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理画论】——浅议汉魏石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2017年第23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7-12 161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理画论】——浅议汉魏石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2017年第23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书理画论】

浅议汉魏石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
□ 周其全
书艺界均知,隶书分古隶、今隶两类。作为隶书发展初期的古隶车轴山中学,亦称秦隶,即战国秦至两汉初中期(约公元前221-公元前110年)的隶书。古隶结体稍为纵长而篆意尚存,波、磔不很分明。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的战国墓出土的“青川木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两件木牍中,一件字迹清晰可辨,据考证为战国时秦武王二年之物,先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十三年,这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隶书。而中国西北出土的大量汉简,像“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绝大多数为西汉时遗墨,形态潇洒,奔放自然,呈现出西汉书法艺术笔意多姿、眉娇绮丽的神韵。今隶,亦称汉隶,泛指东汉成熟期的隶书。从字形上体现出正方或扁方的特点,展现出左右开张、舒展、波磔分明的风采。这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品有墨迹,更有碑碣。碑刻诸如《张迁碑》《礼器碑》和《衡方碑》等等,可谓林林总总,奇纵恣肆,充分展露出东汉时期隶书仪态纵横、百般绚丽的艺术魅力。本篇即对汉魏时的《熹平石经》和《三体石经》作深入浅出的探索和解析。

太学是中国古代学子的大学,其渊源始于西周。东汉是太学发展壮大时期。据说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东汉及魏晋太学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其遗址位于今偃师市佃庄乡东大郊之太学村。有关资料显示,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打蛇打七寸,儒家文化被奉为经典,儒学被定为官学,所以必须有一部标准文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鉴于此,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张训、韩说,五宫中郞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和太史令单飏等人,集体上书汉灵帝,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同时,这一建议得到宦官李训等人的支持,并且奏请,获许。
显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碑刻经书、规范文字的艺术创造和宏伟工程。参与者们对选出的各种经书文本反复核检比勘,择善而从,以确定五部经书的标准文本。然后由蔡邕等人笔蘸朱砂,“自书丹于碑”(《后汉书·蔡邕列传》卷90)。再由艺人工匠依文镌刻在统一定制的巨大石碑上。整个工程历时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约20万字。据《后汉书》李贤注引《洛阳记》载,碑文刻好后,立于东京洛阳城南太学门外讲堂之前。讲堂长十丈,宽二丈,两面纵行竖立《尚书》《周易》《公羊传》石碑28座;堂前南面横立《礼记》石碑15座;东面纵行竖立《论语》石碑3座。每座碑高约1丈,宽4尺,上有瓦屋覆盖,四边有栏杆护围,非常气派。当时人们将这些碑刻经文称为“石经”。为了与曹魏正始年间的碑刻经书相区别,后人又称它为“熹平石经”(图1)。“熹平石经”的刊立,可以说在当时出现了轰动效应,文人土大夫们本着对儒学经文的渴求与执着趋之若鹜,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后汉书·蔡邕列传》有言:“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捐赠天堂,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足可见张小攀,“熹平石经”历史性的伟大发明,实践了“文章典籍有其统宗,而学术人心得所规范”的举措(章学成《文史通议·外篇一》卷6)。可以说是对典籍文体和文字进行双重规范的先例,对后来曹魏时期的正始《三体石经》、五代时的《蜀石经》、唐文宗时的《开成石经》、北宋时的《嘉祐石经》、南宋时的《宋高宗御书石经》(《绍兴御书石经》)以及《清石经》的启迪和刊刻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对颂扬和光大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起到了承上启下、不同凡响的作用入江陵介。

图1 《熹平石经》拓片(局部)

《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通常说法,《熹平石经》也称《一体石经》。根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75字左右,为标准的八分体隶书。如在汉魏洛阳城南郊太学遗址附近村庄出土过《熹平石经》多方,其中有《尚书》残石二方。一石系1962年出土,地点在偃师县佃庄公社东大郊大队第十生产队(亦称太学村)。残石两面均有经文,上端是9.5厘米的空额,下为《尧典》《舜典》两篇经文。阴面约长31厘米,宽36厘米,比阳面略大。经勘校为《舜典》《皋陶谟》《益稷》的部分校记。另一石,于1968年出土,地点同上,系《皋陶谟》《益稷》《禹贡》三篇的部分经文。6278残石正面经文十二行,以第一行“明扬”二字,此经文当为《尧典》。
再以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为例,《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其中一块呈斜方形残断面,高33厘米,宽56厘米,两面均刻《周易》文一段。一面为《家人》至《归妹》十八卦,存27行,共246字。另一面为《文言》和《说卦》,存11行,101字。堪称为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出土汉石经残石中字数最多的一块。据说:《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于1920年代出土,起先为于右任先生购藏。几经转手,1952年由富平县入藏西安碑林。《周易残石》现存347字。毋庸置疑,《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从经学和艺术方面而言,保存了《周易》的文化经典,为校正经学文字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闪现出汉代书法艺术的绚丽光彩。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曰:“东汉书学以中郞(蔡邕)为最,而石经尤其得意之作,故为‘两汉之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石经》精美,为中郞之笔。”故宫博物院的马衡为《周易残石》跋文曰:“此诚旷代之瑰宝矣。”足见《熹平石经》显示出儒家经文与书法艺术双璧的艺术魅力。
诚然,《熹平石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为校对版本、规范文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拉开了历史上以多部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的序幕。况且,其精美的字体、严谨的结构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史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从出土的石碑经文可以看出,经文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等人用当时通用的隶书手写的,绚丽的书艺为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们提供了结构优美、气势磅礴的隶书典范。历代研究书法的文人雅士均视石经拓本为艺林罕见之宝,并奉为圭臬。试以《周易》经石为例,其结构方正方琼个人资料,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笔法精丽、无懈可击。换句话说,蔡邕“石经”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锐气内蕴,恢宏如宫殿庙堂。正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仅在当时被奉为书法典范,而且历代流传,至深且远。从书法史角度解析,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石经的笔法神韵潜移默化地使隶书转变为楷书的时机应运而生。

汉魏石经的另一品类《正始石经》(图2),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始立,共有经石28碑。据说当时此石经治好后立于太学门外《熹平石经》的西侧。从出土石经显示,《正始石经》经文石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三部经书。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文字书写,所以又称《三体石经》。令人遗憾的是,《正始石经》的命运和《熹平石经》一样,均遭受了自然或人为的“风云变换“的洗礼,历经当时达官显贵者的捉弄。
关于《三体石经》的出土和遗存,唐宋时期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传奇。而罗振玉对《三体石经》出土的考察和研究活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在《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跋》说:“正始石经《尚书·君奭》篇残字百二十言,全字百有十,半字十有二。光绪中叶出洛阳,寻归黄县丁氏。三体石经之传人间者仅此片断耳。”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洛阳再次出土三体石经《尚书·君奭》《尚书·无逸》《春秋·僖公》《春秋·文公》等残石。《尚书·君奭》开篇为: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以后不久,又得《尚书·多士》与《春秋·文公》经残石,均系表里书,这是迄今为止石经出土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至于对《三体石经》的探索与研究,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已开了题跋石经拓本的先河。郭忠恕《汉简》卷七《略叙》便有“唐开元十三纸”的阐述。到了清代,统治者多方笼络文人,陈艳茜奖掖学术,学风日盛,经学重新得到学者的重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三体石经》又重新走进了文人士大夫的视野。对石经源流的考订是这一时期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成绩卓著者主要有罗掁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和章太炎等几位先贤。碑文经章太炎考勘为邯郸淳所书。
值得一提的是普京吧,《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载:“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而到了《后汉书·儒林列传》言:“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是误以《熹平石经》为三体字。后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遂因之骨头收集者。固此,学界为文作章,引经据典应当谨之慎之,切莫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以免贻笑大方。

图2《正始石经》拓片(局部)
小结
综上所述愚人食盐,源远流长、震古烁今的汉灵帝《熹平石经》和曹魏《正始石经》,堪称为意趣浓厚的文化精髓和气韵十足的书法艺术。也可以说是传承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催化剂或里程碑。《熹平石经》是“一体石经”,堪称为“馆阁体”之滥觞。其刊刻在汉灵帝时期,反映了汉魏时崇尚“五经”儒家经典的哲学思想和治学态度,展示了辞赋家、书法家蔡邕的隶书风采;《正始石经》是“三体石经”,有古文、篆、隶三体,相传书者为三国时期书法高手,有卫觊、邯郸淳和嵇康等。此石经刻于魏帝曹芳时期。《正始石经》均刊刻有《尚书》《春秋》等文化经典,同时以三体书法形式展现了当时书法名家的艺术魅力。实践证明,魏石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神韵,可称为至高无上的艺术瑰宝,折射出了先贤们亘古未有的远见卓识和艺术风采,必将彪炳史册,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