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海泛舟】紫苇:杜云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清漳两岸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2-26 22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海泛舟】紫苇:杜云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清漳两岸错婚


——《凤城明珠》及其它
曾参与编写两部县志,编著多部专业史志,与张泮池先生合著《今古曲周》刚上一市便销售一空,作为作家和本书的编著者之一,自己买不到自己的著作。2005年到2008年不足四年时间相继出版《玉堂春外传》和《凤城明珠》两部厚实的文艺作品集,字数近百万,且作品多有获奖,这在当代和过来的曲周文坛上不是绝无仅有坐爱美图,也属凤毛麟角。分析这一现象,对于启迪后学,繁荣曲周的文化事业,贾石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热爱生活,扎根大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发现创作题材是杜云岚先生文艺创作的鲜明特质。杜云岚先生生于农家,长在农村,尽管后来到城里工作,但他的亲朋故友在农村,他的父亲是农民,他与农村、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缕缕情丝。即使后来进城,在关注农村农民的同时,他的视野和生活的触角也更多地伸向社会的底层。这在他的《我的父亲是农民》、《慈母手中线》、《大翠与二牛》、《三妯娌》、《挽歌一曲悼岁寒》等众多作品中可见一斑。这些作品,体现着浓郁的平民意识,写得朴实、率真,与其说是他在描写刻画作品中的人物,不如说是作品中的人物与他朝夕相处,让他耳熟能详,牵扯着他的思维走向,主动走向他的笔端而跃然纸上。他所创作的题材,描写的人物,似乎都可以在生活中、在他的周围找到原型,绝非单靠想像和艺术的加工就可描摹得如此生动、逼真。他的作品,都是扎根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题材,提炼主题,刻画人物,编织故事的结果,是经过二度创作和艺术加工的结果猎才医药网,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的穿着妆扮、对话语言,还是所处的背景场面,我们只能说是冀南曲周一带特有的。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环保之歌》中的“墙上画马不能骑,女婿比不了亲闺女”,《凤城明珠》中的“闺女娘蜜沾糖,还是闺女心疼娘”,“都说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一点不差”,《郭企之》中的“隔二片三学了这么几句”等等,均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除了关注现实,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外,杜云岚先生还立足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穿行于历史幽暗的隧洞,用思想的光芒烛照历史,到历史的纵深处挖掘宝藏,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平面中构筑立体,整理、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玉堂春外传》、《玉枣传奇》、《为民清官老盛鸿》、《彭希武义聘盲女》、《书生仗剑》、《郭企之》等。这些作品,对于宣传推介曲周,深入发掘曲周的历史文化底蕴,均起到“古为今用”的积极作用。
贴紧时代,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是杜云岚先生创作的主旨所在。文艺创作必须对读者有补,对社会有益。为时代的进步摇旗呐喊,摧橹扬帆,弘扬时代主旋律,理应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文艺工作者,必将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其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将是昙花一现,难以流传久远。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作品,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赢得读者,占领市场,进而改变风水,影响气候。现实题材的作品是这样,历史题材的作品同样如此,只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为现实服务的方式表现得更加娓婉而曲折。杜云岚先生深谙此中三昧,置身于沸腾的火热的生活,紧紧地拥抱新时代,在现实生活中提炼主题,发掘素材,创作了一大批洋溢着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金凤丸,包括诗赋《曲周八景》、《曲周赋》、《小平颂歌》、《他,感动了中国》等;戏曲《红丝带》、《建设新曲周》、《情系社保》等;散文《中国农大,曲周人民欢迎您》、《勒石铭伟业,树碑表真情》等混战学院。这些作品,有的被广为传颂,有的将载入史册,有的被搬上舞台巡回演出,多有获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效应。
淡泊名利,耐得寂寞,默默耕耘,不舍不弃是杜云岚先生始终不变的人生操守。文艺创作是一条布满坎坷与艰辛的道路,要想在创作的道路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乃至心灵的煎熬。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特工弃妃,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家沈从文说:“不要羡慕那些作家,他知道许多,想过许多,写过许多,其实就永远不能用他那点知识救济一下他自己。他的工作使他身心皆十分疲劳,他的习惯罚他孤单独立……”作家陈忠实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些话,是古今作家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作为过来人,杜云岚先生阅历丰富,对文艺创作如鱼饮水,甘饴自知,那么,是什么精神动力让他寒夜青灯,案牍劳形,不舍不弃,在文艺创作的羊肠小道上一路跋涉,坚持下来了呢?是他对文艺创作的憧憬与向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然。在创作的艺苑里,他坦露着他的胸襟,表达着他的心声,实现着他的夙愿;在创作的艺苑里他嘻笑怒骂,鞭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在创作的艺苑里,他实现着他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正是得益于这一精神的支撑,使他在文艺创作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地跋涉,乐此不疲,虽苦犹甜。他把别人侃大山、打麻将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和写作上,以致在后来因病住院期间还在病危中吟诗作对,其中四首在《邯郸晚报》发表。这种把文艺创作等同生命,对文艺创作不舍不弃的执著追求,几人能够做到?!如今的杜云岚先生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精神矍烁,鹤发童心,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但愿苍天宽时限,发挥余热著新书”,在凤城曲周这块并不肥沃的艺苑里,担负犁轭,默默耕耘。
善于驾驭各类体裁,多才多艺,扎实的基本功是杜云岚先生在文艺创作上取得瞩目成就的前提。杜云岚先生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创作的实践,涉猎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小说、散文、诗赋、戏曲、故事、曲艺、报告文学、论文、史志……乃至碑文等高门嫡女,均有妙文佳作,自成一家。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溯古论古,学究天人,中外政要,军事风云,文苑体坛,悉数关心,成为他创作各类体裁作品的原始资料,填充了他艺术创作的宝库聂党权。他的创作绝非几包烟、几两酒的买卖,而是林林总总,满满当当,有着丰厚的艺术储备和强劲的创作实力。纵观杜云岚先生的文艺创作,不仅体裁广泛,而且高产高质,佳作迭出。作品积极向上,立意高远;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语言平中见奇,雅俗共赏。记人的散文如《我的父亲是农民》、《慈母手中线》、《挽歌一曲悼岁寒》、《心香一炷》、《遥祭张清海》等杨可凡,感情真挚,用语平实,其中不乏精妙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贴切自然,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失为范文佳作。

李光清,笔名紫苇,男,1964年5月生,河北曲周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88年4月在安寨镇参加工作,2004年7月调县住建局。爱好文学,除撰写总结、汇报以及新闻稿件外,还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先后在《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中原商报》《邯郸文学》《卫运河》《邯郸人文》以及河北《当代人》、山西《云冈》等报刊杂志发表,并有获奖。结集出版有《寒门影事》、《故土寻梦》、《心灵的行走》、《泛黄的记忆》、《流年碎影》等七部文学作品集。2015年,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凤城英才”荣誉称号。2017年被选拔为曲周县第九届政协委员,被省民俗协会评为“河北草根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