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书林风萃】与讲台同在-教育文摘周报

全部文章 admin 2017-10-30 196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书林风萃】与讲台同在-教育文摘周报


《与讲台同在》
贾志敏 著
定价:35.00元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贾志敏
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
作者简介
贾志敏粉妆夺谋,1939年出生于上海。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近60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1992年电视系列教学片《贾老师教作文》在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2015年获中国好教育烛光奖。
专家点评
愿先生与讲台同在
贾志敏先生说:“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这话我信。贾先生今年78岁,罹患癌症,动过六次手术,仍屹立在讲台。上手术台与上讲台,成为他生活之常态。他以信念逾越、战胜病痛,将师道之弘毅、壮美演绎到极致。
我也曾设想将如何死去,答案与贾先生不无相似,我愿死在讲台。教师死于讲台如同战士殒身疆场,死得其所。我羡慕胡适先生死于演讲,这是学者之莫大福气。祈盼我们都能如愿以偿。
2016年5月6日的杭州“千课万人”教学观摩会上,我有幸给贾先生评课。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谦恭、儒雅,神采奕奕,丝毫没觉是年近八旬的病人。张伯阳先生告诉我,贾先生不论身体多不好,只要一上讲台,便精气神十足,光彩照人。诚哉斯言,先生出现在讲台、会场顿时熠熠生辉、活跃异常。
先生上五年级作文:《作文好玩,用事实说话》。他侃侃而言:语文比数学好玩,数学只有一个答案,语文则变化无穷,表达同一个意思,有无数个口语、书面语……既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也创造了轻松的气氛,激发起他们的言说欲。“学习怎样说得有趣”我们好好爱,是其教学目标。他要学生写“我”,说说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再以学生优秀作文“示例”,让他们领会如何说得有趣。他对他们的朗读、发言、作文均悉心评判、纠正,使之明白怎样才更准确、生动。如,学生说“我爱吃零食”,先生接口道“我是个吃货”;学生说“妈妈就生我一个,我很爱妈妈”,先生脱口而出“我是妈妈的小棉袄”;学生说“我爱吃冰淇淋”,先生改述为“冰淇淋是我的最爱”……学生说得好,他适时加以鼓励:“作家从这里起步。”扣紧目标,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是先生最见功力处。
课后我评点道:“这是我听到的最凝练、老到、稳健、机敏的课。”凝练,表达精炼;老到,胸有成竹;稳健,有条不紊;机敏,反应敏捷。教学内容、节奏的掌控,张弛有致,恰到好处。没有噱头,没有雕饰,是半个多世纪历练出的浑然天成之境界。
目标集中——单纯中见深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组织恰当——简洁中见严谨,层层铺垫,稳扎稳打。
点拨精准——细微处见敏锐,不假思索,一语中的。
先生为讲台而生、而活,讲台因先生而设、而美。先生与讲台同在,乃吾侪之幸。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新和)

精彩书摘

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第一,语文教师眼睛要“毒”。
这里的“毒”指的是敏锐、深刻、独到。语文教师不但要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文字之美,能识别文章作法之奥妙。否则,教学时必然隔靴搔痒,浮光掠影,抓不到痛处,得不到要领。
有一篇课文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为纪念叶圣陶写的散文。有的教师把它误读成简单的叙事文,以为文章就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和“叶老盛情邀我做客”两件事,教学时“就事论事”,反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孩子只能始终徘徊于文本之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也有教师把“情景交融”误作为教学重点,不断组织学生讨论爬山虎的意象,挖掘“落日余晖”“静静湖水”的意蕴,结果,学生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有教师断章取义,把“叶老为我修改作文”作为教学重点,借此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文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全缘于教者“见木不见林”。所以,倘若教师本人未能读懂课文,那么,其教学必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语文教师目光要准。
教学如同打仗,想出师告捷,大获全胜,就要“打有准备之仗”。
不能自出心裁,锱铢必较,更不能两眼抹黑,乱说一气。教师与普通读者不同。普通读者只是为自己阅读,高兴了,可以再读一遍;没兴趣了,则将读物弃于一边一方嘉通。教师则不然,不但自己要读懂文章,还要琢磨如何让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知道运用文章里的哪些东西来教学生,还要“一抓一个准儿”,不能抓错。
有篇课文叫《两个名字》,一年级的,才70来个字:
青蛙对竹子说:“我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蝌蚪,长大了叫青蛙。”
竹子对青蛙说:“我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竹笋,长大了叫竹子。”
青蛙和竹子手拉着手,高兴地说:“哈哈!我们都有两个名字。”
教学时抓什么?窃以为,就抓课题上的“名字”和“两个名字”。
名字是符号。教师可组织学生从“名字”说起:介绍各自名字,说出公众人物名字(雷锋,用正面画像;姚明、爱因斯坦、奥巴马等,用漫画像。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气氛必然活跃)。
接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里的谁有两个名字。之后引导学生探讨:“青蛙”和“竹子”只是物种汽水混合器,而非名字,为什么说它们是名字呢?(了解童话文体的知识及其特点)
最后提问:除此之外,谁还有“两个名字”?例:孑孓—蚊子,蚕宝宝—飞蛾,树苗—参天大树,宝宝—李晓阳(可以任一学生名字),等等。(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由于吃透教材,准备充分,因此教学时不拖沓,不冗长。
第三,语文教师心地要善。尾关优哉
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教师要视学生为子女或弟妹。这一点,来不得半点含糊与虚假。
蒋风先生是著名作家,终身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荣获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蒋风小时候叫蒋寿康,由于经济拮据,直到十岁才走进学堂读书。教他算术的是斯紫辉老师。斯老师是浙江诸暨人,美丽端庄,身着长旗袍,脸上常挂着笑容。斯老师爱孩子,经常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有一个学期,斯老师给同学们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讲了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们深为故事中的内容所感动。
学期结束时,斯老师举行了一个特别班会篡命铜钱。她用书中的人物名字给班上同学命名:勤劳的就叫“裘里亚”,正直的就叫“比卡隆”,善良的就叫“西西洛”,勇敢的就叫“马尔柯”……蒋寿康渴望斯老师也能用书中的人物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可是,名字一个个报过去了,蒋寿康始终没有听到斯老师用书中的人物给自己起名,他感到很委屈。
班会结束,同学们个个绽开笑容,互相叫着刚刚被命名的名字,唯有蒋寿康独自站在一边,郁郁寡欢。斯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于是,请蒋寿康到办公室,满含歉意地说:“你看,都怪老师太粗心了,怎么把你给忘了?可是,现在没法儿再为你开一个班会。怎么办呢?让老师来弥补这个过错吧,老师把最心爱的《爱的教育》送给你,算是老师给你赔个不是,好吗?”斯老师边说边打开《爱的教育》,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两句话:“记住,永远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要让自己平凡的心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
蒋寿康一次次被书中的感人情节所打动。阅读《爱的教育》,培养了他的一颗爱心,还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在一次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中,他写的《北山游记》荣获第十名。以后,他逐步走上为孩子写作的文学道路。如今,他已是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
第四,语文教师嘴巴要“甜”。
这里的“嘴巴要甜”,指的是要懂得赏识,要不吝啬表扬孩子,要不间断地夸奖学生。表扬学生还要讲究艺术,要让被表扬者听得心花怒放,刻骨铭心,产生动力,扬帆起航。
一位老师教《就义诗》时,课堂上发生了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就义诗》系夏明翰所作,仅四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奕组词。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教师潜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兴致勃勃,吐字清晰,语气连贯,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极好。
却有一个学生将末句“还有后来人”误读成“还有后人来”。学生都哄笑起来,本来严肃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这位教师似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笑什么?这位同学念的意思没有错!”经她这么一说,教室里安静下来了。老师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教室里寂静无声。歇一会儿,教师又亲切地说:“当然,意思没变,不等于说他读对了。他之所以读错,是因为没有看清楚。如果仔细看,认真读,是不会出差错的。我们请他再次朗读好吗?”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那位学生红着脸,激昂地朗读起来。读得相当不错,大家情不自禁地再次拍起手来。
表扬、鼓励是学生获得进步的原动力。学习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学生是不可能取得长足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