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古丽扎娜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询君意长泰城隍庙辨考 [文化研究]-我是戴老师

全部文章 admin 2020-08-24 165 次浏览
网站分享代码

长泰城隍庙辨考 [文化研究]-我是戴老师

[文化研究]
长泰城隍庙辨考
戴 咏 声
【摘 要】在创意时代的今天,作为创意对象和创意手段之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作为封建迷信而被封存的城隍文化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各地的城隍庙开始修复重建,各种传统民俗活动逐步恢复,形成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慈善文化和休闲旅游文化。本文拟通过对长泰城隍庙的辨考,希冀对长泰城隍文化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全文约11000字)
【关键词】城隍庙 辨考 长泰
一、城隍封神之由来
城隍是我国原始自然崇拜的神之一。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需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本意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汉代起,城隍逐渐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来管制官吏。王曲城隍纪信也被封为“忠祐安汉公”,元代时追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
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二、长泰城隍庙之历史传承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长泰城隍庙兴于元,而盛于明;延于清,而续于今。
长泰自五代后周显德三年、也即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置县,至今已历一千零五十七年,是现漳州市所辖置县已上千年的三个县份(龙海、漳浦、长泰)之一。历代民风淳朴,厚礼重文,科甲鼎盛,除元代无考外,宋、明、清三代共有进士53名,明宣德五年庚戌科(1430年)进士林震状元及第,为漳州府唯一一位状元;戴氏先祖——明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年)进士戴时宗,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戴时宗曾孙、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年)进士戴燝官至监察御史,号称“祖孙执法”,戴燝五世堂兄、明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年)进士戴燿,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总督两广军务。同时,孔子、朱熹、妈祖、保生大帝、城隍庙、关帝爷、孝子神等信仰崇拜,香火不断,连绵不绝。“矧(戴按:音shěn,况,况且。)泰隶漳郡,版图虽尾诸邑之后,而其中之髦俊,后先相望。首以文章魁京闱,甲天下;次以事功,显当时,在全漳且称右出。”(1)“泰虽弹丸,数百年来,擢巍科,取上第,群超萃拔,以及经明行修之士,奇材异能之流,凤翥师麟,后先踵起,是诚气运之厚,而邦国之光也。”(2)
有关长泰城隍庙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有三处,都在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中,分别是:卷之二规制志·坛庙之《城隍庙》(3),卷之十一艺文志·记之《城隍庙记》(4),卷之十一艺文志·记之《重建城隍庙记》(5)。前一篇是修志当年所记述,后两篇是收录明官员或邑人的记述。长泰从明朝至民国年间先后修过七部县志,分别是:明嘉靖丁卯年(1555年)、明嘉靖戊午年(1556年)、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这七部县志中,嘉靖前、后志已散失不全,万历前、后志更佚失无存,仅有康熙志、乾隆志、民国志较为完整。而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知县张懋建修纂的《长泰县志》是一部承先启后又颇具功力的旧县志,可惜这部旧县志原版尚未寻到,仅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谢梅年重新刊行的铅印本。依据这部铅印本,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1990年2月以横排版重新付印。
现根据这个版本,就有关问题辨识如下:
(一)关于建庙地点、建庙时间和主持修建的行政首长。
1、建庙地点。《城隍庙》云:“在县治西,旧在东。”《城隍庙记》云:“按旧制,城隍县治东。”《重建城隍庙记》云:“厥初,庙祀在邑东偏,移北。”据以上记述,城隍庙地址原在县治东边,大致临龙津溪畔,与慈济宫毗邻,后来迁至县治西边,即现址解放路西段尽头北侧。查考县治旧址在解放路中段偏西内退北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营建县政府新大楼,特意留旧县衙旧址柱础两枚于新大楼前广场平台。如此算来,城隍庙现址距县衙不过百来米,原在东边距县衙也不过两百来米。
2、建庙时间。《城隍庙》云:“元至正九年,达鲁花赤(戴按:达鲁花赤,元代官名,蒙古语“镇守者”之意,汉译“监邑”。)林干儿移建今所。”《城隍庙记》云:“国朝洪武二年章吉仁,令邓清迁今址。”据以上记述,《城隍庙记》问世在前,可记述时间在后;《城隍庙》问世在后,记述时间却在前。两个时间,到底取何者为准?难道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修志时有了新的发现,然后记入《城隍庙》中?此说也有可能。查考明邑人唐泰所撰《长泰县慈济宫记》(6)记述,慈济宫乃元监邑忽都火者所建,忽都火者是元至正十九年到任,比林干儿晚十年,城隍庙为元达鲁花赤林干儿移建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元至正九年(1349年)达鲁花赤林干儿移建也只比洪武二年(1369年)邓清迁建早20年。而事实上,元达鲁花赤林干儿“移建”之前,不是早就存在了吗,也许是宋?甚或是置县之初就有了?
3、主持修建的行政首长。《城隍庙》云:“达鲁花赤林干儿移建今所。”“明洪武二年,令邓清重建。”“宣德六年,令刘奎修。”“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檄令刘铎重建庙堂……”“(嘉靖)三十七年,令萧廷宣改建八角亭。”“嘉靖三十九年,令王用文废社学为寝室,两廊及仪门内外,塑诸神像,竖坊大门左……”“万历九年,令方应时捐俸资及岁网节省羡余,民争出资佐之。”“清朝,庙颓塑敝,令柴允钦重修。”“乾隆戊午年,令元玉衡,会绅士,醵金修葺。”“庚午,令张懋建,复于大门内设屏门一座……”。《城隍庙记》云:“令邓清迁今址。”《重建城隍庙记》云:“邓侯建之,刘侯、萧侯修之,岁久寝坏蠹甚……遂安方侯下车,展掺四顾,怃然曰:‘非我也孰为兴此者?……。’”
据以上记述,长泰城隍庙历代均有兴废,主持修建的行政首长涉及元、明、清三代的林干儿、邓清、刘奎、刘铎、萧廷宣、王用文、方应时、柴允钦、元玉衡、张懋建等十一个县令(知县),其中刘铎、方应时修建过程较为详细,邓清修建时正值洪武皇帝大封城隍神之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萧廷宣修建时正值倭寇横行东南沿海、进犯长泰之时,城隍神大显神威、护城佑民,别有象征意义。邓清、刘奎、刘铎、萧廷宣、柴允钦载县志名宦篇(7),王用文、方应时载县志德政篇(8),林干儿、元玉衡、张懋建载县志历官传(9)。从中也可见城隍庙的持久不断和香火明旺。
(二)关于修庙原因、资金来源和祭祀灵验。
1、修庙原因。历次修庙基本皆因年久失修,倒塌严重,不得不修,但有几次比较特殊,如前所述,邓清修建时正值洪武皇帝大封城隍神之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萧廷宣修建时正值倭寇横行东南沿海、进犯长泰之时,城隍神大显神威、护城佑民,别有象征意义。刘铎修建原因还有上级知府的指示,并亲自到庙里住宿考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发展生产、修生养息,扫除盗贼、平定战乱之后,才精心取材、动工兴建,修建结束时的落成典礼也非常隆重。方应时修建前也是亲自到庙里仔细考察,并发出“非我也孰为兴此者”的志愿,同样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发展生产、修生养息,详细规划、精心设计,前后用了六个月时间才建成,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参加落成典礼。
2、资金来源。历次修庙的资金基本都是县令(知县)带头捐献薪俸,以此带动普通老百姓捐款捐物捐工,刘铎时“总得钱二百四十缗”,方应时时“得百余缗”,没有动用官府的钱。这仍是今天维修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一个重要筹款渠道。
3、祭祀灵验。《城隍庙》云:“明洪武二年,令邓清重建。初,敕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之神’,三年,止称本县城隍之神。以祭山川后一日祭之,后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坛。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又祭于厉坛。遂无专祭。新官到任,则备牲醴祭告。”初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之神”,三年后只称本县城隍之神,正与前述洪武皇帝大封城隍神相符。从祭祀节日看,每年要祭祀五次,每逢新官到任,都要备办三牲礼品到城隍庙致祭。《城隍庙记》云:“明年旱,祷神则雨。又明年,龙溪、南靖邑大水,山崩,坏民舍万余间,溺死者千数。我邑,界摄其间,神飧我祭,山峙川翕。……非神佑,曷克速灭?”《重建城隍庙记》云:“环漳十邑,唯泰邑城隍神最灵。嘉靖己未倭寇万人攻城,……(萧)侯捍御多策,神数假威灵。故强寇挠败,墨守益坚,德交归焉。若水旱灾祥,又各以类应矣。”洪水、旱灾、盗贼、疫病、战乱,等等,皆有神佑,得以去除。当然,最终靠的还是法律的约束、道德的鼓励,靠的是上下一心,共同抵御,靠的是民众自身的力量。
三、长泰城隍庙之规制现状
经研读资料、现场考察和与庙祝、城隍庙周边几位耄耋老人座谈,我们了解到长泰城隍庙的详细规制以及供奉祭祀情况。该庙位于县治西边水晶山脚下,现解放路西段尽头北侧。庙前原有空地一片,庙东侧有一株古榕树,枝叶繁茂浓密。西侧建国前曾建有一小汽车站,往漳州方向都由此公路通行。
该庙共分三进:
第一进为四柱三门牌坊式仪门。中间是一高大开阔的木门,两旁各留一边门,雕镂彩画,精巧细腻,仪门前摆放一对石狮(已遗失),中间大门两旁挂一副木刻对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之余德,德尽必灭。”大门托在一对螺旋形石门墩上面,这对石门墩左右上下雕刻有各种花纹,做工精细,(现还保存一只)。两边门东西两旁各有木栅栏一间(东西墙为砖石墙,其余三面为木栅),人们从外面看,能一目了然,看到木栅栏内各站立一匹高大的枣红色泥马,马旁各有一个马卒立像。东侧木栏里还站立一尊泥像,身高丈余,头大如篓,右手掌遮眉,极目远眺,能看千里,称为“千里眼”。西侧木栏里立一同形象的泥像,右手高抬,手指向耳朵,能听八方,称为“顺风耳”。这两尊神像专为城隍爷做侦察工作,故也称眼报神和耳报神。
进入前大门,正中一长方形天井,地面铺着整齐光滑的石板条,顺天井正中石板路可直通大殿钟鼓亭。该亭与大殿紧密相连,形成一体,构造质朴古雅,彩画精美细腻,亭中挂一口大铜钟、一面大皮鼓(钟、鼓现已无存)。据说每月逢朔望日,守庙的庙祝就敲钟擂鼓在神前念经。天井东西两侧建有长廊,也称东西两院(已半废,原农业局借用,已归还),两院各有六小间,每小间都祀有神像。东侧第一间祀黑无常,西院第一间祀白无常,形象都十分吓人,面前左右各立两个鬼卒。
东西两院第二、三、四小间祀城隍的佐吏,也称“六房科”,每小间各祀一尊泥像,不知他们的名号,据估测应是封建王朝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是用来管人间的人事、钱粮、礼制、兵戎、刑狱、营造等工作。
东院第五小间祀“善恶司”(也称四不愿),这四尊神像皆挺身肃立,据说他们是“石崇、甘罗、彭祖、嫦娥”四人。石崇代表富,甘罗代意禄,彭祖代表寿,嫦娥因有福气吃到王母娘娘的长生不死丹,奔到月宫,代表福。所以后人称这四尊神像为“福、禄、寿、富”。为何又称“四不愿”,也许是不愿与不虔诚的人分享“福、禄、寿、富”?也有的说他们对其所代表的“富、禄、寿、福”仍感到不满意,还想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所以心中还存在不愿。这就可谓“人心节节高,不知福中福”。
东院第六间祀阴阳界伯公,据说是专职办理阴阳交接的出入手续。
西院第五小间祀阎王爷(亦称阎罗万岁爷公),仪态严肃,手捧玉珪,居中正襟危坐,两旁有判官、书吏、牛头、马面四尊神像,据说判官姓陆,专管人间的生死簿。
西院第六小间祀朱公婆,据说姓朱是一对老夫妻,生前夫妻十分和睦,白发偕老,是美满幸福家庭的典范。人们如果有夫妻不洽,家庭不和谐之事,可向朱公婆祈祷请愿,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城隍庙从第一进牌坊门、天井两旁的东西两院都在1980年被拆除。建造数百年的古建筑毁于一旦,前面建设农业局大楼,东西两院神像都被毁,房屋被借用。现今只保存下第二进大殿及钟鼓亭,殿内门、窗、屋顶、梁拱、石柱、牌匾都完整保留。中央两支石柱上有石刻对联曰:“善恶必报,迟速有期。”另有两支石柱的底盘雕刻着各种花纹,精美绝伦。大殿内光线昏暗,殿内迷离暗淡,阴气逼人。靠后墙正中平台上供祀大城隍爷坐像,大城隍爷面前竖立一排红漆木栅栏,木栏前面排放神案供桌,上祀二城隍爷塑像,像高约三尺。案前地上立四尊衙役立像,人们偶然进入这座幽深神秘的殿堂,仿佛走入一个阴森可怕的世界,恐惧心情油然而生。
由大殿旁的通道可直通第三进平房式的房屋,入门当中是小天井,左右各配厢房一间,后列五间成横排,供祀注生娘娘和十二宫婆姐,另二祀三宝佛和狱王(第三进后殿现为农业局宿舍楼)。整座庙宇(包括仪门、左右厢房、中殿、后殿),总建筑面积约2228.3平方米。
关于城隍的祭祀,长泰城隍爷神是漳州十县最灵验的神,建庙后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说,二城隍爷神像可随时移动,每逢天大旱,就在庙内天井搭祭坛,把二城隍爷像移到坛上求雨,经常在三、五天左右就会天降大雨。历年来,长泰城隍庙香火十分旺盛,特别是秋收后,农民谢土、祭“田熟”,几乎每家每户都备办三牲米糕到城隍庙致祭,亦叫“补运”。非常热闹,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形成惯例。现今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祭祀注生娘娘,三月二十八日祭祀城隍爷公,七月二十八日关巷口,无分香的情况。
2004年8月经庙委会呈文申请,县政府审查批准城隍庙为县级第六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整座庙宇。农业局大楼终于又被拆除,城隍庙还原旧址,环境得到改观,群众十分拥护,这是县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古建筑历史文物的重视。该庙与关帝庙、孝子圣侯庙、戴氏先祖石牌坊、状元出生地等,成为县城周边古建筑和宗教旅游景点,该庙还每年利用善款进行慈善助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附录:(戴咏声校点并注释)
(一)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二规制志·坛庙
城隍庙
在县治西,旧在东。元至正九年,达鲁花赤(戴注:达鲁花赤,元代官名,蒙古语“镇守者”之意,汉译“监邑”。)林干儿移建今所。明洪武二年,令邓清重建。初,敕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之神”,三年,止称本县城隍之神。以祭山川后一日祭之,后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坛。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又祭于厉坛。遂(戴注:此后。)无专祭(戴注:专门的祭祀节日。)。新官到任,则备牲醴(戴注:酒肉祭品。)祭告。宣德六年,令刘奎修。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檄(戴注:发文要求。)令刘铎重建庙堂,仪门各三座,左右两庑(戴注:音wǔ,堂下周围廊屋。)各五间。嘉靖三十九年,令王用文废社学为寝室,两廊及仪门内外,塑诸神像,竖坊大门外左,匾曰“福民祠”。甬道旧有参亭,三十七年,令萧廷宣改建八角亭。内匾曰“肃恭”,外匾曰“瞻仰”,后废。岁久,庙庑朽蠹(戴注:虫蛀。),胥(戴注:小吏。)徒学究据其中。万历九年,令方应时捐俸资及岁网(戴注:年底梳理。)节省羡余(戴注:盈余。),民争出资佐之。新堂寝建亭露台上,询君意以避风雨。而庑旧为房,后只疏栏,绘善恶报应壁上。于是城隍尊(戴注:得到景仰崇拜。),而民知严畏(戴注:庄严敬畏。)矣。有记见《艺文志》
清朝,庙颓塑敝,令柴允钦重修。太封戴公锭(戴注:戴锭,人名,称戴公。锭,原文为火字旁。),倡捐士民,鸠(戴注:鸠集,即纠集。)金佐之,遂复旧观。历九十余年,瓦木敝蠹,夹室两庑,闲人杂居,爨(戴注:音cuàn,炉灶。)火熏煽,多所损坏。乾隆戊午年,令元玉衡,会绅士,醵(戴注:音jù,凑集。)金修葺。庙复元固(戴注:原来的样子。)而仪门尚阙(戴注:高高的耸立。)。庚午,令张懋建,复于大门内设屏门一座,顔曰:“严肃”。仍修后殿,两廊,照墙,庙貌整齐,焕然一新。
(二)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记
城隍庙记 成化十五年己亥癸冬 明邑令刘铎
按旧志:城隍县治东。国朝洪武二年,令邓清迁今址,垂百余年。余(戴注:刘铎自称。)令是邦(戴注:到该县任县令。),肇禋(戴注:肇,开始,第一次。禋,音yīn,祭祀。)宿庙,顾叹材(戴注:房子木料。)蠹将圮(戴注:音pǐ,倒塌。)。客曰:“知欲圮而先修之,智也;瓦木罔(戴注:音wǎng,无。)折毁,择可登庸(戴注:用。),仁也;节材省力,惠也;神乐栖所,礼也。使君一新,众谷骈(戴注:音pián,二马并驾,意为聚集。)集。”余曰:“初莅官,不务民义而先鬼神,非智。”于是,尚节俭,杜贿赂,剔奸顽,均徭役,崇明祀。明年旱,祷神则雨。又明年,龙溪、南靖邑大水,山崩,坏民舍万余间,溺死者千数。我邑,界摄其间,神飧我祭,山峙(戴注:屹立。)川翕(戴注:音xī,开合。)。是岁,彼(戴注:那边,指龙溪、南靖。)民饥,数寇我疆,民惊逋(戴注:音bū,逃亡。)逃。余集有晓大义,教守望捕盗法,祷神默相,三获俘而邦。嘉靖厥后屡旱,屡祷,屡雨,屡丰年。时瘟役大行,民怖,出无所之,祷神则止。蠢丑梗化(戴注:指敌军群丑愚笨冥顽。),暴扬(戴注:狂暴发动。)甲兵,势如烈焰,民殷栗(戴注:非常害怕。)喙奔(戴注:呼喊奔走。)。余集壮夫,戒谕约束,行枚备御,反间攻心,不战而屈之。非神佑,曷克(戴注:怎么克敌。)速灭(戴注:迅速剿灭。)?
于时耆老(戴注:耆,音qí,六十岁以上老人。)吴邦环等请曰:“神佑吾民恩渥(戴注:深厚。),民敬神,情未将(戴注:将息,不断。)。今庙将圮,欲新鼎建。乞使君主之。”余曰:“即今政通民和,百废俱兴,况庙祀当首建者。”乃劝(戴注:动员。)民出资,总得钱二百四十缗(戴注:音mín,一千个铜钱为一缗。)。买材龙川之浒,伐石良冈之阴,墙去蚁蠹,檐蔽风雨,翚革聿新(戴注:翚,音huī,革旧鼎新。),轮奂(戴注:高大的屋宇。)胜旧。后寝、廊、库,焕然改观,仪门夹室,伉爽幽雅。落成祭告,余忝(戴注:音tiǎn,充当,带有自谦的意思。)主神祀,有阴阳表里之义,当与神誓。遂执爵(戴注:酒杯。),祝曰:“朝廷为民,立庙事神,春秋享祀,礼极修明。欲奠民居,足民食,御灾捍患,神当钦奉(戴注:领受。)德意。” 又祝曰:“民建新庙,岁事必祷,忧患必祷,欲感遂通,神当式副(戴注:满足。)民意。”又祝曰:“锡(戴注:赐。)走(戴注:神走民间。)罔(戴注:无,不要。)替,敬恭靡(戴注:无,不会。)懈(戴注:懈怠。),神光赫赫,厥(戴注:它的,指神。)声濯濯(戴注:清朗。),厥灵于万斯年富庶寿宁。”
祝毕。邑士大夫暨百执事拜曰:“请书为记。”余让,弗克(戴注:拗不过。),遂大书之,昭垂无穷。
(三)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记
重建城隍庙记 卢岐嶷(戴注:明邑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1544年)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
凡郡邑之所置力(戴注:花大力气。)于神者,以为民也。鬼神、福善、祸淫,与政教赏罚相为流通。若雨旸(戴注:晴或雨天气。)祈报,御大灾患,必藉(戴注:借助)于神。疾痛惨恒,则褰裳(戴注:褰,音qiān,揭起,用手扯起。裳,下身衣裳。古代衣服,上曰衣,下曰裳。)而号嘘(戴注:哭嚎、叹息。)之,以为人力莫能与(戴注:没办法改变。)也。城隍之神,突司察一方,有主之(戴注:主宰。)者,有命之(戴注:命令。)者,环漳十邑,唯泰邑城隍神最灵。嘉靖己未倭寇万人攻城,望见城上旌旗惟盖,谓(戴注:以为。)萧侯自将游兵,不敢逼,乃(戴注:其实。)侯实(戴注:真实。)微服杂守卒中不可辩。侯捍御(戴注:防卫。)多策,神数(戴注:多次。)假(戴注:借给,帮助。)威灵。故强寇挠(戴注:屈服。)败,墨守(戴注:守城。)益坚,德交归(戴注:阴德使然。)焉。若水旱灾祥,又各以类应(戴注:不同的显灵。)矣。
厥初(戴注:起初。),庙祀在邑东偏,移西北,邓侯建之,刘侯、萧侯修之,岁久寝坏蠹甚,则费巨。虽修葺犹(戴注:等同。)始建,故惮(戴注:音dàn,担忧。)弗举(戴注:不敢动工。)。市井亡(戴注:无。)赖,朝夕为贾(戴注:做生意。)区,胥徒学究,据两庑及寝殿,渎(戴注:亵渎。渎,原文为黩。)弗钦(戴注:不尊敬。)。神阜(戴注:富庶。)民,民渎神,施报(戴注:回报。)因(戴注:延续。)如是乎(戴注:像这样的吗?)?遂安(戴注:县名,在浙江。)方侯下车,展掺(戴注:打开、抚摸。)四顾,怃(戴注:音wǔ,悲伤。)然曰:“非我也孰(戴注:谁。)为兴此者,以未及成,民故迟(戴注:怠慢。)之。”及崇节约,划蠹敝,革羡余,遏(戴注:制止。)豪梗(戴注:暴富。),课文学,通水利,申乡约,联保甲,士安教,民安业。及谋及神祠,倡以俸资,益以赎锾(戴注:忏悔的银钱。锾,音huán。),士民欣然出资佐之,得百余缗。乃命民献若而人(戴注:义务出工。)计材虑佣(戴注:计算工本。),棼楣(戴注:音fén méi,楼阁的栋梁。)挠(戴注:折断。),去挠就坚:瓦甓(戴注:音pì,砖。)缺,去缺就完;缥垩(戴注:粉刷的白灰。垩,音è。)剥,去剥就新;帘以外,旧砌石为台,今建亭于上,以备(戴注:躲避。)风雨。两庑壁间,绘善恶果报状。外为疏拦,以肃瞻视。敖民不得溷(戴注:音hùn,弄脏。)焉。督者殚(戴注:竭尽。)其思,役者殚其劳,经始于辛己春正月壬午,越六月丙申而庙成。四方闻之,负剑来观,渠渠弈弈(戴注:又像水流,又像棋子,形容人多。)喜舞眉端。
是举(戴注:这个行动,指修庙。)也,以功则可久,以费则不浮(戴注:浪费。),以举则度时,以情则从众,众薇萃(戴注:归功于众人。薇,原文为女字旁。)焉。客有问卢子曰:“闻以道(戴注:道士。)莅者,其鬼不神(戴注:不灵。),昔太公为灌坛,今疾风暴雨不敢入,灌坛兹举也,特(戴注:实在是。)因人情循(戴注:按照。)斯须尔(戴注:这样的要求而已。)夫儋(戴注:音dān,担负。)以寿宫而禋其享祀,神岂真能居处饮食哉?”卢子曰:“夫幽(戴注:阴界。)之有鬼神,犹明(戴注:阳界。)有礼乐也。神故依人而行,邑有贤令(戴注:县令。),神必依之,令思庇(戴注:庇护。)民,则神也思庇是,故年皆顺成,民无疵厉(戴注:灾病。),神匪(戴注:非,不是。)不神,不伤人尔。”
诗(戴注:《诗经》。)称:“恺悌(戴注:品德高尚。)君子,神所劳(戴注:关注。)矣。”不以是(戴注:这样。)哉?且夫乡曲(戴注:乡里。)之豪,潆(戴注:潆,音yíng,萦绕、积累。)恶稔(戴注:稔,音rěn,发展、成熟。)祸,意所不可,瞪目磔(戴注:磔,音zhé,古代一种酷刑。)髯,纤微(戴注:细小事情。),必报。虽九死不避,骤见神祠威灵,业报(戴注:积累的过错。)昭灼(戴注:突显。),则神(戴注:神情。)骇色(戴注:脸色。)丧,若鬼神熟视震怒,悔不早更(戴注:改正。)。讼者变言黑白,搒笞(戴注:用棍子或竹板打。)犹不服,执(戴注:押着。)而诣(戴注:谒拜。)神祠,与神誓(戴注:对神发誓。),阳浮(戴注:光天化日。)欲往(戴注:逃跑。),闻钟鼓声,则蒲伏(戴注:匍匐。)据地,咋舌无语。非精爽如在,能牖(戴注:音yǒu,诱导。)民迪教若此哉?则惮(戴注:畏惧。)以寿宫,而禋其享祀,固务民义都所亟(戴注:急。)也,而又奚(戴注:何必。)疑焉?客恍然而悟。父老适来徵记,乃述所以问对(戴注:回答提问。)者记之如左。
2012.9完成
注释:
(1)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首·序《嘉靖志跋》,1990年2月横排版,第11页。
(2)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八选举志,1990年2月横排版,第194页。
(3)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二规制志·坛庙,1990年2月横排版,第63页。
(4)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记,1990年2月横排版,第336页。
(5)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记,1990年2月横排版,第337页。
(6)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记,1990年2月横排版,第367页。
(7)(8)(9)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卷之七秩官志,1990年2月横排版,第157-183页。
参考文献:
[1]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长泰县志》,知县张懋建修纂,1990年2月横排版。
[2]《长泰城隍庙简介》,长泰城隍庙庙委会编。
(本文原载《华厦学院教学研究通报》2012年12月第2期,入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城隍信仰研究”文集)

[作者简介] 戴老师,中共长泰县委机关干部,兼职厦门某高校副教授、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鹭江讲坛”报告人,长泰县人民法院文化建设顾问组成员,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作品约70万字,致力人文社科研究普及,论文入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文集、厦门市委宣传部理论文集、“鹭江讲坛”文集,在学校、机关、乡镇、社区等举办专题讲座多场。