘藏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赵立波书法工作室教学导览
■童衍方 漆书对联 在上海市中心,一条充满市井气的弄堂深处,坐落着一座几近百年历史的洋楼,这座4层西式小楼的门口赫然挂着一块题匾“宝甓斋”。步入“宝甓斋”,西洋古董搭配着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别有一番味道。看得出,主人对于整体设计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童衍方
爱艺术 爱生活
★★★★★
在上海市中心,一条充满市井气的弄堂深处,坐落着一座几近百年历史的洋楼,这座4层西式小楼的门口赫然挂着一块题匾“宝甓斋”。步入“宝甓斋”,西洋古董搭配着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别有一番味道。看得出,主人对于整体设计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这是我与女儿的合力之作,女儿旅居巴黎15年,是一位珠宝设计师,对西方的建筑设计比较了解。” “宝甓斋”主人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童衍方介绍道。
  童衍方: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及在《书法》、《书与画》等刊物发表,被收入《国际书法篆刻作品集》、《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集》、《全日本篆社篆刻作品集》等,为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出版《童衍方述》、《篆刻丛书—刀法》、《吴昌硕先生的篆法、章法、刀法》、《来楚生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等。亦擅国画。

中国传统艺术就要靠坚持推广和传承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是很幸福的,中国艺术类目太多,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西洋的东西,其实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我们传承、引导的问题。一旦传承好了、引导好了,他们骨子里、血液里就会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存在。”童衍方说,这方面澳门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典范,其馆长陈浩星是西泠印社理事,与大陆各大博物馆的关系都非常好,因此常年向各大博物馆借经典藏品展览,这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童衍方说,现在金石、拓片尤其红火,从2008年出版的《金石永年》到2014年出版的《集金鎏影》,喜欢的人越来越多。这也说明了推广和传承的力量。刚刚结束的西泠春拍“名家闲章集萃”专场,没有一件流拍,成交率百分之百。
“对于这个时代,我认为第一要感恩,第二要在传承上做一点事,不要仅仅追求利益。”童衍方在五年前为恩师唐云先生在澳门艺术馆举办展览,100件作品都是通过民间征集到的乳赋。最近几年,他也连续为他的另一位恩师来楚生先生举办过多次回顾展。童衍方说,这样的展览其实就是一种传承,他希望能把经典的艺术传承给下一代。
与浙江有浓厚的艺术情结

与杭州有深厚的人文渊源
童衍方经常沪杭两地来回跑,用他自己的话讲,他与浙江这片文化热土有着浓厚的艺术情结。“我祖籍浙江宁海,我的老师唐云先生是杭州人,来楚生先生是萧山人,我跟随两位老师在上海学习,但小时候住在杭州,与杭州有很深的渊源。” 童衍方的第一位老师若瓢是唐云先生的好朋友,比唐云大8岁,是杭州净慈寺儒僧,与郁达夫、郁曼陀都十分要好,擅画兰花、竹子。通过若瓢,他认识了来楚生先生和唐云先生。在童衍方中西合璧设计的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启蒙恩师若瓢的画像作品,“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便是给老师行礼,也算是尽学生的本分。”他说。
童衍方敬仰的好多前辈都是杭州人。“最有名的老师潘天寿是我同乡,吴茀之、沙孟海和我很要好,我的第一本个人作品印谱的序是沙老亲自写的。1983年我加入西泠印社,是当时年轻一辈入社比较早的。”如今,童衍方是西泠印社的副社长,经常赴杭州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同时,作为一名极具鉴赏力的收藏家,每年的西泠印社拍卖他都亲自参与鉴赏工作。
童衍方说,其实浙江和上海的渊源深厚,是最密不可分的。上海是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其特色有二:一是注重传统,注重学养,有包容性,在吸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注重吸取民间艺术的长处;二是个性鲜明,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艺术气度。“海派”代表人物中有很多是浙江人,像蒲华、任伯年、萧山“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赵之谦、黄宾虹等等。不但有浙江人来上海,也有上海人去浙江。山水陆俨少先生;花鸟陆抑非先生;海上四大花旦(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都是从上海画院来到了浙江,尤其陆抑非到了杭州后,更彰显了其内在修养,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收藏讲究缘分,也是个性修炼的过程
童衍方不仅是著名的金石书法家、篆刻家,他还是一位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收藏鉴定家。如今,除了研习书法篆刻外,他还到处“看宝贝”。许多拍卖公司、藏家们都纷纷邀请他去鉴宝把关。“收藏是我的一个爱好,带着爱好做事业,就是一种乐趣。”
采访中,他拿出了几件颇有意味的藏品给记者赏析。“收藏不是一定要花巨款去买藏品,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淘到好东西”,他指着他从日本淘来的几把上等紫砂壶说道。童衍方收藏了许多流派印谱,“因为印谱现在很少,在当时每一种最多做几十部,最有名的一部是《丁丑劫余印存》,说明文人正义感强,浙系几位藏家他们把自己的图章汇集在一起。20本,4函,273位名家赢泗,近2000方图章。《丁丑劫余印存》展现出了文人独有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情结。”他介绍说。

童衍方有着独到的收藏理念。他觉得收藏第一是得讲缘分,得到或者失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第二收藏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养成很多好的个性。比如对一件物品的仔细审视、研究以及考证,这是个性的锤炼过程。第三收藏并不是孤家寡人的,而是有老师的提携帮助、同辈的切磋研究,更要传授给后辈。要有一个好的圈子,坚持自己的品位。不买出土文物、来路不明的东西。大家的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他认为收藏要确立一个专题。他的收藏专题是金石家的书画,西泠百家、丁敬印章、蒋任手卷等等。第四是不断充实新的含义。藏品在研究时发现的一些新资料,及时记录下来,在适当时间为藏品做一些题跋,留下一个痕迹。
平和的心态成就了艺术

也懂得享受生活
但凡参观过童衍方小洋楼,见识过里面的设计与陈设的人,都称赞他是个有生活品位与情趣之人。童衍方笑谈说,其实他的生活方式简单,有个好的心态是关键。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刘五朵。我的生活就是由创作、鉴赏、旅游三者结合而成的。在家时我每天6点一定起床,稍微做下操,吃早饭,7点半看看新闻、天气预报,8点不到就在工作室开始创作。中途休息,一般到12点吃中饭,下午睡午觉,生活简单但很有规律。”他介绍说。

“在我这个年纪,我的人生总结有三点:一是要正直,二是有包容性,三是要勤奋。这个很重要。”童衍方至今仍保持着一星期一次进行自我反省总结,并且坚持记录“日记”的习惯。“人总会做错事情或对某一件事有一些感悟,收集到一件好东西获得的感悟,我都会记录下来。懂艺术真好。”
“我的人生原则就是顺其自然。既不刻意隐蔽,也不高调显露。在艺术园地里我还是在不断进步,要加快脚步利用时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创作,也是为了享受,一年我会去五次日本,除了一些艺术活动外还有很多拍卖活动,最后总有一段时间是我自己的私人时间,享受这一段时光四季折之羽。”

书法网络教学直播
相关文章均来自网络搜索。原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立即更正活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技法全解|成人班|硬笔班|亲子班|师资班|
——墨上花开*赵立波书法工作室学生作品汇报展——
赵光岐|王芳|王龙|贾风壮|纪天瑾|
修胸中道義 行翰墨薪傳

九州桃李沐春風

微观耕砚楼 翰墨育人生
一池翰墨書壯志
教学内容及大纲
请点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