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籍导读】通俗易懂综述版:建筑史编纂的几大源流-阅读异乡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6-13 16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籍导读】通俗易懂综述版:建筑史编纂的几大源流-阅读异乡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蓝字↑订阅。
说在前面:

LEACH, A. 2010. What is architectural history?, Polity Press.
(图片来源:https://www.wiley.com/en-us/What+is+Architectural+History%3F-p-9780745644561)
《建筑史是什么》这本书的第一章导读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在进入第二章之前,我想简单的回顾一下第一章的梗概,并按时间顺序简单整理一下第一章讲到的建筑史编纂史的几个源流。想看详细版,请点下面蓝色链接:
建筑史是什么:前言导读
建筑史的传统。之一,建筑师的遗产。
建筑史的传统。之二,建筑师和他的艺术家身份
建筑史的传统。之三,建筑和经验知识。
建筑史的传统。之四,建筑和文化。
第一章的核心内容:
作为学科的“建筑史”是19世纪开始在德语区的大学里出现的。在这之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写作者为建筑史的成型做出了贡献。这一章,其实是作者在时代差异、地域差异(语言差异)、目的差异的大格局下,讲述建筑史学编纂的源流。作者的思路和格局是异常宏大的,但在这本如此短小的史书中,作者的写作手法是用典型人物襟带史学大格局。也进而请大家注意,在下面按时间顺序梳理的几个脉络中,出现的人物仅是个别代表人物。
首先,最早的和最直观的源流之一,肯定是来自于建筑师自身。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帝国,维特鲁威(Vitruvius,约BCE 80/70-约BCE 25)写作了《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这本书里强调了建筑的几大功能和希腊传下来的三柱式,并且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把建筑的起源描绘成:人类的社会交往在火堆边出现,住房因庇护所需进而生成了以火为中心的象形棚屋,希腊人赋予其秩序和布局,使棚屋成长为建筑。
这本书之后一直被历史掩盖,直到恰逢15世纪时代所需,意大利人重新发现了这本书。随后不久,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发表《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一书。阿尔伯蒂的书继承了维特鲁威的写作框架,但没有把维特鲁威的东西当成客观事实对象雷丸片。对于阿尔伯蒂,时代赋予他的任务是邵江彬,创造“建筑师”(architect identity),给“建筑”划界(scope),彼此之间说“行话”(term)。他开始区分建筑师和工匠,建筑师的非物质工具(图纸)和建设的物质工具(材料)。
第二,建筑师是艺术家,他们个人成长史非常重要。
那个时候,建筑师是艺术家倒没什么可争论的,因为建筑师本来就是艺术家化身出来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建筑师也和其它类别的艺术家一样,写传记也就是研究他们个人成长史,是写作建筑史的一大类别。代表作就是1550年,瓦萨里(Giorgio Vassari,1511-1574)的《艺苑名人传》(Le Vite dei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i)。这个时候看待艺术家是带有英雄主义情怀的,这种情怀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艺术家的群体努力当然是分不开的。
宗教信仰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艺术的最大动力就是尽可能模仿上帝创造的完美的自然,以此艺术家也成为能够最接近上帝的人物,因为他们能创造出和上帝创造的东西很像的艺术嘛。建筑师,为了接近上帝,接近上帝创造的美,当然就是去追寻建筑里的完美比例了。
第三,真实?测绘?图纸?与建筑史撰写的关系
15、16世纪,“建筑”边界差不多有了,建筑师也是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身份了,建筑师创作和认识建筑的工具是图纸,那建筑师到底该怎么创造“完美比例”的建筑呢?什么建筑才是好的?该怎么把好的建筑传递下去呢?意大利人不害怕这些问题,因为意大利的脚下是古罗马。他们再发现了古罗马文化和建筑,他们发明了测绘,他们通过测绘绘制图纸中威汗蒸房,图纸将他们再发现的古罗马建筑远播下去。
比如这三个著名的意大利人,塞巴斯蒂亚诺·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1475-1554)、安德烈亚·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和皮罗·利高里奥(Pirro Ligorio,1512-1583),搞了好多本测绘书,并宣传自己对比例和美的认识。建筑师们在创作新建筑的时候,也纷纷模仿古罗马的建筑来致敬传统。目的嘛,无非就是建立学科标准(canon),大白话呢就是,学科的圈也有了,建筑师的行话也有了,那这个圈圈里啥最好啊?啥最值钱?意大利人想说了算,他们说就是古罗马最好了。两三个世纪都这么说,大家也都差不多信了。
这个时候,抬杠的人出现了。法国人就不干了,在我路易十四太阳王统治下的法国这么牛,怎么我们也得自己说了算,不能你们意大利人说啥算啥。以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t,1628-1703)为首的法国人一番研究和理论争辩后,他们发现,古希腊艺术可比古罗马早啊,古罗马的东西还是抄的古希腊人的呢。我们学习古希腊的法国文化才是真正的现代文化呢。
反正,经过意大利人和法国人这么多年的扑腾,15-18世纪之间,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学科标准(canon)、经典传统这个事,没跑了妖孽夫桃花妻。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在他十七卷本的《法国的历史》的第七本《法国的历史:文艺复兴》中正式把他们扑腾的这几个世纪称为“文艺复兴”。
第四,文化研究。真正闹事的人来了。
15世纪开始这些年冰恋吧,学科都在成型中,扑腾的人都很有英雄主义情节,大家闹来闹去,也都是围绕着古罗马和古希腊转,15世纪之前、古希腊古罗马之后的发展,这些人根本不惜的提,更别说平民的手工艺品了。
19世纪开始,德语区的作者开始发力了。这个时期,知识的逐渐系统化,上层与底层手工艺品之间差异的日益缩减,一起促使研究思潮从经验科学过渡到新兴的文化研究。这种发展引出了崇高的建筑艺术之外的其它问题。文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现在可以用来研究和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了。
从米什莱开始给那段时间定义为“文艺复兴”开始就意味着,他已经开始关注这段时期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段时期之外是什么,不然纯粹的永恒的“知识”是不需要被定义,然后再拿到哪里去被商榷的。瑞典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他1867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一书中继承了这个概念,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时代,时代和意大利商业文化的关系,时代和建筑师兴起的关系;建筑师、纪念性建筑和普通大众、手工艺品的关系。所有的一般和特殊都成为文化研究的客体米筹金服。他们探讨的问题变成:怎么才能去差异化、去纪念性的视艺术作为文化的纯碎和简单的表达?“文艺复兴”只是一个特别的时代,而不是标准。
布克哈特的学生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1864-1945)祭出了大杀器。他在191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基本原理》(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一书开始宣传新观念“没有名字的艺术史”。绘画、雕塑和建筑首先并不应该看作一个艺术家或建筑师的作品,对艺术品的审视和阅读可以从传记换季和年代系谱中抽离出来。建筑风格的历史和为什么房子外表随着时间会变化的问题在这种认知中凸现出来。这就彻底颠覆了15世界艺术家的英雄主义情怀,个人传记还可以有,但是不能脱离文化的脉络和风格的变迁叙述了。
从此,建筑史的写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不仅有边界,有语言,有人物,而且人物开始争论,对象开始多元。最重要的是漂浮着的建筑圈找到了文化研究的坐标系,一切关系变得丰富和有理有据。
终于,建筑史自然变成了大学里的一个学科
在大学里设置建筑史这个学科顺其自然的发生在德语区的学术界。德语区的大学写作者之间明显的师承关系也是促进建筑史编纂在智力层面之外,有了机构层面的发展的重要原因(说白话,罗宏明就是这些研究成学科啦,有人一代又一代的研究啦,不是光杆司令单干啦)。如下图,上面提到的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之间,前仆后继的青史留名的和不留名的有不少人,智力的传递很重要的仰赖于机构的支持。

19和20世纪这段时间呢,别的语系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当然也没闲着。大不列颠的作者的时代任务就是带着测绘这个伟大的工具,四处去给大不列颠及其殖民地找历史原型,占有历史并解释历史。如下图里面的三个人,从他们的几本重要的书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历史目的。法语区的作者,包括法国和比利时,他们在保护和修复中世纪的遗产中找寻民族认同。意大利的作者,依然在书写强调文化传承(cultural patrimony)的民族国家艺术史。跨国大西洋,美国的作者不受文化传承和地域性格局的限制,最自由的回视和写作欧洲,这也是后来美国的学术大盛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附上一张1860年中央欧洲的地图作为结尾吧,提醒大家地域对学者和学识的影响。同时,做史学研究时,要有跨地域跨边界的视野。

(?Perry-Casta?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点击下面蓝色链接查阅历史文章
书籍导读:
建筑史是什么:前言导读
建筑史的传统。之一,建筑师的遗产。
建筑史的传统。之二,建筑师和他的艺术家身份
建筑史的传统。之三,建筑和经验知识。
建筑史的传统鬼娃恰吉。之四,建筑和文化。
阅读展览:
迷失了身份的孤独:阅读The Founding Museum
洛杉矶的盖蒂中心:每一块石头都在叫嚣着我们很值钱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集锦
罗丹和古希腊艺术
阅读育婴院博物馆
阅读城市:
纽约印象
双面巴黎
阅读人物:
Jeffery Cody: 美国学者的热忱和平易近人
Adrian Forty: 英国学者的清冷与风骨Adrian Forty: 英国学者的清冷与风骨
感激及安利一枚好老师:坏兔子师兄
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两性交往中的三个小故事:请不要再继续压缩我们的边界。
艺术简史:
裸体男性还是一个光腚的男人
资源分享:
资源分享:简单英语小视频教学网站,什么学科都有
THE END
各位读者好,我的订阅号要更名为“浮萊閣門肆”了,这篇文章发出去后两天生效。提醒大家不要认错门哦,换了名字和头像 (头像底图来自《清明上河图》,暂用,仍在继续改动中),依然是我哦。
我,建筑学博士生,女,在伦敦。招呼一个网络小肆,奉酒奉茶也奉药,主人自治自觉有态度。欢迎关注我的小门面,吃茶喝酒来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