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院】徐州云龙书院:黄茅冈上,气度恢宏(上)-芷蘭齋

全部文章 admin 2018-05-12 163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院】徐州云龙书院:黄茅冈上,气度恢宏(上)-芷蘭齋
我原本以为云龙山乃是徐州郊外的一座小山,然而当张庆会、肖艳波两位书友带我来到这里时,方看到山前是大片的居住区。城区发展之快,使得云龙山有如常熟的虞山那样,一半处在了城区内,常熟人聊到当地的景致时都无不骄傲地会吟诵一句“十里虞山半入城”。这是不是一句诗或者此句出自何处我未曾考证过,但常熟人吟出这句诗时的骄傲语态却令我牢记心中。我问肖艳波当地有没有类似的诗句,她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好像没有。徐州虽处在江苏境内,但它却有着北方人的质朴,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徐州特有的人文吧。
虽然数次前往徐州,但今天的热却让我体会到了徐州的另一面沁水政府网,张庆会把车停在了山脚下最近的停车场内,这里不限时收5元钱。价格的亲民值得夸赞,谢宗芬只是这个停车场没有丝毫的遮拦,阳光曝晒下,我可以想象等我们下山之后进入车中的最初情形。但天要曝晒必益教育,娘要嫁人,这件事只能后羿管得了,我等庶民只能忍受,于是我们三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向云龙山顶爬去。

在云龙书院的半山腰看到了指示牌

沿此岔路前行

退回到了云龙山入口处
登顶云龙山并不是为了找云龙书院,因为该书院处在山脚下的另一侧,登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苏东坡的遗迹。虽然云龙山不算高,但沿着台阶一步步地努力上爬也并非轻松事,终于登上山顶的同时,我的双腿也已经开始打颤。在山顶拍照完毕后转而下行,腿部的疲劳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云龙山上植被茂密,虽然这些植物遮挡了阳光的直射,但因为没有风所以特别闷热。不断淌下的汗使我的两包纸巾很快告罄,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也曾递纸巾给张庆会和肖艳波混沌天经,但我明显地觉得自己的那个动作是虚让。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才让我突然意识到纸巾的珍贵。

于此看到了新的指示牌
在登山的半途就已经看到了云龙书院的指示牌,故下山走到此处时,便拐入了牌上所指的岔路。沿此路前行一百余米,道路则突然改为继续上山,张兄已经注意到我的体力有限,他让我原地等在那里,他立即跑上前去探看。我注意到半山坡上坐着一对情侣,在这种天气下还能抱团取暖,其定力令人敬佩魔龙传说,而张兄并不管这些,他径直向二人问路,可惜问不出所以然。张兄判断说,如此走下去将会走到云龙书院的后门,但后门是否开放他不确定。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原路返回,顺着台阶走到了大路旁,而后沿此左转前行不远果真看到了云龙书院的指示牌。

黄茅冈的美景
沿一条小径前行,转到了山脚的另一侧,这一带的景色与云龙山上迥然不同,我突然体味到了一种非刻意营造的野趣之美。这里虽然也经过人工的整修,但有如美人的淡妆般若有若无更有情趣。一泓水塘的对面裸露的山体像一群在太阳下曝晒的绵羊,然而这里不叫石羊坡,其名称却叫黄茅冈。我站在水边仔细探看一番,未曾看到黄茅,或者说有这种植物在而我却对面不相识。但有一点我却很清楚,黄茅冈的出名跟苏东坡有很大的关系。

感觉石头像羊群
苏东坡曾任徐州知州,他的朋友张天骥就住在云龙山上。今天一早张兄带我登上云龙山顶,在那里看到了张天骥和东坡的遗迹,可见那里是这两位好友吟诗作赋之地。当然文人不能没有酒,据说在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苏知州带着几位好友来到云龙山,东坡因为喝高了仰卧在山脚的一块大石头上。过路的人看到领导如此的醉态都为此拍手大笑,这也足见东坡做为领导是何等的亲民。
这件事并没有让东坡觉得有失领导威严,他酒醒之后为此吟诗一首:“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我突然注意到自己的眼光在某些时刻与东坡略相同:他也把满冈的乱石视之为羊群,虽然这高攀不上英雄所见略同,但我总能说上一句先得我心。但东坡醉卧石头上看到天上白云茫茫,而我今日所见仅是一个大大的太阳,虽然有着这样的差异,但我在这里能够得见东坡诗中描绘之景,还是有些小兴奋。

由此进入

门前广场上的院名
穿过水塘来到了云龙书院门前,显然这一带做过精心的整修,但总体看上去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院门敞开着无人售票,而侧旁的布告栏在显示今日这里有讲座,这种做派颇像古代的义学。走入院中静悄悄的听不到讲座之声,我们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内走去。这里的一进进院落跟其他书院略有不同,张庆会颇为留心地一路数了下来,他说这里有七进院落。如此大规模的古代书院,于古于今都不多见.

云龙书院正门

登堂入室

第一进院落
在第一进院落的两侧各站着一位身着清代官服的塑像,塑像的基座上刻着介绍文字,由此得知,其中一位乃是书院的创建者李根云。《鱼米之乡:江苏》一书中称》:“云龙书院,旧址在徐州云龙山西麓黄茅冈。原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创办的义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义学为书院。”

李根云塑像

《云龙书院重建记》
看来云龙书院的建立跟两位人物有关系,一是孙国瑜,二是李根云。关于孙国瑜的情况,我查不到进一步的史料,而李根云的情况,《新纂云南通志》转《滇系》则称:“李根云,字仙蟠,赵州人。康熙戊戌进士。历官江西驿盐道。根云任检讨时,屡典文衡。及出守青、徐二郡,司两鹾淮,备兵赣饶,调驿盐道,所至有声。七旬谢病,侨寓武昌。内转光禄寺卿,辞不赴。诗文于脱稿后,不复取视。浮沉江表者几二十年,循卓之声尚在人口。”

院中景致

姜焯塑像
看来李根云是位能吏,他是云南人,而李根源也是云南人,不知两人是否有关系,但从时代上两人相距有些远。然而我在书院中看到李根云之名时还是忍不住地读出了李根源。而站在李根云对面的那尊雕像不是孙国瑜而姜焯,此人曾主编过康熙版的《徐州志》,关于姜焯的情况,《德政千秋:潍坊历代廉政人物撷英》中写道:“姜焯自海南历官到徐州,均以廉洁有能力而为上司器重,苏州、常州、松江等若有难办之事,巡抚必交他办理。公务之余,他先后纂修《姜氏族谱》、修文庙、撰刊《徐州志》、修整考棚,并维修苏堤、黄楼、放鹤亭、逍遥堂诸名胜,又建半山、望湖、试衣亭于徐州云龙山,因时有野鹤来亭下,又因之建鹤轩。”看来他给徐州办了不少好事,并且在去云龙山上也有一些他搞的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到如今都没有了痕迹。

第二进院落

四贤祠
走近第二进院落,在左手边看到了四贤祠,其实此祠原本在黄茅冈的另一侧,后来迁入了云龙书院院内。对于该祠的来由,王河桥主编的《徐州园林志》中称:“四贤为韩愈、苏轼、陈师道、杨时。原只有韩愈、苏轼像在学宫先贤祠内。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知州陈廷琏将先贤祠迁建于黄茅冈,增祀陈师道,改名为三贤祠。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主事张孟忠增设宋儒杨时改名为四贤祠。清康熙五十九年知州姜焯重建,乾隆五十四年徐海道唐基田重修书院时,雕塑四贤像。辛亥革命后,被军阀驻军连同书院一同毁掉。”

韩愈、苏轼

介绍展板
走进四贤祠内,在这里看到了一字排开的四位先贤塑像,这些塑像制作的如真人般大小,而几人的神态也不像是悔人不倦的讲大道理,故反而多了几分亲切感。只是不知道被毁之前的四尊雕像原本是怎样的模样,但门口的介绍牌制作成了竹简状倒另有一番风趣在。

陈师道

一字排开

真人大小
一路看下去,这里还有三官庙、致知斋,此斋内则有介绍徐州书院史及云龙书院史的资料。在“徐州书院一览”的展板上看到上面列出了本地区几十家古代的书院,浏览一番时代最久的徐州书院乃是在明代,虽然展板上称“传唐代此地就建有书院,未发现遗存。”然而徐州原本是九州之一,并且在远古这里曾经是徐国,为什么如此古老之地没有早期的书院呢?武黎嵩在《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述略》一文中作出了如下解释:“徐州在秦汉之际是文化相当繁荣的地区,汉初作为诸侯王国的楚国聚集了一批儒生,鲁诗学派的鼻祖就是楚王国的中大夫申培,据考证春秋谷梁学也是由鲁申公传授的。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徐州成为黄泛区,天启年间黄河在徐州城东南奎山附近决口高歌曼舞,黄水倒灌,整个州城都被淹没,直到崇祯末年才重修完成。康、雍、乾三代,治理黄河都是朝廷施政重点。灾荒不断使得徐州地区变得极为贫瘠淳于闻,文化也亟待振兴。”

三官庙

第四进院落

致知斋

徐州书院史沿革

云龙山脚下的云龙书院
黄河改道对徐州的巨大影响,张庆会在聊天时向我讲述了徐州历史遗迹之少跟此有重大关系,看来书院少的原因也在于此。好在一些史料上记录下来黄河淹没徐州城前本地还有哪些书院,吴书锦在《徐州古代书院》一文中写道:“在嘉靖一朝四十五年间,全省建书院十九所,其中徐州地区占六所:彭东书院弃婴罪,在徐州府城东北隅,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副使王梴建,为诸生讲读之所。彭西书院,在府城西南隅,即旧武学,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副使赵春建,为武生居业之所,二十五年(公元1546)精灵夫妇,副使王梴复拓之,改为彭西书院。吕梁书院,在徐州东南五十里吕梁分司(今铜山县张集乡),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由主事郭持平所建。养正书院,在徐州府吕梁分司之南,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主事王应时因旧社仓拓之为书院,有育德堂,左右翼书屋后为居学轩,徐邳之士咸肄业于此。华山书院,在徐州府丰县华山东彩缘网,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知县叶煃所建。仰圣书院,在徐州府沛县上沽头,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由主事吴衍所建。”

徐州书院一览表

云龙书院历史
仅嘉靖一朝徐州就建有六所书院,并且都有具体的位置和创建人,可惜的是这些书院都已沉入了地下。而后起的云龙书院就成为了当地最著名的书院。陆保伦在《云龙书院》一文中说:“云龙书院,是徐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交流中心,是整个清代徐州及所属八县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最享威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而《鱼米之乡江苏》一书中亦称:“在清代徐州为数众多的书院当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云龙书院,它对徐州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张长生所著《独步古彭》一书中同样讲到了云龙书院在徐州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明代的徐州书院仅有13所,多为嘉靖、隆庆期间所建。清代多在康熙以后新建,有10所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云龙书院、东徐书院、昭义书院、凤鸣书院、歌风书院、钟吾书院等。当时的云龙书院是徐州地区范围内规模最大、学术成就最高的学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云龙书院一直是苏北鲁南地区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

苏轼与苏州的关系

云龙书院在民国期间被毁的老照片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