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乡土风情】潮阳民间婚嫁旧俗概述-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6-14 174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乡土风情】潮阳民间婚嫁旧俗概述-潮之阳大海在其南
潮阳民间婚嫁旧俗概述
潮阳是粤东名邑,民丰物阜,民风淳厚。在古代,潮阳是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与潮汕各县一样,由于开发比中原慢,文化发展亦比较缓慢,故礼教交流较少。根据清《潮阳县志》记载,自唐韩愈任潮州刺史后,以赵德为师,礼教始兴。后经历代发展,遂有“海滨邹鲁”之誉。故潮阳婚姻礼俗(比较完整而言)可以说开始于唐后。
过去,潮阳民间婚姻礼俗,最主要的是遵照古代传统的“六礼”。即男女婚姻要经过六个程序的礼仪,便算为正式婚礼。
“六礼”的顺序,说法不一。据《礼记婚仪》所载,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据清《潮阳县志》所载,潮阳婚姻六礼为求婚、行定、请期、纳采、扫厅、亲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潮阳民间婚嫁已不受“六礼”的束缚。下面对“六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存史”和使读者了解潮阳民情风俗的变化。

一、问名 又称提亲,也称行庚。“庚”就是年龄。行庚就是提亲的开始。
古代,凡男女双方婚姻的配合,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年龄达“弱冠”之年(20岁),特殊的最低为16岁,女子年龄达“及笄”之年(15岁),便可进行议婚。
先由男家请媒人往女家提亲。所谓媒人,是亲朋戚友,在有机缘时介绍男女双方,通过认识(相亲)达成议婚。这些亲朋戚友,可称为媒人;还有社会上专门从事介绍男女婚姻为职业的女媒,俗称“媒婆”。
如果经过媒人介绍,明白了彼此姓氏或家庭情况,征得双方同意,就是所谓经媒说合。这时候便将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写成红帖,称“庚帖”,由媒人送达男家,称“行庚”。
二、纳吉 亦称卜兆。是男方接到女方庚帖后,通过卜兆,以决定婚姻的许诺。
男方将女方送来的庚帖,求祷于家中的灶神(一称司命帝君),并观察接庚帖后的三天内,若家中没有发生损坏东西,诸事如常,便算得到神明许诺,可以议婚;如三天内家中发生损坏东西或家中发生重大事故,认为应兆不佳,便将庚帖退还女方。但亦有人不经过卜兆,杜维屏而将男女两人的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以决定婚事的。
三、纳采 也称“行定”,这是最重要的程序赵宗歧。
当男方同意与女方达成婚娶后,便择定吉日,由男家备办4色糕点,分成4包,以及定婚饰物,送达女家;女家亦同时回送红糖4包或2包,以及“春草”、“种籽”(即稻谷及黑豆之类,以祝福婚后如春草一样茂发兴旺、子孙昌盛之意)。
以上糕点数量大多以4色(表示世世好)2包(表示成双成对)。至于饰物,一般是女子耳环、头簪、戒指之类,金质或银质经过镀金的。至于双方礼品质量,可依双方家庭经济和名望而定。有些殷富或士宦门第,比较隆重,讲究排场。亦有双方贫富悬殊,但彼此互不介意,高档固好,微薄者则认为物小意重、有礼便行。

四、请期 就是男方将结婚日期通知女方。
首先由男家择定纳征(即行聘)、裁衣、冠笄、安床、亲迎等日期送到女家,以便女家办理出嫁前事宜。
其中“冠笄”是古代相沿下来男女婚娶前的一种仪礼。所谓男冠女笄,男子到达“弱冠”(20岁)可以完婚。“冠”,指加于头部的帽子,古代男子20岁,必行“冠礼”。在这里是指男子在结婚前择日梳洗头发,用竹笄束发,戴上帽子,表示已成年,可做新郎了。“笄”,是古代男女束发的竹簪。古代凡“女子十有五而笄”。故言女子成年称“及笄”,才可出嫁。这里的“笄”,是指女子在出嫁前择吉日由母亲帮女儿洗发,用竹笄束发妆扮,以便出嫁。潮俗,女子洗发束笄时,应坐于竹制谷笪上(表示子孙发达),民国后期及建国后,这一仪式大多删去,但男女洗发仍存在。如结婚前,男子理发吹波,女子洗发、电发,加上香油、香水、香粉、胭脂、口红之类,进行妆扮,则今胜于昔了。
五、纳征 亦称“行聘”,又称“纳币”,源出于古语所云:“纳币以成婚也”。即男家以聘金送给女家,女家接受聘礼并回礼,至此,婚姻已达成立。
纳征之日,由男方用若干担大竹,俗称“春”,里面安放聘饼200块或400块,少的为80块或120块。聘饼之外,再有“老公妈饼”若干块,以奉敬女家的祖父母;又有“父母饼”若干块、“洗屎饼”若干块,以奉敬女家父母,报答抚育劬劳之恩。
又用长方体形大木,俗称大,须两人抬,大木分三层,分别安放给女方的衣料、出嫁时衣服、绣鞋、袜、金银首饰匣、聘金、婚书、礼帖等。
聘金即现金。数量多少,视男方财力而定,有些是双方事先议定。
婚书是用红纸帖,用金色粉书写男女两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由男方写上男方(新郎)出生的年、月、日、时,留下女方(新娘)空白部分,让女方在接帖后填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
礼帖,其一,是以12版红纸帖,上面开列聘礼物品名称及数量,并书:“纳征之敬”。其二,是以大版红纸帖,写上男方家长(以男为主,否则以女眷)向女方家长拜候之敬意。
女家接到男家送来礼品,经过逐一从中搬出检收,然后在送来大及春上,放上少数退回之糕点、饼食,并分别放上礼品,称为“回”。
又送给新郎的袍料、礼帽(一般是毡帽,上面另插金花)、鞋、袜、肚兜(内装腰金,即现金,春草、种籽)、婚书(即将男方送来之婚书空白部分填写完满后送回)、礼帖(回敬拜候)并附送红包(现金)给男方送来礼品之用人或脚力,以示酬劳。
纳征礼仪办好后,女方便择日于迎亲前一两天搬送嫁妆。男方须备具妆奁仪、扫厅仪、启门仪(都为现金),并对女方亲戚发请帖若干个。女方在嫁妆中须备具送给翁姑及上辈姑、姨、舅、妗等人的衣料、鞋、袜、面巾、浴巾若干份,还要准备送给男家小叔子、小孩等人的香包。
香包是潮俗女子长成未议婚之前几年,平日在家用绸料,各色丝线缝绣而成,其针艺技术好坏关系新娘的荣誉很大。有些人没有自制而是向市面购买的。因其中盛香料,故称香包。
新娘嫁妆,一般平民都是衣服、木箱之类,如果殷富或士宦门第人家,为讲体面,嫁妆丰盛,分“全厅面”、“半厅面”两种,有的必经双方议定,按实际情况,不能强求。
“全厅面”嫁妆是新娘嫁到夫家后,新娘房内、厅堂上及日常一切必需家具,如梳妆台、桌椅、木箱(或皮箱)、五桶(洗碗桶、脚桶、腰桶、水桶、马桶)、金、银、首饰、衣服、鞋、袜、被褥、厨房用具(盘、碗、碟、筷、刀、砧、大鼎、鼎仔、铁铲)、洗衫板、面盆、香皂、香粉等化装品。
“半厅面”嫁妆,则按照“全厅面”嫁妆品类减少一半。
这些“全厅面”或“半厅面”嫁妆在送往男家时加红加彩,挑的挑,抬的抬。排成长队,浩浩荡荡,鼓乐伴随,路人观看,排场热闹,挑运脚力称“青郎”。据说,明、清期间,有一女家陪嫁物品,应有尽有无所不至,还要陪嫁田地房屋,陪嫁婢女、女佣,供服侍新娘以及平日洗衣,厨房治膳之用官风宝气。这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
清末民国及建国后,嫁妆的高、中、低档,不尽相同。时至今日,富裕之家,嫁妆大多是现金及贵重物品,如金、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石油气炉具,甚至汽车、摩托、或银行存折、股票等,那就不一而论了。
女方嫁妆到达男家后,男家照例邀请左邻右舍,伯、叔、婶、姆等前来观看嫁妆。

六、亲迎 一称迎亲,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迎亲前,男家按照择定吉日,在新娘房中举行安床仪式,并布置一切花烛等喜物。安床时一面说吉祥话:
眠床安好 白头偕老
吉日安床 子孙满堂
良辰吉日来安床,东西南北向四方
月老仙翁童子到,明年公婆来抱孙
有的在床眉上贴“安床大吉”红纸条,有的让男孩到床上躺一会,作为早生贵子之兆。
亲迎前一天,男家门庭,张灯结彩,贴喜联之外,习俗要在大门横顶上及洞房门顶上加贴小联,联用红纸条以硃砂写上“三山国王,麒麟到此”,或“三山国王,凤凰到此”之类小短联,表示迎来神明及祥瑞的鸟兽之王的意思。
迎亲时,由新郎及长辈亲人携同灯具偕往女家迎娶,大抵用轿、车或近程用步行;或由长辈及媒人代带新郎上衣或长袍前往。
新娘出嫁前,在迎亲正日的前夜,由女家备办四色菜肴,其中必有鱼、肉、猪肠、猪血及蔬菜在内。让出嫁之新娘在家庭厅堂中独自用餐,桌上红灯及灯光明亮,以示喜庆。饭二碗,一碗食今井勇太郎,一碗看,表示生活食用富足有余。新娘用餐时,俗例暗示或预告只食一碗中之一半或不及一半为美,表示让娘家更富裕有余。饭后,开始准备新娘上轿,上轿时一般由男方长辈手牵新娘上轿。
这时候,新娘往往大哭,一方面是离别父母,情不自禁;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新娘家富裕。
上轿时间,一般是在迎亲正日前一晚的半夜(即天亮之前),这是遵照古礼:“婚,昏时成礼也;姻,女因媒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
因新娘上轿,最忌陌生人撞见,故在半夜或天亮前最适合袍哥会。而且天亮前上轿抵男家后,则亲戚邻居可看到新娘。
新娘上轿出发前,由一妇女端一碗水泼洒在花轿上,并念两句顺口溜:“碗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
潮阳的老习俗,在花轿前吊一块猪朥,传说此俗始于明代。当时潮阳县城人李龄,任江西提学,人称“李提学”,告假在家,一日见邻居抬花轿要出发娶新娘,李提学说此日是“罗”(传说中的凶煞神)弄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发,邻居请教李提学有何解救方法,李提学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朥,如果遇“罗”,猪朥给它食,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果然无事。此后人家聚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朥”,以避煞驱邪,沿传下来,形成习俗。
出嫁队伍前面是男女两家的两对姓氏灯笼,表示两姓联婚;随后是彩锣、锡器、瓷器、衣箱、布匹、被褥等,继以八音锣鼓乐,然后是新郎轿、新娘轿,轿前有红纱灯;接着是婢女轿、女佣轿、媒婆轿,媒婆轿附挂竹囊仔及布袋(内装马桶),寓意表示“兴灯光前,裕后富代(袋)”的意思。
新娘轿抵达男家门口时,先有一妇女备好燃熏的早稻草让新娘轿跨过去(有些地方熏稻草在地上让新娘出轿时跨过去),寓意婚(熏)后早得(早稻)子。
接着由新郎出轿揭新娘轿帘,携新娘同进家门,于庭院香案前同拜天地,符合“良缘由夙配,佳偶自天成”之义。
在揭轿帘、跨火熏过程中,往往有媒人祝颂做四句吉祥话:
新娘跨火烟,夫妻和好百年。
新娘跨火烟,早得男儿。
夫唱妇随,偕老百年。
新郎新娘拜天地后,由媒人或青娘(伴娘)导新娘进洞房坐位。习俗新娘整日端坐新房,不说话,不回答人家问话,有话由“青娘”代办。
这时新房桌上明烛高燃,床上置“压房粿”(红柘榴粿之类),床头放两粒柑(大吉)。
到了中午,于厅堂上钱来网,新婚夫妻举行合卺礼,俗称“坐酒”。是古礼于结婚时,男女方各执一酒器对饮,亦就是“交杯酒”之仪礼。
傍晚,新房中备4碗菜肴,让新娘充饥,称“把房盏”。他人不得观看。
当日晚,男方一家,喜办筵席牢里牢外,宴请亲朋戚友,规定以新郎之母舅应坐首位,主持宴客。一时厅中灯烛辉煌,满堂喜气。有些人还请来弦乐演唱戏曲助兴。殷富的人家还请戏班演戏剧,场面更排场热闹。
宴客时间,有媒人手捧茶盘,向宾客逐一敬茶,并说吉祥话,俗称“做四句”,并博得宾客赏赐红包。
宴罢客散。接着是客人或左邻右舍人家前来闹新房,小孩们要求新娘发给“香包”。这时由媒人或青娘说好说笑,请求闹新房者恕谅,直至夜深方罢。
新娘房内,并有娘家带来之米糖(麦芽糖)罐,作为新郎、新娘两人专用,表示食后两情甜蜜之意。
闹新房过后,媒人将床上两粒柑在床上翻滚,一边说吉利的顺口溜:
“滚过来,生阿财;滚过去,生阿富”。
然后指点新郎新娘两人剥开柑,共同分食,吩咐毕,媒人、青娘便退出新房,让新夫妇安睡。
婚后,次日清早,新娘要把亲自煮熟的甜饭,逐一分给夫家全部成员每人一口,寓意是全家人从此融洽和美,生活甜蜜之意。
是日由家长领导新娘夫妇拜祖先,称“过厅”。新婚夫妇向翁、姑及亲房长辈礼拜,并代娘家向翁、姑及长辈如姑、姨、舅、妗等馈赠面巾、浴巾,最亲者加送衣料。受馈赠者发给新娘赏脸仪(现金或首饰)。
午餐,新娘陪至亲女眷共膳,并为她们盛饭。这是一种礼仪。
是日,男家派人抬,内盛祭祖后之牲、粿品及席仪(俗称洗屎桌代金)及猪腿一只(称“洗屎肉”)送至女家,报答父母为女儿抚育之恩。女家接受以上物品及礼仪后,将厨房用具、洗衣用具等回送男家。
以上是婚俗“六礼”的基本情况,不过由于潮阳境域广大,岁月推移,“六礼”随各处实际情况,大同小异。
(原载2001年《潮阳文史》第18辑)
作者:李起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